第285章 皇孫殷景陽
大唐:從安史之亂開始逐鹿天下 作者:逍遙七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薛夫人和薛濤母子兩人剛剛離開秦府。
太子殷天驕便帶著兒子殷景陽前來拜訪秦玉卿,他們正好在秦府門口遇到薛夫人和薛濤母子兩人。
殷景陽見到薛濤長得非常漂亮,他不由自主誇讚道:“好俊俏的姑娘啊!”
薛夫人和薛濤母子兩人並不知道他們父子身份,因此隻是點頭行禮後便轉身離開。
殷景陽出身於神武十三年,他是太子殷天驕和太子妃夏旖琳所生的嫡長子,而且還是殷無咎的皇長孫。
要是按照虛歲計算年齡的話,那麽殷景陽今年已有十三歲。
殷景陽望著薛濤遠去身影微笑道:“不知道這位姑娘乃是何許人也,我從她身上嗅到文人墨客的獨特氣質,明顯這是來自書香門第。”
“行啦,我是帶你過來讀書,而不是讓你在大門口上銳評其他姑娘。”
殷天驕一臉無語吐槽道。
殷景陽一本正經認錯道:“父王說得對,孩兒孟浪啦!”
殷天驕和殷景陽父子兩人拜訪秦府,秦玉卿接到消息親自出來相迎:“微臣拜見太子殿下、皇孫殿下。”
“禦史令不必如此多禮!”
殷天驕擺了擺手示意免禮。
秦玉卿帶著他們父子兩人入府招待。
殷天驕開門見山說道:“禦史令,此番孤前來找你有事所托,還望你千萬不要推辭。”
“還請太子殿下盡管吩咐,隻要在合理合法的範圍之內,微臣定然不會推辭。”
秦玉卿多少能夠猜到殷天驕的來意,無非就是想讓她教導殷景陽。
殷天驕直言不諱說道:“禦史令,孤這兒子從小到大喜歡舞槍弄棒,文不讀書,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因此孤想要把他托付給你,希望你能好好教導他。”
“太子殿下,為何這事非得讓我來做呢?”
秦玉卿內心有些不滿起來。
殷天驕心直口快解釋道:“孤本來也沒想找你,一開始孤準備把他托付給左散騎常侍李冶,可她推三阻四死活不肯答應下來,還跟我說滿朝文武隻有你接下這份重擔。”
秦玉卿不禁暗中怒罵道:“李季蘭,你這是在給我添麻煩啊!!!”
眼見殷天驕把話說到這個份上,秦玉卿自然也不好意思拒絕下來,她隻能微微點頭說道:“能得太子殿下這般信任,這是為人臣子的福分,微臣願意接下這份重擔。”
“禦史令果然快人快語,那孤就把他交給你啦。”
殷天驕順利把殷景陽這個包袱甩掉,並且還不忘記對他警告出聲:“禦史令乃是天下第一才女,要是你在她這裏還學不到什麽,接下來棍棒伺候肯定是跑不掉的。”
“孩兒遵命!”
殷景陽聽得出自家父親這是動真格了。
殷天驕轉過身去對著秦玉卿笑臉相迎說道:“禦史令,那孤有事先走啦。”
“太子殿下,讓我送送你吧!”
秦玉卿親自把殷天驕送出秦府,她才重新返迴府內。
殷景陽如坐針氈有些尷尬不已,他撓著腦袋苦笑道:“禦史令,我們父子真是給你添麻煩啦。”
“不麻煩……不麻煩……不麻煩……”
秦玉卿咬牙切齒微笑以對,然而傻子都能看出她心中不滿。
所幸殷景陽對於秦玉卿倒也非常尊重,畢竟她常年跟隨在皇帝陛下的身邊,就連太子殷天驕都要讓她三分。
殷景陽就這樣在秦府居住下來,秦玉卿還要先考考他的知識水平。
隔天早上。
薛濤打扮得漂漂亮亮來到秦府,今天秦玉卿在家辦公不用去上朝。
殷景陽正好在跟秦玉卿享用早膳,他見到薛濤不打招唿走了進來,隨即一臉疑惑詢問道:“禦史令,這位姑娘她是?”
“女兒見過母親!”
薛濤恭恭敬敬朝著秦玉卿彎腰行禮。
“啊?”
殷景陽頓時感到不可思議,他記得秦玉卿入仕為官二十年,從來沒聽說過她有結婚生子和珠胎暗結,這哪裏來的女兒啊?
“濤兒,你也坐下吃點吧。”
秦玉卿示意薛濤一起坐下享用早膳,順便還給她介紹殷景陽的身份來曆:“這是太子殿下的嫡長子景陽公子,從今天開始他會暫時住在我這裏讀書學習。”
“是,母親!”
薛濤不敢多說也不敢多問,她乖乖坐了下來一起用膳。
秦玉卿見到殷景陽一臉驚訝的模樣,她語氣冷靜解釋道:“皇孫殿下,這是我昨天剛收的義女,你也不用這麽大驚小怪。”
“原來如此。”
殷景陽瞬間覺得合情合理起來,剛才他已經腦補出多年母女終相認的劇情。
昨天秦玉卿考驗過殷景陽的知識水平,發現他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是思想邏輯倒也清晰,隻需稍微把他引到正途上即可。
早膳過後。
秦玉卿帶著他們兩人來到庭院。
她想考考殷景陽和薛濤兩人策論水平,於是輕啟朱唇說道:“近日朝中有人提議放棄蔥嶺以西的廣大地區,滿朝文武各執一詞,廟堂諸公爭得臉紅耳赤,欲罷則有所顧,欲棄則有所難,沉吟久之,莫之能決,不知你們兩人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雖然薛濤從小到大沒學過策論,但她深受儒家文化的天下觀,再加上出於體恤民力的考慮,旋即率先發表自己意見:“四夷皆在大夏之外,故而我朝東拒滄海,西隔流沙,北橫雪域,南阻五嶺,這是蒼天限製夷狄而隔開中原和外夷的險阻。”
“而今大夏疆域遠邁漢唐,確實不宜以舉國之力,爭域外不毛之地,得其人而無法增加賦稅,此乃秦皇漢武之行為,而非五帝三皇之事業也,因此我讚同放棄蔥嶺以西的廣大地區,休養生息充實國庫。”
殷景陽對此嗤之以鼻反駁道:“真是頭發長見識短,西北戎狄之患自古有之,可是自始至終都沒所謂一勞永逸之策,直到前漢時期孝武皇帝開河西通西域,這才勉強扭轉這一局麵。”
“後來唐太宗複修孝武皇帝的舊跡,並南山至於蔥嶺皆為府鎮,然唐高宗繼位後為了弭兵休養,故而撤走安西四鎮的駐軍部隊,致使吐蕃發難攻陷西域十八州,大唐朝廷外強中幹徹底暴露在四夷麵前,就連東夷新羅和北狄突厥也跟著一起反叛。”
“如今我朝好不容易進軍蔥嶺以西的廣大地區,移民實邊,全麵推行漢家文化以及朝廷政令,有人卻要選擇放棄,這是棄已成之功,忘久長之策。”
“況且西域失守必將波及河西;河西若失必將禍及秦隴,屆時長安和洛陽都會跟著受到威脅。”
“那些認為開拓西域是勞民傷財的大臣們,他們早已忘記丟失國土而滅亡的舊事,唯有防微杜漸,那麽才是長治久安之計。”
“正所謂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這十六字永遠都是維護西北穩定的重要方針。”
(六十萬字啦,還望諸位俊男靚女送下免費禮物(用愛發電),每天最多可以免費贈送三次。)
太子殷天驕便帶著兒子殷景陽前來拜訪秦玉卿,他們正好在秦府門口遇到薛夫人和薛濤母子兩人。
殷景陽見到薛濤長得非常漂亮,他不由自主誇讚道:“好俊俏的姑娘啊!”
薛夫人和薛濤母子兩人並不知道他們父子身份,因此隻是點頭行禮後便轉身離開。
殷景陽出身於神武十三年,他是太子殷天驕和太子妃夏旖琳所生的嫡長子,而且還是殷無咎的皇長孫。
要是按照虛歲計算年齡的話,那麽殷景陽今年已有十三歲。
殷景陽望著薛濤遠去身影微笑道:“不知道這位姑娘乃是何許人也,我從她身上嗅到文人墨客的獨特氣質,明顯這是來自書香門第。”
“行啦,我是帶你過來讀書,而不是讓你在大門口上銳評其他姑娘。”
殷天驕一臉無語吐槽道。
殷景陽一本正經認錯道:“父王說得對,孩兒孟浪啦!”
殷天驕和殷景陽父子兩人拜訪秦府,秦玉卿接到消息親自出來相迎:“微臣拜見太子殿下、皇孫殿下。”
“禦史令不必如此多禮!”
殷天驕擺了擺手示意免禮。
秦玉卿帶著他們父子兩人入府招待。
殷天驕開門見山說道:“禦史令,此番孤前來找你有事所托,還望你千萬不要推辭。”
“還請太子殿下盡管吩咐,隻要在合理合法的範圍之內,微臣定然不會推辭。”
秦玉卿多少能夠猜到殷天驕的來意,無非就是想讓她教導殷景陽。
殷天驕直言不諱說道:“禦史令,孤這兒子從小到大喜歡舞槍弄棒,文不讀書,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因此孤想要把他托付給你,希望你能好好教導他。”
“太子殿下,為何這事非得讓我來做呢?”
秦玉卿內心有些不滿起來。
殷天驕心直口快解釋道:“孤本來也沒想找你,一開始孤準備把他托付給左散騎常侍李冶,可她推三阻四死活不肯答應下來,還跟我說滿朝文武隻有你接下這份重擔。”
秦玉卿不禁暗中怒罵道:“李季蘭,你這是在給我添麻煩啊!!!”
眼見殷天驕把話說到這個份上,秦玉卿自然也不好意思拒絕下來,她隻能微微點頭說道:“能得太子殿下這般信任,這是為人臣子的福分,微臣願意接下這份重擔。”
“禦史令果然快人快語,那孤就把他交給你啦。”
殷天驕順利把殷景陽這個包袱甩掉,並且還不忘記對他警告出聲:“禦史令乃是天下第一才女,要是你在她這裏還學不到什麽,接下來棍棒伺候肯定是跑不掉的。”
“孩兒遵命!”
殷景陽聽得出自家父親這是動真格了。
殷天驕轉過身去對著秦玉卿笑臉相迎說道:“禦史令,那孤有事先走啦。”
“太子殿下,讓我送送你吧!”
秦玉卿親自把殷天驕送出秦府,她才重新返迴府內。
殷景陽如坐針氈有些尷尬不已,他撓著腦袋苦笑道:“禦史令,我們父子真是給你添麻煩啦。”
“不麻煩……不麻煩……不麻煩……”
秦玉卿咬牙切齒微笑以對,然而傻子都能看出她心中不滿。
所幸殷景陽對於秦玉卿倒也非常尊重,畢竟她常年跟隨在皇帝陛下的身邊,就連太子殷天驕都要讓她三分。
殷景陽就這樣在秦府居住下來,秦玉卿還要先考考他的知識水平。
隔天早上。
薛濤打扮得漂漂亮亮來到秦府,今天秦玉卿在家辦公不用去上朝。
殷景陽正好在跟秦玉卿享用早膳,他見到薛濤不打招唿走了進來,隨即一臉疑惑詢問道:“禦史令,這位姑娘她是?”
“女兒見過母親!”
薛濤恭恭敬敬朝著秦玉卿彎腰行禮。
“啊?”
殷景陽頓時感到不可思議,他記得秦玉卿入仕為官二十年,從來沒聽說過她有結婚生子和珠胎暗結,這哪裏來的女兒啊?
“濤兒,你也坐下吃點吧。”
秦玉卿示意薛濤一起坐下享用早膳,順便還給她介紹殷景陽的身份來曆:“這是太子殿下的嫡長子景陽公子,從今天開始他會暫時住在我這裏讀書學習。”
“是,母親!”
薛濤不敢多說也不敢多問,她乖乖坐了下來一起用膳。
秦玉卿見到殷景陽一臉驚訝的模樣,她語氣冷靜解釋道:“皇孫殿下,這是我昨天剛收的義女,你也不用這麽大驚小怪。”
“原來如此。”
殷景陽瞬間覺得合情合理起來,剛才他已經腦補出多年母女終相認的劇情。
昨天秦玉卿考驗過殷景陽的知識水平,發現他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是思想邏輯倒也清晰,隻需稍微把他引到正途上即可。
早膳過後。
秦玉卿帶著他們兩人來到庭院。
她想考考殷景陽和薛濤兩人策論水平,於是輕啟朱唇說道:“近日朝中有人提議放棄蔥嶺以西的廣大地區,滿朝文武各執一詞,廟堂諸公爭得臉紅耳赤,欲罷則有所顧,欲棄則有所難,沉吟久之,莫之能決,不知你們兩人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雖然薛濤從小到大沒學過策論,但她深受儒家文化的天下觀,再加上出於體恤民力的考慮,旋即率先發表自己意見:“四夷皆在大夏之外,故而我朝東拒滄海,西隔流沙,北橫雪域,南阻五嶺,這是蒼天限製夷狄而隔開中原和外夷的險阻。”
“而今大夏疆域遠邁漢唐,確實不宜以舉國之力,爭域外不毛之地,得其人而無法增加賦稅,此乃秦皇漢武之行為,而非五帝三皇之事業也,因此我讚同放棄蔥嶺以西的廣大地區,休養生息充實國庫。”
殷景陽對此嗤之以鼻反駁道:“真是頭發長見識短,西北戎狄之患自古有之,可是自始至終都沒所謂一勞永逸之策,直到前漢時期孝武皇帝開河西通西域,這才勉強扭轉這一局麵。”
“後來唐太宗複修孝武皇帝的舊跡,並南山至於蔥嶺皆為府鎮,然唐高宗繼位後為了弭兵休養,故而撤走安西四鎮的駐軍部隊,致使吐蕃發難攻陷西域十八州,大唐朝廷外強中幹徹底暴露在四夷麵前,就連東夷新羅和北狄突厥也跟著一起反叛。”
“如今我朝好不容易進軍蔥嶺以西的廣大地區,移民實邊,全麵推行漢家文化以及朝廷政令,有人卻要選擇放棄,這是棄已成之功,忘久長之策。”
“況且西域失守必將波及河西;河西若失必將禍及秦隴,屆時長安和洛陽都會跟著受到威脅。”
“那些認為開拓西域是勞民傷財的大臣們,他們早已忘記丟失國土而滅亡的舊事,唯有防微杜漸,那麽才是長治久安之計。”
“正所謂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這十六字永遠都是維護西北穩定的重要方針。”
(六十萬字啦,還望諸位俊男靚女送下免費禮物(用愛發電),每天最多可以免費贈送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