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凱旋而歸
紅樓:撿到一隻林黛玉 作者:喜歡喝豆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閶門下百姓議論紛紛之時,從城中一隊官兵疾馳而來,迅速將道路兩旁的百姓隔絕,維護起場間秩序。
閶門本就是蘇州城最最繁華之處,是北來的大運河與蘇州的交匯點,五條河流在閶門匯聚,人稱“五龍匯閶”。
十裏長街萬商雲集,大運河上往來貨船絡繹不絕,茶肆、酒樓、戲院鱗次櫛比,當官兵出現時,更是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眾人都在猜測著是又發生了什麽事,又見城內兩駕馬匹在隊列之中走出。
其中一位,有眼尖的百姓看得出來是新上任的蘇州知府,他身邊,拍馬還在前半個身位的,竟是個宮中宦官。
能讓這兩位地位尊崇的人在城門樓下候著,想必這蘇州城內也再無他人了。
環視著周遭圍觀的百姓,馬上的兩人似臨春風,麵上十分得意,皆是笑著。
陳矩調侃道:“蘇狀元,今日之景想比你在京城遊街時,心情哪一個更佳?”
蘇墨筠不忍笑道:“公公還真是丟了個難題給我。”
望向一旁看熱鬧的百姓,的確與他在京城巡街時不同,每個人臉上都略顯激動,似是在等待著某人登場。
即便這個人不是他,蘇墨筠也能體會到其中的情誼,這和京城裏自己的風光是不同的感受。
想了想,蘇墨筠道:“京城那一次,圍觀之人我隻看出了豔羨之意,而今日倒像是滿城百姓的盛會,這之間的差別太大了,若真論起來,我如今更喜歡後者。”
陳矩微微點了點頭,也正在此時,遠處看還看不到的長街盡頭,忽然爆發出了一陣歡唿聲,之後這音浪便此起彼伏的開始在城門下迴蕩。
漸漸地,打著嶽字大纛的披甲士兵,從地平線下躍出,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軍陣齊整,威風凜凜,而在隊伍之前的,自是騎著棗紅寶馬的嶽淩。
嶽淩也有些詫異,不想他歸來的消息竟然這麽快就傳遍了全城,引得這麽多百姓來圍觀。
周遭的恭賀聲紛紛雜雜,嶽淩根本辨析不清,便隻好保持笑意,微微頷首示意。
軍陣走了一半,卻看到了隊列中的傷員,便是傷員,此刻也都是披甲持戈,眼中的銳利不比其他人少上幾分。
此時此刻,身上所受的傷更像是他們的勳章,能夠讓他們愈發的案首挺胸,驕傲的走在隊列之中。
見此景,百姓們的歡唿聲就更激烈了。
城門下,早早等候在此處的陳矩和蘇墨筠拱手向嶽淩慶賀道:“恭迎安京侯大勝而歸。”
嶽淩笑著還禮,“嶽某不敢居功,有二位的協助才有今日的局麵。”
嶽淩謙遜的表達著善意,兩位便愈發高興了,這功勞簿上,也不會少了他們二人的名字。
兩人讓出一條通路來,並駕在嶽淩左右,都自覺地讓出半個身位。
蘇墨筠率先開口道:“安京侯的家眷已經遣人接迴來了,此戰中楓橋驛也受了些破壞,便將之前封好的滄浪園供安京侯移居。”
“有勞了。”
陳矩又問道:“安京侯此去戰績如何?雙嶼島上繳獲的商貨價值幾何?”
嶽淩笑著點頭,“陳公公還在憂愁稅賦的事。”
陳矩歎了口氣道:“如今宮中節衣縮食,咱家也是掉進了錢眼裏出不來了。”
嶽淩寬慰道:“公公放心,此去雙嶼島繳獲的商貨價值巨大,前不久才有一大批貨船運抵島中,如今也盡數被我們截了下來。我讓薛家豐字號估計,島上全部的資產至少不低於八百萬兩。”
陳矩挑了挑眉,心道:“八百萬兩的確不是個小數目了,堪比全國的一半賦稅,隻是這銀子也該是越多越好啊。”
八百萬兩可解燃眉,可總也沒有讓人為之一愣的錯愕感。
嶽淩似是看出陳矩眼底的憂愁,笑道:“公公莫急,雙嶼島上的那些肮髒行徑,和江南的那些豪門脫不開幹係,如今我們有賬目在手,公公你說這賬目價值幾何啊?”
陳矩眼前一亮,“少說也得值個八百萬兩。”
嶽淩笑著點頭,“值多值少,還得看他們的誠意,不然咱們也不會介意將這裏麵的道道都畫清楚,徹查一番,到時候不管牽扯到多少家,咱們都是坐地取財了。”
陳矩安下心來,又問道:“不知侯爺斬殺倭寇多少人?此地決戰,倭寇汪順下手兵力竟有五千五百人,不過已經盡數殲滅了。”
嶽淩迴道:“島上的兵力倒是不算多,也有五千餘人,總計俘虜了兩千餘人,斬殺三千人,而且我軍隻傷了兩百餘人,陣亡為零。”
“陣亡為零?”
此話一處,驚得陳矩,蘇墨筠兩人都忘了踢馬鐙,人都落後了一截,麵麵相覷之中,都看出了對方眼底的驚愕。
陳矩又趕忙拍馬追上,“侯爺,這入京的折子怎麽寫,若是寫陣亡為零,恐怕滿朝大臣都不能信啊。”
嶽淩笑道:“事實如此,若是不報豈非欺君?正好公公與我做個見證,可去軍中清點名冊,辯一辯是不是盡數歸來。”
雖然有損傷,但是能讓滄州的子弟全須全尾的迴來,這才是打了個打勝仗,是嶽淩最得意之處。
陳矩苦笑道:“侯爺說笑了,咱家豈能不信侯爺的話,當真去差?”
再迴頭一望這虎狼之師,陳矩內心不禁為之一顫。
這群人不過跟著安京侯操習了數月,登島作戰可比他們在蘇州以逸待勞難的多了。
他們設伏與倭寇作戰,還傷亡了兩三成,而他們攻打倭寇,卻隻是傷了百人,都是勝仗可這差距,一下便體現了出來。
更何況,多年來官軍剿滅倭寇鮮有勝績,這一勝就是名動天下的大勝,當安京侯再一次重歸京城之時,這民間聲望究竟到達何等地步,陳矩都不敢細想了。
陳矩暗暗念道:“此乃大昌第一勳貴。”
……
滄浪園,
小姑娘們搬下山,便知道是風頭已過,越發歡心了。
唯一可惜的是,沒有見到山上下雪,踏雪尋梅,想必是更好玩樂的景色。
在街上打聽了一番,才知道今日嶽淩就要班師歸來了,前不久是去剿滅了倭寇,眾女又都是驚歎不已。
自家的老爺在外如此的有能為,她們每個人臉上都更多了一份光彩。
直到路過楓橋驛,守門人的才告知道,楓橋驛被損毀了許多處,已經不便於她們下榻了,便搬到不遠處的滄浪園。
而滄浪園可比楓橋驛大數倍不止,而且這本就是前朝之人隱居的場所,經過連年的修葺,景致都沒有荒廢,反而愈發有趣。
這讓姑娘們都很是開心,畢竟在楓橋驛的小小院子裏,能夠嬉戲玩鬧的地方沒多少。
而滄浪園有這麽大的園林隻供她們幾個小姑娘遊玩,這段日子又閑不住了。
入了正門,往來健婦搬運著大件的行李,林黛玉率著眾女往裏麵走著,還不忘叮囑道:“這裏景色是不錯,我和寶姐姐早在之前就來看過,我知道初來乍到你們都新鮮的很,但今日嶽大哥就要迴來了,你們總得將住處都安置好了,再往園子中遊玩。”
“便是出去玩,也不許孤身一人,最好三人結伴。這園子太大,一時走失了都沒辦法尋到人。尤其是你雪雁,不要漫山遍野的瘋跑,當心些。”
雪雁嘟了嘟嘴,道:“知道啦知道啦。”
眾女又極為新鮮的打量著周圍,各處環廊,水榭透著一股古色古香的韻味,廊柱間雕刻的畫彩,還是宋時的景色,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當來到後宅的堂前時,這裏也都和楓橋驛的製式差不多,隻是像是每一間屋子都放大了數倍。
能居住一個人的小耳房,如今住下三五人也不是問題了。
正堂上,眾女邁過門檻,卻發覺裏麵正有人在。
隻有林黛玉和薛寶釵見著眼熟,是之前在這裏與她們獻過舞的一套小戲班子。
總共一十二個人,為首的一個眉眼間還有些像林黛玉,名喚齡官,帶著這一行人行禮道:“見過林姑娘。”
林黛玉疑惑的打量著她們,倒是不知道這裏麵原本是有人在的。
“你們怎麽還在這裏?”
齡官眉眼微垂,怯生生答道:“徐家家主徐耀祖將我們買下來,便是要送給安京侯的,後來徐耀祖事發,他的所有資產都被封了起來,滄浪園也是一樣。”
“我們還沒安京侯收了去,就也當做這滄浪園的一份,連同院子封了起來,隻時不時會有人供給吃食。”
“園子一般是不閑置,沒人人氣,屋子破敗的會很快,雜草長得也更快,後來我們便日複一日的在此處打掃,等候著外麵的消息。”
齡官說著,身後的姊妹們都不禁抽泣起來,齡官也壓抑不住心底的委屈,提著袖子嗚嗚咽咽的哭了起來。
說起來,所有事和她們這些可憐的小姑娘本就無關。
雖然她們值三萬兩銀子,可一份都沒在她們手上,當她們得知會被當做禮物送給安京侯時,她們甚至有一些慶幸。
自小學藝的她們,也都聽聞過安京侯的名號,既然會送給安京侯,她們的人身安慰一時便能保障,而且安京侯府當然算是個好歸宿了,若是真能進府度過一生,也沒什麽不好的。
可沒想到卻卷入到命案的風波中,究竟是死是活,都得等外麵的決斷,這種身不由己,又無能無力,每日卻隻能在園中煎熬等待的感覺,哪稱得上是什麽好滋味。
再見到林黛玉時,她們便再捱不住心緒,痛哭了起來。
在林黛玉眼中,她們的年齡就與自己相仿,這種對於命運的無力感,她真的有切身體會,當被嶽淩接走的那一刻,她也不知前方是福是禍。
一片嗚咽聲中,林黛玉又起了憐憫之心。
這群小姑娘,自幼學的便是琴棋書畫,更是將風靡江南的昆戲唱得極佳,這都是取悅人的本領,若是將她們散出去,怕是又要被哪裏的勾欄收走,她們未來的命運恐怕就更不堪了。
此時的林黛玉已經不是那個不問世事的林黛玉了,她當真知道世間的險惡。
林黛玉迴頭望了望,身後的小丫鬟們眼眶都有些泛紅,向著她望來。
林黛玉暗歎了口氣,道:“既然你們對這裏熟悉,先幫忙將這裏拾掇出來。”
“你們都是身世可憐的女子,其實我們大多都一樣,隻是後來遇到了嶽大哥才會變得不一樣。”
“也並不是我不想幫你們,隻是你們該如何處置牽扯了外事,還得由嶽大哥來定奪。等到嶽大哥歸來開慶功宴,我遣人去喚你們來登堂唱戲,到時候你們拿出你們最吸引人的本領,若是能打動嶽大哥,他便會將您們留下了。”
“算作是我給你們行個方便了,可明白?”
小姑娘們盡皆止住了抽泣,皆是伏地叩拜道:“多謝姑娘的好意,我們一定用心準備。”
林黛玉實在是心軟,最見不得這個了,忙往前走了幾步,喚著身後的小姑娘們,將她們攙扶起來,“究竟如何還得靠你們自己,好了先去做事吧。”
“是。”
……
杭州署衙,
蘇州所發生的事,被連夜傳迴了杭州,趙德庸安插的眼線,將馬都跑死了三匹,才在次日抵達了杭州。
趙德庸原本還在等著隆祐帝的旨意,支持他與東瀛人交易,賺取大量的白銀。
不但能借此彰顯自己斂財的能力,還能補足蘇州水災帶來的稅賦虧空。
而蘇州無法生財,局麵一下兩難自解,不但他不會被問罪,行政水平還拉高了安京侯一個檔次。
想必等到那個時候,朝中文臣還不少有為他站台邀功的了。
隻可惜,陛下的詔書沒等來,等來的事蘇州開戰的消息。
噩耗不隻有這一個,還有從雙嶼島上跑迴來的官家仆人,就同信使一起跪倒在堂上,一人哭泣到抽搐,一人深深喘著氣一時都說不出半句話。
趙德庸手中握著兩張信紙,雙手顫抖,閱盡滄桑的眼睛本該是波瀾不驚,可此刻也是瞪大如同牛眼。
“汪順被引誘至閶門,被預先設伏的官軍絞殺,其自刎在江麵?”
趙德庸的震驚無以複加,可偏偏還有下一張紙,“來府中談論生意之人,非是東瀛人,而是安京侯授意假扮?安京侯黑衣渡海,夜襲雙嶼島,盡數剿滅倭寇,雙嶼島不複存在?”
趙德庸雙腿一軟,愣愣的跌倒在地,昏了過去。
場麵上一時亂了套,周遭仆人趕忙攙扶起趙德庸,送著坐迴了靠椅,有人掐人中,有人往口中送水,想要將趙德庸救迴來。
半晌過後,幾聲巨咳傳來,趙德庸悠悠轉醒,“完了,全完了,在陛下眼中我就是叛國通敵的小人!這本就是安京侯為我設下局,我竟沒有察覺!”
“此戰之後,江南所有世家都要在安京侯的腳下臣服,隻能跪求他的諒解。按照安京侯在滄州的行徑,這一波攬銀自然不是小數目,國庫空虛早就補上了!”
“狠,狠呐!”
趙德庸重重砸著大腿,可此刻他已經感覺不到疼痛了,心中隻有無限的悔恨。
但這後悔,也不是他後悔之前的所作所為,隻是沒有更縝密些,被安京侯從暗中算計了。
適時,門外又來人通報,說是自稱東瀛國使者的人遣人送來了信箋。
趙德庸麵色一滯,眼神微眯,“什麽倭國使者,怕是有會是嶽淩那個畜生讓人假扮的,要坐實我通倭的罪名!雙嶼島都已經被他掃清了,怎還會有倭國使者能來傳信,他真當我三歲孩童一樣好糊弄?”
適時,堂下跪著的仆人又道:“老爺,我從雙嶼島上逃出來的時候,確實還拿了一封信,是雙嶼島上的藤原佐木讓人遞給我的。”
“本來覺得倭國大勢已去,老爺不該在再與他們有牽扯了,我方才才沒呈上去。”
“藤原佐木?”
這個名字趙德庸並不陌生,他是汪順手下的第一幕僚,若是汪順帶兵出征,很有可能是他在駐防雙嶼島。
而他在此刻還能傳出信箋,難道他並沒被安京侯捉到,反而逃了出來?
想到這裏,趙德庸不禁猶豫起來。
此刻,不知外麵已有多少錦衣衛的眼線了。或許他們已經在門外等候,隻待一聲令下,便將他全家抄走,入京進詔獄問罪了。
若是接了這信肯定要坐實通倭的罪名,可是即便不接他現在還有活路嗎?
趙德庸臉色變得愈發陰沉,最終與下人道:“送上來吧,我瞧瞧他寫了什麽。”
待書信傳到趙德庸手中時,展開一看,就見上麵寫道:“後日清早寧波府,有東瀛國官船一艘停靠近海。趙相乃是大才,又是我國忠實的朋友,大昌若無容身之地,大可來投。”
“良禽擇木而息,良臣擇主而事,雙嶼島一戰我天國不會忘記這恥辱,早晚要向安京侯複仇,難道趙相不想活著看到這一日嗎?”
趙德庸讀完一怔,對生命的渴望和對嶽淩的仇恨雙重疊加之下,他的理智已經完全被情緒所左右了。
而且,眼下已經沒有更差的局麵了。
他若真去投了倭國,或許留在大昌的親族朋友會因此受到連累,可畢竟他活下來了。
寧可我負天下人呀。
隻要留下性命,能夠複仇嶽淩,還有什麽是不值得犧牲的嗎?
趙德庸終於下定了決心,“迴信,我會按時抵達的。”
閶門本就是蘇州城最最繁華之處,是北來的大運河與蘇州的交匯點,五條河流在閶門匯聚,人稱“五龍匯閶”。
十裏長街萬商雲集,大運河上往來貨船絡繹不絕,茶肆、酒樓、戲院鱗次櫛比,當官兵出現時,更是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眾人都在猜測著是又發生了什麽事,又見城內兩駕馬匹在隊列之中走出。
其中一位,有眼尖的百姓看得出來是新上任的蘇州知府,他身邊,拍馬還在前半個身位的,竟是個宮中宦官。
能讓這兩位地位尊崇的人在城門樓下候著,想必這蘇州城內也再無他人了。
環視著周遭圍觀的百姓,馬上的兩人似臨春風,麵上十分得意,皆是笑著。
陳矩調侃道:“蘇狀元,今日之景想比你在京城遊街時,心情哪一個更佳?”
蘇墨筠不忍笑道:“公公還真是丟了個難題給我。”
望向一旁看熱鬧的百姓,的確與他在京城巡街時不同,每個人臉上都略顯激動,似是在等待著某人登場。
即便這個人不是他,蘇墨筠也能體會到其中的情誼,這和京城裏自己的風光是不同的感受。
想了想,蘇墨筠道:“京城那一次,圍觀之人我隻看出了豔羨之意,而今日倒像是滿城百姓的盛會,這之間的差別太大了,若真論起來,我如今更喜歡後者。”
陳矩微微點了點頭,也正在此時,遠處看還看不到的長街盡頭,忽然爆發出了一陣歡唿聲,之後這音浪便此起彼伏的開始在城門下迴蕩。
漸漸地,打著嶽字大纛的披甲士兵,從地平線下躍出,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軍陣齊整,威風凜凜,而在隊伍之前的,自是騎著棗紅寶馬的嶽淩。
嶽淩也有些詫異,不想他歸來的消息竟然這麽快就傳遍了全城,引得這麽多百姓來圍觀。
周遭的恭賀聲紛紛雜雜,嶽淩根本辨析不清,便隻好保持笑意,微微頷首示意。
軍陣走了一半,卻看到了隊列中的傷員,便是傷員,此刻也都是披甲持戈,眼中的銳利不比其他人少上幾分。
此時此刻,身上所受的傷更像是他們的勳章,能夠讓他們愈發的案首挺胸,驕傲的走在隊列之中。
見此景,百姓們的歡唿聲就更激烈了。
城門下,早早等候在此處的陳矩和蘇墨筠拱手向嶽淩慶賀道:“恭迎安京侯大勝而歸。”
嶽淩笑著還禮,“嶽某不敢居功,有二位的協助才有今日的局麵。”
嶽淩謙遜的表達著善意,兩位便愈發高興了,這功勞簿上,也不會少了他們二人的名字。
兩人讓出一條通路來,並駕在嶽淩左右,都自覺地讓出半個身位。
蘇墨筠率先開口道:“安京侯的家眷已經遣人接迴來了,此戰中楓橋驛也受了些破壞,便將之前封好的滄浪園供安京侯移居。”
“有勞了。”
陳矩又問道:“安京侯此去戰績如何?雙嶼島上繳獲的商貨價值幾何?”
嶽淩笑著點頭,“陳公公還在憂愁稅賦的事。”
陳矩歎了口氣道:“如今宮中節衣縮食,咱家也是掉進了錢眼裏出不來了。”
嶽淩寬慰道:“公公放心,此去雙嶼島繳獲的商貨價值巨大,前不久才有一大批貨船運抵島中,如今也盡數被我們截了下來。我讓薛家豐字號估計,島上全部的資產至少不低於八百萬兩。”
陳矩挑了挑眉,心道:“八百萬兩的確不是個小數目了,堪比全國的一半賦稅,隻是這銀子也該是越多越好啊。”
八百萬兩可解燃眉,可總也沒有讓人為之一愣的錯愕感。
嶽淩似是看出陳矩眼底的憂愁,笑道:“公公莫急,雙嶼島上的那些肮髒行徑,和江南的那些豪門脫不開幹係,如今我們有賬目在手,公公你說這賬目價值幾何啊?”
陳矩眼前一亮,“少說也得值個八百萬兩。”
嶽淩笑著點頭,“值多值少,還得看他們的誠意,不然咱們也不會介意將這裏麵的道道都畫清楚,徹查一番,到時候不管牽扯到多少家,咱們都是坐地取財了。”
陳矩安下心來,又問道:“不知侯爺斬殺倭寇多少人?此地決戰,倭寇汪順下手兵力竟有五千五百人,不過已經盡數殲滅了。”
嶽淩迴道:“島上的兵力倒是不算多,也有五千餘人,總計俘虜了兩千餘人,斬殺三千人,而且我軍隻傷了兩百餘人,陣亡為零。”
“陣亡為零?”
此話一處,驚得陳矩,蘇墨筠兩人都忘了踢馬鐙,人都落後了一截,麵麵相覷之中,都看出了對方眼底的驚愕。
陳矩又趕忙拍馬追上,“侯爺,這入京的折子怎麽寫,若是寫陣亡為零,恐怕滿朝大臣都不能信啊。”
嶽淩笑道:“事實如此,若是不報豈非欺君?正好公公與我做個見證,可去軍中清點名冊,辯一辯是不是盡數歸來。”
雖然有損傷,但是能讓滄州的子弟全須全尾的迴來,這才是打了個打勝仗,是嶽淩最得意之處。
陳矩苦笑道:“侯爺說笑了,咱家豈能不信侯爺的話,當真去差?”
再迴頭一望這虎狼之師,陳矩內心不禁為之一顫。
這群人不過跟著安京侯操習了數月,登島作戰可比他們在蘇州以逸待勞難的多了。
他們設伏與倭寇作戰,還傷亡了兩三成,而他們攻打倭寇,卻隻是傷了百人,都是勝仗可這差距,一下便體現了出來。
更何況,多年來官軍剿滅倭寇鮮有勝績,這一勝就是名動天下的大勝,當安京侯再一次重歸京城之時,這民間聲望究竟到達何等地步,陳矩都不敢細想了。
陳矩暗暗念道:“此乃大昌第一勳貴。”
……
滄浪園,
小姑娘們搬下山,便知道是風頭已過,越發歡心了。
唯一可惜的是,沒有見到山上下雪,踏雪尋梅,想必是更好玩樂的景色。
在街上打聽了一番,才知道今日嶽淩就要班師歸來了,前不久是去剿滅了倭寇,眾女又都是驚歎不已。
自家的老爺在外如此的有能為,她們每個人臉上都更多了一份光彩。
直到路過楓橋驛,守門人的才告知道,楓橋驛被損毀了許多處,已經不便於她們下榻了,便搬到不遠處的滄浪園。
而滄浪園可比楓橋驛大數倍不止,而且這本就是前朝之人隱居的場所,經過連年的修葺,景致都沒有荒廢,反而愈發有趣。
這讓姑娘們都很是開心,畢竟在楓橋驛的小小院子裏,能夠嬉戲玩鬧的地方沒多少。
而滄浪園有這麽大的園林隻供她們幾個小姑娘遊玩,這段日子又閑不住了。
入了正門,往來健婦搬運著大件的行李,林黛玉率著眾女往裏麵走著,還不忘叮囑道:“這裏景色是不錯,我和寶姐姐早在之前就來看過,我知道初來乍到你們都新鮮的很,但今日嶽大哥就要迴來了,你們總得將住處都安置好了,再往園子中遊玩。”
“便是出去玩,也不許孤身一人,最好三人結伴。這園子太大,一時走失了都沒辦法尋到人。尤其是你雪雁,不要漫山遍野的瘋跑,當心些。”
雪雁嘟了嘟嘴,道:“知道啦知道啦。”
眾女又極為新鮮的打量著周圍,各處環廊,水榭透著一股古色古香的韻味,廊柱間雕刻的畫彩,還是宋時的景色,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當來到後宅的堂前時,這裏也都和楓橋驛的製式差不多,隻是像是每一間屋子都放大了數倍。
能居住一個人的小耳房,如今住下三五人也不是問題了。
正堂上,眾女邁過門檻,卻發覺裏麵正有人在。
隻有林黛玉和薛寶釵見著眼熟,是之前在這裏與她們獻過舞的一套小戲班子。
總共一十二個人,為首的一個眉眼間還有些像林黛玉,名喚齡官,帶著這一行人行禮道:“見過林姑娘。”
林黛玉疑惑的打量著她們,倒是不知道這裏麵原本是有人在的。
“你們怎麽還在這裏?”
齡官眉眼微垂,怯生生答道:“徐家家主徐耀祖將我們買下來,便是要送給安京侯的,後來徐耀祖事發,他的所有資產都被封了起來,滄浪園也是一樣。”
“我們還沒安京侯收了去,就也當做這滄浪園的一份,連同院子封了起來,隻時不時會有人供給吃食。”
“園子一般是不閑置,沒人人氣,屋子破敗的會很快,雜草長得也更快,後來我們便日複一日的在此處打掃,等候著外麵的消息。”
齡官說著,身後的姊妹們都不禁抽泣起來,齡官也壓抑不住心底的委屈,提著袖子嗚嗚咽咽的哭了起來。
說起來,所有事和她們這些可憐的小姑娘本就無關。
雖然她們值三萬兩銀子,可一份都沒在她們手上,當她們得知會被當做禮物送給安京侯時,她們甚至有一些慶幸。
自小學藝的她們,也都聽聞過安京侯的名號,既然會送給安京侯,她們的人身安慰一時便能保障,而且安京侯府當然算是個好歸宿了,若是真能進府度過一生,也沒什麽不好的。
可沒想到卻卷入到命案的風波中,究竟是死是活,都得等外麵的決斷,這種身不由己,又無能無力,每日卻隻能在園中煎熬等待的感覺,哪稱得上是什麽好滋味。
再見到林黛玉時,她們便再捱不住心緒,痛哭了起來。
在林黛玉眼中,她們的年齡就與自己相仿,這種對於命運的無力感,她真的有切身體會,當被嶽淩接走的那一刻,她也不知前方是福是禍。
一片嗚咽聲中,林黛玉又起了憐憫之心。
這群小姑娘,自幼學的便是琴棋書畫,更是將風靡江南的昆戲唱得極佳,這都是取悅人的本領,若是將她們散出去,怕是又要被哪裏的勾欄收走,她們未來的命運恐怕就更不堪了。
此時的林黛玉已經不是那個不問世事的林黛玉了,她當真知道世間的險惡。
林黛玉迴頭望了望,身後的小丫鬟們眼眶都有些泛紅,向著她望來。
林黛玉暗歎了口氣,道:“既然你們對這裏熟悉,先幫忙將這裏拾掇出來。”
“你們都是身世可憐的女子,其實我們大多都一樣,隻是後來遇到了嶽大哥才會變得不一樣。”
“也並不是我不想幫你們,隻是你們該如何處置牽扯了外事,還得由嶽大哥來定奪。等到嶽大哥歸來開慶功宴,我遣人去喚你們來登堂唱戲,到時候你們拿出你們最吸引人的本領,若是能打動嶽大哥,他便會將您們留下了。”
“算作是我給你們行個方便了,可明白?”
小姑娘們盡皆止住了抽泣,皆是伏地叩拜道:“多謝姑娘的好意,我們一定用心準備。”
林黛玉實在是心軟,最見不得這個了,忙往前走了幾步,喚著身後的小姑娘們,將她們攙扶起來,“究竟如何還得靠你們自己,好了先去做事吧。”
“是。”
……
杭州署衙,
蘇州所發生的事,被連夜傳迴了杭州,趙德庸安插的眼線,將馬都跑死了三匹,才在次日抵達了杭州。
趙德庸原本還在等著隆祐帝的旨意,支持他與東瀛人交易,賺取大量的白銀。
不但能借此彰顯自己斂財的能力,還能補足蘇州水災帶來的稅賦虧空。
而蘇州無法生財,局麵一下兩難自解,不但他不會被問罪,行政水平還拉高了安京侯一個檔次。
想必等到那個時候,朝中文臣還不少有為他站台邀功的了。
隻可惜,陛下的詔書沒等來,等來的事蘇州開戰的消息。
噩耗不隻有這一個,還有從雙嶼島上跑迴來的官家仆人,就同信使一起跪倒在堂上,一人哭泣到抽搐,一人深深喘著氣一時都說不出半句話。
趙德庸手中握著兩張信紙,雙手顫抖,閱盡滄桑的眼睛本該是波瀾不驚,可此刻也是瞪大如同牛眼。
“汪順被引誘至閶門,被預先設伏的官軍絞殺,其自刎在江麵?”
趙德庸的震驚無以複加,可偏偏還有下一張紙,“來府中談論生意之人,非是東瀛人,而是安京侯授意假扮?安京侯黑衣渡海,夜襲雙嶼島,盡數剿滅倭寇,雙嶼島不複存在?”
趙德庸雙腿一軟,愣愣的跌倒在地,昏了過去。
場麵上一時亂了套,周遭仆人趕忙攙扶起趙德庸,送著坐迴了靠椅,有人掐人中,有人往口中送水,想要將趙德庸救迴來。
半晌過後,幾聲巨咳傳來,趙德庸悠悠轉醒,“完了,全完了,在陛下眼中我就是叛國通敵的小人!這本就是安京侯為我設下局,我竟沒有察覺!”
“此戰之後,江南所有世家都要在安京侯的腳下臣服,隻能跪求他的諒解。按照安京侯在滄州的行徑,這一波攬銀自然不是小數目,國庫空虛早就補上了!”
“狠,狠呐!”
趙德庸重重砸著大腿,可此刻他已經感覺不到疼痛了,心中隻有無限的悔恨。
但這後悔,也不是他後悔之前的所作所為,隻是沒有更縝密些,被安京侯從暗中算計了。
適時,門外又來人通報,說是自稱東瀛國使者的人遣人送來了信箋。
趙德庸麵色一滯,眼神微眯,“什麽倭國使者,怕是有會是嶽淩那個畜生讓人假扮的,要坐實我通倭的罪名!雙嶼島都已經被他掃清了,怎還會有倭國使者能來傳信,他真當我三歲孩童一樣好糊弄?”
適時,堂下跪著的仆人又道:“老爺,我從雙嶼島上逃出來的時候,確實還拿了一封信,是雙嶼島上的藤原佐木讓人遞給我的。”
“本來覺得倭國大勢已去,老爺不該在再與他們有牽扯了,我方才才沒呈上去。”
“藤原佐木?”
這個名字趙德庸並不陌生,他是汪順手下的第一幕僚,若是汪順帶兵出征,很有可能是他在駐防雙嶼島。
而他在此刻還能傳出信箋,難道他並沒被安京侯捉到,反而逃了出來?
想到這裏,趙德庸不禁猶豫起來。
此刻,不知外麵已有多少錦衣衛的眼線了。或許他們已經在門外等候,隻待一聲令下,便將他全家抄走,入京進詔獄問罪了。
若是接了這信肯定要坐實通倭的罪名,可是即便不接他現在還有活路嗎?
趙德庸臉色變得愈發陰沉,最終與下人道:“送上來吧,我瞧瞧他寫了什麽。”
待書信傳到趙德庸手中時,展開一看,就見上麵寫道:“後日清早寧波府,有東瀛國官船一艘停靠近海。趙相乃是大才,又是我國忠實的朋友,大昌若無容身之地,大可來投。”
“良禽擇木而息,良臣擇主而事,雙嶼島一戰我天國不會忘記這恥辱,早晚要向安京侯複仇,難道趙相不想活著看到這一日嗎?”
趙德庸讀完一怔,對生命的渴望和對嶽淩的仇恨雙重疊加之下,他的理智已經完全被情緒所左右了。
而且,眼下已經沒有更差的局麵了。
他若真去投了倭國,或許留在大昌的親族朋友會因此受到連累,可畢竟他活下來了。
寧可我負天下人呀。
隻要留下性命,能夠複仇嶽淩,還有什麽是不值得犧牲的嗎?
趙德庸終於下定了決心,“迴信,我會按時抵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