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還是苦一苦林大人吧
紅樓:撿到一隻林黛玉 作者:喜歡喝豆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杭州行中書省署衙,
丞相趙德庸拿著蘇州的急報,眉頭緊皺,麵上陰鬱可怖,全無平日裏的半點和氣。
下方參知政事錢仕淵與趙德庸配合行事,在江浙官場縱橫多年,最是了解他的心性。
當趙德庸沒了喜怒不形於色的狀態,那已然是出了大事。
“蘇州怎麽了?以改兼賑的法子還不行?”
“你來看看吧。”
當錢仕淵接過了急報之後,麵上也不能淡定了。
“毀堤淹田的災情竟然讓人止住了,他們欲要火龍燒倉,也被人料中了,反其道而行。這……這漕幫背後有高人呐。”
錢仕淵神色一凜道:“莫不是安京侯對蘇州一切事都了如指掌,早已經有了準備?”
趙德庸眉間隱隱顯出一個川字道:“安京侯又不是神仙,能未卜先知?若身不在蘇州,如何做到對蘇州的一切事了如指掌?”
“他若身在蘇州,那此刻船上的人是誰,要迎接的人是誰?”
錢仕淵苦澀搖頭,“那我想不出還有誰在幕後操縱著這些事。以改兼賑,是我們臨時想的法子,並不是原本的計劃。便是如此,淹田之後,都能被迅速安穩下來,甚至有糧恰好就在碼頭。”
“這份能為,誰人會相信就是一個小小的漕幫能做出來的?”
深深吸了幾口氣,錢仕淵又道:“如今再有這火龍燒倉的事,百姓們對官府都極不信任了,更不會賣田了。百姓們隻等安京侯來主持公道,可若是等安京侯來了,順藤摸瓜的查下來,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錢仕淵無法在椅上穩坐,在堂中來迴踱著步子,額頭都冒出些許汗珠來。
有朱知府遺留的問題,洪水衝破堤壩也有人能栽贓,再以改兼賑,計劃堪稱周密。
在嶽淩還未到達蘇州的時候,改稻為桑就已經改完了。
至於嶽淩所擅長除了領兵作戰以外,還擅長賑災,等他來了幫忙賑濟一下糧食有缺的災民,也是給他分了一份政績。
這下各方都有收益,堪稱皆大歡喜。
而眼下,形勢完全扭轉了,嶽淩就快抵達蘇州。
他是領著皇命出發的,可以預見的會在赴任江浙官場之後大動幹戈,如今洗白江浙官場的事迫在眉睫。
“隻能壯士斷腕了。”
趙德庸徐徐吐出口氣來,“拿了孫逸才,再讓徐家供出一馬前卒來,坐實孫逸才與其合謀之事,趕在安京侯抵達蘇州之前,將罪名坐實。”
“畢竟孫逸才之前是做賬的,利欲熏心之下,陷害朱知府也說的過去。”
“此事,就由你親自去操辦吧,切勿有所疏漏。”
錢仕淵無奈歎氣,“也隻好如此了。”
“今年沒能改田,江浙上下的油水都缺了,往京中,宮中的孝敬也沒了。再殺了幾個為我們做事的人,往後下麵人的忠心與否都難說了。”
趙德庸皺眉道:“原本安京侯一來,就要老老實實的過一段日子,要怪也怪不到老夫頭上。”
“宮裏和京裏的孝敬不能缺,苦也隻能苦一苦下麵的人。”
“將這個瘟神送走了,一切都好說。”
……
蘇州,
經過燒倉的事情之後,才平息不久的民憤又被點燃了。
日日都有百姓去府衙門前鬧事,但為了避免重蹈前任的覆轍,孫逸才是連門也不開,整日閉門不出,龜縮在衙門當中。
外麵隻留些胥吏應對,告知百姓會徹查糧倉起火一事。
如今,便是說糧倉是監管不慎,偶然起火,百姓們也不會同意,必須要推出個替罪羊來,以解民憤了。
可孫逸才是個外鄉人,在蘇州本地也沒多少根基,更無死忠之人,哪有這般人選。
一切都得等杭州的迴信,再做決斷。
而漕運會館那邊,賑災依舊是如火如荼。
火龍燒倉對漕幫似乎完全沒有影響,原本百姓們所擔心的賑災糧,在第二日又不間斷的開始分發了。
甚至為了更方便領取糧食,在除了玄墓山之外的地方,又多設了幾個提糧點,反而事情更加順利。
而漕運會館被毀的糧倉,也在周遭受過漕幫恩惠的百姓,自發前來修繕,不出幾日便掃清了廢墟,搭起了地樁。
眾人一邊幹活,一邊罵起孫逸才,幹活就更有勁了。
砸木樁的時候,像是把貪官汙吏撼進了地裏。
“侯爺,如今糧食已有不足。儲存的糧食,應當不夠再發兩天的了。”
漕運會館的管事,入室來與嶽淩通報著。
如今還未到秋收之時,各府餘糧都是見底,眼下是嶽淩最難捱的時候了。
但也並不是走投無路,還有破局之法。
蘇州府倉廩應當還未用盡,而且蘇州富戶眾多,在洪水過後,許多大戶並未受到多重的影響,徐家為了買田手上本就有著大量的糧食,若是能將他們的糧食取出來,賑濟災民,當下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然而,嶽淩此刻還不能查案,不能掌控府衙,不能與大戶交涉,這一條路暫且還得放一放。
別的路數,就還是在借糧上了。
滄州已無糧可用,江南其他數府數鎮嶽淩也不熟悉,好似最熟悉的隻有在揚州的林如海了。
而且,揚州和蘇州也並不算遠,走水路運糧很是便利。
“看來隻能再找林大人救濟救濟了。”嶽淩幽幽歎道。
之前林如海給找了一批鹽戶和精於鹽法的官吏,如今在滄州鹽運司都安置的很好,也算嶽淩承了林如海的情,給了他些許交代。
如今再開口,想必林如海也不能拒絕吧。
揚州作為天下通衢,南北要衝,因興衰不隨朝代而罔替的鹽商,築成了時下第一大城。
論起揚州的糧食儲備,以及巡鹽禦史在當地的份量,想必借出個十萬多石糧食以解燃眉,不算什麽大事。
待嶽淩走馬上任,多還他些就是了。
捫心自問,嶽淩將林黛玉照顧的這麽好,往來舟車都無病無恙,豈不是大功一件?
林如海為何不承情?
想通此事之後,嶽淩便打定了主意。
“缺糧的事我已有眉目,你且下去忙吧。”
坐於桌案之後,嶽淩便提筆書起信來。
好似之前與林如海的公事往來,也是通過林黛玉代書,曾經林如海都沒多說什麽。
至於上一次林妹妹代書辭柬,想必林如海也不會多想了。
“兄長如晤:聞兄長在揚州施政有方,政通人和,吾伴君左右,聖上亦對兄長頗有讚詞,實為吾輩楷模。”
“今弟欲效仿之,巡撫蘇州,整飭地方。不意未至,便逢汛情洶洶,江河漫溢,天災人禍,猶未可知,百姓卻已疲敝,廬舍傾頹。”
“弟夙夜難眠,食不知味。今鬥膽向兄長借糧十萬石,賑濟災民。揚州物阜民豐,兄長心懷蒼生,此數目非重,還望兄長莫要坐視不理。”
“兄長若能慷慨相助,弟必銘感五內,沒齒難忘。”
“黛玉於弟左右,身子安養得體。弟日後定再悉心照料,以報兄長之恩。”
“恭叩佳音。”
將信紙折好,嶽淩眉頭微微輕挑。
對林如海稱唿著兄長,是秦王府的應有之義,隻是憑他和林黛玉的親密,叫兄長還是奇怪了些。
不過,這些事林如海都是未知。不稱唿兄長,才是怪了。
“侯爺有個自稱蘇四的人來求見,說是侯爺的舊相識。”
聽到通稟聲,嶽淩心知是之前埋下的暗子發揮作用了。
如今的蘇州城,讓嶽淩最為在意的還是知府衙門,其內的情況如何,嶽淩都有針對其不同的計劃。
放下了紙筆,嶽淩喚道:“引進來吧。”
不多時,便有管事帶著一個身著粗布麻衣,似是災民的人走了進來。
嶽淩道:“你倒是夠機警的,來之前,還喬裝打扮下,是個有前途的。”
蘇四尷尬笑笑,“謝侯爺誇獎,比起侯爺來,這都是小聰明罷了。”
胥吏的生存本能,拍馬屁觸發了,嶽淩擺了擺手道:“說正事吧,冒著風險來這裏尋我是有什麽能交差的事?”
嶽淩與管事使了個眼色,管事便遞上了一碗水,與蘇四用了。
蘇四提著袖子擦了擦嘴,應道:“近來孫逸才都在府中龜居不出,他沒甚根基,眼下名聲又不好,想來多半也是要被清走了,更差用不動府丞幾位大人,隻能讓我們去辦事。”
“侯爺不曾說,要與這孫大人見上一麵嗎?”
“如今他整日沉迷聲色犬馬,整個人已經有些自暴自棄了,我倒覺得這是侯爺去見他的最好時機了。”
嶽淩微微頷首,“正是如此。取一身胥吏的衣裳來吧,我隨你喬裝進府衙。”
……
京城,乾清宮,
隆祐帝如舊忙於案牘之上,處理這四方寄來的奏折。
每逢汛期,也是皇帝最忙的時候,風調雨順,過個好年,百姓能殷實富足,國庫也不用撥款賑災,是為好事。
可若是偏逢災年,本就空虛的國庫又不得不撥銀,朝廷的處境自然艱辛。
前不久,杭州的改稻為桑,賣出了五十萬匹絲綢,國庫收入增加了一百萬兩。
一百萬兩的銀子,在如今隆祐帝的眼裏,已經是難得的財富了,畢竟國庫如今也拿不出幾個百萬兩。
一般皇帝登基便要修葺自己的陵園了,隆祐帝的卻還沒動工,無他,國庫沒銀子,內帑也沒銀子了。
“非是所需,朕真不想打仗。雖說朕是弓馬起家,南征北討,可蠻人都打去了,最後落得個大地千瘡百孔,實是不知如何縫補啊。”
夏守忠一旁應道:“陛下身邊有這麽多賢能之臣,在外還有安京侯為砥柱,定然能將國家治理一新。”
隆祐帝頷首,“四年時間,嶽淩便治理的滄州煥然一新,再無沉屙舊疾,實屬不易。朕聽聞滄州今年參加科舉的人數,又創新高?”
夏守忠連連點頭,“四年前,參加鄉試者不足百人,今年已有千人之眾。武舉在滄州就更多了,還是科舉的數倍。”
隆祐帝感歎道:“興學辦得不錯,隻是不知之後的會試能有幾人登榜,也讓朕看看,從嶽淩治下走出的孩子,能有什麽成色。”
“便是有嶽淩幾分的能為,分派到地方去,新法也該有所成了。”
正在隆祐帝抒發感慨之際,有小黃門走進了房裏。
夏守忠闊步走了過去,問清緣由,複又歸來了隆祐帝身邊。
“陛下,甄家往皇城裏來送禮了。”
隆祐帝皺眉道:“甄家入京來,是做什麽的?”
“應是來悼念賈家的兩位,又入宮來與陛下請安。”
“人呢?”
“在外麵聽宣。”
隆祐帝道:“傳進來吧。”
“傳甄家甄應翰入宮麵聖!”
未幾,一個身著儒袍的中年人,氣度溫潤又有幾分清逸,於殿前作揖行禮,道:“草民甄應翰見過陛下,陛下萬安。”
隆祐帝抬手道:“不必多禮,你也是個秀才出身,就免了大禮,上前來說話吧。”
“多謝陛下。”
隨著甄應翰進來的,還有幾箱禮物,就擺在堂上。
甄應翰上前幾步,拱手道:“甄家蒙陛下洪恩庇佑,才有今日榮華。今特備些微物,皆為四方珍奇。江南綢緞,質軟色豔;海外奇香,可寧神靜氣;古玩玉器,皆為能工巧匠心血所成。此皆甄家上下一片赤誠之心,恭呈陛下,願陛下龍體康泰,江山永固,聖澤綿延萬世。”
隆祐帝打量著下方裝滿珍寶和奢物的木箱,倏忽問道:“這些在市麵上大約值多少銀子?”
甄應翰被問得一怔,心裏不禁納悶道:“難道說,陛下與先帝不同,不喜這些稀奇物事,隻喜黃白之物?”
“那也不對呀,二弟可不少給了宮裏銀兩才對。”
甄應翰一時失了計較,但在聖顏麵前,總不能欺君,還是如實道:“這些價格的確不菲,也隻有如此,才配得上入宮呈給陛下。大多數物件都是有市無價,真核算銀兩,應當也有個超萬兩之數。”
隆祐帝又道:“那這入京一遭,甄家的開銷可不小吧。見朕要送一份,賈家要送一份,還有母後那,也得有一份吧?”
甄應翰摸不準新皇帝的脾氣,又道:“不比給陛下的貴重,倒也沒多大的開銷。”
果然,一試探就知,甄家去拜訪過深宮中的孫太後了。
隆祐帝眼神微眯,夏守忠則是在一旁為甄家捏了把汗。
這遠離朝堂的家族,的確有很多皇家秘史難知,隆祐帝和孫太後的關係可有不睦。
在隆祐帝登基之後,非但沒緩和,還有些愈演愈烈了。
如今隆祐帝晨昏定省,也是在慈寧宮外做做樣子,兩人全然不再相見,這甄家還上杆子來觸隆祐帝的黴頭。
隆祐帝收攏了麵色,轉而問道:“甄應嘉他如今在江南做的如何?他與朕說,今年織造局能送上兩百萬兩。朕不會把這筆銀子截留放進內帑,如今朕還等著造戰艦,蕩平沿海的匪患呢。”
“沒了沿海的匪患,海外行商不就更容易些?”
甄應翰來時,也與甄應嘉論過此事,當時他是胸有成竹的說,此事不會有紕漏,今日麵聖,甄應翰便也就這般說著。
“草民來時與二弟議論過,說是一切無恙,今年最少也能達成與陛下所說之數。”
聽聞此言,隆祐帝麵上才有了笑意。
“好啊,甄家做的好事,都是忠臣,都是忠臣呐。你舟車勞頓,且下去歇了吧,朕還有政務要處置。”
“夏總管,送送他。”
甄應翰總算鬆了口氣,“謝陛下。”
甄應翰走出宮殿,內心還是惶惶不安,他還是第一次麵見這個新皇帝,總有種說不出來的怪異感。
似是脊背發寒,脖頸生風。
從懷中取出個紅封來,甄應翰塞在夏守忠手裏道:“初次見了公公,未備多少賀禮,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夏守忠掂了掂頗有分量的紅封,麵上也露出了笑意,臉頰的肉都隨之顫了顫,“甄大爺這是何必呢。雜家雖然沒讀過幾本書,但也知道無功不受祿的道理。”
甄應翰訕訕笑著,“還請公公示下,今日我這一行,陛下是否滿意?”
夏守忠笑道:“滿意,自然滿意。甄家替天家在東南做事,每年孝敬的銀子如流水,忠心天地可鑒呀,怎會不滿?”
“雜家陪在陛下身邊已有了不少年頭,陛下喜歡的是老實本分做事的人。”
甄應翰點點頭道:“好,那就好,多謝公公指點。”
待送走了甄應翰,夏守忠轉身迴到殿上,將紅封當即呈給了隆祐帝。
隆祐帝眉頭緊皺,拆開一觀,竟全是通匯銀號的銀票,而且每個麵值都是百兩,足有三十張。
給夏守忠的禮金都有三千兩,給皇帝的能隻有幾萬兩?
隆祐帝將紅封拍在桌案上,怒道:“朕連陵園都拿不出銀子來修,整日節衣縮食,內宮都縮減了開支。連朕的皇後,都同宮女一起做了女紅,你們一出手就是萬兩,十萬兩的送禮。出手如此闊綽,這江山,怎像是你們在坐,朕在為你們做事呢?”
平心靜氣,隆祐帝閉目緩了許久,才慨歎道:“國之蠹蟲,合該一並清殺了!”
感冒了x_x,偷一點懶,少碼點
丞相趙德庸拿著蘇州的急報,眉頭緊皺,麵上陰鬱可怖,全無平日裏的半點和氣。
下方參知政事錢仕淵與趙德庸配合行事,在江浙官場縱橫多年,最是了解他的心性。
當趙德庸沒了喜怒不形於色的狀態,那已然是出了大事。
“蘇州怎麽了?以改兼賑的法子還不行?”
“你來看看吧。”
當錢仕淵接過了急報之後,麵上也不能淡定了。
“毀堤淹田的災情竟然讓人止住了,他們欲要火龍燒倉,也被人料中了,反其道而行。這……這漕幫背後有高人呐。”
錢仕淵神色一凜道:“莫不是安京侯對蘇州一切事都了如指掌,早已經有了準備?”
趙德庸眉間隱隱顯出一個川字道:“安京侯又不是神仙,能未卜先知?若身不在蘇州,如何做到對蘇州的一切事了如指掌?”
“他若身在蘇州,那此刻船上的人是誰,要迎接的人是誰?”
錢仕淵苦澀搖頭,“那我想不出還有誰在幕後操縱著這些事。以改兼賑,是我們臨時想的法子,並不是原本的計劃。便是如此,淹田之後,都能被迅速安穩下來,甚至有糧恰好就在碼頭。”
“這份能為,誰人會相信就是一個小小的漕幫能做出來的?”
深深吸了幾口氣,錢仕淵又道:“如今再有這火龍燒倉的事,百姓們對官府都極不信任了,更不會賣田了。百姓們隻等安京侯來主持公道,可若是等安京侯來了,順藤摸瓜的查下來,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錢仕淵無法在椅上穩坐,在堂中來迴踱著步子,額頭都冒出些許汗珠來。
有朱知府遺留的問題,洪水衝破堤壩也有人能栽贓,再以改兼賑,計劃堪稱周密。
在嶽淩還未到達蘇州的時候,改稻為桑就已經改完了。
至於嶽淩所擅長除了領兵作戰以外,還擅長賑災,等他來了幫忙賑濟一下糧食有缺的災民,也是給他分了一份政績。
這下各方都有收益,堪稱皆大歡喜。
而眼下,形勢完全扭轉了,嶽淩就快抵達蘇州。
他是領著皇命出發的,可以預見的會在赴任江浙官場之後大動幹戈,如今洗白江浙官場的事迫在眉睫。
“隻能壯士斷腕了。”
趙德庸徐徐吐出口氣來,“拿了孫逸才,再讓徐家供出一馬前卒來,坐實孫逸才與其合謀之事,趕在安京侯抵達蘇州之前,將罪名坐實。”
“畢竟孫逸才之前是做賬的,利欲熏心之下,陷害朱知府也說的過去。”
“此事,就由你親自去操辦吧,切勿有所疏漏。”
錢仕淵無奈歎氣,“也隻好如此了。”
“今年沒能改田,江浙上下的油水都缺了,往京中,宮中的孝敬也沒了。再殺了幾個為我們做事的人,往後下麵人的忠心與否都難說了。”
趙德庸皺眉道:“原本安京侯一來,就要老老實實的過一段日子,要怪也怪不到老夫頭上。”
“宮裏和京裏的孝敬不能缺,苦也隻能苦一苦下麵的人。”
“將這個瘟神送走了,一切都好說。”
……
蘇州,
經過燒倉的事情之後,才平息不久的民憤又被點燃了。
日日都有百姓去府衙門前鬧事,但為了避免重蹈前任的覆轍,孫逸才是連門也不開,整日閉門不出,龜縮在衙門當中。
外麵隻留些胥吏應對,告知百姓會徹查糧倉起火一事。
如今,便是說糧倉是監管不慎,偶然起火,百姓們也不會同意,必須要推出個替罪羊來,以解民憤了。
可孫逸才是個外鄉人,在蘇州本地也沒多少根基,更無死忠之人,哪有這般人選。
一切都得等杭州的迴信,再做決斷。
而漕運會館那邊,賑災依舊是如火如荼。
火龍燒倉對漕幫似乎完全沒有影響,原本百姓們所擔心的賑災糧,在第二日又不間斷的開始分發了。
甚至為了更方便領取糧食,在除了玄墓山之外的地方,又多設了幾個提糧點,反而事情更加順利。
而漕運會館被毀的糧倉,也在周遭受過漕幫恩惠的百姓,自發前來修繕,不出幾日便掃清了廢墟,搭起了地樁。
眾人一邊幹活,一邊罵起孫逸才,幹活就更有勁了。
砸木樁的時候,像是把貪官汙吏撼進了地裏。
“侯爺,如今糧食已有不足。儲存的糧食,應當不夠再發兩天的了。”
漕運會館的管事,入室來與嶽淩通報著。
如今還未到秋收之時,各府餘糧都是見底,眼下是嶽淩最難捱的時候了。
但也並不是走投無路,還有破局之法。
蘇州府倉廩應當還未用盡,而且蘇州富戶眾多,在洪水過後,許多大戶並未受到多重的影響,徐家為了買田手上本就有著大量的糧食,若是能將他們的糧食取出來,賑濟災民,當下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然而,嶽淩此刻還不能查案,不能掌控府衙,不能與大戶交涉,這一條路暫且還得放一放。
別的路數,就還是在借糧上了。
滄州已無糧可用,江南其他數府數鎮嶽淩也不熟悉,好似最熟悉的隻有在揚州的林如海了。
而且,揚州和蘇州也並不算遠,走水路運糧很是便利。
“看來隻能再找林大人救濟救濟了。”嶽淩幽幽歎道。
之前林如海給找了一批鹽戶和精於鹽法的官吏,如今在滄州鹽運司都安置的很好,也算嶽淩承了林如海的情,給了他些許交代。
如今再開口,想必林如海也不能拒絕吧。
揚州作為天下通衢,南北要衝,因興衰不隨朝代而罔替的鹽商,築成了時下第一大城。
論起揚州的糧食儲備,以及巡鹽禦史在當地的份量,想必借出個十萬多石糧食以解燃眉,不算什麽大事。
待嶽淩走馬上任,多還他些就是了。
捫心自問,嶽淩將林黛玉照顧的這麽好,往來舟車都無病無恙,豈不是大功一件?
林如海為何不承情?
想通此事之後,嶽淩便打定了主意。
“缺糧的事我已有眉目,你且下去忙吧。”
坐於桌案之後,嶽淩便提筆書起信來。
好似之前與林如海的公事往來,也是通過林黛玉代書,曾經林如海都沒多說什麽。
至於上一次林妹妹代書辭柬,想必林如海也不會多想了。
“兄長如晤:聞兄長在揚州施政有方,政通人和,吾伴君左右,聖上亦對兄長頗有讚詞,實為吾輩楷模。”
“今弟欲效仿之,巡撫蘇州,整飭地方。不意未至,便逢汛情洶洶,江河漫溢,天災人禍,猶未可知,百姓卻已疲敝,廬舍傾頹。”
“弟夙夜難眠,食不知味。今鬥膽向兄長借糧十萬石,賑濟災民。揚州物阜民豐,兄長心懷蒼生,此數目非重,還望兄長莫要坐視不理。”
“兄長若能慷慨相助,弟必銘感五內,沒齒難忘。”
“黛玉於弟左右,身子安養得體。弟日後定再悉心照料,以報兄長之恩。”
“恭叩佳音。”
將信紙折好,嶽淩眉頭微微輕挑。
對林如海稱唿著兄長,是秦王府的應有之義,隻是憑他和林黛玉的親密,叫兄長還是奇怪了些。
不過,這些事林如海都是未知。不稱唿兄長,才是怪了。
“侯爺有個自稱蘇四的人來求見,說是侯爺的舊相識。”
聽到通稟聲,嶽淩心知是之前埋下的暗子發揮作用了。
如今的蘇州城,讓嶽淩最為在意的還是知府衙門,其內的情況如何,嶽淩都有針對其不同的計劃。
放下了紙筆,嶽淩喚道:“引進來吧。”
不多時,便有管事帶著一個身著粗布麻衣,似是災民的人走了進來。
嶽淩道:“你倒是夠機警的,來之前,還喬裝打扮下,是個有前途的。”
蘇四尷尬笑笑,“謝侯爺誇獎,比起侯爺來,這都是小聰明罷了。”
胥吏的生存本能,拍馬屁觸發了,嶽淩擺了擺手道:“說正事吧,冒著風險來這裏尋我是有什麽能交差的事?”
嶽淩與管事使了個眼色,管事便遞上了一碗水,與蘇四用了。
蘇四提著袖子擦了擦嘴,應道:“近來孫逸才都在府中龜居不出,他沒甚根基,眼下名聲又不好,想來多半也是要被清走了,更差用不動府丞幾位大人,隻能讓我們去辦事。”
“侯爺不曾說,要與這孫大人見上一麵嗎?”
“如今他整日沉迷聲色犬馬,整個人已經有些自暴自棄了,我倒覺得這是侯爺去見他的最好時機了。”
嶽淩微微頷首,“正是如此。取一身胥吏的衣裳來吧,我隨你喬裝進府衙。”
……
京城,乾清宮,
隆祐帝如舊忙於案牘之上,處理這四方寄來的奏折。
每逢汛期,也是皇帝最忙的時候,風調雨順,過個好年,百姓能殷實富足,國庫也不用撥款賑災,是為好事。
可若是偏逢災年,本就空虛的國庫又不得不撥銀,朝廷的處境自然艱辛。
前不久,杭州的改稻為桑,賣出了五十萬匹絲綢,國庫收入增加了一百萬兩。
一百萬兩的銀子,在如今隆祐帝的眼裏,已經是難得的財富了,畢竟國庫如今也拿不出幾個百萬兩。
一般皇帝登基便要修葺自己的陵園了,隆祐帝的卻還沒動工,無他,國庫沒銀子,內帑也沒銀子了。
“非是所需,朕真不想打仗。雖說朕是弓馬起家,南征北討,可蠻人都打去了,最後落得個大地千瘡百孔,實是不知如何縫補啊。”
夏守忠一旁應道:“陛下身邊有這麽多賢能之臣,在外還有安京侯為砥柱,定然能將國家治理一新。”
隆祐帝頷首,“四年時間,嶽淩便治理的滄州煥然一新,再無沉屙舊疾,實屬不易。朕聽聞滄州今年參加科舉的人數,又創新高?”
夏守忠連連點頭,“四年前,參加鄉試者不足百人,今年已有千人之眾。武舉在滄州就更多了,還是科舉的數倍。”
隆祐帝感歎道:“興學辦得不錯,隻是不知之後的會試能有幾人登榜,也讓朕看看,從嶽淩治下走出的孩子,能有什麽成色。”
“便是有嶽淩幾分的能為,分派到地方去,新法也該有所成了。”
正在隆祐帝抒發感慨之際,有小黃門走進了房裏。
夏守忠闊步走了過去,問清緣由,複又歸來了隆祐帝身邊。
“陛下,甄家往皇城裏來送禮了。”
隆祐帝皺眉道:“甄家入京來,是做什麽的?”
“應是來悼念賈家的兩位,又入宮來與陛下請安。”
“人呢?”
“在外麵聽宣。”
隆祐帝道:“傳進來吧。”
“傳甄家甄應翰入宮麵聖!”
未幾,一個身著儒袍的中年人,氣度溫潤又有幾分清逸,於殿前作揖行禮,道:“草民甄應翰見過陛下,陛下萬安。”
隆祐帝抬手道:“不必多禮,你也是個秀才出身,就免了大禮,上前來說話吧。”
“多謝陛下。”
隨著甄應翰進來的,還有幾箱禮物,就擺在堂上。
甄應翰上前幾步,拱手道:“甄家蒙陛下洪恩庇佑,才有今日榮華。今特備些微物,皆為四方珍奇。江南綢緞,質軟色豔;海外奇香,可寧神靜氣;古玩玉器,皆為能工巧匠心血所成。此皆甄家上下一片赤誠之心,恭呈陛下,願陛下龍體康泰,江山永固,聖澤綿延萬世。”
隆祐帝打量著下方裝滿珍寶和奢物的木箱,倏忽問道:“這些在市麵上大約值多少銀子?”
甄應翰被問得一怔,心裏不禁納悶道:“難道說,陛下與先帝不同,不喜這些稀奇物事,隻喜黃白之物?”
“那也不對呀,二弟可不少給了宮裏銀兩才對。”
甄應翰一時失了計較,但在聖顏麵前,總不能欺君,還是如實道:“這些價格的確不菲,也隻有如此,才配得上入宮呈給陛下。大多數物件都是有市無價,真核算銀兩,應當也有個超萬兩之數。”
隆祐帝又道:“那這入京一遭,甄家的開銷可不小吧。見朕要送一份,賈家要送一份,還有母後那,也得有一份吧?”
甄應翰摸不準新皇帝的脾氣,又道:“不比給陛下的貴重,倒也沒多大的開銷。”
果然,一試探就知,甄家去拜訪過深宮中的孫太後了。
隆祐帝眼神微眯,夏守忠則是在一旁為甄家捏了把汗。
這遠離朝堂的家族,的確有很多皇家秘史難知,隆祐帝和孫太後的關係可有不睦。
在隆祐帝登基之後,非但沒緩和,還有些愈演愈烈了。
如今隆祐帝晨昏定省,也是在慈寧宮外做做樣子,兩人全然不再相見,這甄家還上杆子來觸隆祐帝的黴頭。
隆祐帝收攏了麵色,轉而問道:“甄應嘉他如今在江南做的如何?他與朕說,今年織造局能送上兩百萬兩。朕不會把這筆銀子截留放進內帑,如今朕還等著造戰艦,蕩平沿海的匪患呢。”
“沒了沿海的匪患,海外行商不就更容易些?”
甄應翰來時,也與甄應嘉論過此事,當時他是胸有成竹的說,此事不會有紕漏,今日麵聖,甄應翰便也就這般說著。
“草民來時與二弟議論過,說是一切無恙,今年最少也能達成與陛下所說之數。”
聽聞此言,隆祐帝麵上才有了笑意。
“好啊,甄家做的好事,都是忠臣,都是忠臣呐。你舟車勞頓,且下去歇了吧,朕還有政務要處置。”
“夏總管,送送他。”
甄應翰總算鬆了口氣,“謝陛下。”
甄應翰走出宮殿,內心還是惶惶不安,他還是第一次麵見這個新皇帝,總有種說不出來的怪異感。
似是脊背發寒,脖頸生風。
從懷中取出個紅封來,甄應翰塞在夏守忠手裏道:“初次見了公公,未備多少賀禮,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夏守忠掂了掂頗有分量的紅封,麵上也露出了笑意,臉頰的肉都隨之顫了顫,“甄大爺這是何必呢。雜家雖然沒讀過幾本書,但也知道無功不受祿的道理。”
甄應翰訕訕笑著,“還請公公示下,今日我這一行,陛下是否滿意?”
夏守忠笑道:“滿意,自然滿意。甄家替天家在東南做事,每年孝敬的銀子如流水,忠心天地可鑒呀,怎會不滿?”
“雜家陪在陛下身邊已有了不少年頭,陛下喜歡的是老實本分做事的人。”
甄應翰點點頭道:“好,那就好,多謝公公指點。”
待送走了甄應翰,夏守忠轉身迴到殿上,將紅封當即呈給了隆祐帝。
隆祐帝眉頭緊皺,拆開一觀,竟全是通匯銀號的銀票,而且每個麵值都是百兩,足有三十張。
給夏守忠的禮金都有三千兩,給皇帝的能隻有幾萬兩?
隆祐帝將紅封拍在桌案上,怒道:“朕連陵園都拿不出銀子來修,整日節衣縮食,內宮都縮減了開支。連朕的皇後,都同宮女一起做了女紅,你們一出手就是萬兩,十萬兩的送禮。出手如此闊綽,這江山,怎像是你們在坐,朕在為你們做事呢?”
平心靜氣,隆祐帝閉目緩了許久,才慨歎道:“國之蠹蟲,合該一並清殺了!”
感冒了x_x,偷一點懶,少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