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 1862-1943)擴展了弗雷格和羅素的工作,提出了著名的希爾伯特方案,即數學的任何分支都可以被重新表述為一種形式理論,他提出以下3個問題是否存在正解:


    一個形式理論,其中的公理不能產生矛盾,它的一致性能否在理論本身內得到證明?


    形式理論能被證明是完備的嗎,因為它包含了任何真正的數學陳述在它想要體現的特定分支中。


    是否存在一個純粹的機械過程,我稱之為通用證明機製,來判定任何給定的數學命題的真假。這個問題在德語中被稱為判定問題(entscheidungsproblem)。


    哥德爾對於所謂的所有東西都可以被計算這樣的問題詞嗤之以鼻。


    對於策梅洛的zf公理,總會有問題存在,不可能對於數學計算是完備的。


    “誰也不能證明他們的功力係統,即是完備的,又是可靠的。”


    哥德爾認為這可以打敗任何一個自稱可以自圓其說的理論係統。


    “對於任意可靠的公理和推理規則係統s,必存在正確的數論結論不能在s中被證明。”哥德爾證明這個震驚世界的理論。


    對於聰明的科學家和數學家,就明白自己隻能無限接近真理而無法到達真理。


    隻有倔強的愛鑽牛角尖的人才覺得自己可以統一宇宙。


    首先這個定理雖然保護“不完備”三個字,但是你千萬別理解說哥德爾這個人,創造出來的定理是不完備的,恰恰相反,定理本身肯定必須完備,隻不過定理的內容是說“某某東西不完完備而已”。所以了解這點之後我們就要進一步講解這個定理。


    所以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精髓就是自然數係統內“自洽性”和“完備性”不可兼得,隻能放棄一個,保全另一個,有點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意思。


    但是事情到了這裏還沒完,因為我們目前數學上麵還有很多猜想未被證明,比如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等,人類奮鬥了這麽多年,還是沒有證明出來。在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出現之前,人類遇到某猜想不能證明,第一反應就是:雖然現在不能證明,不代表以後不能證明,未來某時刻,肯定有某位數學家能夠證明。但是當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出現後,這個想法似乎被打破了,這似乎再暗示我們,有一些數學猜想,可能就是因為人們過渡去追求“自洽性”,把“自洽性保全了”,但是“完備性”卻破壞了,所以出現了類似於“黎曼猜想”。這似乎再暗示:有一些數學猜想就是既不能被證明,又不能被證偽的,現在是這樣,以後也是這樣,不會有某位數學家能夠改變這一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數學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蔡澤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蔡澤禹並收藏數學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