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頁
[清穿同人]我和四爺互穿後 作者:山海十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路重複歌唱,唱到土地廟把香給上了。
然後返迴家中,把那個紅雞蛋獻給長輩們分食。分吃的人越多,意味著懶賣得越徹底。
小孩們把「懶」都賣掉了,新的一年就得變得無比勤奮。勤勞致富,勤奮學習,就都是好彩頭了。
以上地方風俗,武拂衣從祭灶開始就有一一參與。
包括今夜的小孩賣懶,她參與製作了紅雞蛋,且護送茉雅琪一路唱著兒歌到土地廟,再將人安全送迴宅子一起分食雞蛋。
這不是終點。
接下來,她要繼續陪胤禛逛街,美名其曰體驗廣州府與京城過春節的最大風俗差異——逛花市。
晚明詩人就寫了 《羊城花市》: 「濃香飛捉路三叉,紫調紅腔盡賣花。珠海晚風迴雀舫,玉街晴日鬧蜂衙。 」
從明朝起,廣州花卉文化興盛。種、養、賣、戴,侍弄鮮花者與日俱增。
等到了清朝,康熙開放海禁一開,廣東府日益繁華。不知不覺之間,人們開始習慣於在除夕夜逛熱鬧花市了。
除夕不見月,花市燈如晝。
武拂衣步行於街頭,鼻尖不斷捕捉到一陣陣暗香浮動。
一眼望去,遊人如織。多是三五成群,一家人出來悠哉悠哉地散步買花。
這種賞花弄草的雅事,必須問一句是她積極主動會做的事情嗎?
迴答:當然不是。
都是胤禛的套路,而她為胤禟的「珍珠王」稱號,付出了陪狂街的代價。
說起來事情不複雜。
前幾天,武拂衣幸災樂禍,胤禟講抄家的下場是講得太嗨,得罪胤禛且不自知。誰想到,轉身居然她變成了可憐人。
因為給康熙的家書必須要寫,必須從快從速說明「珍珠王」的流言,不讓康熙對胤禟生氣。否則作為一起出行的老四,難免要受到遷怒而承擔連帶責任。
誰寫呢?
胤禟就別指望了。
這信最好出自老四之手。描寫出九弟要多冤有多冤,要多點背就有多不幸,被人莫名其妙地冠以珍珠王封號。讓康熙不僅不責怪胤禟,不認為他不靠譜,反而為他掬一把通同情淚。
信,要至情至性、感人肺腑、啼笑皆非又令人動容。
胤禛表示他很理智。雖然想揍一頓胤禟,但考慮到利益共同體,這信還是會幫著寫。
不僅寫得非常完美而且保證速度快,讓信差能在正月初一之前送信入宮,讓康熙過一個「好年」。
如此一來,工作之後想休閑放鬆,那一點都不過分。
正好廣東春節風俗與京城不同,走過路過是絕不能錯過除夕花市。
至於為什麽要另一個人一起來花市?
理由再簡單不過,找個人充門麵。街頭巷尾,別人都是親朋結伴,若是一個人獨行多沒麵子。
武拂衣對逛街沒興趣,但還是答應了。做陪客,邁腿走走路就行,也不困難。
眼下,她瞧著身邊的胤禛。這人氣定神閑,慢悠悠地徜徉於花海之中,頗有興致地東看看西瞧瞧。
不久,胤禛在一處攤位前停下。
這裏深紅淺紅的桃花開得正好,他買了今夜的第一把花。
轉身,將鮮花遞給武拂衣,「看你的樣子,依舊沒領會到花草之美。我幫你一把。給,你收下紅桃,新的一年大展宏圖。廣東風俗,不用謝了。」
《詩經》曾經曰過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胤禛手裏的一束桃花,隨著夜風搖動。
它仿佛在努力表示:「我很單純的,粵語「紅桃」諧音「宏圖」,沒別的意思。沒有後半句「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武拂衣看著麵前的桃花,再看了看四周的行人,人們九成也都買了桃花。所以說,這桃花,她是能夠簡簡單單收的吧?
第一百章
一束桃花, 是收?還是不收?
武拂衣當然被送過花,其中也包括桃花,知道傳統意義上它有桃花運的意思。
但是, 轉折詞來了。
她真沒有以男身的狀態,被一個扮成女扮男道士但靈魂為男的人類送過桃花。外加, 這還是在廣東除夕夜的特殊語境下。
有種種前情疊加,這束桃花的含義究竟是什麽?
參考四周人群的春節買花品類,很多人選擇購買桃花,看來大展宏圖的好彩頭很合大家的胃口。
再打量胤禛,這人從頭到腳寫著一行字「一本正經幫人陶冶情操,絕對不碰觸桃花運」。
武拂衣覺得做人有時候就要簡單點,現在收下紅桃就是收下新年祝福。於是,大大方方地接了花。「謝謝,這花開得不錯,你的眼光挺好。」
「誰說不是呢。」
胤禛瞧著花被收下,不論是什麽原因被收下的,反正自己都被肯定了一番,他的眼底露出淺淺笑意。
其實,他不隻是好在選擇這一束桃花上眼光好, 選人就更準了。
送了花,逛街還在繼續, 適時能聊幾句。
胤禛渴望多了解一些,表麵上似乎隨意地問, 「你的家鄉, 春節有什麽特別習俗嗎?或者說,那裏有春節嗎?」
武拂衣微微一愣,家鄉的春節真是很遙遠的記憶。隔著無限輪迴的經曆, 遙遠到像一場安逸舊夢。
說安逸也不盡然。
她離開的時候,那個時空的華國做起了第十八套廣播體操,人類在不斷研究航行的可能性。
然後返迴家中,把那個紅雞蛋獻給長輩們分食。分吃的人越多,意味著懶賣得越徹底。
小孩們把「懶」都賣掉了,新的一年就得變得無比勤奮。勤勞致富,勤奮學習,就都是好彩頭了。
以上地方風俗,武拂衣從祭灶開始就有一一參與。
包括今夜的小孩賣懶,她參與製作了紅雞蛋,且護送茉雅琪一路唱著兒歌到土地廟,再將人安全送迴宅子一起分食雞蛋。
這不是終點。
接下來,她要繼續陪胤禛逛街,美名其曰體驗廣州府與京城過春節的最大風俗差異——逛花市。
晚明詩人就寫了 《羊城花市》: 「濃香飛捉路三叉,紫調紅腔盡賣花。珠海晚風迴雀舫,玉街晴日鬧蜂衙。 」
從明朝起,廣州花卉文化興盛。種、養、賣、戴,侍弄鮮花者與日俱增。
等到了清朝,康熙開放海禁一開,廣東府日益繁華。不知不覺之間,人們開始習慣於在除夕夜逛熱鬧花市了。
除夕不見月,花市燈如晝。
武拂衣步行於街頭,鼻尖不斷捕捉到一陣陣暗香浮動。
一眼望去,遊人如織。多是三五成群,一家人出來悠哉悠哉地散步買花。
這種賞花弄草的雅事,必須問一句是她積極主動會做的事情嗎?
迴答:當然不是。
都是胤禛的套路,而她為胤禟的「珍珠王」稱號,付出了陪狂街的代價。
說起來事情不複雜。
前幾天,武拂衣幸災樂禍,胤禟講抄家的下場是講得太嗨,得罪胤禛且不自知。誰想到,轉身居然她變成了可憐人。
因為給康熙的家書必須要寫,必須從快從速說明「珍珠王」的流言,不讓康熙對胤禟生氣。否則作為一起出行的老四,難免要受到遷怒而承擔連帶責任。
誰寫呢?
胤禟就別指望了。
這信最好出自老四之手。描寫出九弟要多冤有多冤,要多點背就有多不幸,被人莫名其妙地冠以珍珠王封號。讓康熙不僅不責怪胤禟,不認為他不靠譜,反而為他掬一把通同情淚。
信,要至情至性、感人肺腑、啼笑皆非又令人動容。
胤禛表示他很理智。雖然想揍一頓胤禟,但考慮到利益共同體,這信還是會幫著寫。
不僅寫得非常完美而且保證速度快,讓信差能在正月初一之前送信入宮,讓康熙過一個「好年」。
如此一來,工作之後想休閑放鬆,那一點都不過分。
正好廣東春節風俗與京城不同,走過路過是絕不能錯過除夕花市。
至於為什麽要另一個人一起來花市?
理由再簡單不過,找個人充門麵。街頭巷尾,別人都是親朋結伴,若是一個人獨行多沒麵子。
武拂衣對逛街沒興趣,但還是答應了。做陪客,邁腿走走路就行,也不困難。
眼下,她瞧著身邊的胤禛。這人氣定神閑,慢悠悠地徜徉於花海之中,頗有興致地東看看西瞧瞧。
不久,胤禛在一處攤位前停下。
這裏深紅淺紅的桃花開得正好,他買了今夜的第一把花。
轉身,將鮮花遞給武拂衣,「看你的樣子,依舊沒領會到花草之美。我幫你一把。給,你收下紅桃,新的一年大展宏圖。廣東風俗,不用謝了。」
《詩經》曾經曰過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胤禛手裏的一束桃花,隨著夜風搖動。
它仿佛在努力表示:「我很單純的,粵語「紅桃」諧音「宏圖」,沒別的意思。沒有後半句「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武拂衣看著麵前的桃花,再看了看四周的行人,人們九成也都買了桃花。所以說,這桃花,她是能夠簡簡單單收的吧?
第一百章
一束桃花, 是收?還是不收?
武拂衣當然被送過花,其中也包括桃花,知道傳統意義上它有桃花運的意思。
但是, 轉折詞來了。
她真沒有以男身的狀態,被一個扮成女扮男道士但靈魂為男的人類送過桃花。外加, 這還是在廣東除夕夜的特殊語境下。
有種種前情疊加,這束桃花的含義究竟是什麽?
參考四周人群的春節買花品類,很多人選擇購買桃花,看來大展宏圖的好彩頭很合大家的胃口。
再打量胤禛,這人從頭到腳寫著一行字「一本正經幫人陶冶情操,絕對不碰觸桃花運」。
武拂衣覺得做人有時候就要簡單點,現在收下紅桃就是收下新年祝福。於是,大大方方地接了花。「謝謝,這花開得不錯,你的眼光挺好。」
「誰說不是呢。」
胤禛瞧著花被收下,不論是什麽原因被收下的,反正自己都被肯定了一番,他的眼底露出淺淺笑意。
其實,他不隻是好在選擇這一束桃花上眼光好, 選人就更準了。
送了花,逛街還在繼續, 適時能聊幾句。
胤禛渴望多了解一些,表麵上似乎隨意地問, 「你的家鄉, 春節有什麽特別習俗嗎?或者說,那裏有春節嗎?」
武拂衣微微一愣,家鄉的春節真是很遙遠的記憶。隔著無限輪迴的經曆, 遙遠到像一場安逸舊夢。
說安逸也不盡然。
她離開的時候,那個時空的華國做起了第十八套廣播體操,人類在不斷研究航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