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頁
[清穿同人]我和四爺互穿後 作者:山海十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環境有要求,基礎是水質與溫度的控製。太冷太熱都不行,而以目前的技術在北方養殖的挑戰就是如何越冬不被凍死。
武拂衣等第一批珍珠成功出蚌,足足用了三年時間。在莊子上弄出一個超大暖房,挖池子控製溫度,還要把控水質的酸鹼度與礦物成分等等。
這事不好搞,需要投入過量精力。而今也不指著它為郡王府添一筆私產,還不如賣自鳴鍾、懷來錢快。
索性做一個順水推舟的人情,給胤禟指了一條路,他要是有興趣可以搞一搞珍珠養殖與奢侈品出口。
不是白送胤禟一條產業鏈,其實是要去著手解決一個問題。
去年下江南,發現富庶之地多有遊民。
人口增多,但是能耕種的土地有限。多餘的勞動力進城務工,比如選擇成為碼頭工人、街頭賣藝、絲棉行業的織工等等,就被叫做遊民。
區別於農民,這類進城務工者的流動性較大。而與有產業的商人對比,打工人的收入又不穩定。在安土重遷的時代,這群人並不受到社會的認同,被視作不正當的職業。
早些年,湯斌在世江蘇巡撫,他搞過「毀淫祀」。
大致說來就是不允許任何奢靡的行業。禁止打牌、酒樓賣藝,甚至不許婦女去寺廟,商人更加不許在逢年過節舉辦迎神賽會,杜絕遊民的產生。1
湯斌認為工商業會帶來奢靡風氣,而一味鼓勵農事。
這些政令卻與經濟發展規律相違背,隻能管得了一時,持續不了太久。
不能在城裏打工,迴到農村又沒有足夠多的土地去種植,人閑下來吃幹飯沒錢賺,反而更容易遊手好閑。
雖然湯斌已經去世,江南地帶對於手工業者的約束不比當年,但朝廷仍是沒把這群人所做的事情視作正當職業。
不給正名,不代表這類遊人不存在。
隨著商業與手工業的發展,這個涵蓋多種龐雜職業的群體會越發擴大。
武拂衣認為比起任其在社會邊緣發展,不如正視經濟發展規律。純農耕時代已經過去,商業與製造業早晚要發展起來。
朝廷不主動去關注這一群人,約等於放任不安定因素發展。
打著反清複明旗號的群體多流動於南方,這不就是主動給人遞刀子。一旦兵禍起,遭罪的還是底層百姓。
不如嚐試改變,珍珠養殖是一個切入點。
不是所有人都有地種,可以給他們提供一門生計,搞養珍珠然後高價販賣出去。
未免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在珍珠經營利潤分配之初,給養殖戶能夠多勞多得的酬勞。
不恰當地說,可以類比公私合營。
公,朝廷派出代表官員。私,胤禟去牽頭完善這一產業鏈。
對此,胤禛表示可行。他做事務實,不在乎那些虛名。
所謂手工業與商業會帶來奢靡之風,是懶政的藉口。不該把人統統趕迴家,而是該正確引導幫助重新穩定社會秩序。
何況,已知西洋船隊成群結隊往海上開,很多事單方麵禁止不了。
朝廷能把江南城裏的百姓趕迴農村,難道還能把海船上的西洋人都趕迴歐羅巴,讓他們不能再來通商?
如果沒出過海,胤禛還能自欺欺人認為可行。
出過海就知道遠洋行船有多不容易。大清沒一支像樣的水師軍隊,怎麽驅逐歐羅巴人的船隊?
更不提事實上是西洋人來過大清,大清對去西洋的航線也僅僅是有所耳聞,尚未有誰真的實踐過。
既然發展貿易成為了時代的必然,科學技術與理論體係已經成形出現,那就別想著躲一躲就好,而是要正麵迎著上。
胤禛發現以珍珠養殖入手著實不錯。前期能為如何安頓與規範遊民做出示範,後期銷售過程又是打通與外國的商路。
於是,他開始廣閱典籍,搞出一份麵麵俱到的答疑方案。
向康熙介紹珍珠養殖,並且迴答皇上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要搞一些引經據典的鋪墊。
養殖珍珠成功的真相,是武拂衣憑著經驗搞出來的。
真相卻不能對康熙說。
胤禛要找到曆朝曆代關於養殖珍珠的資料,編造出一段『雍郡王博覽群書,苦心鑽研三年養珠記』。
依照正常人的邏輯,最初養殖靈感來自古籍。
珍珠,佛教七寶之一。古籍中有關於它的祥瑞記載。
比如在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中就記載,隋煬帝喜歡吃蛤蜊,少說吃了有成千上萬個。
某天,他在吃蛤蜊時,沒能打開其中一個的堅硬外殼。就把這個蛤蜊放在了桌上,而夜晚蛤蜊殼自動打開,居然放出光芒,其中有佛祖像出現。2
無獨有偶,這在唐朝蘇鶚寫的《杜陽雜編》中也有類似記載。
這次換成了唐文宗李昂吃蛤蜊,發現了其中有兩尊迷你菩薩像,是栩栩如生,形貌端秀。
接二連三,宋朝的洪邁編撰了《夷堅誌》,其中再次提到了河蚌中有觀音像。
對於神佛在蛤蜊與河蚌中顯靈的故事,雍郡王不能將其歸類到祥瑞上,而是找出了地方誌考證人工養殖珍珠的曆史。
更早的記錄不可尋,但查到了在南宋時期,湖州的葉金揚始創了養殖附殼珍珠。
使用褶紋冠蚌培育,養殖的珍珠珠形狀似佛祖與菩薩,在湖州德清的地方誌中仍能尋覓到蹤跡。3
武拂衣等第一批珍珠成功出蚌,足足用了三年時間。在莊子上弄出一個超大暖房,挖池子控製溫度,還要把控水質的酸鹼度與礦物成分等等。
這事不好搞,需要投入過量精力。而今也不指著它為郡王府添一筆私產,還不如賣自鳴鍾、懷來錢快。
索性做一個順水推舟的人情,給胤禟指了一條路,他要是有興趣可以搞一搞珍珠養殖與奢侈品出口。
不是白送胤禟一條產業鏈,其實是要去著手解決一個問題。
去年下江南,發現富庶之地多有遊民。
人口增多,但是能耕種的土地有限。多餘的勞動力進城務工,比如選擇成為碼頭工人、街頭賣藝、絲棉行業的織工等等,就被叫做遊民。
區別於農民,這類進城務工者的流動性較大。而與有產業的商人對比,打工人的收入又不穩定。在安土重遷的時代,這群人並不受到社會的認同,被視作不正當的職業。
早些年,湯斌在世江蘇巡撫,他搞過「毀淫祀」。
大致說來就是不允許任何奢靡的行業。禁止打牌、酒樓賣藝,甚至不許婦女去寺廟,商人更加不許在逢年過節舉辦迎神賽會,杜絕遊民的產生。1
湯斌認為工商業會帶來奢靡風氣,而一味鼓勵農事。
這些政令卻與經濟發展規律相違背,隻能管得了一時,持續不了太久。
不能在城裏打工,迴到農村又沒有足夠多的土地去種植,人閑下來吃幹飯沒錢賺,反而更容易遊手好閑。
雖然湯斌已經去世,江南地帶對於手工業者的約束不比當年,但朝廷仍是沒把這群人所做的事情視作正當職業。
不給正名,不代表這類遊人不存在。
隨著商業與手工業的發展,這個涵蓋多種龐雜職業的群體會越發擴大。
武拂衣認為比起任其在社會邊緣發展,不如正視經濟發展規律。純農耕時代已經過去,商業與製造業早晚要發展起來。
朝廷不主動去關注這一群人,約等於放任不安定因素發展。
打著反清複明旗號的群體多流動於南方,這不就是主動給人遞刀子。一旦兵禍起,遭罪的還是底層百姓。
不如嚐試改變,珍珠養殖是一個切入點。
不是所有人都有地種,可以給他們提供一門生計,搞養珍珠然後高價販賣出去。
未免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在珍珠經營利潤分配之初,給養殖戶能夠多勞多得的酬勞。
不恰當地說,可以類比公私合營。
公,朝廷派出代表官員。私,胤禟去牽頭完善這一產業鏈。
對此,胤禛表示可行。他做事務實,不在乎那些虛名。
所謂手工業與商業會帶來奢靡之風,是懶政的藉口。不該把人統統趕迴家,而是該正確引導幫助重新穩定社會秩序。
何況,已知西洋船隊成群結隊往海上開,很多事單方麵禁止不了。
朝廷能把江南城裏的百姓趕迴農村,難道還能把海船上的西洋人都趕迴歐羅巴,讓他們不能再來通商?
如果沒出過海,胤禛還能自欺欺人認為可行。
出過海就知道遠洋行船有多不容易。大清沒一支像樣的水師軍隊,怎麽驅逐歐羅巴人的船隊?
更不提事實上是西洋人來過大清,大清對去西洋的航線也僅僅是有所耳聞,尚未有誰真的實踐過。
既然發展貿易成為了時代的必然,科學技術與理論體係已經成形出現,那就別想著躲一躲就好,而是要正麵迎著上。
胤禛發現以珍珠養殖入手著實不錯。前期能為如何安頓與規範遊民做出示範,後期銷售過程又是打通與外國的商路。
於是,他開始廣閱典籍,搞出一份麵麵俱到的答疑方案。
向康熙介紹珍珠養殖,並且迴答皇上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要搞一些引經據典的鋪墊。
養殖珍珠成功的真相,是武拂衣憑著經驗搞出來的。
真相卻不能對康熙說。
胤禛要找到曆朝曆代關於養殖珍珠的資料,編造出一段『雍郡王博覽群書,苦心鑽研三年養珠記』。
依照正常人的邏輯,最初養殖靈感來自古籍。
珍珠,佛教七寶之一。古籍中有關於它的祥瑞記載。
比如在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中就記載,隋煬帝喜歡吃蛤蜊,少說吃了有成千上萬個。
某天,他在吃蛤蜊時,沒能打開其中一個的堅硬外殼。就把這個蛤蜊放在了桌上,而夜晚蛤蜊殼自動打開,居然放出光芒,其中有佛祖像出現。2
無獨有偶,這在唐朝蘇鶚寫的《杜陽雜編》中也有類似記載。
這次換成了唐文宗李昂吃蛤蜊,發現了其中有兩尊迷你菩薩像,是栩栩如生,形貌端秀。
接二連三,宋朝的洪邁編撰了《夷堅誌》,其中再次提到了河蚌中有觀音像。
對於神佛在蛤蜊與河蚌中顯靈的故事,雍郡王不能將其歸類到祥瑞上,而是找出了地方誌考證人工養殖珍珠的曆史。
更早的記錄不可尋,但查到了在南宋時期,湖州的葉金揚始創了養殖附殼珍珠。
使用褶紋冠蚌培育,養殖的珍珠珠形狀似佛祖與菩薩,在湖州德清的地方誌中仍能尋覓到蹤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