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頁
[清穿同人]我和四爺互穿後 作者:山海十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五十五章
武拂衣以胤禛一個月的葷菜做擔保, 在詢問老九對東瀛有沒有興趣時,她的潛台詞不包括把它給拆了。
什麽?讓胤禛一直吃素食可以嗎?
迴答是顯而易見的,他能夠做到虔心茹素一段時間。
換句話, 拆一拆東瀛也不是不行。
武拂衣自認向來都不暴力, 本意也就是搞億點點礦產而已。當下,先糾正了胤禟瞎說大實話的嘴瓢。
「九弟, 你誤會了。我想說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拆了一艘海船, 總不能白拆。拆了船知道它的構造, 也就到了真實體驗的時候, 該坐著海船去東瀛轉一圈。」
「這樣啊……」
胤禟悄悄藏起隱秘的失落,還以為四哥要搞一把驚天動地的事。
轉念一想也明白不切實際。
哪怕紅衣大炮能炸開城門, 但沒有聽過有什麽利器能將一個島嶼拆得四分五裂。
四哥是人, 又不是唿風喚雨的神。
胤禟很快把小失落拋之腦後,乘坐海船去東瀛逛一圈也不錯。
放在一個月之前,他不會有如此強烈出門放風衝動, 但是辛辛苦苦拆了許久的海船, 要不多做點什麽總覺得虧本了。
擺到麵前的問題,憑什麽讓康熙允許他們出東洋?
胤禟迅速思考起來,大清能夠立即開採的銅礦與銀礦都不算富足。
東瀛實行鎖國政策,往年與大清的交易設有限額,而且推出了信牌製。顧名思義,想要進行貿易就要獲得德川幕府給的許可證。
然而, 從秧參案來看所謂的嚴格規定也有漏洞的,哪裏都有走私貿易。
雖然索額圖倒了,但那一條貿易線沒必要廢棄,可以由朝廷接受繼續做下去。
派誰去一探究竟?
肯定是派生意經驗豐富的。
胤禟下意識抬頭挺胸,覺得自己又能行了。
比起八哥推薦他在江南查索額圖的一筆爛帳, 去東瀛坑一筆大的,那才能體現他的價值。
武拂衣見狀,大致推測出胤禟腦洞開到哪種程度。
老九不是傻子,結合最近發生的事,他要是沒有絲毫判斷與聯想力,那麽一堆生意也不用做了。
海船往東瀛跑了一趟,總得把路費給賺迴來。
而究竟是先想坐海船所以要賺迴路費,還是先想賺錢所以去開了船,因果關係沒必要分得清清楚楚。
武拂衣卻又給胤禟潑一小盆冷水,讓他的腦子稍微降一下溫度。老九願意去東瀛轉一圈固然不錯,但別在沒成事時就表現得太興奮了。
「聽聞曹寅有意經營銅礦生意,他身在江南更知海貿諸事。如果汗阿瑪需要幾人出行東瀛,你說選熟不選生的可能性是否更大?」
胤禟的靠譜度忽上忽下,他可別瞎嚷嚷。一日不正式出海,一日就有可能就被誰截胡了。
武拂衣不介意由別人主導出海事宜,隻要讓她上船就行。等到了海上,那就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但必須考慮某些人阻攔雍郡王上船。原因能是各種各樣的,一來怕海上風險,二來是怕利益受阻。
康熙在開放部分海貿易後,從未讓皇子出海,隻是派底下官員去交易。
此次,走私案的利潤被爆了出來,以往派內務府去經營的海貿帳目有沒有摻水,也是要打一個問號。
如果派皇子把交易價格給摸查得清清楚楚,那以後還能多少賺差價的空間?
假設一家店鋪,東家非常信任掌櫃,掌櫃也效忠東家。
但是東家對於商品的貨源地、運輸的了解九成是通過掌櫃稱述,長久以往,掌櫃能保證不去中飽私囊嗎?
哪怕東家的本意是默許掌櫃可以抽成,但東家將貨源詳情搞得一清二楚與模稜兩可,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狀態。
康熙與曹寅就是類似關係。
江寧織造隸屬內務府,亦官亦商。
曹寅效忠康熙,而他連續四次負責聖駕南巡花銷不少,這些錢要從哪裏來?
武拂衣推測,康熙以往很可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對東瀛貿易有看中,但又不夠重視。
起碼不會像是重視三藩、準格爾部那樣的重視。因為東瀛隔著一片海,而其他的是陸地上的威脅。
地理環境限製了思維的邊界。
哪怕有海船出現,哪怕海上貿易展開多年,哪怕明朝有過倭寇侵邊,但是遠慮太遠,不如先應對近憂。
這次驚爆走私案,反倒是一個契機。
讓康熙對東瀛投注足夠的重視,而不能讓某些人混淆視聽將此糊弄過去,繼續維持以往海貿的交易流程。
某些人說誰?
可以是胤禩。他若是想與江南官員交好,或是暗中與曹家走得近一些,那麽勢必會從中出力保住曹家的利益。
當下,武拂衣給胤禟澆一盆冷水就是讓他口風緊些,別在老八麵前瞎嘚瑟。
疏不間親,話也不能直白了說,要迂迴一些。「九弟,可別覺得汗阿瑪一定會把我們放出去。不說旁的,你想出海的消息傳到宜妃娘娘的耳中,一定會擔憂你的安全,你得先讓她安心才是。」
至於德妃是不是會捨不得老四出海?
那就要說母子關係沒那麽親厚,有時也是一樁好事。
何況,武拂衣不把德妃當親娘,不可能事事顧忌她的感受,這就是與胤禟最大的區別了。
武拂衣以胤禛一個月的葷菜做擔保, 在詢問老九對東瀛有沒有興趣時,她的潛台詞不包括把它給拆了。
什麽?讓胤禛一直吃素食可以嗎?
迴答是顯而易見的,他能夠做到虔心茹素一段時間。
換句話, 拆一拆東瀛也不是不行。
武拂衣自認向來都不暴力, 本意也就是搞億點點礦產而已。當下,先糾正了胤禟瞎說大實話的嘴瓢。
「九弟, 你誤會了。我想說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拆了一艘海船, 總不能白拆。拆了船知道它的構造, 也就到了真實體驗的時候, 該坐著海船去東瀛轉一圈。」
「這樣啊……」
胤禟悄悄藏起隱秘的失落,還以為四哥要搞一把驚天動地的事。
轉念一想也明白不切實際。
哪怕紅衣大炮能炸開城門, 但沒有聽過有什麽利器能將一個島嶼拆得四分五裂。
四哥是人, 又不是唿風喚雨的神。
胤禟很快把小失落拋之腦後,乘坐海船去東瀛逛一圈也不錯。
放在一個月之前,他不會有如此強烈出門放風衝動, 但是辛辛苦苦拆了許久的海船, 要不多做點什麽總覺得虧本了。
擺到麵前的問題,憑什麽讓康熙允許他們出東洋?
胤禟迅速思考起來,大清能夠立即開採的銅礦與銀礦都不算富足。
東瀛實行鎖國政策,往年與大清的交易設有限額,而且推出了信牌製。顧名思義,想要進行貿易就要獲得德川幕府給的許可證。
然而, 從秧參案來看所謂的嚴格規定也有漏洞的,哪裏都有走私貿易。
雖然索額圖倒了,但那一條貿易線沒必要廢棄,可以由朝廷接受繼續做下去。
派誰去一探究竟?
肯定是派生意經驗豐富的。
胤禟下意識抬頭挺胸,覺得自己又能行了。
比起八哥推薦他在江南查索額圖的一筆爛帳, 去東瀛坑一筆大的,那才能體現他的價值。
武拂衣見狀,大致推測出胤禟腦洞開到哪種程度。
老九不是傻子,結合最近發生的事,他要是沒有絲毫判斷與聯想力,那麽一堆生意也不用做了。
海船往東瀛跑了一趟,總得把路費給賺迴來。
而究竟是先想坐海船所以要賺迴路費,還是先想賺錢所以去開了船,因果關係沒必要分得清清楚楚。
武拂衣卻又給胤禟潑一小盆冷水,讓他的腦子稍微降一下溫度。老九願意去東瀛轉一圈固然不錯,但別在沒成事時就表現得太興奮了。
「聽聞曹寅有意經營銅礦生意,他身在江南更知海貿諸事。如果汗阿瑪需要幾人出行東瀛,你說選熟不選生的可能性是否更大?」
胤禟的靠譜度忽上忽下,他可別瞎嚷嚷。一日不正式出海,一日就有可能就被誰截胡了。
武拂衣不介意由別人主導出海事宜,隻要讓她上船就行。等到了海上,那就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但必須考慮某些人阻攔雍郡王上船。原因能是各種各樣的,一來怕海上風險,二來是怕利益受阻。
康熙在開放部分海貿易後,從未讓皇子出海,隻是派底下官員去交易。
此次,走私案的利潤被爆了出來,以往派內務府去經營的海貿帳目有沒有摻水,也是要打一個問號。
如果派皇子把交易價格給摸查得清清楚楚,那以後還能多少賺差價的空間?
假設一家店鋪,東家非常信任掌櫃,掌櫃也效忠東家。
但是東家對於商品的貨源地、運輸的了解九成是通過掌櫃稱述,長久以往,掌櫃能保證不去中飽私囊嗎?
哪怕東家的本意是默許掌櫃可以抽成,但東家將貨源詳情搞得一清二楚與模稜兩可,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狀態。
康熙與曹寅就是類似關係。
江寧織造隸屬內務府,亦官亦商。
曹寅效忠康熙,而他連續四次負責聖駕南巡花銷不少,這些錢要從哪裏來?
武拂衣推測,康熙以往很可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對東瀛貿易有看中,但又不夠重視。
起碼不會像是重視三藩、準格爾部那樣的重視。因為東瀛隔著一片海,而其他的是陸地上的威脅。
地理環境限製了思維的邊界。
哪怕有海船出現,哪怕海上貿易展開多年,哪怕明朝有過倭寇侵邊,但是遠慮太遠,不如先應對近憂。
這次驚爆走私案,反倒是一個契機。
讓康熙對東瀛投注足夠的重視,而不能讓某些人混淆視聽將此糊弄過去,繼續維持以往海貿的交易流程。
某些人說誰?
可以是胤禩。他若是想與江南官員交好,或是暗中與曹家走得近一些,那麽勢必會從中出力保住曹家的利益。
當下,武拂衣給胤禟澆一盆冷水就是讓他口風緊些,別在老八麵前瞎嘚瑟。
疏不間親,話也不能直白了說,要迂迴一些。「九弟,可別覺得汗阿瑪一定會把我們放出去。不說旁的,你想出海的消息傳到宜妃娘娘的耳中,一定會擔憂你的安全,你得先讓她安心才是。」
至於德妃是不是會捨不得老四出海?
那就要說母子關係沒那麽親厚,有時也是一樁好事。
何況,武拂衣不把德妃當親娘,不可能事事顧忌她的感受,這就是與胤禟最大的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