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清穿同人]我和四爺互穿後 作者:山海十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計劃要寫一本農書,再編撰一套藥方。
前者取名《農桑經》,後者就叫《藥祟書》,這些比《聊齋誌異》更有實用價值。
武拂衣聽著蒲鬆齡的打算,表示非常支持,但也說了幾句實話。
將來,百姓們怕是隻聽過《聊齋誌異》,而少聞農書與藥方,誰叫後者的趣味性少了很多。
蒲鬆齡何嚐不明白這個道理,「其實,老朽寫了那些個誌怪故事,這輩子也沒遇上一件真正的怪事。」
當下,聊天的興致上來了。
他笑問:「不如,今天我說一個新故事,沒有在書裏寫過的故事。兩位小少爺的膽子也不知道大不大,是否敢聽?」
弘暉與弘昐都沒讀過《聊齋誌異》,但也聽過這本書的名號。
聽到著書人願意親自講故事,孩子們的好奇心被勾了起來,齊齊點頭表示願意聽。
蒲鬆齡摸著一把鬍子,搖頭晃腦地將起來。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荒廟。四月的某個黃昏,忽然變了天,烏雲密布,眼瞅就要下暴雨。
一隊人進了荒廟避雨。領隊檢查了寺廟角角落落,沒有發現異常情況。大夥放心地生活煮飯,席地而坐,在大殿內開始吃飯。」
等一下。
弘暉與弘昐反應過來了,這故事怎麽聽得耳熟?與眼下的場景不能說是一模一樣,但也是毫無區別了。
蒲鬆齡繼續著,「剛剛動筷子,寺廟門口傳來敲門聲。進來一位老者,老者自稱說書人。討了一口熱湯,就開始講起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荒廟……」
一段故事被重複了一遍。
蒲鬆齡卻沒重複到底,「老者說著故事,雨勢越來越大,大到聽不清屋外的腳步聲。天色也越來越黑,窗外似乎黝黑一片。」
兩個孩子豎起耳朵,現在的雨聲劈裏啪啦,確實聽不到腳步聲了。
悄悄瞄了一眼,窗戶外的天色也徹底黑了。屋外沒有火光,什麽也看不清。真說不準外麵是否潛伏了某種不知名的存在。
「突然傳來一陣拍門聲。」
蒲鬆齡的語調突然飄忽起來,「緊接著一個沙啞的聲音在門口響起,他問:『裏麵有人嗎?』」
此時,荒廟的大門真的被敲響了。
「砰砰砰」。
三下敲門聲又快又急。
緊隨其後,隔著大雨聽到不真切的男聲在外叫喊:「裏麵有人嗎?可以借宿一晚嗎!」
大殿內,仿佛一陣陰風颳過。
蒲鬆齡之後的話被卡在喉嚨口,脖子僵硬地轉向大門方向。
他真的沒有幻聽嗎?邪門了啊,難道是鬼故事說多了,終於遇上事了?
第四十九章
暴雨, 荒廟,窗外黝黑不見光。
本朝鬼故事大師正說著現場版鬼話,突如其來的叫門聲令人背脊一涼。
武拂衣表現出了作為老鬼的波瀾不驚心態。
大不了真的是來一隻同類, 還能糟糕到哪裏去?
這世界要真有強悍妖魔,反而瞧到一種希望,是能逆轉時空, 迴歸自己世界吃喝玩樂的希望。
帶上兩名侍衛去開了門。
大門外哪有什麽鬼,隻有兩個穿著粗布短衫的半大孩子。
瞧著十一二歲,皮膚被曬得黝黑,相貌相近應該是親戚。肩上都挑著扁擔, 隱隱能聞到一股魚腥味,可能是海邊漁夫。
「進來吧。」
武拂衣打聽過,荒廟是方圓十裏唯一的落腳點,想必附近百姓習慣來此借宿。
小漁夫們顯然有點意外,沒想到今夜來荒廟落腳的人與以往不同。
雖然看不懂具體的衣料材質,可來者比見過的商人都要富裕的模樣。
當下,反而有些躊躇不前了。他們得罪不起有錢有權的人, 可別為了避雨避出麻煩來。
武拂衣懂得兩人的顧慮,世道多艱,她的語氣也柔和起來。
「這裏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還是進來躲躲雨, 風寒了可不好受。」
漁夫兄弟倆相互看了看,覺著開門的這位老爺甚是和善,懸著的心稍稍放了下來。
「多謝老爺。」, 「老爺慈悲,您真是大好人。」
這是一邊道謝,一邊進了荒廟。脫掉了蓑衣, 小心翼翼地將扁擔放在了大門旁的角落。
兩人本來也不敢靠近火堆,想要縮在角落裏就好。但在聽到殿內有一位老者自爆家門,自稱蒲鬆齡。
蒲鬆齡?
兩人立刻直了眼。
蒲鬆齡,山東的百姓幾乎都知道他。
哪怕老百姓大字不識幾個,但都或多或少聽過城隍、狐狸精與書生、聶小倩等等故事人物,而稱唿蒲鬆齡為聊齋先生。
早幾年,聊齋先生在村口巷尾收集素材,提供免費茶水給說故事的過路客。
漁夫兄弟住在的海邊小村子,村裏就有人喝過那碗免費茶水。迴村炫耀,是給聊齋先生講了海上怪魚的傳說。
後來《聊齋誌異》問世,村裏人都好奇書中有沒有提到怪魚?
好不容易問了隔壁村的教書先生,把書翻了又翻,爭論起《海大魚》這一篇是不是來源於他們的村子?
漁夫兄弟遇上蒲鬆齡,激動到忘了縮手縮腳。
主動湊到火堆邊,先是自我介紹起來自於家村。哥哥於大魚,弟弟於小魚,負責去鎮上送魚,眼下活做完了要迴家。
前者取名《農桑經》,後者就叫《藥祟書》,這些比《聊齋誌異》更有實用價值。
武拂衣聽著蒲鬆齡的打算,表示非常支持,但也說了幾句實話。
將來,百姓們怕是隻聽過《聊齋誌異》,而少聞農書與藥方,誰叫後者的趣味性少了很多。
蒲鬆齡何嚐不明白這個道理,「其實,老朽寫了那些個誌怪故事,這輩子也沒遇上一件真正的怪事。」
當下,聊天的興致上來了。
他笑問:「不如,今天我說一個新故事,沒有在書裏寫過的故事。兩位小少爺的膽子也不知道大不大,是否敢聽?」
弘暉與弘昐都沒讀過《聊齋誌異》,但也聽過這本書的名號。
聽到著書人願意親自講故事,孩子們的好奇心被勾了起來,齊齊點頭表示願意聽。
蒲鬆齡摸著一把鬍子,搖頭晃腦地將起來。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荒廟。四月的某個黃昏,忽然變了天,烏雲密布,眼瞅就要下暴雨。
一隊人進了荒廟避雨。領隊檢查了寺廟角角落落,沒有發現異常情況。大夥放心地生活煮飯,席地而坐,在大殿內開始吃飯。」
等一下。
弘暉與弘昐反應過來了,這故事怎麽聽得耳熟?與眼下的場景不能說是一模一樣,但也是毫無區別了。
蒲鬆齡繼續著,「剛剛動筷子,寺廟門口傳來敲門聲。進來一位老者,老者自稱說書人。討了一口熱湯,就開始講起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荒廟……」
一段故事被重複了一遍。
蒲鬆齡卻沒重複到底,「老者說著故事,雨勢越來越大,大到聽不清屋外的腳步聲。天色也越來越黑,窗外似乎黝黑一片。」
兩個孩子豎起耳朵,現在的雨聲劈裏啪啦,確實聽不到腳步聲了。
悄悄瞄了一眼,窗戶外的天色也徹底黑了。屋外沒有火光,什麽也看不清。真說不準外麵是否潛伏了某種不知名的存在。
「突然傳來一陣拍門聲。」
蒲鬆齡的語調突然飄忽起來,「緊接著一個沙啞的聲音在門口響起,他問:『裏麵有人嗎?』」
此時,荒廟的大門真的被敲響了。
「砰砰砰」。
三下敲門聲又快又急。
緊隨其後,隔著大雨聽到不真切的男聲在外叫喊:「裏麵有人嗎?可以借宿一晚嗎!」
大殿內,仿佛一陣陰風颳過。
蒲鬆齡之後的話被卡在喉嚨口,脖子僵硬地轉向大門方向。
他真的沒有幻聽嗎?邪門了啊,難道是鬼故事說多了,終於遇上事了?
第四十九章
暴雨, 荒廟,窗外黝黑不見光。
本朝鬼故事大師正說著現場版鬼話,突如其來的叫門聲令人背脊一涼。
武拂衣表現出了作為老鬼的波瀾不驚心態。
大不了真的是來一隻同類, 還能糟糕到哪裏去?
這世界要真有強悍妖魔,反而瞧到一種希望,是能逆轉時空, 迴歸自己世界吃喝玩樂的希望。
帶上兩名侍衛去開了門。
大門外哪有什麽鬼,隻有兩個穿著粗布短衫的半大孩子。
瞧著十一二歲,皮膚被曬得黝黑,相貌相近應該是親戚。肩上都挑著扁擔, 隱隱能聞到一股魚腥味,可能是海邊漁夫。
「進來吧。」
武拂衣打聽過,荒廟是方圓十裏唯一的落腳點,想必附近百姓習慣來此借宿。
小漁夫們顯然有點意外,沒想到今夜來荒廟落腳的人與以往不同。
雖然看不懂具體的衣料材質,可來者比見過的商人都要富裕的模樣。
當下,反而有些躊躇不前了。他們得罪不起有錢有權的人, 可別為了避雨避出麻煩來。
武拂衣懂得兩人的顧慮,世道多艱,她的語氣也柔和起來。
「這裏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還是進來躲躲雨, 風寒了可不好受。」
漁夫兄弟倆相互看了看,覺著開門的這位老爺甚是和善,懸著的心稍稍放了下來。
「多謝老爺。」, 「老爺慈悲,您真是大好人。」
這是一邊道謝,一邊進了荒廟。脫掉了蓑衣, 小心翼翼地將扁擔放在了大門旁的角落。
兩人本來也不敢靠近火堆,想要縮在角落裏就好。但在聽到殿內有一位老者自爆家門,自稱蒲鬆齡。
蒲鬆齡?
兩人立刻直了眼。
蒲鬆齡,山東的百姓幾乎都知道他。
哪怕老百姓大字不識幾個,但都或多或少聽過城隍、狐狸精與書生、聶小倩等等故事人物,而稱唿蒲鬆齡為聊齋先生。
早幾年,聊齋先生在村口巷尾收集素材,提供免費茶水給說故事的過路客。
漁夫兄弟住在的海邊小村子,村裏就有人喝過那碗免費茶水。迴村炫耀,是給聊齋先生講了海上怪魚的傳說。
後來《聊齋誌異》問世,村裏人都好奇書中有沒有提到怪魚?
好不容易問了隔壁村的教書先生,把書翻了又翻,爭論起《海大魚》這一篇是不是來源於他們的村子?
漁夫兄弟遇上蒲鬆齡,激動到忘了縮手縮腳。
主動湊到火堆邊,先是自我介紹起來自於家村。哥哥於大魚,弟弟於小魚,負責去鎮上送魚,眼下活做完了要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