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
[清穿同人]我和四爺互穿後 作者:山海十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你說得對。我們把握好尺度找到合適機會表明態度,就是那種「父皇,兒臣很敬仰您,願意為您分憂解難又不求名利,所以才要遠行做實事」的態度。」
胤禛信了老鬼說的尺度,但他不免懷疑能有讓這種尺度生效的契機出現嗎?
*
*
南行還在繼續。
沒有沿著大運河行徑,而是進入山東地界。
計劃帶著孩子們去吹吹海風,然後沿著海岸線南下,從黃海到東海再入金陵。
這一路沒遇上匪盜,治安還算太平。
但觀察普通百姓生活,遠遠稱不上豐衣足食。近些年對稅賦的減免,隻能說讓人們勉強溫飽。
想在小村莊借宿,卻也不是每個地方都歡迎外來客。哪怕願意出錢,多的是人家不願意出租床位。
理由倒也簡單,村裏不希望突發事件打破平靜的生活。外麵來的人,意味著不確定因素,誰也說不準會帶來些什麽。
找不到客棧,借宿寺廟或道觀是種不錯的選擇。
四月十七,非年非節。
車隊朝著膠州灣方向去,黃昏時分遇上天色變化,恐怕有暴雨將至。
為免雨中行路,在郊野的荒廢荒無人煙破廟落腳。
本想找幾間勉勉強強能平躺睡覺的屋子,但隻有大殿的房屋結構依舊完好。其他房間要不是牆塌了一半,要不就是屋頂破洞後搖搖欲墜。
安全起見,一行人還是一起歇在大殿。分別在不同角落,懸掛帷幕隔開就好。條件艱苦了些,這卻是大多數行路客會遭遇的真實情況。
武拂衣沒讓弘昐與弘暉閑著,分配給他們任務清掃地上積灰,再把馬車裏的草蓆取來就地鋪上,隨後再疊上一層墊被。
睡覺的地方,自己動手整理。
而此次出行讓孩子們沒帶小廝。何止是擺脫了衣來伸手,內裏衣物都讓他們自己洗。
胤禛開始有些不捨得,雖然認為孩子們不能嬌生慣養,但不必連這些瑣事也去做。奈何以武氏的身份活著,就算反駁老鬼的安排,但孩子們也不會聽他的。
武拂衣表示真沒太嚴厲,培養孩子們自力更生的本事。
一來沒讓洗所有的衣服,二來也給配了溫水。放在農家,五歲與七歲的孩子都會幫著做活,清貧人家哪捨得熱水洗衣。
而且什麽叫無關緊要的瑣事?
有些事是很小,但隻有上手才能真正明白是什麽感受。
兩兄弟起初並不適應,但一路上自己動手,堅持下來也就習慣了。一會的功夫,麻利地收拾好了床鋪。
武拂衣沒有閑著,與侍衛們一起檢查了整座荒廟。不放過一個角落,要確定這裏沒有隱匿什麽人,也不存在安全隱患。
另一邊,胤禛去了廚房。
之前老鬼坑了他一把,讓他和灶台較勁了一段時間,得以掌握了些許烹飪本領。
這次出行是派上用處了。對比著孩子們也在做活,他也不是飯來張口的性格,能用馬車上的食材做些簡單的菜式。
等眾人各自忙碌好,暴雨嘩啦啦地落了下來。
雨一落,天就暗了。
出門在外,不講究繁文縟節。在荒廟大殿內圍坐,準備一起頓熱乎麵條。
尚未進餐,廟門傳來敲門聲。
侍衛去瞧了瞧,來者是一位老者與他的書童。
「少爺,來者文人打扮,聽口音是山東本地人,應該是淄川一帶的。」
侍衛說,「說是姓蒲,瞧著五六十歲了。上個月去濟南府應試,這會考試結束隨處走走。外麵下暴雨了,希望能在荒廟借宿一晚。」
蒲姓,不算太常見。
結合年齡與口音,來者可能就是蒲鬆齡。
武拂衣親自去看一眼,確定來者沒有威脅,自然答應一起避雨。還分了兩碗熱茶,讓他們暖暖身體。
暖乎的茶水下肚,同處一個大殿,自然也就打開了話匣子。
武拂衣先開口詢問,「在下久聞山東有位柳泉居士,《聊齋誌異》道盡人間百態,一直希望能見上一麵一睹真容風采。冒昧一問,不知您是否就是留仙先生?」
「甄少爺謬讚了,老朽慚愧。」
老者果真就是蒲鬆林,已經六十二歲。這些年搜羅民間故事,早就養成了健談的性子。
眼下雖然萍水相逢,但誰不喜歡誇讚呢?
聽聞甄少爺來自盛京,一家子去江南找親戚。又觀察一行人的穿著雖然算不上富貴,也是安分守己的鄉紳,那是可以聊天的。
一邊吃著飯,一邊談了起來。
蒲鬆齡提起,兩個月前又一次趕赴濟南進行鄉試。很遺憾,如同過往幾十年,這一次依舊是榜上無名。
「老朽已是花甲之年。以後不考了,也考不動了,這迴就是最後一次。考試終於徹底結束了,趁著春光未散,四處走一走。」
蒲鬆林說著自己再一次名落孫山的結局,語氣卻非常平和坦然,早就沒有了幽怨與失落。
六十年一個輪迴。年輕時或有種種不忿,而今卻不再糾結於必要贏得功名。
武拂衣除了平時逗一逗胤禛,一般情況不會哪壺不開提哪壺。沒有多談科舉,而是就著蒲鬆齡擅長的寫故事聊了起來。
談話的氣氛不錯。
蒲鬆齡聊著聊著也談起了將來,像他這樣的年紀,沒能考到功名做官,還是希望能留下點實用的東西幫助百姓。
胤禛信了老鬼說的尺度,但他不免懷疑能有讓這種尺度生效的契機出現嗎?
*
*
南行還在繼續。
沒有沿著大運河行徑,而是進入山東地界。
計劃帶著孩子們去吹吹海風,然後沿著海岸線南下,從黃海到東海再入金陵。
這一路沒遇上匪盜,治安還算太平。
但觀察普通百姓生活,遠遠稱不上豐衣足食。近些年對稅賦的減免,隻能說讓人們勉強溫飽。
想在小村莊借宿,卻也不是每個地方都歡迎外來客。哪怕願意出錢,多的是人家不願意出租床位。
理由倒也簡單,村裏不希望突發事件打破平靜的生活。外麵來的人,意味著不確定因素,誰也說不準會帶來些什麽。
找不到客棧,借宿寺廟或道觀是種不錯的選擇。
四月十七,非年非節。
車隊朝著膠州灣方向去,黃昏時分遇上天色變化,恐怕有暴雨將至。
為免雨中行路,在郊野的荒廢荒無人煙破廟落腳。
本想找幾間勉勉強強能平躺睡覺的屋子,但隻有大殿的房屋結構依舊完好。其他房間要不是牆塌了一半,要不就是屋頂破洞後搖搖欲墜。
安全起見,一行人還是一起歇在大殿。分別在不同角落,懸掛帷幕隔開就好。條件艱苦了些,這卻是大多數行路客會遭遇的真實情況。
武拂衣沒讓弘昐與弘暉閑著,分配給他們任務清掃地上積灰,再把馬車裏的草蓆取來就地鋪上,隨後再疊上一層墊被。
睡覺的地方,自己動手整理。
而此次出行讓孩子們沒帶小廝。何止是擺脫了衣來伸手,內裏衣物都讓他們自己洗。
胤禛開始有些不捨得,雖然認為孩子們不能嬌生慣養,但不必連這些瑣事也去做。奈何以武氏的身份活著,就算反駁老鬼的安排,但孩子們也不會聽他的。
武拂衣表示真沒太嚴厲,培養孩子們自力更生的本事。
一來沒讓洗所有的衣服,二來也給配了溫水。放在農家,五歲與七歲的孩子都會幫著做活,清貧人家哪捨得熱水洗衣。
而且什麽叫無關緊要的瑣事?
有些事是很小,但隻有上手才能真正明白是什麽感受。
兩兄弟起初並不適應,但一路上自己動手,堅持下來也就習慣了。一會的功夫,麻利地收拾好了床鋪。
武拂衣沒有閑著,與侍衛們一起檢查了整座荒廟。不放過一個角落,要確定這裏沒有隱匿什麽人,也不存在安全隱患。
另一邊,胤禛去了廚房。
之前老鬼坑了他一把,讓他和灶台較勁了一段時間,得以掌握了些許烹飪本領。
這次出行是派上用處了。對比著孩子們也在做活,他也不是飯來張口的性格,能用馬車上的食材做些簡單的菜式。
等眾人各自忙碌好,暴雨嘩啦啦地落了下來。
雨一落,天就暗了。
出門在外,不講究繁文縟節。在荒廟大殿內圍坐,準備一起頓熱乎麵條。
尚未進餐,廟門傳來敲門聲。
侍衛去瞧了瞧,來者是一位老者與他的書童。
「少爺,來者文人打扮,聽口音是山東本地人,應該是淄川一帶的。」
侍衛說,「說是姓蒲,瞧著五六十歲了。上個月去濟南府應試,這會考試結束隨處走走。外麵下暴雨了,希望能在荒廟借宿一晚。」
蒲姓,不算太常見。
結合年齡與口音,來者可能就是蒲鬆齡。
武拂衣親自去看一眼,確定來者沒有威脅,自然答應一起避雨。還分了兩碗熱茶,讓他們暖暖身體。
暖乎的茶水下肚,同處一個大殿,自然也就打開了話匣子。
武拂衣先開口詢問,「在下久聞山東有位柳泉居士,《聊齋誌異》道盡人間百態,一直希望能見上一麵一睹真容風采。冒昧一問,不知您是否就是留仙先生?」
「甄少爺謬讚了,老朽慚愧。」
老者果真就是蒲鬆林,已經六十二歲。這些年搜羅民間故事,早就養成了健談的性子。
眼下雖然萍水相逢,但誰不喜歡誇讚呢?
聽聞甄少爺來自盛京,一家子去江南找親戚。又觀察一行人的穿著雖然算不上富貴,也是安分守己的鄉紳,那是可以聊天的。
一邊吃著飯,一邊談了起來。
蒲鬆齡提起,兩個月前又一次趕赴濟南進行鄉試。很遺憾,如同過往幾十年,這一次依舊是榜上無名。
「老朽已是花甲之年。以後不考了,也考不動了,這迴就是最後一次。考試終於徹底結束了,趁著春光未散,四處走一走。」
蒲鬆林說著自己再一次名落孫山的結局,語氣卻非常平和坦然,早就沒有了幽怨與失落。
六十年一個輪迴。年輕時或有種種不忿,而今卻不再糾結於必要贏得功名。
武拂衣除了平時逗一逗胤禛,一般情況不會哪壺不開提哪壺。沒有多談科舉,而是就著蒲鬆齡擅長的寫故事聊了起來。
談話的氣氛不錯。
蒲鬆齡聊著聊著也談起了將來,像他這樣的年紀,沒能考到功名做官,還是希望能留下點實用的東西幫助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