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汲不僅提出了用黛青當前各種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作為實踐考核內容的辦法。
道末的暗訪,也是他的主意。
而此時的他,閑來無事,就央求奕譓,讓他出去在春田市市區轉一轉。
本來,奕譓起先出於安全考慮,是不同意讓他出去的。
但是架不住他一連幾天的纏磨,說自己天天悶在招待的館驛裏,實在太無聊,非常痛苦。而且,奕譓很清楚,如果看得太緊了,小家夥想出什麽出格的主意,更加不好收拾。
最後隻好表示同意,但要求由李伯約和張德明陪同,又安排圖門、紮昆,隨行保護。此外,又在各處安排了多名暗哨加以保護。
載汲獲得外出同意,載澤、載澈自然也跟著要一起外出。三兄弟在兩位師傅、兩名護衛的保護下,開始在春田市裏自由遊走。
在出發之前,他們已經詳細研究過春田市名的古跡,發現最著名的得算是亞伯蘭肯墓。
於是,七人一行便向亞伯蘭肯墓進發了。
亞伯蘭肯,被認為是花旗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伯璽天德。
亞伯蘭肯的前半生,幾乎是完全與努力、貧窮、艱難相伴相隨的。
和大多數花旗國人一樣,亞伯蘭肯的祖先也來自吉利國,他們雖然在花旗國獲得了自由,但是顯然沒有在花旗國實現財富夢想。亞伯蘭肯出生的時候,他的父母雖然種田但是並不能以此維持生存,必須經常進山打獵才用以補貼家庭需要。
而幼年的亞伯蘭肯則和絕大多數花旗國同齡孩子一樣,很早就幫助家裏做劈柴、擔水,的家務,以力所能及的農活。
他們一家非常相愛,也非常努力,但是日子始終是貧窮的。發財的機會並沒有垂青於他們。
在這樣的艱苦歲月摧殘之下,亞伯拉肯九歲的時候,他年僅三十六歲的母親永遠的離開了他。他們全家都相信,她是完成了地上的一切事工,所以到光明之國享受安息去了。
一年之後,亞伯蘭肯的父親又迎娶了一位叫莎莉的女性。
作為一名虔誠的聖光會信徒,莎莉非常善良和開明,在她看來,帶好亞伯蘭肯和其丈夫與前妻留下的其他眾子,正是光明之父賜給自己的天職。
因此,雖然後來她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還是對亞伯蘭肯視若己出。
她善良、開明,尤其特別重視孩子們的教育。
正是在她的一再堅持之下,亞伯蘭和其他幾個孩子才獲得了讀書學習的機會。而在當時,像他們這樣條件的家庭中,孩子們根本不會去讀書。
雖然因為家庭的經濟狀況,亞伯蘭肯最終隻讀了四個月的小學,但是,亞伯蘭肯卻從此養成了熱愛學習的好習慣。
而他所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到處借書看。當然總是白借是非常不禮貌的事情,而且人家也會不那麽樂意再借給他。於是亞伯蘭肯就想出幫借自己書的人勞動幹活辦法。雖然當時他還很年幼,但從小勞動的他還是很有力量的。因此一些人覺得這是一個獲得“免費勞動力”的好機會,紛紛爭著借書給他讀。
他也因此獲得了很多讀書的機會。
正常情況下,不過白天要幹體力活晚上再去讀書,精力體能上真辛苦不說,閱讀效果也不會太好。但是,亞伯蘭肯似乎獲得了特殊的恩賜,在勞動了一天之後,仍然有旺盛的精力讀書。而且學習效果非常的好。
雖然他沒有獲得足夠的正規教育,卻通過這種自學的方式,掌握了絲毫不低於同齡孩子的知識量。他先後自學了文學、數學、音樂、法律、曆史以及大量聖光會的係統教義知識。
這樣到了十八歲的時候,他成為一名船員,沿海到千裏之外的城市創業。船員的生活是非常艱辛的,而且這個群體的道德水平一般並不太高。然而亞伯蘭肯不僅仍然保持旺盛的工作熱情,和繼續利用一切空餘時間學習,而且做到了潔身自好,有沾染任何不良嗜好。
他做了幾年的船員和擺渡工人,後來又到種植園當工人,還做過店員和石匠,換了很多工作,但都是體力型的工作。這種低收入工作使得他沒有辦法積累財富,最終他不僅沒有實現財富自由,反而背負了很重的債務。
二十五歲的時候,亞伯蘭肯遷居到了伊利伊利州的春田市,並在這裏獲得了第一份具有知識含量的工作。憑著之前努力自修的幾何學知識,他獲得了一份土地測繪員的工作。這一期間,他意外的獲得了展示自己更多才能的機會。因為他的職業,更因為他為人公正,聰明,待人處事都非常得體,所以每當出現地界糾紛的時候,人們就會請他去做判斷。而他也總能以智慧做到讓當事雙方都能滿意的接受結果。鄰裏之間言歸於好。
因為在種植園工作過的經曆,亞伯蘭肯對於當時盛行於花旗南部的黑人奴隸現象非常了解,尤其是其中那些殘忍、暴虐、滅絕人性的事情。
亞伯蘭肯認為,這種現象既然被他看到了,就是光明之國分配給自己的一份職責,正如華士都把脫離吉利國殖民視為天職一樣,他也把解放那些可憐的黑人奴隸視為自己的天職。
如果是在黛青或者其他大部分國家,亞伯蘭肯作為一個窮人,一個剛剛擺脫體力勞動的人,顯然是沒有機會來實現這個大仁大愛的抱負的。
但好在花旗國是一個可以隨便什麽人都可以自由表達政治觀念的國家,一個人的政治權力跟他的經濟階層並沒有什麽必然的關係。
窮人不熱心政治,隻是因為他們單純的不熱心,又或者因為知識、能力不足而隻能作罷。而亞伯蘭這樣的有熱心同時又努力掌握了大量知識的人,哪怕窮,隻要足夠堅強還是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的。
於是,在二十五歲的時候,亞伯蘭肯先生在一次政治性的活動中,發表了自己反對畜奴製和提倡公共服務化的演講。他的演講非常有條理,一聽就懂,而且極具現實意義和可行性,因而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從此年輕的亞伯蘭肯開始步入政壇,並在這一年當選為伊利伊利州的州議員。
在這個職位上,他一幹就是八年,同時繼續兼管鄉村郵政和土事測量,當然他也沒有放棄原本的免費義務的地界調解工作。後來他又通過努力自學成為一名律師,並在春田市開辦了律師事務所。
事實證明,亞伯蘭肯非常適合現在的工作,他的事業開始順風順水,並成為所屬政派在當地的領袖。並在三十七歲的時候,當選為花旗國的國會議員。
成為國會議員之後的亞伯蘭肯開始極力的與畜奴製做鬥爭,他一再強調,畜奴絕不是一種正當的權益。而是一宗不可容忍的罪。
即使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也絕對不能容忍。
道末的暗訪,也是他的主意。
而此時的他,閑來無事,就央求奕譓,讓他出去在春田市市區轉一轉。
本來,奕譓起先出於安全考慮,是不同意讓他出去的。
但是架不住他一連幾天的纏磨,說自己天天悶在招待的館驛裏,實在太無聊,非常痛苦。而且,奕譓很清楚,如果看得太緊了,小家夥想出什麽出格的主意,更加不好收拾。
最後隻好表示同意,但要求由李伯約和張德明陪同,又安排圖門、紮昆,隨行保護。此外,又在各處安排了多名暗哨加以保護。
載汲獲得外出同意,載澤、載澈自然也跟著要一起外出。三兄弟在兩位師傅、兩名護衛的保護下,開始在春田市裏自由遊走。
在出發之前,他們已經詳細研究過春田市名的古跡,發現最著名的得算是亞伯蘭肯墓。
於是,七人一行便向亞伯蘭肯墓進發了。
亞伯蘭肯,被認為是花旗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伯璽天德。
亞伯蘭肯的前半生,幾乎是完全與努力、貧窮、艱難相伴相隨的。
和大多數花旗國人一樣,亞伯蘭肯的祖先也來自吉利國,他們雖然在花旗國獲得了自由,但是顯然沒有在花旗國實現財富夢想。亞伯蘭肯出生的時候,他的父母雖然種田但是並不能以此維持生存,必須經常進山打獵才用以補貼家庭需要。
而幼年的亞伯蘭肯則和絕大多數花旗國同齡孩子一樣,很早就幫助家裏做劈柴、擔水,的家務,以力所能及的農活。
他們一家非常相愛,也非常努力,但是日子始終是貧窮的。發財的機會並沒有垂青於他們。
在這樣的艱苦歲月摧殘之下,亞伯拉肯九歲的時候,他年僅三十六歲的母親永遠的離開了他。他們全家都相信,她是完成了地上的一切事工,所以到光明之國享受安息去了。
一年之後,亞伯蘭肯的父親又迎娶了一位叫莎莉的女性。
作為一名虔誠的聖光會信徒,莎莉非常善良和開明,在她看來,帶好亞伯蘭肯和其丈夫與前妻留下的其他眾子,正是光明之父賜給自己的天職。
因此,雖然後來她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還是對亞伯蘭肯視若己出。
她善良、開明,尤其特別重視孩子們的教育。
正是在她的一再堅持之下,亞伯蘭和其他幾個孩子才獲得了讀書學習的機會。而在當時,像他們這樣條件的家庭中,孩子們根本不會去讀書。
雖然因為家庭的經濟狀況,亞伯蘭肯最終隻讀了四個月的小學,但是,亞伯蘭肯卻從此養成了熱愛學習的好習慣。
而他所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到處借書看。當然總是白借是非常不禮貌的事情,而且人家也會不那麽樂意再借給他。於是亞伯蘭肯就想出幫借自己書的人勞動幹活辦法。雖然當時他還很年幼,但從小勞動的他還是很有力量的。因此一些人覺得這是一個獲得“免費勞動力”的好機會,紛紛爭著借書給他讀。
他也因此獲得了很多讀書的機會。
正常情況下,不過白天要幹體力活晚上再去讀書,精力體能上真辛苦不說,閱讀效果也不會太好。但是,亞伯蘭肯似乎獲得了特殊的恩賜,在勞動了一天之後,仍然有旺盛的精力讀書。而且學習效果非常的好。
雖然他沒有獲得足夠的正規教育,卻通過這種自學的方式,掌握了絲毫不低於同齡孩子的知識量。他先後自學了文學、數學、音樂、法律、曆史以及大量聖光會的係統教義知識。
這樣到了十八歲的時候,他成為一名船員,沿海到千裏之外的城市創業。船員的生活是非常艱辛的,而且這個群體的道德水平一般並不太高。然而亞伯蘭肯不僅仍然保持旺盛的工作熱情,和繼續利用一切空餘時間學習,而且做到了潔身自好,有沾染任何不良嗜好。
他做了幾年的船員和擺渡工人,後來又到種植園當工人,還做過店員和石匠,換了很多工作,但都是體力型的工作。這種低收入工作使得他沒有辦法積累財富,最終他不僅沒有實現財富自由,反而背負了很重的債務。
二十五歲的時候,亞伯蘭肯遷居到了伊利伊利州的春田市,並在這裏獲得了第一份具有知識含量的工作。憑著之前努力自修的幾何學知識,他獲得了一份土地測繪員的工作。這一期間,他意外的獲得了展示自己更多才能的機會。因為他的職業,更因為他為人公正,聰明,待人處事都非常得體,所以每當出現地界糾紛的時候,人們就會請他去做判斷。而他也總能以智慧做到讓當事雙方都能滿意的接受結果。鄰裏之間言歸於好。
因為在種植園工作過的經曆,亞伯蘭肯對於當時盛行於花旗南部的黑人奴隸現象非常了解,尤其是其中那些殘忍、暴虐、滅絕人性的事情。
亞伯蘭肯認為,這種現象既然被他看到了,就是光明之國分配給自己的一份職責,正如華士都把脫離吉利國殖民視為天職一樣,他也把解放那些可憐的黑人奴隸視為自己的天職。
如果是在黛青或者其他大部分國家,亞伯蘭肯作為一個窮人,一個剛剛擺脫體力勞動的人,顯然是沒有機會來實現這個大仁大愛的抱負的。
但好在花旗國是一個可以隨便什麽人都可以自由表達政治觀念的國家,一個人的政治權力跟他的經濟階層並沒有什麽必然的關係。
窮人不熱心政治,隻是因為他們單純的不熱心,又或者因為知識、能力不足而隻能作罷。而亞伯蘭這樣的有熱心同時又努力掌握了大量知識的人,哪怕窮,隻要足夠堅強還是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的。
於是,在二十五歲的時候,亞伯蘭肯先生在一次政治性的活動中,發表了自己反對畜奴製和提倡公共服務化的演講。他的演講非常有條理,一聽就懂,而且極具現實意義和可行性,因而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從此年輕的亞伯蘭肯開始步入政壇,並在這一年當選為伊利伊利州的州議員。
在這個職位上,他一幹就是八年,同時繼續兼管鄉村郵政和土事測量,當然他也沒有放棄原本的免費義務的地界調解工作。後來他又通過努力自學成為一名律師,並在春田市開辦了律師事務所。
事實證明,亞伯蘭肯非常適合現在的工作,他的事業開始順風順水,並成為所屬政派在當地的領袖。並在三十七歲的時候,當選為花旗國的國會議員。
成為國會議員之後的亞伯蘭肯開始極力的與畜奴製做鬥爭,他一再強調,畜奴絕不是一種正當的權益。而是一宗不可容忍的罪。
即使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也絕對不能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