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杜府如今名正言順的嫡出子,除了周氏所出的兩位小郎君外,也就隻剩下杜大郎與杜二郎了,而相較於整日胡混的杜二郎,杜大郎雖然好色,才幹卻也不差。
元配留下的嫡子,身為繼母怎麽可能幹看著不出手?再者說,廣陵還擺在那裏呢,周氏能夠通過何氏拿捏杜三郎,卻拿捏不住杜大郎。可偏偏地,最近杜驍騎卻隱隱有想要讓杜大郎取代杜三郎就任廣陵守將之意,周氏動手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套住曾嫗也是好事。若是知曉自己的夫人在背後算計自己,杜驍騎想必不會覺得愉快吧。
杜光武在黑暗中咧了咧嘴,雪白的牙齒映著燈火,冷森森地有些嚇人。
至於脫了鉤的何氏,隻要能按計劃行事,便是沒有彩萱,她也活不了多久。發生在大陳與大唐的兩起刺殺事件,便是她的催命符。
桓家迴歸的日子已經不遠了,桓家既然迴來了,杜驍騎又怎麽可能還任由何氏活著?任由何家捏著他的把柄?
所以,何氏完了,何家也完了,根本不用他杜光武出手,杜驍騎也一定會對付他們。
杜光武還在笑著,眼底深處卻是一片嗜血的冷意。
他就等著看他們狗咬狗好了!
原本他還卯足了力氣對付杜三郎,不過,他的謀劃才進行了一半,便收到了一個消息。而正是這個消息,讓他將目光從杜三郎的身上,轉向了杜大郎與杜二郎。
廣陵,倒真是個不錯的地方。
既然桓家願意把他送到更好的位置,他也不好拒絕不是麽?杜三郎已不足懼,杜二郎就是團扶不上牆的爛泥,唯一可慮者,隻有杜大郎。
如今,杜大郎也完蛋了。
桓家出手,果然不同凡響啊。
唿出了一口微帶酒氣的熱氣,杜光武滿意地點了點頭。
大兒子與妾室通j,二兒子爛泥扶不上牆,三兒子的母族犯下大事,根本不能用。如此一來,那廣陵守將隻要姓杜,便隻能是他杜光武了。
他是杜驍騎唯一的選擇。
杜光武麵上的笑意漸漸有些發冷。
東陵先生曾經那麽鄭重地告誡過他,要他“當借力時且借力”,所以,他便很識時務地借了力。
別人送到手裏的刀子,他若是不揮上幾下,撕扯下幾片血肉來,那也太可惜了不是麽?
卻不知,當他的那些“兄弟姊妹”們知道他杜光武的母族是誰的時候,會是怎樣的一種表情?是會嚇得發抖?還是會妒得發狂?
再度扯了扯嘴角,杜光武唇邊終於浮起了一個真切的笑容。
他實在很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當一場又一場的大雪光顧上京之後,上京城中的百姓忽然便發現,位於外三城的大京河碼頭,似乎是一夜之間就變得熱鬧了起來。
那大大小小的運糧船隻在河邊穿梭,運糧的馬車更是川流不息。那些眼光獨到的商人與一些家資豐厚的大士族,借助漕運船隻往來運送著糧食,有些是在本地發賣,更多的則是運往了位於北方的大都及其周邊區域。
誰也不曾想到,一向在大陳波瀾不興的漕運,會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旱災之後,就此得以興盛,且為緩解整個大陳的災情起到了關鍵作用。
因南北陸路不通而阻滯的糧道,通過大京河、小京河、白沙灣等內河的船隻運輸,重新變得流暢了起來。今冬的大雪凍壞了官道,而這些河流卻因其水域寬廣,水道由南及北遍布大陳,即使有少量沿河地區封凍,船行卻是無礙。也正因如此,在飽受了近一年的旱情之後,大陳北部地區的糧價至今仍舊平穩,也沒有出現商人囤積居奇的現象。
而所有這一切,都必須歸功於大陳的一位名士兼高官——仆射江奉先。
便在一個月前,江奉先將一份建議朝廷開啟漕運、由中元帝親自組建一個專門主理漕運諸事衙署的奏折,送到了中元帝的手上。
一直被刺殺事件與大陳旱災所困擾的中元帝,在看到這份奏折之後,不啻看見了一道曙光。江奉先建議以一種折中的辦法,讓朝廷參與到民間漕運事務之中,並以逐漸推進的方式,最終將漕運完全掌握在朝廷手裏。
既可緩解災情,又能得來為民解憂的名聲,同時還能為國庫增加一大筆收入,中元帝再是個糊塗蛋,也能看出這奏折的分量。於是他當即大筆一揮,頒布了一道全麵開放漕運的旨意,並任命江奉先主領諸事。
漕運一開、糧道通暢,平抑糧價、穩定民心,這實是造福萬民的好事,自是得來了百姓的稱頌與朝臣的讚譽,江奉先在大陳聲譽日隆,竟將原本與之齊名的薛大郎也給比了下去,而中元帝更是對其大為褒獎,一時間風頭無兩。
隻有少數知曉內情的人才清楚,江奉先之所以能夠如此得聖心、贏名聲,全是因為他最近請來了一位既擅謀略又精庶務的門客——蘇長齡蘇先生。
這位蘇先生是個全知全能之人,據說與江奉先的偶遇還甚是傳奇,江奉先與之一見如故,即刻便將其請入了江府。
正是因為有蘇先生獻計在前,才有了其後江奉先的那一份奏折,而這份奏折為江奉先贏來的,不隻是良好的聲譽,更是大權在握。
名利雙收,這世上還有比這更風光的事麽?
如今,江奉先待蘇先生直若上賓,而在江府之中,這位蘇先生的地位更是極其超然,便連族老見了他也要禮讓三分。
“……蘇長齡蘇先生的名聲雖然不算太響,但在大都冠族圈子裏卻已經漸漸傳開了,眾人私下裏都道江仆射運氣好,遇見了一位千古難遇的智者。”白雲觀煙霞閣的暖閣中,秦素蹙眉聽著阿臻的稟報,神情微有些陰鬱。
她自是知道蘇長齡這個人的。
前世時,蘇長齡是名聞三國的大謀略家,在陳趙相爭時起到了決定勝負的關鍵作用,可以說是個婦孺皆知之人。
若僅是這些,那倒也沒什麽,真正叫秦素難以釋懷的是——前世的蘇長齡,效力於趙國。
元配留下的嫡子,身為繼母怎麽可能幹看著不出手?再者說,廣陵還擺在那裏呢,周氏能夠通過何氏拿捏杜三郎,卻拿捏不住杜大郎。可偏偏地,最近杜驍騎卻隱隱有想要讓杜大郎取代杜三郎就任廣陵守將之意,周氏動手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套住曾嫗也是好事。若是知曉自己的夫人在背後算計自己,杜驍騎想必不會覺得愉快吧。
杜光武在黑暗中咧了咧嘴,雪白的牙齒映著燈火,冷森森地有些嚇人。
至於脫了鉤的何氏,隻要能按計劃行事,便是沒有彩萱,她也活不了多久。發生在大陳與大唐的兩起刺殺事件,便是她的催命符。
桓家迴歸的日子已經不遠了,桓家既然迴來了,杜驍騎又怎麽可能還任由何氏活著?任由何家捏著他的把柄?
所以,何氏完了,何家也完了,根本不用他杜光武出手,杜驍騎也一定會對付他們。
杜光武還在笑著,眼底深處卻是一片嗜血的冷意。
他就等著看他們狗咬狗好了!
原本他還卯足了力氣對付杜三郎,不過,他的謀劃才進行了一半,便收到了一個消息。而正是這個消息,讓他將目光從杜三郎的身上,轉向了杜大郎與杜二郎。
廣陵,倒真是個不錯的地方。
既然桓家願意把他送到更好的位置,他也不好拒絕不是麽?杜三郎已不足懼,杜二郎就是團扶不上牆的爛泥,唯一可慮者,隻有杜大郎。
如今,杜大郎也完蛋了。
桓家出手,果然不同凡響啊。
唿出了一口微帶酒氣的熱氣,杜光武滿意地點了點頭。
大兒子與妾室通j,二兒子爛泥扶不上牆,三兒子的母族犯下大事,根本不能用。如此一來,那廣陵守將隻要姓杜,便隻能是他杜光武了。
他是杜驍騎唯一的選擇。
杜光武麵上的笑意漸漸有些發冷。
東陵先生曾經那麽鄭重地告誡過他,要他“當借力時且借力”,所以,他便很識時務地借了力。
別人送到手裏的刀子,他若是不揮上幾下,撕扯下幾片血肉來,那也太可惜了不是麽?
卻不知,當他的那些“兄弟姊妹”們知道他杜光武的母族是誰的時候,會是怎樣的一種表情?是會嚇得發抖?還是會妒得發狂?
再度扯了扯嘴角,杜光武唇邊終於浮起了一個真切的笑容。
他實在很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當一場又一場的大雪光顧上京之後,上京城中的百姓忽然便發現,位於外三城的大京河碼頭,似乎是一夜之間就變得熱鬧了起來。
那大大小小的運糧船隻在河邊穿梭,運糧的馬車更是川流不息。那些眼光獨到的商人與一些家資豐厚的大士族,借助漕運船隻往來運送著糧食,有些是在本地發賣,更多的則是運往了位於北方的大都及其周邊區域。
誰也不曾想到,一向在大陳波瀾不興的漕運,會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旱災之後,就此得以興盛,且為緩解整個大陳的災情起到了關鍵作用。
因南北陸路不通而阻滯的糧道,通過大京河、小京河、白沙灣等內河的船隻運輸,重新變得流暢了起來。今冬的大雪凍壞了官道,而這些河流卻因其水域寬廣,水道由南及北遍布大陳,即使有少量沿河地區封凍,船行卻是無礙。也正因如此,在飽受了近一年的旱情之後,大陳北部地區的糧價至今仍舊平穩,也沒有出現商人囤積居奇的現象。
而所有這一切,都必須歸功於大陳的一位名士兼高官——仆射江奉先。
便在一個月前,江奉先將一份建議朝廷開啟漕運、由中元帝親自組建一個專門主理漕運諸事衙署的奏折,送到了中元帝的手上。
一直被刺殺事件與大陳旱災所困擾的中元帝,在看到這份奏折之後,不啻看見了一道曙光。江奉先建議以一種折中的辦法,讓朝廷參與到民間漕運事務之中,並以逐漸推進的方式,最終將漕運完全掌握在朝廷手裏。
既可緩解災情,又能得來為民解憂的名聲,同時還能為國庫增加一大筆收入,中元帝再是個糊塗蛋,也能看出這奏折的分量。於是他當即大筆一揮,頒布了一道全麵開放漕運的旨意,並任命江奉先主領諸事。
漕運一開、糧道通暢,平抑糧價、穩定民心,這實是造福萬民的好事,自是得來了百姓的稱頌與朝臣的讚譽,江奉先在大陳聲譽日隆,竟將原本與之齊名的薛大郎也給比了下去,而中元帝更是對其大為褒獎,一時間風頭無兩。
隻有少數知曉內情的人才清楚,江奉先之所以能夠如此得聖心、贏名聲,全是因為他最近請來了一位既擅謀略又精庶務的門客——蘇長齡蘇先生。
這位蘇先生是個全知全能之人,據說與江奉先的偶遇還甚是傳奇,江奉先與之一見如故,即刻便將其請入了江府。
正是因為有蘇先生獻計在前,才有了其後江奉先的那一份奏折,而這份奏折為江奉先贏來的,不隻是良好的聲譽,更是大權在握。
名利雙收,這世上還有比這更風光的事麽?
如今,江奉先待蘇先生直若上賓,而在江府之中,這位蘇先生的地位更是極其超然,便連族老見了他也要禮讓三分。
“……蘇長齡蘇先生的名聲雖然不算太響,但在大都冠族圈子裏卻已經漸漸傳開了,眾人私下裏都道江仆射運氣好,遇見了一位千古難遇的智者。”白雲觀煙霞閣的暖閣中,秦素蹙眉聽著阿臻的稟報,神情微有些陰鬱。
她自是知道蘇長齡這個人的。
前世時,蘇長齡是名聞三國的大謀略家,在陳趙相爭時起到了決定勝負的關鍵作用,可以說是個婦孺皆知之人。
若僅是這些,那倒也沒什麽,真正叫秦素難以釋懷的是——前世的蘇長齡,效力於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