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雲穀恍然大悟,“原來是撻沙魚啊!”


    退潮以後,近岸淺水的沙麵上,經常能夠看到不少這種魚。


    個頭小的約摸半個巴掌大,個頭大些的普遍在一隻手的長度。


    有時也有比腳還長的,但數量不多,而且往往早早就被其他人給搶了先。


    更大的當然也有,但通常沒機會靠著趕海弄到,通常是靠漁民捕撈。


    這魚的長相比較奇特,外觀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正常的魚。


    整個身子都扁扁平平的,有一層非常細密的鱗片,沒有尾巴。


    眼睛長在身體的左側,形狀和桃葉、鞋底還有舌頭之類的東西很像,所以又被叫做鞋底魚、舌頭魚。


    撻沙魚,也就是舌鰨(tǎ)魚,比目魚的一種,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應該是鰨沙和龍利魚(圖源網絡)。


    它不隻是能在海水中生存。


    鹹淡水交界的地方,甚至是淡水河道都可以見到。


    聽說水底沙質越好,肉質就會越細膩。


    在五禾市的珠江,就有人釣起或者是撈到過。


    尤其是是珠江口的金邊撻沙,不同於常見的黑褐色品種,身上會多一道金黃色的邊,肉質尤為鮮、嫩、滑。


    金邊鰨沙,據說是僅產於廣東,數量不多、味道上乘,當然價格也更貴(圖源網絡)。


    “不過,你們這麽大本事,居然都能抓到撻沙魚了?”


    倒不是蘇雲穀不相信兩個孩子,而是這種魚的花色乍一看就跟砂石差不多。


    當它將自己臥進沙子裏時,沒點眼力和經驗的人,還真不是那麽容易能發現的。


    更別說,這魚還滑不溜丟的。


    就算已經到了手上,要是沒攥穩,也很容易被它溜走。


    兄妹倆齊齊點頭,臉上寫滿了快來誇我,“能抓到!”


    他們眼睛尖著呢,不管魚藏得有多好,照樣一下子就能發現。


    隻要用媽媽找人做的小抄網一扣,再加上你的手、我的腳、他的鏟,絕對能連魚帶沙給扒拉進簍子裏。


    徐雨溪也在旁邊給出了有力證言,“確實挺厲害的,眼力過人,有時候連我都比不上他們。運氣好的時候,幾個孩子絕對能給家裏添道好菜。”


    比目魚臥沙(圖源網絡)~


    最開始展露這個本領的,是菠菠。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跟著薑雲學畫畫的原因,小家夥一看一個準。


    自從某次趕海意外發現了幾條撻沙魚以後,就喜歡上了這個遊戲。


    彭彭和其其自然也跟著哥哥一起玩,還很快就學會技巧,徹底上了癮,之後就很少再惦記釣魚的事情了。


    撻沙魚臥沙不需要深水,堪堪到腳踝的淺水灘,甚至是濕沙灘上就能找得到。隻要大人盯緊了,還是挺安全的。


    加上小豆丁們抓魚都是集體行動,不像玩別的,總是你往東跑、我向西去,盯起人來也輕鬆不少。


    所以,徐雨溪索性給配齊了裝備,讓他們盡情玩個夠。


    正好今天是大潮,要是去得早的話,收獲肯定少不了。


    “對,吃個夠!”


    彭彭拍著胸脯,向爸爸立下保證,“早早去,帶多多魚迴來!”


    作為一個要請客的人,他絕對是誠意十足。


    下午去上學的時候,就把趕海裝備全都帶上了。等到一放學,便直奔海邊抓魚去。


    鍾荔對於釣魚沒什麽興趣,抓魚卻是一把好手。


    通常是弟弟妹妹發現並且扣住了目標,她作為主力,把滑溜溜的魚給摁住。


    聽說今天要請彭彭和其其的爸爸吃魚以後,更是幹勁十足。


    幾個孩子通力合作,堪稱所向披靡。


    隻要是被他們發現的撻沙魚,就沒有一條能逃出來的。


    以至於往日時不時還要充當後手的徐雨溪,今天純粹就變成了警衛員。


    不過,趁著跟薑雲等人換班的機會,她也抓到了幾條個頭還挺大的,算是為晚上的加菜貢獻了一份力量。


    撻沙魚刺少肉多,口感細膩又嫩滑,還沒有什麽腥味。


    就算煮的時間比較久,也不老不柴,清蒸、紅燒、煎炸等各種做法都合適。


    但徐雨溪母子三人都覺得,清蒸是最棒的。


    步驟簡單,味道正宗,吃起來也很方便。


    隻要從魚尾往魚頭的方向用勺子輕輕地劃,就可以將整條魚肉都劃出來,特別有成就感。


    這段時間家裏吃的次數多,小豆丁們對於整套操作流程也熟得很。


    大人還在海邊就著海水處理各家分到的魚,其其已經念叨起了做法。


    “魚洗好,擦鹽,中間切一刀。底下蝦,蝦上魚,魚上陳皮。薑要,醬油不要。”


    說到蝦時,還特地去簍子裏確認了一下有沒有這東西,“還行,挺大隻的。”


    小姑娘頗為專業的表現,把徐雨溪給逗樂了。


    不錯,這個記憶力很可以。


    雖然流程就幾步,但難得的是她全都知道,還能夠複述出來,甚至連中間切一刀和不放醬油的細節都記住了:


    切一刀,是因為撻沙魚隻有中間一條脊骨。


    如果不把骨頭切斷,在蒸的時候,整條魚就會好像翻船一樣,往上卷起來。


    至於不放醬油,則是因為醬油會影響它的鮮味。


    對於這種清甜爽嫩的魚,隻要陳皮鹽水,就能讓它的鮮發揮到極致。


    佐料放得太多的話,反而會起到反麵效果。


    徐雨溪一邊刮魚鱗,一邊給蹲在身邊觀摩的女兒出了個考題,“妹妹,那你知道蒸它的時候,為什麽要把蝦鋪在下麵嗎?”


    其其理直氣壯地搖搖頭,“我不知道啊!”


    她隻是看媽媽每次都這麽放,味道又確實很棒,所以就記住了。


    就連玩過家家的時候,也會嚴格照搬這個順序呢。


    “因為它的皮很容易脫,膠又多,黏黏糊糊的愛粘碟。把蝦墊在底下,就能解決這個問題,而且還會更好吃!”


    蝦在受熱的時候,會滴出汁水,不斷地滋潤著魚身。


    這樣一來,魚皮就不易爆裂,鮮味還會滲進魚肉裏麵去。


    這種方法不僅僅隻適用於撻沙,其它易爆皮的魚也同樣合適。


    隻不過,撻沙魚有個很煩人的地方,就是鱗太幼太細,處理起來特別麻煩。


    徐雨溪隻有遇上大魚時,才會把皮給留著。


    如果是小條的,都是直接把皮扒掉,省點時間和精力。


    媽媽小課堂的內容雖然有點多,但其其聽得非常認真,還努力消化了一會兒。


    最後一拍手掌,做出了簡明扼要的總結,“有蝦,更好吃!”


    ————比目魚分界線————


    有尾左眼是鮃,有尾右眼是鰈,沒尾左眼是舌鰨,沒尾右眼是鰨(圖源網絡)。


    比目魚,一般指兩隻眼睛長在同一側的一類底層魚類。


    它通常被分為四個種類:鮃、鰈、舌鰨、鰨。辨識口訣如下:


    有尾左眼是鮃,代表品種多寶魚(九十年代才引入我國)、左口魚。


    有尾右眼是鰈,代表品種大地魚。


    沒尾左眼是舌鰨,代表品種鰨沙。


    沒尾右眼是鰨,代表品種碟魚。


    舌鰨和鰨長得差不多,除了眼睛位置不同,鰨的花紋更豔麗,有帶條紋狀的,也有帶星狀斑點的。


    另外,鰨通常在淺海生活,很少遊到淡水區。


    最後補充一點,舌鰨和鰨都被叫作龍利魚(由香港傳來的叫法),但市場上經常會用魚片外觀接近,價格便宜許多的淡水鯰魚——巴沙魚來冒充它們。


    大家買魚柳的時候,要擦亮眼睛哦。


    如果包裝上標注著巴沙魚、cabasa、basa,或者產地為越南的,就要謹慎購買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七零隨軍:海島日常美滋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月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月灩並收藏七零隨軍:海島日常美滋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