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千手觀音
重生不幹點啥事能行嗎 作者:人生豈可無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佛說,人生有八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你說的都是八苦之中,每一樣都是人生常態,也是眾生煩惱之源。
其實眾生皆苦,沒有誰能一直活得輕鬆如意。
所謂娑婆世界,就是這樣。
之所以叫娑婆世界,因為“娑婆”這兩個字,又名“堪忍”,意思是雖然生活艱苦,但是人們還能忍受,並且能在苦中作樂。
而“娑婆”又代表著遺憾,試想這個世界,如果沒有遺憾做參照,那麽即便給大家再多的幸福快樂,恐怕大家也感覺不到。
所謂人生無常、法無定法,喜憂參半,沒有誰能逃得過。
《法華經》裏說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如果施主想盡快擺脫煩惱,一定要勤加念誦念佛法,不僅可以六識清淨,還可以渡己度人。
這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家重要經文,是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念誦的佛經。
常誦這本佛經,能讓你通過參悟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達到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
說到這裏,大喇嘛迴手拿出一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遞給了傑克遜。
那誌明一邊翻譯,一邊在心裏給大喇嘛豎大拇指。
雖然大喇嘛有點照本宣科,這些話術早就已經被他們這些修佛之人爛熟於心。
但是講出來的狀態,卻也能說明你對佛法的領悟到了什麽境界。
大喇嘛明顯已經到了佛法通達,心如明鏡的境界。
所謂佛法開示,以理服人,佛教宗旨根本就已經浸潤到骨子裏,張嘴就來。
傑克遜接過佛經,聞言竟然露出驚喜之色,向大喇嘛雙手合什,恭敬道:
“大師,我一定會緊遵您的教誨,每天誦念佛經。
還有,大師,我要給您這間寺廟捐香火錢,十萬美金。”
當那誌明給大喇嘛翻譯過來時,大喇嘛竟然連眼皮都沒眨一下,就那麽點了點頭,雙手合十致禮。
然後再不發一言,轉身施施然走進後麵的門戶裏去。
那誌明這才覺得自己恐怕是小瞧了這位大喇嘛。
不管他佛法修的怎麽樣,就看他在麵對這麽大一筆錢時的這份定力,就絕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
也不知道他是心境修為到了極高境界,心有驚雷而麵有平湖,還是真正地參透了佛法,紅粉如骷髏、金錢乃糞土。
反正這個逼,是真的被他裝到了。
從瑞應寺出來的時候,傑克遜要那誌明幫著寫了一張,十萬美金的認捐書,並承諾他過一段時間還會再來。
迴到燕京以後,那誌明讓新未來的音樂部,幫著約了幾個科班出身的小歌手。
他給他們布置了一個任務,非常簡單,就是去采風整理一下佛教音樂。
當然,此時市麵上已經有不少的佛教音樂,那誌明就非常喜歡齊豫做的那些。
但是,那誌明想做的更加係統一些。
過了兩天,那誌明讓人從香港帶迴來了幾盤佛教音樂磁帶,他便派人給傑克遜送去。
幫他實現畢生所願,這是那誌明努力的結果,但是能不能拯救傑克遜的悲傷結局,他卻隻能做這麽多。
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離演唱會日期越臨近,演唱會的熱度越呈幾何級數增長。
包括香江四海縱橫旗下的那些藝人,以及他們的親朋故舊,甚至連墨西哥那些富二代們都來跟那誌明打聽,能不能弄到票?
那誌明早已預料到這樣的情形,也就早做了準備,事先花費真金白銀預留了上千張位置不錯的票。
這算是近水樓台吧。
而從冰峪溝迴來以後,傑克遜除了每天固定時間與演出團隊排練以外,他都在讀經和聽佛教音樂。
由於那誌明的翻譯水平比較得傑克遜的意,所以傑克遜一有時間就來找那誌明請教。
那誌明剛開始還跟他謙虛是討論,可是架不住傑克遜問的問題他都能解釋清楚。
慢慢地,傑克遜就開始稱唿那誌明為維克多老師,搞得那誌明很有些不自然。
因為這個稱唿,讓他總是第一時間就想起蒼老師。
那誌明氣不過就想整蠱傑克遜,攛掇著讓他在演唱會裏,加入一首佛教音樂。
傑克遜有點猶豫,他剛接觸佛法,還處在離佛的階段,哪敢貿然以娛樂方式對待。
由此可見,不管一個人的悟性如何,隻要他還沒有想明白其中的核心關鍵,就會離事物的本質有一段不盡的距離。
為此,那誌明甚至把後世千手觀音的創意給他拿了出來。
在那誌明找來道具,讓人穿上之後,隨意演練了那麽一下,頓時就讓傑克遜對那誌明的想法驚為天人。
那誌明甚至專門把西遊記裏觀世音的扮演者給請了過來。
果然,大枚這張在全世界範圍內,最讓人一見就發自內心想頂禮膜拜的臉,給這個創意憑增了三分意境。
於是傑克遜就開始學習演唱心經。
傑克遜雖然一直是以搖滾樂為世人所熟知,但是他的嗓音本來就空靈飄逸,演唱其他歌曲也極具特色。
就像這首心經,從他的喉嚨裏唱出來,那股梵音禪唱,直擊聞者的心靈最深處。
如果能夠再配上千手觀音的舞蹈,絕對是一場盛大的視聽盛宴。
就是那誌明不禁有些擔憂,自己給傑克遜出了這個餿主意,可千萬別影響了他臨場的發揮。
或者說,會不會與他整個演唱會的風格格格不入?
反倒是傑克遜沒有擔心,他覺得這一個舞蹈的創意,加上他自己演唱心經,絕對會燃爆整個舞台。
他還想要在他自己明年的世界巡迴演唱會上,把這個節目做成壓軸表演。
那誌明當然舉手歡迎,這正是將華夏文化,輸出到全世界的大好時機。
佛教原本是發源於尼泊爾一帶,但是佛教文化發展和傳播卻是在華夏國發揚光大。
幾乎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佛教宗旨,是到了華夏國以後才提綱挈領,然後衍化成博大精深的哲學文化,和修心修身的方法。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你說的都是八苦之中,每一樣都是人生常態,也是眾生煩惱之源。
其實眾生皆苦,沒有誰能一直活得輕鬆如意。
所謂娑婆世界,就是這樣。
之所以叫娑婆世界,因為“娑婆”這兩個字,又名“堪忍”,意思是雖然生活艱苦,但是人們還能忍受,並且能在苦中作樂。
而“娑婆”又代表著遺憾,試想這個世界,如果沒有遺憾做參照,那麽即便給大家再多的幸福快樂,恐怕大家也感覺不到。
所謂人生無常、法無定法,喜憂參半,沒有誰能逃得過。
《法華經》裏說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如果施主想盡快擺脫煩惱,一定要勤加念誦念佛法,不僅可以六識清淨,還可以渡己度人。
這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家重要經文,是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念誦的佛經。
常誦這本佛經,能讓你通過參悟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達到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
說到這裏,大喇嘛迴手拿出一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遞給了傑克遜。
那誌明一邊翻譯,一邊在心裏給大喇嘛豎大拇指。
雖然大喇嘛有點照本宣科,這些話術早就已經被他們這些修佛之人爛熟於心。
但是講出來的狀態,卻也能說明你對佛法的領悟到了什麽境界。
大喇嘛明顯已經到了佛法通達,心如明鏡的境界。
所謂佛法開示,以理服人,佛教宗旨根本就已經浸潤到骨子裏,張嘴就來。
傑克遜接過佛經,聞言竟然露出驚喜之色,向大喇嘛雙手合什,恭敬道:
“大師,我一定會緊遵您的教誨,每天誦念佛經。
還有,大師,我要給您這間寺廟捐香火錢,十萬美金。”
當那誌明給大喇嘛翻譯過來時,大喇嘛竟然連眼皮都沒眨一下,就那麽點了點頭,雙手合十致禮。
然後再不發一言,轉身施施然走進後麵的門戶裏去。
那誌明這才覺得自己恐怕是小瞧了這位大喇嘛。
不管他佛法修的怎麽樣,就看他在麵對這麽大一筆錢時的這份定力,就絕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
也不知道他是心境修為到了極高境界,心有驚雷而麵有平湖,還是真正地參透了佛法,紅粉如骷髏、金錢乃糞土。
反正這個逼,是真的被他裝到了。
從瑞應寺出來的時候,傑克遜要那誌明幫著寫了一張,十萬美金的認捐書,並承諾他過一段時間還會再來。
迴到燕京以後,那誌明讓新未來的音樂部,幫著約了幾個科班出身的小歌手。
他給他們布置了一個任務,非常簡單,就是去采風整理一下佛教音樂。
當然,此時市麵上已經有不少的佛教音樂,那誌明就非常喜歡齊豫做的那些。
但是,那誌明想做的更加係統一些。
過了兩天,那誌明讓人從香港帶迴來了幾盤佛教音樂磁帶,他便派人給傑克遜送去。
幫他實現畢生所願,這是那誌明努力的結果,但是能不能拯救傑克遜的悲傷結局,他卻隻能做這麽多。
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離演唱會日期越臨近,演唱會的熱度越呈幾何級數增長。
包括香江四海縱橫旗下的那些藝人,以及他們的親朋故舊,甚至連墨西哥那些富二代們都來跟那誌明打聽,能不能弄到票?
那誌明早已預料到這樣的情形,也就早做了準備,事先花費真金白銀預留了上千張位置不錯的票。
這算是近水樓台吧。
而從冰峪溝迴來以後,傑克遜除了每天固定時間與演出團隊排練以外,他都在讀經和聽佛教音樂。
由於那誌明的翻譯水平比較得傑克遜的意,所以傑克遜一有時間就來找那誌明請教。
那誌明剛開始還跟他謙虛是討論,可是架不住傑克遜問的問題他都能解釋清楚。
慢慢地,傑克遜就開始稱唿那誌明為維克多老師,搞得那誌明很有些不自然。
因為這個稱唿,讓他總是第一時間就想起蒼老師。
那誌明氣不過就想整蠱傑克遜,攛掇著讓他在演唱會裏,加入一首佛教音樂。
傑克遜有點猶豫,他剛接觸佛法,還處在離佛的階段,哪敢貿然以娛樂方式對待。
由此可見,不管一個人的悟性如何,隻要他還沒有想明白其中的核心關鍵,就會離事物的本質有一段不盡的距離。
為此,那誌明甚至把後世千手觀音的創意給他拿了出來。
在那誌明找來道具,讓人穿上之後,隨意演練了那麽一下,頓時就讓傑克遜對那誌明的想法驚為天人。
那誌明甚至專門把西遊記裏觀世音的扮演者給請了過來。
果然,大枚這張在全世界範圍內,最讓人一見就發自內心想頂禮膜拜的臉,給這個創意憑增了三分意境。
於是傑克遜就開始學習演唱心經。
傑克遜雖然一直是以搖滾樂為世人所熟知,但是他的嗓音本來就空靈飄逸,演唱其他歌曲也極具特色。
就像這首心經,從他的喉嚨裏唱出來,那股梵音禪唱,直擊聞者的心靈最深處。
如果能夠再配上千手觀音的舞蹈,絕對是一場盛大的視聽盛宴。
就是那誌明不禁有些擔憂,自己給傑克遜出了這個餿主意,可千萬別影響了他臨場的發揮。
或者說,會不會與他整個演唱會的風格格格不入?
反倒是傑克遜沒有擔心,他覺得這一個舞蹈的創意,加上他自己演唱心經,絕對會燃爆整個舞台。
他還想要在他自己明年的世界巡迴演唱會上,把這個節目做成壓軸表演。
那誌明當然舉手歡迎,這正是將華夏文化,輸出到全世界的大好時機。
佛教原本是發源於尼泊爾一帶,但是佛教文化發展和傳播卻是在華夏國發揚光大。
幾乎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佛教宗旨,是到了華夏國以後才提綱挈領,然後衍化成博大精深的哲學文化,和修心修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