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笑著迴道:


    “對,我的寶貝孫子,他叫常玉,很聰明的,八個月就會叫爸爸媽媽了。”


    那誌明看了看這個小家夥,他正一邊啃著自己的拳頭,一邊瞪著他那兩個滴溜圓兒的眼睛,看著眼前這個陌生人。


    他身上的童裝是上衣和褲子一套的,不知道是什麽絨的麵料,看起來有些厚,熱的小家夥都有些冒汗。


    不過這也正應了那句老話,“春捂秋凍”,春天減衣服慢一點,更容易適應夏天的炎熱。


    那誌明用手捏了捏常玉那張粉嫩的臉蛋,隨手從兜兒裏掏出一個東西來,掛在他的脖子上。


    這是他之前在潘家園閑逛的時候,從鬼市上花了三百元淘到的一件開門兒的玉牌。


    雖然算不上一件價值連城的東西,但是這件玉牌卻也是非常難得,是明代玉刻大師陸子剛的傳世作品,如果放到後世拍賣會上,少說也值個大幾百萬,不過現在就不算多麽值錢。


    老太太連忙就想阻止,嘴上說道:


    “哎呦喂!小同誌,這可千萬使不得。


    您這是玉牌吧?那可不便宜呢。”


    那誌明就抬起頭笑著對老太太說道:


    “奶奶,您的眼力真好,這個東西還真是個老物件兒,是陸子剛手刻的真東西,現在也不算貴,我淘來的時候沒花幾個錢兒,算是撿了個漏兒吧。


    最主要的是是上麵刻著的字兒非常好,是顏真卿的《勸學》,您老看看: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發憤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您給小常玉帶上,將來可以鞭策他好好讀書。


    您不是想讓他中狀元嗎,這玉牌上麵的詩句正好有用!”


    老太太仔細一看玉牌,上麵的字跡也還認得,還真是顏真卿的勸學,再看看自己的寶貝兒疙瘩,也就在嘴上笑著說道:


    “姆們住在這條街上的人哪,都多少知道點兒這些東西,這個東西我看你就算撿漏也得花上三五十塊吧?


    這樣吧,我們也不能白要你的玉牌,奶奶這也有一件小玩意兒,雖然沒有你的好,也沒你的大。


    但是好歹也算是個老物件兒,就跟你交換了。”


    說著,老太太從茶盤裏取出一個拇指大的東西,一伸手遞給了那誌明。


    那誌明接過來一看,沒錯,就是它。


    握在他手裏的是一件非常小的鼻煙壺,羊脂玉的底子,做工精致,小巧玲瓏。


    尤其是由於它跟人在一起的時間足夠長,那股被人盤透的勁兒讓懂行的人,一眼就能喜歡上。


    那誌明記得這個東西,常玉在後世跟自己嘮叨過,說是家裏有個傳家的鼻煙壺,是從皇宮裏流傳出來的,是被常煜的太爺爺花了好幾塊大洋收到手。


    可是這個鼻煙壺,後來在常玉兩歲的時候,被常玉拿著玩兒的時候給打碎了。


    常玉長大後,拿著那個鼻煙壺的碎片去過鑒寶節目,當時一個專家看完以後可惜地說,他玩雜項這麽多年,還是頭一次見到以羊脂玉做的鼻煙壺。


    而且還是乾隆年間宮裏的物件兒,價值不可估量。


    後來常玉還讓那誌明看過那些碎片。


    此時這個鼻煙壺還是完好無損地躺在那誌明的手中,如果能夠把它持有到,後世文玩兒古物價值最巔峰的時期,還真不知道會值多少錢。


    於是那誌明沒有拒絕老太太的提議,並不是他覺得這個東西值錢或是等價交換。


    他覺得以後自己還會和這個小常玉成為哥們兒,到時候跟他吹牛b說自己在他一歲的時候就抱過他,他不一定信,或者信了也不承認。


    那麽就把這個鼻煙壺作為證據,留在自己手裏,再一個也是為了不讓常玉在兩歲時,把這件寶貝打碎。


    那誌明想好了,到時候還給他就是,沒準兒還就會成為一段佳話。


    離開常家,那誌明很高興,這個小常玉在二十歲後,棄理從文,成為了一名作家。


    那誌明很喜歡他下筆行文的感覺,字裏行間透出老燕京人的貧嘴與幽默,寫文章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


    就是這小子寫文章有點兒太過妖氣,也不知道怎麽迴事兒,他總是能蓋特到,讓管理層河蟹他文章的點,想到這裏那誌明隻能搖搖頭。


    再想想,這輩子如果自己從小就跟他打下基礎,那長大了以後,是不是要叫自己叔叔啊!


    這個念頭一出,就讓他心裏大快。


    然後,他又向東麵望了一眼,在那邊還有一尊大神,一個叫做家夥已經五歲了,要不要去跟他交流一下呢?


    從西琉璃廠慢慢悠悠地向東走,一會兒功夫就穿過了北新華街,來到了東琉璃廠。


    曾經有人說過,琉璃廠是一個典藏傳統文化的大“文化圈”。


    這裏有著許多的著名老店,百年、幾百年的都有。


    如槐蔭山房、茹古齋、古藝齋、瑞成齋、萃文閣、一得閣、李福壽筆莊等。


    還有中國最大的古舊書店,中國書店。


    以及西琉璃廠原有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


    而琉璃廠最著名的老店,則要數榮寶齋。


    榮寶齋的前身是“鬆竹齋”,光緒年間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從而更名為“榮寶齋”。


    當時的著名書法家陸潤庠,欣然題寫了“榮寶齋”三個字。


    到了清末,文人墨客常常聚於此地,品茗、醉酒、談文、揮墨、發牢騷。


    而到了民國年間,老一輩兒的書畫家,如於右任、張大千、吳昌碩、齊白石等,也是這裏的常客。


    如果有人仔細看過《開國大典》這部電影,和那幅《開國大典》的照片,裏麵那位蓄著長胡子的著名老者就是沈鈞儒先生,他使用的那把著名的鎮尺,就購於榮寶齋。


    那個時候,榮寶齋、大千畫廊等琉璃廠老店,為了聚人氣,吸引顧客,紛紛爭懸名家書畫於窗前,引來人們駐足觀賞,成為琉璃廠的一道風景。


    當時,也是數榮寶齋名畫最多,也最為熱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不幹點啥事能行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生豈可無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生豈可無酒並收藏重生不幹點啥事能行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