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幾個人名:
江穎叔、麥有觀、梅弘政、於佛婢、蒙爾誌(等等)...
都是通過快速起名隨機生成的,
如果出現撞車的情況,那就真的是巧合了。
可能有人就會問了,龍套到底要不要給他們起名字?
路人甲叫多了,主角都有可能是這個名字。
張三喊習慣了,哥們兒也能叫成李四、王五或者趙c什麽的。
所以,看個人習慣,我就很喜歡給龍套起名字,雖然大部分時候都不怎麽用的到龍套。
一直都是主角自說自話,作者在一旁自娛自樂,完全沒有讀者參與的空間,就更不要說什麽龍套的參與感了。
龍套和讀者一樣,都毫無存在感。
尤其是後者,這一點作者實在無能為力。
因為這玩意兒作者自己也吃不下去。
不可能你做了一道菜,不用心糊掉了,還要讓別人全都吃下去不說,還要誇你菜做得好。
那是不可能的。
有那麽多好菜在這裏,何必非得看這一本爛作呢?
等我想清楚這一點後,就忽然意識到,我真的不適合寫小說。
也就隻有像這樣,隨手寫點東西,才能勉強度過無聊的時間,自己大抵是自己最後一個讀者了。
在曠野上,三匹毛色不一的馬兒在向南行去,它們和它們馱載的騎手一樣倦怠、疲憊,積累一層旁人可見的,混雜汗漬、塵土的汙垢。
他們既無跟隨的仆從,也沒負重的馱馬,破舊罩袍下是缺少打磨、保養的護甲,在西垂日暮裏黯淡無光。
入鞘的佩劍垂於馬鞍一側,另一側是未上弦的短弓和空空的箭囊。
三位騎士無意使用它們,隻是麻木、機械地催促馬兒快些,趕在落日前尋得一處歇腳的棚屋。
短暫的沉靜之後,其中一位騎士猛地抬頭轉過身來。
在他的身後不遠處,也就是在這片曠野的入口處,似乎有著一名少女站在那兒。
即使相隔了數塊磚石,依然可以感受到那名少女散發出的特別氣息,像是太陽,是某種溫潤人心的感覺。
那絕不是由一定的五官與身高肥瘦比例,在加上靚麗的發色與眼瞳所構築成的標準美。
少女從連衣裙的裙擺及袖口露出來的手臂與雙腿白皙的膚色,會讓人聯想到正午白日...
不,正午的烈日總是讓人的雙眼感受到痛楚,少女的肌膚是更為柔和的,由此不難幻想到少女在某個高台上熠熠生輝的模樣。
她純白色的洋裝是最簡單的款式,隻是在恰當好處的地方纏上了黑色的緞帶,從中伸出纖細的手臂與雙腿看起就像被更新的皮膚緊貼著一樣。
或許應該用最為華麗的首飾與服裝對這個少女進行修飾,但事實上似乎她已經足夠美麗了,再多的錦上添花也隻是一種累贅。
“你們好。”
少女微微向著三位騎士叩首。
雖然地上的一切都沐浴在陽光之下,但事實上這裏所有一切摸起來都冷冰冰的。
透過密封玻璃照進來的陽光,腐敗花朵散發出來的甜味,一切都是被磨光的大理石的觸感。
但因為少女的出現,即使她所站的地方位於曠野的背光處,這個世界似乎第一次被點亮了,它變得無愧這個“世外源”的稱號。
三位騎士仿佛從某處聽到了聲響,腐朽的手臂拍打各自肩膀的聲音,天使已經降臨於此,現在正是一鼓作氣完成生前夙願的時候。
“可以請問一下,你們為何而來嗎?”
少女抬起頭說著向前踏出了一步,她的硬底高跟禮鞋在與磚石的碰撞中發出了響亮的咚聲。
在白得有些虛幻的背景當中,少女黝黑的長發格外醒目,她的微笑也是一樣,那薄且紅的嘴唇像是耀眼的紅日。
太陽,太陽,太陽。
怎麽盡是太陽。
這個少女就像是光芒的化身一樣,如果真是如此,那所有見到她的人,肯定都會心甘情願地讓自己的雙眼因為直視她而被灼傷。
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都市傳說。
像什麽白色鱷魚、纏尾鼠王、大個子叔叔、廁所小女孩等等不一而足。
甚至為了爭奪某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發源地,借以開發當地旅遊資源、拉動就業和周邊商品販售,臨近幾個城鎮大打出手的事情更是層出不窮。
但要說,在市井傳聞裏能擠出什麽幹貨,“萬事通”肯定算是鄉野土產之一。
連象牙塔這座久負盛名的魔法教學機構裏,也會有萬事通喬這類人生根發芽的土壤,鄉間此等人物更是開枝散葉,把求知和探奇的根須伸進城市每一處隱秘角落汲取營養。
他們結成的種子叫“包打聽”,嗅著奇聞異事的味道散落各處,說不準什麽時候他們中就會誕生下一位控製城市流言蜚語的萬事通。
越過水草豐美的卡讚平原,隨離開迪比利斯的商隊一路向西,走出平原就會遇到一座赫然聳立的白石城市,環形的城牆仿若盔甲般層層疊疊,將這座城市包裹的嚴嚴實實。
城如其名,就叫白石城。
它是抵近羅蘭斯特首都迪比利斯的前沿,更是卡讚平原盡頭的橋頭堡。
這座城市除了皇帝欽命的市長外,權利最大的不是商盟辦事處,也不是各大行會的分支部門,而是一位叫桃花娘娘的萬事通。
三位騎士正是為此而來,故事也由此而展開,這裏就不展開了。
在講授進化遺傳學這門課的時候,我的老師通常會花一節課的時間與學生們一同討論那些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的生物行為,以及它們背後包含的進化學意義。
在事先準備好的幾個例子裏,我最喜歡他談論的是大馬哈魚的洄遊行為。
大馬哈魚是一種性情兇猛的肉食性魚類。
它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海洋裏,
但每年春夏之交的時候,上億條達到性成熟的大馬哈魚會在大洋中心聚集起來,一同穿越無邊無際的寬闊麵,進入淡水流域,
然後逆流而上數千公裏返迴自己的出生地,位於江河上遊的淺水溪流,
在那裏繁衍後代。
由於成年的大馬哈魚已經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因此當它們進入淡水後,這些大馬哈魚必須停止進食並不斷排出多餘的水分來避免體內滲透壓失衡引起的器官衰竭。
這也意味著它們隻能依靠體內存儲的能量完成自己在淡水中的這段旅程。
它們會連續逆著水流遊上好幾個月的時間,躍過數米高的瀑布,躲過天敵的捕捉,涉過勉強淹沒背脊的淺灘,最終才能抵達自己出生的溪流。
在上億條參與洄遊的成魚中,隻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大馬哈魚能夠贏得最終的勝利。
不過,對於那些足夠幸運的大馬哈魚而言,這會是它們一生的頂點。
接著,雄魚與雌魚會在清澈的溪流中安頓下來,用卵石堆築起巢穴,相互摩挲身軀。
然後,它們就會死去,在溪水中腐爛並被其他肉食動物吃掉。
整個洄遊過程會極大地消耗大馬哈魚的體力。
事實上,不論成功與否,每一條大馬哈魚都會在進入淡水河流後的幾個月內力竭死亡,絕無返迴海洋的可能。
這是一個有點兒違背人類直覺的例子,似乎真的很適合用來激發學生們的討論熱情。
我們中的一些人常常會質疑這種行為的意義與價值;
或者嚐試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案:
例如,假設它們在更容易抵達的寬闊江河裏產卵,保存體力返迴海洋,從而進行第二次或第三次產卵對於整個種群以及大馬哈魚本身是否會更加有利?
對於這些問題,我也曾反複想過許多。
江穎叔、麥有觀、梅弘政、於佛婢、蒙爾誌(等等)...
都是通過快速起名隨機生成的,
如果出現撞車的情況,那就真的是巧合了。
可能有人就會問了,龍套到底要不要給他們起名字?
路人甲叫多了,主角都有可能是這個名字。
張三喊習慣了,哥們兒也能叫成李四、王五或者趙c什麽的。
所以,看個人習慣,我就很喜歡給龍套起名字,雖然大部分時候都不怎麽用的到龍套。
一直都是主角自說自話,作者在一旁自娛自樂,完全沒有讀者參與的空間,就更不要說什麽龍套的參與感了。
龍套和讀者一樣,都毫無存在感。
尤其是後者,這一點作者實在無能為力。
因為這玩意兒作者自己也吃不下去。
不可能你做了一道菜,不用心糊掉了,還要讓別人全都吃下去不說,還要誇你菜做得好。
那是不可能的。
有那麽多好菜在這裏,何必非得看這一本爛作呢?
等我想清楚這一點後,就忽然意識到,我真的不適合寫小說。
也就隻有像這樣,隨手寫點東西,才能勉強度過無聊的時間,自己大抵是自己最後一個讀者了。
在曠野上,三匹毛色不一的馬兒在向南行去,它們和它們馱載的騎手一樣倦怠、疲憊,積累一層旁人可見的,混雜汗漬、塵土的汙垢。
他們既無跟隨的仆從,也沒負重的馱馬,破舊罩袍下是缺少打磨、保養的護甲,在西垂日暮裏黯淡無光。
入鞘的佩劍垂於馬鞍一側,另一側是未上弦的短弓和空空的箭囊。
三位騎士無意使用它們,隻是麻木、機械地催促馬兒快些,趕在落日前尋得一處歇腳的棚屋。
短暫的沉靜之後,其中一位騎士猛地抬頭轉過身來。
在他的身後不遠處,也就是在這片曠野的入口處,似乎有著一名少女站在那兒。
即使相隔了數塊磚石,依然可以感受到那名少女散發出的特別氣息,像是太陽,是某種溫潤人心的感覺。
那絕不是由一定的五官與身高肥瘦比例,在加上靚麗的發色與眼瞳所構築成的標準美。
少女從連衣裙的裙擺及袖口露出來的手臂與雙腿白皙的膚色,會讓人聯想到正午白日...
不,正午的烈日總是讓人的雙眼感受到痛楚,少女的肌膚是更為柔和的,由此不難幻想到少女在某個高台上熠熠生輝的模樣。
她純白色的洋裝是最簡單的款式,隻是在恰當好處的地方纏上了黑色的緞帶,從中伸出纖細的手臂與雙腿看起就像被更新的皮膚緊貼著一樣。
或許應該用最為華麗的首飾與服裝對這個少女進行修飾,但事實上似乎她已經足夠美麗了,再多的錦上添花也隻是一種累贅。
“你們好。”
少女微微向著三位騎士叩首。
雖然地上的一切都沐浴在陽光之下,但事實上這裏所有一切摸起來都冷冰冰的。
透過密封玻璃照進來的陽光,腐敗花朵散發出來的甜味,一切都是被磨光的大理石的觸感。
但因為少女的出現,即使她所站的地方位於曠野的背光處,這個世界似乎第一次被點亮了,它變得無愧這個“世外源”的稱號。
三位騎士仿佛從某處聽到了聲響,腐朽的手臂拍打各自肩膀的聲音,天使已經降臨於此,現在正是一鼓作氣完成生前夙願的時候。
“可以請問一下,你們為何而來嗎?”
少女抬起頭說著向前踏出了一步,她的硬底高跟禮鞋在與磚石的碰撞中發出了響亮的咚聲。
在白得有些虛幻的背景當中,少女黝黑的長發格外醒目,她的微笑也是一樣,那薄且紅的嘴唇像是耀眼的紅日。
太陽,太陽,太陽。
怎麽盡是太陽。
這個少女就像是光芒的化身一樣,如果真是如此,那所有見到她的人,肯定都會心甘情願地讓自己的雙眼因為直視她而被灼傷。
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都市傳說。
像什麽白色鱷魚、纏尾鼠王、大個子叔叔、廁所小女孩等等不一而足。
甚至為了爭奪某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發源地,借以開發當地旅遊資源、拉動就業和周邊商品販售,臨近幾個城鎮大打出手的事情更是層出不窮。
但要說,在市井傳聞裏能擠出什麽幹貨,“萬事通”肯定算是鄉野土產之一。
連象牙塔這座久負盛名的魔法教學機構裏,也會有萬事通喬這類人生根發芽的土壤,鄉間此等人物更是開枝散葉,把求知和探奇的根須伸進城市每一處隱秘角落汲取營養。
他們結成的種子叫“包打聽”,嗅著奇聞異事的味道散落各處,說不準什麽時候他們中就會誕生下一位控製城市流言蜚語的萬事通。
越過水草豐美的卡讚平原,隨離開迪比利斯的商隊一路向西,走出平原就會遇到一座赫然聳立的白石城市,環形的城牆仿若盔甲般層層疊疊,將這座城市包裹的嚴嚴實實。
城如其名,就叫白石城。
它是抵近羅蘭斯特首都迪比利斯的前沿,更是卡讚平原盡頭的橋頭堡。
這座城市除了皇帝欽命的市長外,權利最大的不是商盟辦事處,也不是各大行會的分支部門,而是一位叫桃花娘娘的萬事通。
三位騎士正是為此而來,故事也由此而展開,這裏就不展開了。
在講授進化遺傳學這門課的時候,我的老師通常會花一節課的時間與學生們一同討論那些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的生物行為,以及它們背後包含的進化學意義。
在事先準備好的幾個例子裏,我最喜歡他談論的是大馬哈魚的洄遊行為。
大馬哈魚是一種性情兇猛的肉食性魚類。
它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海洋裏,
但每年春夏之交的時候,上億條達到性成熟的大馬哈魚會在大洋中心聚集起來,一同穿越無邊無際的寬闊麵,進入淡水流域,
然後逆流而上數千公裏返迴自己的出生地,位於江河上遊的淺水溪流,
在那裏繁衍後代。
由於成年的大馬哈魚已經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因此當它們進入淡水後,這些大馬哈魚必須停止進食並不斷排出多餘的水分來避免體內滲透壓失衡引起的器官衰竭。
這也意味著它們隻能依靠體內存儲的能量完成自己在淡水中的這段旅程。
它們會連續逆著水流遊上好幾個月的時間,躍過數米高的瀑布,躲過天敵的捕捉,涉過勉強淹沒背脊的淺灘,最終才能抵達自己出生的溪流。
在上億條參與洄遊的成魚中,隻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大馬哈魚能夠贏得最終的勝利。
不過,對於那些足夠幸運的大馬哈魚而言,這會是它們一生的頂點。
接著,雄魚與雌魚會在清澈的溪流中安頓下來,用卵石堆築起巢穴,相互摩挲身軀。
然後,它們就會死去,在溪水中腐爛並被其他肉食動物吃掉。
整個洄遊過程會極大地消耗大馬哈魚的體力。
事實上,不論成功與否,每一條大馬哈魚都會在進入淡水河流後的幾個月內力竭死亡,絕無返迴海洋的可能。
這是一個有點兒違背人類直覺的例子,似乎真的很適合用來激發學生們的討論熱情。
我們中的一些人常常會質疑這種行為的意義與價值;
或者嚐試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案:
例如,假設它們在更容易抵達的寬闊江河裏產卵,保存體力返迴海洋,從而進行第二次或第三次產卵對於整個種群以及大馬哈魚本身是否會更加有利?
對於這些問題,我也曾反複想過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