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去愛那些永遠不會看到第二次的東西,那會毀滅自己。


    那一瞬間的愛隻在那一瞬間活著,然後在火焰與狂喊中死去。


    如果有人恰好路過身邊,給了你一些力量,那麽也不需要去愛。


    更不需要客氣。


    有些人與你相遇,就是為了與你告別,為了在離開前叫醒你。


    那不是愛。


    每一個在世界上活過的人,在他們大腦深處的銀河中,都有一顆與真實宇宙裏對應的星星,在閃爍。


    不是為了閃爍而閃爍。


    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那麽死亡的終止是什麽呢?


    在於重生或永眠嗎?


    那永眠的也可能並非死者,在奇妙的萬古之中,即便死亡亦會消逝。


    死亡從來不是失去生命那麽簡單,我們走出了時間,然後迴過頭來,能看到一切。


    不要用已知的概念,去套牢未知的事物。


    大雨可以延遲我們到達的時間,如果有人想要繼續前進,就不會被阻止。


    因為大雨無法阻止我們前進。


    所以,我的朋友啊,永遠也不要害怕死亡和大雨。


    就像不要害怕盜賊和殺手。


    身外的危險都是小危險,還是害怕我們自身吧。


    沒有什麽是比人心更可怕的,哪怕是不可名狀之物。


    畢竟不可名狀,所以也隻是單純的無序、瘋狂和混沌。


    人心不一樣,完全不一樣。


    是人心為這些神隻設定進行了補充整理,於是才分出了外神,舊日支配者和古神這三種。


    舊日支配者是宇宙中強大而古老的存在,其存在多數都是由遠超凡間的不明物質組成,普通人類隻要看一眼就會陷入瘋狂。


    但仍有一些外星種族、古代文明或瘋狂的神秘組織崇拜它們,希望得到它們的力量,可以理解為物種中非常高級的存在。


    外神則是最為強大的神隻,雖然愛手藝本人並沒有使用外神的稱唿。


    但外神可以說是宇宙運行力量的具體化,是遠超宇宙之外的存在,其能力是舊日支配者遠遠比不上的。


    其中最主要的統治者“盲目癡愚之神”阿撒托斯,宇宙源初之混沌、“至高母神”莎布·尼古拉絲、“萬物歸一者”猶格·索托斯、“伏行之混沌”奈亞拉托提普。


    古神則是後人補充的一個設定。


    古神與舊日支配者對立,往往對人類有一定善意,代表是貓之女神巴斯特、深淵之大帝諾登斯。


    我個人不是很喜歡這個設定,這與愛手藝冷漠的宇宙恐怖觀相違背。


    愛手藝本人的作品中,人類一直是無知且卑微的,被滅亡也是遲早的事情,充滿了絕望的氣氛。


    參考《黑魂》,反正火遲早會被滅,你傳不傳火有什麽差別呢?


    突然出現一個對人類抱有善意的神隻,仿佛是某些作者的一絲憐憫。


    再加上人類庸俗的善惡觀,古神這個設定可以說不那麽原汁原味。


    不過這樣對後來人比較友好,容易多一些戲劇衝突的設定,也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不要再計較人們說什麽,一個真正想死的人不會拿死說來說去。


    隻有那些還在渴望被愛的人,他們不是真的想死,隻是渴望被愛。


    瞧啊,這就是人心。


    我們便是行走在這樣的現實裏,人心構成了這樣的現實,使我們仿佛很安全。


    一邊是現實的燈紅酒綠,一邊是人心的斷壁殘垣。


    如果說我們置身在一個奇怪的劇院裏,那這一切看起來似乎就合理多了。


    同一個舞台上,半邊正在演出喜劇,半邊正在演出悲劇。


    當然,一切喜劇都有一個悲情內核。


    小人物的悲情,時代的悲情,或者其他的什麽東西,反正就是一種很悲傷的東西。


    有“差勢”的存在,人們才有機會產生“笑”這一行為。


    人之所以會發笑,其實是一種優越感的體現。


    優越感從何而來呢?


    我好你不好、我是你不是、我行你不行、我對你不對...諸如此類。


    喜劇的原理在於不斷構建這種“差勢”,而“差勢”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笑點”。


    悲是因,笑是果。


    喜劇是以對自我的折磨來換取他人的喜悅,以自我的低姿態引起對方的優越感。


    如果要讓人發笑,一方就必須交出一定的優越感,也要讓對方能接受到足夠的優越感。


    在雙方之間造成一個優越感的差勢,雙方的地位一定是不平等的,必然有一方是受損、付出的。


    這便是所謂的“悲情內核”。


    其實不論是直接撓腳心式的扮醜買怪,還是用情節推動荒謬情景出現的所謂高級喜劇,在基本原理上都是一樣。


    隻不過這種“悲劇”並非指舞台上正式演出的那種悲劇,更不是說所謂的喜劇結尾一定要弄出一些煽情的套路來綁架觀眾。


    這句話甚至都不要求觀眾對悲劇的發生產生愧疚感。


    相反,純粹的喜劇就是在不斷淡薄觀眾的愧疚感而引發優越感。


    喜劇源自對荒誕與錯位的展示,而造成荒誕和錯位的往往是悲劇。


    這裏的“悲劇”和慘劇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喜劇也絕不是鬧劇。


    比如為了參加選秀,選手發生了不幸的車禍算慘劇;


    而為了苦苦追尋音樂夢想,放棄一切來參賽,又哭又笑折騰得像藝術人生,居然沒人轉身選他才是悲劇。


    作秀者把這一切展現給我們,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為了名利如何極盡矯揉造作而醜態畢現,這就是喜劇;


    如果所有故事都來自捏造,所有表演隻為收視率,這一切就隻能叫鬧劇。


    悲劇和喜劇本質都是一樣的東西:


    喜劇就是焦點被轉移,價值觀和做法都變了個花樣的悲劇。


    聰明一點或者有情懷的喜劇,會從弱勢角度自嘲,然後將強勢的一切去神聖化,製造反差。


    所以喜劇大師大多都是從“我本身是滑稽的”這一角度入手,讓大家感同身受,然後去嘲弄莊嚴的東西。


    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隨時隨地表現得很快樂其實是很痛苦的。


    因為人總有喜怒哀樂,但是喜劇演員必須在演戲的時候保持絕對的亢奮和專注,沒有別的情緒。


    久而久之的情緒壓抑,就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因此,演員尤其是喜劇演員是抑鬱症的高發群體。


    他們總是扮演別人的人生,而自己的人生卻常常壓抑情緒,而這便是導致心理疾病的誘因之一。


    因此,我們應該在漫漫人生路中學會放鬆身心、學會自我和解、學會自我升華,去找尋生活的幸福和生命的意義。


    更不應該恐懼死亡。


    與死亡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死亡的一部分;


    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迴以無視。


    於是你對深淵放了一個屁,深淵就會對你說:


    “真臭!”


    我多願自己是一份千研萬磨後的粉末,並且慎重地放置在一隻潔白溫暖的厚盒子裏,擁抱一個美麗的死亡。


    你拿著手機看小說,看小說的人在書裏議論你。


    小說的劇情裝飾了你的雙眼,你空洞無趣的大腦裝飾了死亡的夢境。


    尤其是在身處殘酷的處境時,人就會搶著說些消極絕望的話,內心卻期待著被人肯定。


    一如此時此刻。


    為了使人生幸福,也必須為日常瑣事所苦。


    雲得光輝,竹子搖曳,群雀啼叫。


    我們的臉在一切日常瑣事中,感受著墜入死亡的痛苦。


    朋友啊,擁抱痛苦,擁抱死亡。


    生與死為鄰,我們住在無盡死亡的隔壁,卻早已無壁可隔。


    隨時會跌入死亡的懷抱。


    我們來時一無所有,卻希望離開時擁有一切,多麽荒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誰教你這麽寫小說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遊戲搬運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遊戲搬運工並收藏誰教你這麽寫小說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