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建德元年(568年)
九月二十五。
齊將斛律光陷熊州。
九月二十六。
北周主宇文邕至蒲州,與蒲州總管宇文憲會商禦齊事。
蒲州,河東郡,蒲阪縣。
刺史府內,北周君臣的麵上俱都蒙著一層陰霾。
勳州、絳郡、新安、王屋等邊境要地被圍的消息,實在令人心憂。
齊上皇高湛發遣二十一萬兵馬來攻的消息,更是令人無措。
現今北周足以禦敵的兵力,不過宇文憲的蒲州兵四萬、達奚武的陝州兵三萬、宇文邕的長安中軍一萬二千,總計八萬二千而已。
宇文邕在前日雖已強令各處擠出兵力東援,但且不說援軍到此快則半月,慢則旬月,便就是立時便至,也不過給周軍再增添二萬六千的兵力罷了。
便將這些兵力一齊算上,北周也不過隻有最多十萬八千的戰兵,麵對來勢洶洶的齊人,仍是以一對二的不利局麵。
“陛下,突厥能大舉南來相助否?”
已被解了兵權的唐國公李昞率先發問,替在場的眾人道出了心聲。
上首的宇文邕搖頭道。
“突厥南下,必擾亂民間,朕並未求其南入關中,惟請其東擾齊人長城而已。”
李昞默然,悲觀之下,心中已在盤算是否將兒子李淵送到河西楊堅處,以為後計。
同樣的悲觀思緒亦在堂上其餘眾人的心內生發。
蒲州總管宇文憲有意振作氛圍,便接言道。
“陛下令突厥東擾齊人亦好,時日久之,齊人邊鄙必生禍亂,如此,則齊人必不能與我相久持。”
“我等隻需閉城固守,數月之內,齊人必退。”
陝州總管達奚武,素來畏懼齊將斛律光,而此番陝州當麵之敵,正是兵力多他兩倍的斛律光,宇文憲此時提出閉城固守,自然正合其意。
他忙接言道。
“齊公所言甚是,陛下,此番齊人西來,其將段韶、斛律明月、高長恭,俱非凡庸之輩。”
“保定年時,我有十餘萬眾,尚為此三人以數萬之兵,敗於洛陽。”
“而今攻守異勢,敵眾我寡,我等何能勝之?”
“以臣觀之,不若南棄熊州、中州,退保陝州、潼關,中棄王屋、邵郡,退保虞州,北棄絳郡、安邑,退保漪氏。”
“至於勳州玉璧,韋刺史守戰之能當世第一,可不必棄之,昔年高歡折戟玉璧,此番齊人再來,韋公必能為我等再破之也。”
達奚武此論,其實是要讓韋孝寬頂在玉璧,為眾軍抗住齊軍的壓力。
畢竟,周軍一旦果如他計劃一般的大踏步後撤,卡在汾河水道上的玉璧,便會成為南下齊軍側翼上的巨大威脅。
如此,齊人必定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攻取玉璧上,其餘各處的防守壓力,不就一下子大減了麽?
達奚武此論一出,立即得到了堂上將軍們的聲援,畢竟雖說大家都有忠君報國之心,卻還都不想成為先人一步為國捐軀的那一個。
見此情狀,作為宇文邕喉舌的內史中大夫王軌,終於出列言道。
“請眾將軍稍安。”
繼而,王軌向宇文邕道。
“陛下,臣另有一謀,可令東賊無功,而令我軍得勝,請為陛下,及諸位將軍說之。”
宇文邕見自己安排的演員終於就位,故作慍怒,道。
“堂上將軍皆沙場宿臣,見識豈能不如王卿一儒生,宜速退,勿胡言。”
堂上眾將聞得宇文邕此語皆喜,皆以為達奚武計略將成。
獨宇文憲見宇文邕發怒,不知是計,低聲勸王軌道。
“王公宜暫退之。”
王軌卻故作不聞,再拜請道。
“臣若胡言,請陛下取臣首級!”
宇文邕麵上慍怒不減,冷聲道。
“且聽王卿言之。”
王軌便道。
“臣之謀,略如達奚總管,臣請陛下選蒲州兵與陝州兵各一萬,而後自率其軍,與中軍西渡河水,駐於河西。”
“如此,則河東諸城,可以盡棄,惟需聚兵守玉璧、蒲州、陝州三處,稍挫齊人兵鋒。”
“待齊人攻三城旬月而不下,其則已師老兵疲,而我軍之援兵又至,陛下屯於河西之兵,將至六萬。”
“齊人既欲攻蒲州,糧道必長,旬月運糧,其兵必勞,我可飼時遣兵渡河擊之。”
“齊人勞師遠來,軍民疲弊,其將縱有孫子、吳起之能,若不能速破我城,則必為我所反破之也。”
“玉璧、蒲州、陝州,皆天下堅城也,齊人豈能旬月下之?”
“陛下若用臣謀,則破齊必矣!”
宇文邕聞言,故作思索,沉默不語。
卻聽宇文憲問王軌道。
“王公何以能知齊人必攻蒲州?我觀段韶用兵,素來謹慎。”
“其若舍蒲州不攻,緩取玉璧、陝州,則我兩翼被剪,再不能遣軍突入敵後,王公之謀豈不敗也?”
王軌解釋道。
“齊公知兵,而不知人也,段韶此來,受偽帝高緯監軍。”
“高緯,小兒也,豈有遠略,在旁又有其舅胡長仁多為阿臾,韶雖不願,能違其君之意乎?”
“是知,我若棄地,則齊人必攻我蒲州也。”
宇文邕見王軌言畢,宇文憲已麵露讚同之色,知曉圖窮匕見的時機已至,便宣言道。
“朕觀王卿之謀,頗得達奚總管計略之要,其謀又能兼顧破敵,正宜行之。朕意,用王卿之謀,選精兵二萬,候命在西,誰可從之?”
這下,宇文憲與達奚武俱都反應過來了,看來皇帝今日聚眾於此,名為商討禦敵之策,實則不過是再想收些兵權到手罷了。
隻是,皇帝怎會篤定王軌的謀劃,就一定能成功呢?
或是說,皇帝早已在心中下了將自己這些人拋在河東,最後由其獨自一人依靠黃河、潼關,擁據關中的決心?
望見四下裏,紛紛向皇帝表忠,意欲一同退往西岸的將軍們,宇文憲與達奚武感到一陣無力。
年初荊襄戰爭的失敗,對北周上下士氣的打擊,果然還是太大了啊。
—————
北周建德元年,九月二十七。
北周主宇文邕選陝州、蒲州兵二萬,編將卒入中軍。
宇文邕率其軍屯於黃河西岸,宣言將稍待援兵,然後北解勳州之圍。
是時,為聚兵固守,宇文邕詔東麵各處守、宰、將軍,棄其城守,撤至玉璧、蒲州、陝州三處助戰。
齊人初見周兵撤,以為必有陰謀,不敢追。
見周兵撤二日而不還,齊人方遣兵觀之,果見空城,始追之。
九月三十。
齊將段韶陷絳郡。
時齊尚書令胡長仁與齊帝高緯同監段韶軍,長仁欲立功勳,以自彰地位,遂以周人西遁,勸帝帥大軍由中道急進,直取關中。
帝年幼,不能辯世事,因而從之,段韶固諫,當先取玉璧、陝州,再攻蒲州而入關中,帝用長仁言,不從。
十月初二。
段韶分兵二萬圍韋孝寬一萬眾於玉璧,留兵二萬備後方,護糧道,自與齊帝高緯及尚書令胡長仁將兵六萬南下。
十月初四。
齊將斛律光陷新安,高長恭陷王屋。
十月初七。
周人盡棄河東守備,聚於蒲州、陝州,各有兵近二萬眾。
齊將斛律光下澠池,高長恭下邵郡,段韶前軍下漪氏。
十月初十。
段韶與高長恭合兵於安邑,得眾九萬,齊帝高緯令攻蒲州,從之。
十月十二。
段韶、高長恭帥齊師八萬圍蒲州,斛律光帥齊師六萬圍陝州。
十月十六。
突厥遊騎數萬入寇長城,齊幽州道行台尚書斛律羨擊走之。
十一月初二。
段韶以圍城旬月,將士死傷數千,而城不下,請解圍,誘周兵出城戰,胡長仁不從,遂罷其事。
十一月初七。
北周主宇文邕盡編南北援軍為中軍,得眾六萬人。
十一月十九。
段韶以冬日深,糧草將不濟,再請誘周兵戰,高長恭亦固諫,高緯終於用其計。
十一月二十一。
齊軍解蒲州圍,兵退四十裏,並假告周人,糧草已盡,將退兵。
北周主宇文邕以為實,欲領大軍往河東複疆土,以收人心,王軌諫之,稱此或為齊人詐計。
宇文邕以麾下兵多,合蒲州之眾將有八萬,不下段韶,毋需懼齊,不聽。
十一月二十二,天大雪。
宇文邕與麾下始東渡,宇文憲率蒲州兵在岸為戒備。
周兵方渡萬人,忽有齊人數千騎踏雪而至,宇文憲先引兵拒戰。
宇文邕恃己兵多,亦自渡東岸,引兵戰齊師。
齊將段韶、高長恭遂率麾下騎卒左右衝其步陣。
時周人因輪番外戰多有敗績,雖有甲兵,竟無戰意,接戰二刻,宇文邕左右兵士稍退卻。
諸軍見天子旗動,以為軍敗,竟潰逃。
齊人於是大破周兵,獲周齊國公宇文憲等顯要數十人,陷蒲州。
周主宇文邕愛士卒,頗能得士卒之心,故周師敗績,其左右舍命救護之,其始得生還西岸。
十一月二十五。
周將達奚武聞蒲州陷,率其麾下數百騎突圍出。
齊將斛律光聞北道勝,以為周人將亡,欲讓功勳於高緯,使固權位,遂縱達奚武西逃潼關,而自引大軍緩緩西行。
其日,陝州陷。
十二月初一。
段韶前軍西渡河,北周朝邑縣令,以城獻之,關中人自是始有從齊意。
十二月初三。
北周主宇文邕用王軌謀,集關中殘眾五萬於沙苑,欲與齊軍殊死一搏。
十二月初七。
齊師六萬立營寨於沙苑,與宇文邕相持。
齊將斛律光略地至潼關。
關中震怖,時議皆以為周將亡。
十二月十日。
齊上皇高湛疾甚,急召近臣和士開等入宮侍醫藥。
九月二十五。
齊將斛律光陷熊州。
九月二十六。
北周主宇文邕至蒲州,與蒲州總管宇文憲會商禦齊事。
蒲州,河東郡,蒲阪縣。
刺史府內,北周君臣的麵上俱都蒙著一層陰霾。
勳州、絳郡、新安、王屋等邊境要地被圍的消息,實在令人心憂。
齊上皇高湛發遣二十一萬兵馬來攻的消息,更是令人無措。
現今北周足以禦敵的兵力,不過宇文憲的蒲州兵四萬、達奚武的陝州兵三萬、宇文邕的長安中軍一萬二千,總計八萬二千而已。
宇文邕在前日雖已強令各處擠出兵力東援,但且不說援軍到此快則半月,慢則旬月,便就是立時便至,也不過給周軍再增添二萬六千的兵力罷了。
便將這些兵力一齊算上,北周也不過隻有最多十萬八千的戰兵,麵對來勢洶洶的齊人,仍是以一對二的不利局麵。
“陛下,突厥能大舉南來相助否?”
已被解了兵權的唐國公李昞率先發問,替在場的眾人道出了心聲。
上首的宇文邕搖頭道。
“突厥南下,必擾亂民間,朕並未求其南入關中,惟請其東擾齊人長城而已。”
李昞默然,悲觀之下,心中已在盤算是否將兒子李淵送到河西楊堅處,以為後計。
同樣的悲觀思緒亦在堂上其餘眾人的心內生發。
蒲州總管宇文憲有意振作氛圍,便接言道。
“陛下令突厥東擾齊人亦好,時日久之,齊人邊鄙必生禍亂,如此,則齊人必不能與我相久持。”
“我等隻需閉城固守,數月之內,齊人必退。”
陝州總管達奚武,素來畏懼齊將斛律光,而此番陝州當麵之敵,正是兵力多他兩倍的斛律光,宇文憲此時提出閉城固守,自然正合其意。
他忙接言道。
“齊公所言甚是,陛下,此番齊人西來,其將段韶、斛律明月、高長恭,俱非凡庸之輩。”
“保定年時,我有十餘萬眾,尚為此三人以數萬之兵,敗於洛陽。”
“而今攻守異勢,敵眾我寡,我等何能勝之?”
“以臣觀之,不若南棄熊州、中州,退保陝州、潼關,中棄王屋、邵郡,退保虞州,北棄絳郡、安邑,退保漪氏。”
“至於勳州玉璧,韋刺史守戰之能當世第一,可不必棄之,昔年高歡折戟玉璧,此番齊人再來,韋公必能為我等再破之也。”
達奚武此論,其實是要讓韋孝寬頂在玉璧,為眾軍抗住齊軍的壓力。
畢竟,周軍一旦果如他計劃一般的大踏步後撤,卡在汾河水道上的玉璧,便會成為南下齊軍側翼上的巨大威脅。
如此,齊人必定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攻取玉璧上,其餘各處的防守壓力,不就一下子大減了麽?
達奚武此論一出,立即得到了堂上將軍們的聲援,畢竟雖說大家都有忠君報國之心,卻還都不想成為先人一步為國捐軀的那一個。
見此情狀,作為宇文邕喉舌的內史中大夫王軌,終於出列言道。
“請眾將軍稍安。”
繼而,王軌向宇文邕道。
“陛下,臣另有一謀,可令東賊無功,而令我軍得勝,請為陛下,及諸位將軍說之。”
宇文邕見自己安排的演員終於就位,故作慍怒,道。
“堂上將軍皆沙場宿臣,見識豈能不如王卿一儒生,宜速退,勿胡言。”
堂上眾將聞得宇文邕此語皆喜,皆以為達奚武計略將成。
獨宇文憲見宇文邕發怒,不知是計,低聲勸王軌道。
“王公宜暫退之。”
王軌卻故作不聞,再拜請道。
“臣若胡言,請陛下取臣首級!”
宇文邕麵上慍怒不減,冷聲道。
“且聽王卿言之。”
王軌便道。
“臣之謀,略如達奚總管,臣請陛下選蒲州兵與陝州兵各一萬,而後自率其軍,與中軍西渡河水,駐於河西。”
“如此,則河東諸城,可以盡棄,惟需聚兵守玉璧、蒲州、陝州三處,稍挫齊人兵鋒。”
“待齊人攻三城旬月而不下,其則已師老兵疲,而我軍之援兵又至,陛下屯於河西之兵,將至六萬。”
“齊人既欲攻蒲州,糧道必長,旬月運糧,其兵必勞,我可飼時遣兵渡河擊之。”
“齊人勞師遠來,軍民疲弊,其將縱有孫子、吳起之能,若不能速破我城,則必為我所反破之也。”
“玉璧、蒲州、陝州,皆天下堅城也,齊人豈能旬月下之?”
“陛下若用臣謀,則破齊必矣!”
宇文邕聞言,故作思索,沉默不語。
卻聽宇文憲問王軌道。
“王公何以能知齊人必攻蒲州?我觀段韶用兵,素來謹慎。”
“其若舍蒲州不攻,緩取玉璧、陝州,則我兩翼被剪,再不能遣軍突入敵後,王公之謀豈不敗也?”
王軌解釋道。
“齊公知兵,而不知人也,段韶此來,受偽帝高緯監軍。”
“高緯,小兒也,豈有遠略,在旁又有其舅胡長仁多為阿臾,韶雖不願,能違其君之意乎?”
“是知,我若棄地,則齊人必攻我蒲州也。”
宇文邕見王軌言畢,宇文憲已麵露讚同之色,知曉圖窮匕見的時機已至,便宣言道。
“朕觀王卿之謀,頗得達奚總管計略之要,其謀又能兼顧破敵,正宜行之。朕意,用王卿之謀,選精兵二萬,候命在西,誰可從之?”
這下,宇文憲與達奚武俱都反應過來了,看來皇帝今日聚眾於此,名為商討禦敵之策,實則不過是再想收些兵權到手罷了。
隻是,皇帝怎會篤定王軌的謀劃,就一定能成功呢?
或是說,皇帝早已在心中下了將自己這些人拋在河東,最後由其獨自一人依靠黃河、潼關,擁據關中的決心?
望見四下裏,紛紛向皇帝表忠,意欲一同退往西岸的將軍們,宇文憲與達奚武感到一陣無力。
年初荊襄戰爭的失敗,對北周上下士氣的打擊,果然還是太大了啊。
—————
北周建德元年,九月二十七。
北周主宇文邕選陝州、蒲州兵二萬,編將卒入中軍。
宇文邕率其軍屯於黃河西岸,宣言將稍待援兵,然後北解勳州之圍。
是時,為聚兵固守,宇文邕詔東麵各處守、宰、將軍,棄其城守,撤至玉璧、蒲州、陝州三處助戰。
齊人初見周兵撤,以為必有陰謀,不敢追。
見周兵撤二日而不還,齊人方遣兵觀之,果見空城,始追之。
九月三十。
齊將段韶陷絳郡。
時齊尚書令胡長仁與齊帝高緯同監段韶軍,長仁欲立功勳,以自彰地位,遂以周人西遁,勸帝帥大軍由中道急進,直取關中。
帝年幼,不能辯世事,因而從之,段韶固諫,當先取玉璧、陝州,再攻蒲州而入關中,帝用長仁言,不從。
十月初二。
段韶分兵二萬圍韋孝寬一萬眾於玉璧,留兵二萬備後方,護糧道,自與齊帝高緯及尚書令胡長仁將兵六萬南下。
十月初四。
齊將斛律光陷新安,高長恭陷王屋。
十月初七。
周人盡棄河東守備,聚於蒲州、陝州,各有兵近二萬眾。
齊將斛律光下澠池,高長恭下邵郡,段韶前軍下漪氏。
十月初十。
段韶與高長恭合兵於安邑,得眾九萬,齊帝高緯令攻蒲州,從之。
十月十二。
段韶、高長恭帥齊師八萬圍蒲州,斛律光帥齊師六萬圍陝州。
十月十六。
突厥遊騎數萬入寇長城,齊幽州道行台尚書斛律羨擊走之。
十一月初二。
段韶以圍城旬月,將士死傷數千,而城不下,請解圍,誘周兵出城戰,胡長仁不從,遂罷其事。
十一月初七。
北周主宇文邕盡編南北援軍為中軍,得眾六萬人。
十一月十九。
段韶以冬日深,糧草將不濟,再請誘周兵戰,高長恭亦固諫,高緯終於用其計。
十一月二十一。
齊軍解蒲州圍,兵退四十裏,並假告周人,糧草已盡,將退兵。
北周主宇文邕以為實,欲領大軍往河東複疆土,以收人心,王軌諫之,稱此或為齊人詐計。
宇文邕以麾下兵多,合蒲州之眾將有八萬,不下段韶,毋需懼齊,不聽。
十一月二十二,天大雪。
宇文邕與麾下始東渡,宇文憲率蒲州兵在岸為戒備。
周兵方渡萬人,忽有齊人數千騎踏雪而至,宇文憲先引兵拒戰。
宇文邕恃己兵多,亦自渡東岸,引兵戰齊師。
齊將段韶、高長恭遂率麾下騎卒左右衝其步陣。
時周人因輪番外戰多有敗績,雖有甲兵,竟無戰意,接戰二刻,宇文邕左右兵士稍退卻。
諸軍見天子旗動,以為軍敗,竟潰逃。
齊人於是大破周兵,獲周齊國公宇文憲等顯要數十人,陷蒲州。
周主宇文邕愛士卒,頗能得士卒之心,故周師敗績,其左右舍命救護之,其始得生還西岸。
十一月二十五。
周將達奚武聞蒲州陷,率其麾下數百騎突圍出。
齊將斛律光聞北道勝,以為周人將亡,欲讓功勳於高緯,使固權位,遂縱達奚武西逃潼關,而自引大軍緩緩西行。
其日,陝州陷。
十二月初一。
段韶前軍西渡河,北周朝邑縣令,以城獻之,關中人自是始有從齊意。
十二月初三。
北周主宇文邕用王軌謀,集關中殘眾五萬於沙苑,欲與齊軍殊死一搏。
十二月初七。
齊師六萬立營寨於沙苑,與宇文邕相持。
齊將斛律光略地至潼關。
關中震怖,時議皆以為周將亡。
十二月十日。
齊上皇高湛疾甚,急召近臣和士開等入宮侍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