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往太常寺的皇帝車架之上,陳伯宗正在翻看著一本小冊子。


    這是他令毛喜整理的東晉以來南國善終諸帝的壽數。


    但見那書冊上其中一麵寫道。


    晉元帝,四十八。子晉明帝,二十七。


    明帝子晉成帝,二十二。明帝子晉康帝,二十三。


    康帝子晉穆帝,十九。


    元帝子晉簡文帝,五十三。


    陳伯宗看罷這六個皇帝的壽數,再看過毛喜附在其後的小字解釋,心中直是感慨良多。


    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傾覆,皇帝司馬鄴死於匈奴人劉聰之手,士人衣冠南渡,司馬睿因之綿延晉祚於東南,建都建康,稱為東晉。


    自元帝司馬睿立國至恭帝司馬德文禪位劉裕,凡一百零三年,曆十一帝。


    其中僅這冊子上的六位是自然死亡。


    而在元帝到穆帝這連續承襲的五代帝王,四十四年的執政時間裏,有三十四年都是在成、穆這兩個小皇帝的名下渡過的。


    這二位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小皇帝,晉成帝司馬衍五歲即位,在位十七年,晉穆帝司馬聃兩歲即位,在位十七年。


    這意味著在三十四年的時間裏,東晉的大政都由權臣輪流把持。


    是以晉穆之後,東晉的皇帝幾乎失去了和尾大不掉的權臣世家們周旋的實力,淪為了事實上的傀儡。


    東晉就這樣在權臣與權臣、皇帝與權臣間的一次次內耗中失去了北進中原的實力和機會。


    究其初始,元、明二帝才能平庸固然有其責任,然而其壽數太短,以至嗣君太幼,恐怕亦是一樁大因由。


    然而東晉前代諸帝何以皆促然短壽?


    其四麵漏風的太醫係統,恐怕是要負大責任的。


    東晉哀帝以前,太醫係統一直由九卿中的太常執掌。


    不知是前麵四帝的早死讓繼承穆帝之位的哀帝警覺,或是太醫們的拙劣表現粉碎了他對太醫係統的信任。


    晉哀帝司馬丕直接將太常裁撤省並,把太醫令劃給了由皇帝親近任官的門下省執掌。


    說來也奇怪,自這之後,東晉的皇帝便開始變得長命起來。


    隻是司馬丕大抵是對太醫的醫術失去了信心,開始斷食服藥,祈求長生起來,年隻二十五歲便中毒而死。


    爾後,東晉權臣與皇帝的爭鬥,卻都全都擺上台麵去了。


    司馬丕的同母弟司馬奕被權臣桓溫廢黜,元帝司馬睿的幼子其年五十二歲的司馬昱被扶上位,隻八個月便憂懼而死,是為簡文帝。


    桓溫輔其十一歲的幼子司馬曜為帝,是為孝武帝。


    靠著獨立於外朝的太醫係統,司馬曜成功活到了三十五歲。


    其任內還由謝安等人在淝水打出了南北決戰的大捷,可惜後來他還是在皇權大盛之時被後妃用被子捂死。


    接下來便是他那比肩惠帝司馬衷的癡兒司馬德宗上位,這位晉安帝順利活到了三十七歲,被有心禪代的劉裕為應讖言所弑。


    他的弟弟恭帝司馬德文也在做了一年半禪讓工具人完成禪讓使命之後為劉裕所殺,終年亦有三十六歲。


    可見東晉的太醫係統自劃歸門下省之後,其政鬥的功能便已大損,是以而後的曆代權臣竟都隻能用明麵上的髒汙手段來爭權了。


    陳伯宗的思緒被毛喜附在紙上的小字牽出老遠,毛喜的剖析令他感悟良多。


    現今陳國的太醫係統草創,製度並不完備,卻是定然不能再犯東晉時的錯誤了。


    在心中打定了將太醫係統劃給親信執掌的主意,陳伯宗複又看向了那書冊的後頁。


    隻見那紙頁上寫道。


    宋武帝,六十。孫宋孝武帝,三十五。


    孝武之弟宋明帝,三十三。


    齊高帝,五十六。子齊武帝,五十四。


    高帝之侄齊明帝,四十七。


    梁武帝,八十六。其兄弟之其餘九人,無一人壽過六十者。


    本朝武皇帝,五十七。


    其後又是附帶的幾頁小字,陳伯宗將之看罷,稍稍理了理思緒。


    劉裕承晉禪代,立劉宋,國祚五十九年,曆經八帝。


    其中武帝劉裕之子少帝劉義符、文帝劉義隆,孝武帝劉駿之子前廢帝劉子業,明帝劉彧之子後廢帝劉昱、順帝劉準五人皆因政變死於非命。


    宋製,太醫有令、丞各一人,隸於門下省的侍中之手。令、丞之下,另有醫師員額不定。


    宋文帝劉義隆能活到四十八歲而為太子所弑,可見此時的太醫並非全然無用。


    而後建康連續經受弑父太子劉劭、前廢帝劉子業兩番擾亂,太醫所屬廢弛,劉駿與劉彧三十許歲便即夭亡,或便由此。


    若是劉宋早先能培育大量的醫師人才,儲於民間,此時便是舊醫逃亡不存,亦能搜人才於民間,使宮中醫藥不乏人用。


    這算是劉宋的一樁看似不大,實則不小的失政了,若是劉駿能多活十年、二十年,南北朝後來的局麵定然大為不同。


    再說蕭齊一代,蕭道成代宋建齊,國祚僅二十四年,曆經七帝。


    繼承齊武帝蕭賾的大位的皇孫蕭昭業、蕭昭文皆死於明帝蕭鸞之手,而蕭鸞的二子蕭寶卷、蕭寶融又先後因蕭衍而死。


    蕭齊一代,前有劉駿改善的晉宋製度可用,皇權大為加強,權力角逐已經變為了宗室內鬥,大家擺明車馬,卻也不搞那許多暗手。


    太醫令於是被劃給了尚書省的起部一曹,成了邊緣小官。


    而齊明帝蕭鸞所以四十七歲而死,大抵同其篤信巫覡,不用醫藥有關。


    據傳其初病不治,至其病深,其方才用巫覡之言,求臣下銀魚欲以醫治,又穿赤衣,作為壓勝的辦法。


    巫術自然治不了實病,小病因之成了大病,大病於是收走了蕭鸞與南齊的命。


    篡齊立梁的蕭衍或許是吸取了蕭鸞的經驗。


    其早歲雖與道士陶弘景交從甚密,並送他黃金、朱砂等物燒煉金丹,稱帝之後,卻讓侍中監太醫令先嚐醫藥,久而無事方才自用。


    這道保險大抵救過蕭衍數次性命,天監年間(502-519年)陶弘景常常奉獻丹藥,蕭衍服之體輕,大為信重其人。


    而後到了中大通年間(530年),陶弘景卻轉而奉獻寶刀。


    再結合蕭衍在普通年間(520-527年)開始信佛舍身,那些服食金丹的太醫令身上,恐是出了些許醫療事故,進而引得皇帝對道術見疑了。


    蕭衍能活到八十六歲,這份對經驗醫學的懷疑,當是緣由之一。


    梁代對醫者的重視勝於前代,縣令、郡守,東宮、諸王,身邊皆有醫者編製。


    不過醫者的職事地位卻是極低的,名義上的最高醫官太醫令在梁代不過是十八班中的第一班,正式官階中的末流而已。


    同太學的廢弛一樣,自東晉以來,南朝的醫學一直不成體係,醫家多靠家傳自悟,自成其才,是以治病常有奇驗而不能解其根本。


    梁末喪亂以來,建康醫官不存,故而武帝陳霸先因周文育之喪,悲痛發病,竟然繼之而死。


    文帝陳蒨則積勞成疾,待得都中醫官稍備,卻已是治無可治了。


    陳蒨死後,注意到這個問題的陳伯宗才將太醫令又劃給了太常寺,並命江總大量招人,他有心在國中建立一套成體係的醫療係統。


    現今看過前代的資料,陳伯宗才忽然醒悟,把太醫係統劃到太常手下,這一步自己或許是走差了。


    他今日來太常寺,本隻是要解決些技術上的問題,現在卻不得不多做些政治上的考量了。


    應當如何改良呢?


    陳伯宗思索道。


    卻聽得車外傳來禦者的聲音。


    “主上,太常寺到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陳帝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擅長裝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擅長裝死並收藏南陳帝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