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河清二年(563年)十二月。
恆州。
四十年前,六鎮起義的烽火,將此地的北魏故都平城,燒作了一片焦土。
而今,這裏新築的恆州城垣,已遠沒了昔日的恢宏氣象。
遠望著這座小小的恆州城,楊忠已全然找不到了,年少時,初見平城的那份驚喜。
心中有的,隻是一縷老者閱盡世事的淡然。
打馬西向,馬蹄在半尺深的白雪裏淌過,留下幾許痕跡。
不去看身後緊閉四門的恆州城,不去想四下抄掠燒殺的突厥人。
楊忠駐馬在恆州西山下的石窟前,抬起雙目,與那尊數丈高低的佛陀坐相,對視。
佛陀雙目微垂,絲毫不為這四方天地間的生殺之事,而有所動搖。
終於,楊忠垂下了目光,側身向身旁打馬而至的將軍楊纂,言道。
“而今,我軍破齊人外長城。恆州以南,內長城以北,齊人屯戍,俱為我與突厥所抄掠。”
“我軍糧草可已足備?”
楊忠看向地上積雪。
楊纂聞聲,稟報道。
“眾兵士大掠三日,齊人邊民雖貧苦,我軍糧草亦足得用。”
“我軍懸師入齊,後無糧草接濟,縱兵掠民,本是當然之事。”
“民為草芥,割而複生,元帥何必憐之。”
楊忠聞言搖了搖頭,道。
“楊將軍亦是北地人,此地士民,終為鄉人,燒殺太過,究竟失德。”
他抬頭看著楊纂,道。
“糧草既足,我欲即刻發兵,南攻晉陽,或可稍稍減民之苦楚。”
“將軍可領三千騎東赴靈丘,扼守隘路,為我暫阻齊人幽州西向之援兵。”
“將軍意如何?”
楊纂不敢違逆,應聲言道。
“但從元帥軍令。”
十二月十日。
周將楊忠領騎卒六千為主力與突厥大軍由中路南下,直向北齊內長城陘嶺隘。
周軍又分三千與一千騎士分向東西,會突厥偏軍掠北齊朔州、靈丘之地,作為掩護,與後撤時的接應。
於是,齊內長城北二十餘城俱為大軍所破,突厥兵抄掠甚重,長城以北,野無遺人。
十二月十七日。
楊忠與北齊陘嶺守軍相拒兩日,勝負未分。
十二月十八日。
楊忠密遣小股奇兵繞關隘之後,多樹旗幟,以壯聲威。
十二月十九日。
北齊守軍見身後為周軍占據,甚為驚恐,楊忠大舉攻之,陘嶺遂破。
周與突厥兵於是盡皆越嶺南下,直向晉陽。
十二月二十二日。
陘嶺敗報急入鄴城。
——————
鄴都,天子寢居。
齊帝高湛此時正為南方遞上的邊報而頭疼不已。
大別山以南的巴、羅、江三州刺史關於陳人入寇的奏報,這幾日一封接一封的傳至鄴都。
昨日,揚州行台盧潛更是來報,陳帝陳蒨車駕已出建康,正向合肥,陳人大兵雲集,似有北擊壽陽之意。
種種跡象表明,陳人此次來攻,動靜非小,其意恐在全取淮南。
思及此處,心中愈加煩悶的高湛,將欲要作批的朱筆扔下。
他望向一旁正在握槊的和士開與胡皇後,言道。
“你們快速速決個高下,朕心中煩悶,稍後定要與你們好好殺上一盤。”
胡皇後聽他這般言語,趕緊同對麵的和士開使了個眼色。
和士開會意,隻聽他高聲言道。
“臣已失利,至尊速來。”
高湛聞言一喜,便丟下公務,過來同胡皇後握槊。
淮南邊情緊迫,近幾日,胡皇後與和士開常在高湛身側,其中情形多已知悉。
而今既見高湛煩悶不樂,胡皇後便趁著握槊擺子的時機,言道。
“至尊憂勞國事,妾亦心憂至尊。”
“妾聞江南兵弱,陳人前時敗我軍於建康,實賴江河之利。”
“今南方水淺,吳兵實不足慮。”
“陳主既往合肥,今隻需遣一大將,率數萬兵馬,引其步戰,便必敗其師。”
“屆時,妾與陛下,便可觀此吳囚戲於三台之上矣。”
言語間,似乎胡皇後已看到了被鎖在囚籠之中不得自由的南國帝王,掩麵而笑。
高湛聞得此言,亦覺頗覺有理,有些氣惱自己前時的小題大做,又忽而想起了什麽。
他狐疑地看著胡皇後,問道。
“今日言語,乃是誰人教你的?”
胡皇後聞言神色微動,隻眨了眨那幅好看的眉眼,道。
“妾自無軍略,俱是陸媼教我。”
高湛聞言驚異,隻道。
“未意陸令萱一介老嫗,尤有見識,朕當賞之。”
高湛這就打算先按著這個方案來辦了。
正在此時,忽聽屋外有人高言。
“大家,並州急報。”
“三日前,突厥大軍破我陘嶺,正向並州而來。”
“段太傅請陛下急往晉陽,以安軍民之心。”
高湛聞言頓時握住了握槊的棋盤,他有種抓起棋盤砸個粉碎的衝動。
大力唿吸幾口壓製心中的火氣。
他終於還是沒有忍住。
他一拳砸在麵前的棋盤上,棋子翻飛間,滿座皆驚。
“南陳北周,欺人太甚!”
屋內隻留下他憤怒的餘音。
—————
與此同時。
遼東,平州。
率軍進入平州境內的北新羅王異斯夫,近日愈發覺得有些不大對勁。
今歲遼東,高句麗與北新羅俱遭大旱。
勉強熬到秋收的北新羅百姓,在痛苦地發現自己必須用空空如也的糧倉去熬到一下個秋天時,終於崩潰了。
無數的土民首領向他這個國王請命出境剽掠糧草。
適逢陳人平州之內的縣侯叛亂,邀他為援。
他先前本就怨恨陳人不給封號,不還妻子,兼之此間內外皆有人在請他用兵。
於是,他終於撕下了和平的麵具,露出了自己猙獰的獠牙。
上月,他召集國中丁壯,率領一萬五千人馬,傾國南下,兵鋒直指南陳平州西部原為伽耶諸國統轄的那幾個縣侯國。
他早已探知陳人在平州沿海兵多,而內陸兵少,他以大軍攻擊平州西部,應當不會有什麽危險。
況且此次他舉兵南下,非為恢複故土,隻為搶掠糧食,就食於敵。
他所領的一萬五千人馬中,雖隻四千戰兵,然他攻下一地,隻為抄掠,不做守備,自然足以橫行無忌。
時至今日,北新羅軍,進入平州已經二十五個日夜。
在連破六個侯國,敗陳軍三次後,北新羅軍中的士卒們,身上俱都帶上了掠來的不少物件。
加之連日行軍的疲累,新羅全軍的行軍速度已變得十分緩慢。
此時此刻,在又攻破了一處山民的村寨,燒殺一空後。
異斯夫在一間山民的屋舍內,正迴憶著往昔,思索著北新羅軍下一步的出路。
他的目光停在牆上那道尚未幹涸的血跡上,恍惚間,心中靈光一閃。
異斯夫終於抓住那道念頭,他頓時知道了自己的憂心來自何處。
這裏的地形不對!
必須馬上離開!
念及此處,他立時衝出屋舍,大唿道。
“眾軍聽令,勿歇此地。”
“我等速速拔營北還!”
恆州。
四十年前,六鎮起義的烽火,將此地的北魏故都平城,燒作了一片焦土。
而今,這裏新築的恆州城垣,已遠沒了昔日的恢宏氣象。
遠望著這座小小的恆州城,楊忠已全然找不到了,年少時,初見平城的那份驚喜。
心中有的,隻是一縷老者閱盡世事的淡然。
打馬西向,馬蹄在半尺深的白雪裏淌過,留下幾許痕跡。
不去看身後緊閉四門的恆州城,不去想四下抄掠燒殺的突厥人。
楊忠駐馬在恆州西山下的石窟前,抬起雙目,與那尊數丈高低的佛陀坐相,對視。
佛陀雙目微垂,絲毫不為這四方天地間的生殺之事,而有所動搖。
終於,楊忠垂下了目光,側身向身旁打馬而至的將軍楊纂,言道。
“而今,我軍破齊人外長城。恆州以南,內長城以北,齊人屯戍,俱為我與突厥所抄掠。”
“我軍糧草可已足備?”
楊忠看向地上積雪。
楊纂聞聲,稟報道。
“眾兵士大掠三日,齊人邊民雖貧苦,我軍糧草亦足得用。”
“我軍懸師入齊,後無糧草接濟,縱兵掠民,本是當然之事。”
“民為草芥,割而複生,元帥何必憐之。”
楊忠聞言搖了搖頭,道。
“楊將軍亦是北地人,此地士民,終為鄉人,燒殺太過,究竟失德。”
他抬頭看著楊纂,道。
“糧草既足,我欲即刻發兵,南攻晉陽,或可稍稍減民之苦楚。”
“將軍可領三千騎東赴靈丘,扼守隘路,為我暫阻齊人幽州西向之援兵。”
“將軍意如何?”
楊纂不敢違逆,應聲言道。
“但從元帥軍令。”
十二月十日。
周將楊忠領騎卒六千為主力與突厥大軍由中路南下,直向北齊內長城陘嶺隘。
周軍又分三千與一千騎士分向東西,會突厥偏軍掠北齊朔州、靈丘之地,作為掩護,與後撤時的接應。
於是,齊內長城北二十餘城俱為大軍所破,突厥兵抄掠甚重,長城以北,野無遺人。
十二月十七日。
楊忠與北齊陘嶺守軍相拒兩日,勝負未分。
十二月十八日。
楊忠密遣小股奇兵繞關隘之後,多樹旗幟,以壯聲威。
十二月十九日。
北齊守軍見身後為周軍占據,甚為驚恐,楊忠大舉攻之,陘嶺遂破。
周與突厥兵於是盡皆越嶺南下,直向晉陽。
十二月二十二日。
陘嶺敗報急入鄴城。
——————
鄴都,天子寢居。
齊帝高湛此時正為南方遞上的邊報而頭疼不已。
大別山以南的巴、羅、江三州刺史關於陳人入寇的奏報,這幾日一封接一封的傳至鄴都。
昨日,揚州行台盧潛更是來報,陳帝陳蒨車駕已出建康,正向合肥,陳人大兵雲集,似有北擊壽陽之意。
種種跡象表明,陳人此次來攻,動靜非小,其意恐在全取淮南。
思及此處,心中愈加煩悶的高湛,將欲要作批的朱筆扔下。
他望向一旁正在握槊的和士開與胡皇後,言道。
“你們快速速決個高下,朕心中煩悶,稍後定要與你們好好殺上一盤。”
胡皇後聽他這般言語,趕緊同對麵的和士開使了個眼色。
和士開會意,隻聽他高聲言道。
“臣已失利,至尊速來。”
高湛聞言一喜,便丟下公務,過來同胡皇後握槊。
淮南邊情緊迫,近幾日,胡皇後與和士開常在高湛身側,其中情形多已知悉。
而今既見高湛煩悶不樂,胡皇後便趁著握槊擺子的時機,言道。
“至尊憂勞國事,妾亦心憂至尊。”
“妾聞江南兵弱,陳人前時敗我軍於建康,實賴江河之利。”
“今南方水淺,吳兵實不足慮。”
“陳主既往合肥,今隻需遣一大將,率數萬兵馬,引其步戰,便必敗其師。”
“屆時,妾與陛下,便可觀此吳囚戲於三台之上矣。”
言語間,似乎胡皇後已看到了被鎖在囚籠之中不得自由的南國帝王,掩麵而笑。
高湛聞得此言,亦覺頗覺有理,有些氣惱自己前時的小題大做,又忽而想起了什麽。
他狐疑地看著胡皇後,問道。
“今日言語,乃是誰人教你的?”
胡皇後聞言神色微動,隻眨了眨那幅好看的眉眼,道。
“妾自無軍略,俱是陸媼教我。”
高湛聞言驚異,隻道。
“未意陸令萱一介老嫗,尤有見識,朕當賞之。”
高湛這就打算先按著這個方案來辦了。
正在此時,忽聽屋外有人高言。
“大家,並州急報。”
“三日前,突厥大軍破我陘嶺,正向並州而來。”
“段太傅請陛下急往晉陽,以安軍民之心。”
高湛聞言頓時握住了握槊的棋盤,他有種抓起棋盤砸個粉碎的衝動。
大力唿吸幾口壓製心中的火氣。
他終於還是沒有忍住。
他一拳砸在麵前的棋盤上,棋子翻飛間,滿座皆驚。
“南陳北周,欺人太甚!”
屋內隻留下他憤怒的餘音。
—————
與此同時。
遼東,平州。
率軍進入平州境內的北新羅王異斯夫,近日愈發覺得有些不大對勁。
今歲遼東,高句麗與北新羅俱遭大旱。
勉強熬到秋收的北新羅百姓,在痛苦地發現自己必須用空空如也的糧倉去熬到一下個秋天時,終於崩潰了。
無數的土民首領向他這個國王請命出境剽掠糧草。
適逢陳人平州之內的縣侯叛亂,邀他為援。
他先前本就怨恨陳人不給封號,不還妻子,兼之此間內外皆有人在請他用兵。
於是,他終於撕下了和平的麵具,露出了自己猙獰的獠牙。
上月,他召集國中丁壯,率領一萬五千人馬,傾國南下,兵鋒直指南陳平州西部原為伽耶諸國統轄的那幾個縣侯國。
他早已探知陳人在平州沿海兵多,而內陸兵少,他以大軍攻擊平州西部,應當不會有什麽危險。
況且此次他舉兵南下,非為恢複故土,隻為搶掠糧食,就食於敵。
他所領的一萬五千人馬中,雖隻四千戰兵,然他攻下一地,隻為抄掠,不做守備,自然足以橫行無忌。
時至今日,北新羅軍,進入平州已經二十五個日夜。
在連破六個侯國,敗陳軍三次後,北新羅軍中的士卒們,身上俱都帶上了掠來的不少物件。
加之連日行軍的疲累,新羅全軍的行軍速度已變得十分緩慢。
此時此刻,在又攻破了一處山民的村寨,燒殺一空後。
異斯夫在一間山民的屋舍內,正迴憶著往昔,思索著北新羅軍下一步的出路。
他的目光停在牆上那道尚未幹涸的血跡上,恍惚間,心中靈光一閃。
異斯夫終於抓住那道念頭,他頓時知道了自己的憂心來自何處。
這裏的地形不對!
必須馬上離開!
念及此處,他立時衝出屋舍,大唿道。
“眾軍聽令,勿歇此地。”
“我等速速拔營北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