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貪官奸,清官要比貪官更奸!(4k)
大明:我楊憲,真的治揚! 作者:一千八百種壞毛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刑部大佬出來後的劉伯溫,臉色格外凝重。
在和道同接觸過後,他心中越發確定了一件事,那就是道同很有可能是被冤枉的。
這件案情背後必然還有重大的隱情。
可也正是如此,劉伯溫才會有現在這個表情。
要知道歐陽倫的妻子安慶公主,可是馬皇後最疼愛的小女兒。
劉伯溫知道自己這次做事,弄不好,甚至會把馬皇後都給得罪了。
而從至正十八年投靠朱元璋開始,這麽些年來,馬皇後對劉伯溫一直是恩重如山。
這天夜裏。
劉伯溫懷著沉重的心情帶著這些日子調查的結果,走進了皇宮。
太和殿。
朱元璋看著劉伯溫提交的都察院報告,抬起頭看著劉伯溫,沉聲問道:“你相信這個結論嗎?”
“臣不相信。”劉伯溫搖了搖頭,歎了口氣,開口道。“但臣無能,督察院查了半個月了,也查不出疑點,所以不相信也得相信。”
“不急著結案。”朱元璋拿起茶杯蓋在那封都察院報告上,開口道。“先說說你為什麽不相信。”
“臣的直覺。”劉伯溫如實迴道。
查不出實際證據,能依靠的也就隻有這個了。
劉伯溫頓了頓,接著開口道:“前些日子,我去牢裏看過廣州市舶司的主事道同,道同的眼睛裏有光,與我這麽些年審理過的貪官汙吏完全不同。我從他的口中得到了一個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故事。”
可隻要沒有證據。
那麽故事,便永遠隻能是故事。
在場君臣兩人心知肚明。
“還有一點,就是臣心中對淮西勳貴們的一些偏見。在臣心中,這些勳貴們無論做出什麽事情來,臣都不會感到奇怪。”
這是劉伯溫的心裏話。
因為這樣的事情他見過了太多,太多。
別說大明建國之後了。
當時朱元璋剛打下金陵城不久,總算是成為一方諸侯了(江南三巨頭)。
其中一些勳貴們就開始幹起欺壓百姓的勾當了,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元璋的一個義子朱勇。
朱勇當著一個老父親的麵,強暴他的女兒,遇到老人家的反抗,竟是直接當場將其打死。
最後朱元璋拿自己的義子開頭,在金陵城頭將其明正典刑,這才將當時那股子邪風給殺住了。要知道朱勇不僅僅是朱元璋的義子,而且這些年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戰功無數,可就算是這樣,該殺還是殺了。
那些勳貴們自認有幾個功勞比朱勇大,功勞比朱勇大的又有幾個與朱元璋關係有他親?
可在大明建國後,很顯然這股子歪風邪氣又冒出來了。
朱元璋在建國後開始一門心思搞發展,因為常年的戰爭以及故元的胡作非為已經使得華夏大地滿目瘡痍,白骨累累,民眾生活急需改善。朱元璋是從底層上來的,對老百姓的不易是最清楚的,同時他對貪官汙吏也是深惡痛絕,他自己以前也經常被官吏欺壓,所以再有這種情況絕不姑息。
而淮西集團認為自己勞苦功高,應該多享受享受,也為子孫後代多撈點利益。當然這些所謂的享受與利益,都是建立在剝削平民老百姓的基礎上。
其中一些人甚至認為,這天下打下來都是他們的功勞,如今朱元璋坐了那張龍椅就忘了他們,認為朱元璋是對兄弟們不義。
他們對義的理解,和梁山泊那些人渣賊寇差不多,跟朱元璋完全就不是一個層次。
朱元璋的義。
是仁義的義!
當年,朱元璋站在金陵城頭,親自監斬自己的義子時,當著皇天後土,日月乾坤對著滿城的百姓說了這麽一番話。
“朱元璋的義軍,是義字當頭,是天下最仁義的義軍。”
“老百姓,是咱義軍的天。”
“誰要禍害百姓,誰就天理難容,誰就不配當義軍,更不配當人。來啊,開斬!”
此刻坐在太和殿的朱元璋在聽了劉伯溫的話後,顯然也是想到這件事情,麵色開始變得越發凝重。
“劉先生,令你繼續追查歐陽倫,務必查出真相。”朱元璋沉聲道。
可偏偏在這個時候,劉伯溫卻是給朱元璋潑了一盆冷水,明明朱元璋心中的火,方才就是他勾起的。
“陛下,容臣說句掉腦袋的話,這個事就不要再查了。”劉伯溫開口道。
“因為如此調查等於是自己查自己,到時候如果查出個連陛下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那不是更難辦嗎。”
話音剛落,殿外忽然響起了一陣雷聲。
狂風唿嘯,風月欲來。
“什麽事?”朱元璋死死盯著劉伯溫,道。“說!”
劉伯溫並未直接迴答,而是說起了一些其他事情。
“臣記著小時候去捉蛐蛐,那蛐蛐跳到了洞裏,臣就伸手掏啊掏。結果掏出了一條銀環蛇,咬在了臣的胳膊上,當時臣差點就死了。從那天起,臣也總結了一條教訓,不知道洞裏有什麽就根本不要去掏。”
劉伯溫抬起頭,看著朱元璋,開口道:“同樣的道理,不知道查出什麽樣的事情,就根本不要去查。”
朱元璋聽出了劉伯溫話裏的意思,閉上了眼睛,眉頭緊皺。
“咱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不想跟中書省作對,是吧。”
“陛下聖見。”劉伯溫開口迴道。
“你知道咱最痛恨的是什麽嗎,做皇帝的,最痛恨的就是臣下欺君。最痛恨的就是被人蒙在鼓裏,那樣的話,誰是皇帝啊?”朱元璋睜開雙眼,死死看著劉伯溫,怒聲道。
君臣之間這一番拉扯。
一個要的是知道對方的絕心,另一個則是告訴他,這個絕心,你要多少,有多少!
劉伯溫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隻見他站起身,朝著朱元璋躬身行禮道:“臣明白了。”
朱元璋看著劉伯溫,此時的聲音顯得特別寒冷和壓迫感十足。
“劉先生,你就盡全力去查吧。無論查到什麽事情,咱都支持你,但是如果你參與遮掩,敷衍了事的話。那麽等著你的就不是什麽銀環蛇了,是咱”
“是咱的天子劍!”
“好。”劉伯溫等著就是這句話。
“臣領旨,臣要求離京密查,第一站便是事發地廣東廣州。”
“準!”
“臣還請求調一批幹員,隨臣出行。”
“朝廷上下,京城內外,你看上誰,就準你調誰。”朱元璋大手一揮,直接開口道。
“臣看上了陛下的錦衣衛,有了他們臣定能將真相查個水落石出。”劉伯溫開口道。
此時錦衣衛的威能還沒有真正顯露出來,幹的大多數事情,也都隻是替朱元璋做一些暗地裏的事情。
而劉伯溫卻是一眼就是看出了錦衣衛的利害與可怕之處,而且在劉伯溫心中,這支隊伍以後隻會是越發厲害與恐怖。
“毛驤!”
“屬下在。”毛驤緩緩從大殿一處角落走了出來,仿佛他一直就在那兒。
朱元璋開口道:“帶劉先生去挑人。”
“屬下遵命!”
連錦衣衛都能交給劉伯溫,由此可見,朱元璋對劉伯溫的信任。
劉伯溫從皇宮出來後,迴到自己原本的誠意伯府。
卻發現府內有光亮。
“父親!”
“我不是說過,你不要跟來嗎?!現在連為父的話都不聽了?”劉伯溫看著來人,麵色一沉,開口道。
來人不是別人,正是劉伯溫的兒子,如今明記養殖部部長劉鏈。
劉鏈熟練地接過劉伯溫的外套,同時遞上了一杯早已泡好的苦丁茶。
“父親,你的事情,楊國公都和我說了。”劉鏈開口道。
“你去找希武了?!”劉伯溫臉色變得很難看,開口問道。
在這件事上,劉伯溫不想把自己兒子給牽扯進來,更加不想把楊憲給牽扯進來。
他一把年紀了,而且之前還是致仕之人,做這件事沒有什麽。
可楊憲要是牽扯進來,意義就完全不同了。
要知道如今朝廷上,那些通過新式科舉進入官場、以及從政務員提拔提幹的年輕官員們,可以說都是奉楊憲為師的。
雖然這些年輕官員們,如今資曆尚淺,基本上也都沒有在什麽高位要職。
可在陛下眼裏完全不是這麽一迴事。
劉伯溫擔心,要是楊憲摻和進去,在朱元璋眼中,這件事情性質就變了,變成了另類的黨爭了。
而且這件事事涉安慶公主,安慶公主又深得馬皇後以及太子朱標的寵愛,劉伯溫不希望楊憲因為這件事而與他們產生嫌隙。
他自己到了如今這把年紀,是已經什麽都無所謂了。
這也是為什麽,在從青田到京城的路上,劉伯溫並未選擇在揚州停留的真正原因。
劉鏈點了點頭,開口道:“我也是擔心父親你。”
“糊塗!你這是在害你自己,也是在害希武!”劉伯溫罵道。
“楊國公在我來京城前讓我和父親帶兩句話,第一就是讓父親放心,有關駙馬歐陽倫這件案子他不會插手。”劉鏈開口道。
聽了劉鏈的話,劉伯溫這才麵色稍緩。
“第二句話,楊國公講,貪官要奸,清官更要奸。”
說著劉鏈從懷裏拿出一份資料。
“楊國公講,既然廣州突破不了,那就去寧波港口、去福建漳州月港、去如果對方有參與走私的話,就絕對不會限於一地,限於一時。”
劉伯溫伸手將劉鏈手中資料拿過之後,看了一遍,直接放在燭火前焚燒殆盡。
果然還是自己認識的那個楊憲,嘴上說是不管,可卻什麽都已經做了。
楊憲這一番話,也是徹底打開了劉伯溫的思路。
“貪官要奸,清官更要奸.”劉伯溫嘴裏不斷咀嚼念叨著這句話,越品就越有意味。
楊憲送給劉伯溫的這句話,來自他在後世看到的一部悲劇電影,九品芝麻官。
電影裏包龍星會拿出勇氣來幫助弱勢戚秦氏,他那麽的掙紮,看上去那麽的討厭,但卻能說出“我相信這個世界還有公理”這樣有信念的話,到淪為乞丐依然不肯屈就拿食物、拿錢。或許是“我要做一個好官”在指引他。
可包龍星最後能打贏官司,為戚秦氏伸冤,靠的是他跟皇帝一起嫖過娼的裙帶關係,以及公堂上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還有他那能把死人說活的三寸不爛之舌,而不是所謂的正義。在曆經了種種磨難以後,包龍星恐怕早已明白,這個世道,光有菩薩低眉的慈悲心腸是沒用的,你還得有金剛伏魔的雷霆手段才行。否則,即便一腔熱血,也不過是累人累己而已。
說到底,做個好人,是不大容易的;做個舍生取義的好人,則很難;而要做一個能幹實事的好人,卻更是難上加難。心善者不通機巧,機巧者往往詭詐,誰能計狡而心直呢?世上戚秦氏多矣,而包龍星何求?
如果廣州市舶司主事道同,能夠早一些聽到這句話的話,怕是也不會落到如今這個下場。
他本可以做得更好。
“還剩最後一句話呢?”劉伯溫抬起頭,看著劉鏈開口問道。
“楊國公說,祝老師一路順風,馬到成功!”劉鏈笑道。
劉伯溫看著劉鏈,嘴角微微揚起,也跟著露出了笑容。
自古以來,隻有徒弟學生遠行時,師長臨別贈言的。
而如今卻是完全反過來了。
可劉伯溫對此卻是感到很開心,由衷的開心。
因為這證明著,他的這個學生已經走了很遠,比他還要走得遠得多。
弟子不必不如師。
就是如此。
揚州這邊。
擔心劉伯溫安危,楊憲還是做了一些後手準備。
畢竟保不準就有一些人會狗急跳牆,一些淮西武將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真給逼急了還真的什麽都做得出來。
楊憲用鉛筆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一串阿拉伯數字,然後放到了窗邊。
窗邊忽然伸出了一隻手,接過紙張。
接著隻聽“嗖”的一聲響後,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仿佛方才發生的一切都隻是個錯覺。
整個大明朝堂,暗潮洶湧之際。
這時一艘在小琉球國附近捕魚的小漁船,忽然發生了意外。
漁船翻覆。
在和道同接觸過後,他心中越發確定了一件事,那就是道同很有可能是被冤枉的。
這件案情背後必然還有重大的隱情。
可也正是如此,劉伯溫才會有現在這個表情。
要知道歐陽倫的妻子安慶公主,可是馬皇後最疼愛的小女兒。
劉伯溫知道自己這次做事,弄不好,甚至會把馬皇後都給得罪了。
而從至正十八年投靠朱元璋開始,這麽些年來,馬皇後對劉伯溫一直是恩重如山。
這天夜裏。
劉伯溫懷著沉重的心情帶著這些日子調查的結果,走進了皇宮。
太和殿。
朱元璋看著劉伯溫提交的都察院報告,抬起頭看著劉伯溫,沉聲問道:“你相信這個結論嗎?”
“臣不相信。”劉伯溫搖了搖頭,歎了口氣,開口道。“但臣無能,督察院查了半個月了,也查不出疑點,所以不相信也得相信。”
“不急著結案。”朱元璋拿起茶杯蓋在那封都察院報告上,開口道。“先說說你為什麽不相信。”
“臣的直覺。”劉伯溫如實迴道。
查不出實際證據,能依靠的也就隻有這個了。
劉伯溫頓了頓,接著開口道:“前些日子,我去牢裏看過廣州市舶司的主事道同,道同的眼睛裏有光,與我這麽些年審理過的貪官汙吏完全不同。我從他的口中得到了一個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故事。”
可隻要沒有證據。
那麽故事,便永遠隻能是故事。
在場君臣兩人心知肚明。
“還有一點,就是臣心中對淮西勳貴們的一些偏見。在臣心中,這些勳貴們無論做出什麽事情來,臣都不會感到奇怪。”
這是劉伯溫的心裏話。
因為這樣的事情他見過了太多,太多。
別說大明建國之後了。
當時朱元璋剛打下金陵城不久,總算是成為一方諸侯了(江南三巨頭)。
其中一些勳貴們就開始幹起欺壓百姓的勾當了,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元璋的一個義子朱勇。
朱勇當著一個老父親的麵,強暴他的女兒,遇到老人家的反抗,竟是直接當場將其打死。
最後朱元璋拿自己的義子開頭,在金陵城頭將其明正典刑,這才將當時那股子邪風給殺住了。要知道朱勇不僅僅是朱元璋的義子,而且這些年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戰功無數,可就算是這樣,該殺還是殺了。
那些勳貴們自認有幾個功勞比朱勇大,功勞比朱勇大的又有幾個與朱元璋關係有他親?
可在大明建國後,很顯然這股子歪風邪氣又冒出來了。
朱元璋在建國後開始一門心思搞發展,因為常年的戰爭以及故元的胡作非為已經使得華夏大地滿目瘡痍,白骨累累,民眾生活急需改善。朱元璋是從底層上來的,對老百姓的不易是最清楚的,同時他對貪官汙吏也是深惡痛絕,他自己以前也經常被官吏欺壓,所以再有這種情況絕不姑息。
而淮西集團認為自己勞苦功高,應該多享受享受,也為子孫後代多撈點利益。當然這些所謂的享受與利益,都是建立在剝削平民老百姓的基礎上。
其中一些人甚至認為,這天下打下來都是他們的功勞,如今朱元璋坐了那張龍椅就忘了他們,認為朱元璋是對兄弟們不義。
他們對義的理解,和梁山泊那些人渣賊寇差不多,跟朱元璋完全就不是一個層次。
朱元璋的義。
是仁義的義!
當年,朱元璋站在金陵城頭,親自監斬自己的義子時,當著皇天後土,日月乾坤對著滿城的百姓說了這麽一番話。
“朱元璋的義軍,是義字當頭,是天下最仁義的義軍。”
“老百姓,是咱義軍的天。”
“誰要禍害百姓,誰就天理難容,誰就不配當義軍,更不配當人。來啊,開斬!”
此刻坐在太和殿的朱元璋在聽了劉伯溫的話後,顯然也是想到這件事情,麵色開始變得越發凝重。
“劉先生,令你繼續追查歐陽倫,務必查出真相。”朱元璋沉聲道。
可偏偏在這個時候,劉伯溫卻是給朱元璋潑了一盆冷水,明明朱元璋心中的火,方才就是他勾起的。
“陛下,容臣說句掉腦袋的話,這個事就不要再查了。”劉伯溫開口道。
“因為如此調查等於是自己查自己,到時候如果查出個連陛下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那不是更難辦嗎。”
話音剛落,殿外忽然響起了一陣雷聲。
狂風唿嘯,風月欲來。
“什麽事?”朱元璋死死盯著劉伯溫,道。“說!”
劉伯溫並未直接迴答,而是說起了一些其他事情。
“臣記著小時候去捉蛐蛐,那蛐蛐跳到了洞裏,臣就伸手掏啊掏。結果掏出了一條銀環蛇,咬在了臣的胳膊上,當時臣差點就死了。從那天起,臣也總結了一條教訓,不知道洞裏有什麽就根本不要去掏。”
劉伯溫抬起頭,看著朱元璋,開口道:“同樣的道理,不知道查出什麽樣的事情,就根本不要去查。”
朱元璋聽出了劉伯溫話裏的意思,閉上了眼睛,眉頭緊皺。
“咱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不想跟中書省作對,是吧。”
“陛下聖見。”劉伯溫開口迴道。
“你知道咱最痛恨的是什麽嗎,做皇帝的,最痛恨的就是臣下欺君。最痛恨的就是被人蒙在鼓裏,那樣的話,誰是皇帝啊?”朱元璋睜開雙眼,死死看著劉伯溫,怒聲道。
君臣之間這一番拉扯。
一個要的是知道對方的絕心,另一個則是告訴他,這個絕心,你要多少,有多少!
劉伯溫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隻見他站起身,朝著朱元璋躬身行禮道:“臣明白了。”
朱元璋看著劉伯溫,此時的聲音顯得特別寒冷和壓迫感十足。
“劉先生,你就盡全力去查吧。無論查到什麽事情,咱都支持你,但是如果你參與遮掩,敷衍了事的話。那麽等著你的就不是什麽銀環蛇了,是咱”
“是咱的天子劍!”
“好。”劉伯溫等著就是這句話。
“臣領旨,臣要求離京密查,第一站便是事發地廣東廣州。”
“準!”
“臣還請求調一批幹員,隨臣出行。”
“朝廷上下,京城內外,你看上誰,就準你調誰。”朱元璋大手一揮,直接開口道。
“臣看上了陛下的錦衣衛,有了他們臣定能將真相查個水落石出。”劉伯溫開口道。
此時錦衣衛的威能還沒有真正顯露出來,幹的大多數事情,也都隻是替朱元璋做一些暗地裏的事情。
而劉伯溫卻是一眼就是看出了錦衣衛的利害與可怕之處,而且在劉伯溫心中,這支隊伍以後隻會是越發厲害與恐怖。
“毛驤!”
“屬下在。”毛驤緩緩從大殿一處角落走了出來,仿佛他一直就在那兒。
朱元璋開口道:“帶劉先生去挑人。”
“屬下遵命!”
連錦衣衛都能交給劉伯溫,由此可見,朱元璋對劉伯溫的信任。
劉伯溫從皇宮出來後,迴到自己原本的誠意伯府。
卻發現府內有光亮。
“父親!”
“我不是說過,你不要跟來嗎?!現在連為父的話都不聽了?”劉伯溫看著來人,麵色一沉,開口道。
來人不是別人,正是劉伯溫的兒子,如今明記養殖部部長劉鏈。
劉鏈熟練地接過劉伯溫的外套,同時遞上了一杯早已泡好的苦丁茶。
“父親,你的事情,楊國公都和我說了。”劉鏈開口道。
“你去找希武了?!”劉伯溫臉色變得很難看,開口問道。
在這件事上,劉伯溫不想把自己兒子給牽扯進來,更加不想把楊憲給牽扯進來。
他一把年紀了,而且之前還是致仕之人,做這件事沒有什麽。
可楊憲要是牽扯進來,意義就完全不同了。
要知道如今朝廷上,那些通過新式科舉進入官場、以及從政務員提拔提幹的年輕官員們,可以說都是奉楊憲為師的。
雖然這些年輕官員們,如今資曆尚淺,基本上也都沒有在什麽高位要職。
可在陛下眼裏完全不是這麽一迴事。
劉伯溫擔心,要是楊憲摻和進去,在朱元璋眼中,這件事情性質就變了,變成了另類的黨爭了。
而且這件事事涉安慶公主,安慶公主又深得馬皇後以及太子朱標的寵愛,劉伯溫不希望楊憲因為這件事而與他們產生嫌隙。
他自己到了如今這把年紀,是已經什麽都無所謂了。
這也是為什麽,在從青田到京城的路上,劉伯溫並未選擇在揚州停留的真正原因。
劉鏈點了點頭,開口道:“我也是擔心父親你。”
“糊塗!你這是在害你自己,也是在害希武!”劉伯溫罵道。
“楊國公在我來京城前讓我和父親帶兩句話,第一就是讓父親放心,有關駙馬歐陽倫這件案子他不會插手。”劉鏈開口道。
聽了劉鏈的話,劉伯溫這才麵色稍緩。
“第二句話,楊國公講,貪官要奸,清官更要奸。”
說著劉鏈從懷裏拿出一份資料。
“楊國公講,既然廣州突破不了,那就去寧波港口、去福建漳州月港、去如果對方有參與走私的話,就絕對不會限於一地,限於一時。”
劉伯溫伸手將劉鏈手中資料拿過之後,看了一遍,直接放在燭火前焚燒殆盡。
果然還是自己認識的那個楊憲,嘴上說是不管,可卻什麽都已經做了。
楊憲這一番話,也是徹底打開了劉伯溫的思路。
“貪官要奸,清官更要奸.”劉伯溫嘴裏不斷咀嚼念叨著這句話,越品就越有意味。
楊憲送給劉伯溫的這句話,來自他在後世看到的一部悲劇電影,九品芝麻官。
電影裏包龍星會拿出勇氣來幫助弱勢戚秦氏,他那麽的掙紮,看上去那麽的討厭,但卻能說出“我相信這個世界還有公理”這樣有信念的話,到淪為乞丐依然不肯屈就拿食物、拿錢。或許是“我要做一個好官”在指引他。
可包龍星最後能打贏官司,為戚秦氏伸冤,靠的是他跟皇帝一起嫖過娼的裙帶關係,以及公堂上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還有他那能把死人說活的三寸不爛之舌,而不是所謂的正義。在曆經了種種磨難以後,包龍星恐怕早已明白,這個世道,光有菩薩低眉的慈悲心腸是沒用的,你還得有金剛伏魔的雷霆手段才行。否則,即便一腔熱血,也不過是累人累己而已。
說到底,做個好人,是不大容易的;做個舍生取義的好人,則很難;而要做一個能幹實事的好人,卻更是難上加難。心善者不通機巧,機巧者往往詭詐,誰能計狡而心直呢?世上戚秦氏多矣,而包龍星何求?
如果廣州市舶司主事道同,能夠早一些聽到這句話的話,怕是也不會落到如今這個下場。
他本可以做得更好。
“還剩最後一句話呢?”劉伯溫抬起頭,看著劉鏈開口問道。
“楊國公說,祝老師一路順風,馬到成功!”劉鏈笑道。
劉伯溫看著劉鏈,嘴角微微揚起,也跟著露出了笑容。
自古以來,隻有徒弟學生遠行時,師長臨別贈言的。
而如今卻是完全反過來了。
可劉伯溫對此卻是感到很開心,由衷的開心。
因為這證明著,他的這個學生已經走了很遠,比他還要走得遠得多。
弟子不必不如師。
就是如此。
揚州這邊。
擔心劉伯溫安危,楊憲還是做了一些後手準備。
畢竟保不準就有一些人會狗急跳牆,一些淮西武將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真給逼急了還真的什麽都做得出來。
楊憲用鉛筆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一串阿拉伯數字,然後放到了窗邊。
窗邊忽然伸出了一隻手,接過紙張。
接著隻聽“嗖”的一聲響後,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仿佛方才發生的一切都隻是個錯覺。
整個大明朝堂,暗潮洶湧之際。
這時一艘在小琉球國附近捕魚的小漁船,忽然發生了意外。
漁船翻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