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咱想念劉先生了(4k)
大明:我楊憲,真的治揚! 作者:一千八百種壞毛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道同現在等於是把朱亮祖給徹底得罪了,王華清楚朱亮祖的秉性,他是不會就這麽輕易善罷甘休的。
隻是他沒想到,朱亮祖的報複會來的這麽快,手段會這麽狠毒。
一封駙馬歐陽倫寫給周保的信,直接要了道同的性命。
在看完這封信後。
麵對刑部來廣州調查此事的官員,周保主動站出來承認走私一事,並且攀咬出了道同。
說道同和他是一夥的,供述裏作案時間、地點、送了多少銀子,樁樁件件講的都十分詳細。
而刑部官員隨後果然也在道同家裏搜出了一箱子白銀,與周保口供完全對上。
對於這箱銀子,道同根本講不清來由,百口莫辯。
按照周保的口供,當時他按照往常一樣,去港口取貨,而那名新來的政務員與以往的胥吏完全不同,完全不懂規矩,想要直接上前打開他藏在木箱夾層裏的貨物。
周保一時情急,拿起一塊石頭直接砸在了對方腦袋上,由於出手過重,失手殺了對方。
周保講的合情合理。
想要走私最好的辦法,就是賄賂市舶司的官員。
而且證據就擺在眼前,由不得他們不相信。
幾名刑部官員對此說法予以采納,將所有涉案人員全部押往了京城。
道同,前一刻還是朝廷命官,下一秒便成了階下囚。
他手中確實是有周保走私的證據。
可道同怎麽也想不到周保竟然會先他一步,主動認罪,並且惡人先告狀。
要知道周保認的罪行,按《大明律極有可能最終會判處死刑!
對方既然都已經認罪了,那麽他手中的證據便失去了作用。
歐陽倫的那一封信,在這裏頭起到了關鍵作用。
當日胡惟庸對歐陽倫的提醒再明顯不過了,要是不想大龍被屠,那麽就隻能忍痛犧牲局部。
這盤棋,隻有犧牲掉周保,才能盤活全局。
這世上沒人想死,周保同樣不想死,可他沒有選擇。
身為駙馬府管家的他,身家老小全都在歐陽倫手中。
而且按照歐陽倫的講法,隻要他按照塗傑大人的話做,那麽最後很有可能不用死。他會盡最大的力,讓他判個充軍流放。
到時候用不了幾年,可以把他偷偷換出來。
而在塗傑看來,雖然他不知道道同手中究竟掌握了什麽樣的證據,可隻要他對他們有威脅,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除掉。
在他的安排下,這才有了這一次栽贓陷害。
京城,皇宮。
太和殿。
“老大,今天的折子不少啊。”朱元璋走進大殿,看了一眼桌上的奏折,開口道。
朱標從桌子上拿出一本奏折遞了過去,開口迴道:“父皇,有關駙馬府管家周保在廣州打人致死一事,刑部那邊已經有了結果。”
朱元璋點了點頭,伸手接過一看,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這麽說,歐陽倫和這件事一點關係都沒有?”
朱標開口迴道:“稟父皇,刑部已經將有關人等全部拿赴京城,一層層查下去,最終查明,周保借著替歐陽倫去廣州采買商品之際,在貨箱夾層裏私藏自己的貨物,用駙馬的貨物替自己走私打掩護,前後長達一年多時間。”
“其中廣州市舶司主官道同是同謀,前後共收取賄銀三千七百兩。這一次是因為胥吏改革,市舶司新上任的政務員不懂‘規矩’發現周保貨箱中的夾帶,這才造成了此次事件,讓此事暴光。”
“所有人的案供都在這。”朱標說著又拿出了一份折子,遞了過去。“其中包括廣州知府王華,按照他的說法,最初市舶司主官道同一直向他勸說,說死的是他的手下,此事由他來處理。最終是王華見事涉駙馬,這才堅持上報。”
“兒臣認為周保犯法,走私商品、賄賂朝廷命官,並失手殺人,依律當斬,市舶司主事,收受巨額賄賂,同樣死刑。歐陽倫雖然不知道此事,但家仆犯罪,主子也有馭下不嚴之罪。依律當裁決爵位俸祿,閉門思過,請父皇聖斷。”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標,最後隻迴了三個字“知道了”,便再沒有開口。
刑部把這件案子做得太幹淨了,幹淨得讓朱元璋忍不住懷疑。
朱標的性子,朱元璋這個做父親的再了解不過了。
如果是以往,朱標絕不可能會是這個反應。在朱元璋看來,以朱標的能力不可能看不出來這裏頭沒有問題。
很顯然,有人找過他。
讓他受到了蒙蔽。
要說朱標唯一的缺點,就是太重視親人了。
原時空,他的幾個弟弟在封地上犯了各種錯誤,每一次都是朱標主動向朱元璋為弟弟們求情。
安靜的深宮之中,沒有一個太監宮女,隻有皇帝朱元璋一人仍舊坐在太和殿裏。
朱元璋端起茶杯,啜了一口,似乎覺得茶溫不怎麽合適,眉頭一皺,竟是將杯子摔碎在地上。
啪!的一聲,瓷杯化作碎玉四濺。
候在外頭的內侍官,聽到聲響連忙進來,跪在地上,一臉惶恐。
服侍朱元璋已經十幾年的他,很少見到朱元璋這個樣子。
朱元璋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內侍官,擺了擺手,道:“都出去。”
“是,陛下。”內侍官一邊徒手收拾著地上碎片,一邊躬身退了出去。
朱元璋有些疲憊地揉了揉眉心,在夜深人靜的這個當口,他忽然有些想念一個人了。
“如果劉先生還在督察院就好了。”
劉伯溫敢於糾彈,不畏權貴。
他在的時候,淮西一黨起碼還有所收斂。
如今浙東一派,不僅是劉伯溫,宋濂如今也是在家養病。
這些年新入仕的官員,又還太年輕,資曆、官職等等都還完全不夠看。
整個淮西一黨,幾乎無人製衡。
“毛驤!”朱元璋沙啞的聲音響起。
“屬下在。”毛驤從殿後緩緩走了出來。
“你親自去一趟青田,請劉先生出山。”朱元璋開口道。
“屬下遵旨。”
青田,明記第一養殖場。
看著朱元璋的親筆信,劉伯溫沉默了片刻,開口道:“毛大人在這稍等片刻,我和我兒子交待過後,這就隨你出發。”
“父親,陛下這次召你迴去,一定沒有好事。”劉鏈臉上露出擔憂的神色,開口道。
“我陪您迴去。”
劉伯溫伸手拍了拍劉鏈的手背,以示寬心,開口笑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唯一讓我寬慰的是如今你終於能夠獨當一麵了,好好留在這,以後有什麽不懂的就去問楊憲。”
“我去去就迴來。”
和劉鏈告別後,劉伯溫隨著毛驤踏上了迴京的路途。
劉鏈不放心,緊隨其後,坐上了前往揚州的列車。
數日後。
皇宮,闊別數年的君臣終於又見麵了。
劉伯溫向朱元璋送上來他們養殖場出品的火腿。
朱元璋笑著收下。
君臣二人對坐,飲茶敘舊。
“伯溫啊,你走了這些年,咱才明白,朝廷離不開你呀。你要知道當年你走之後,不知道有多少人暗中高興。他們覺得終於拔掉了眼中釘、肉中刺,朝廷就是他們的了。”朱元璋輕笑道。
“看來臣掌管都察院時,得罪了不少臣工啊。”劉伯溫感慨道,其實對此他心知肚明。
就像如今的紀檢委,幹的就是這份差事。
朱元璋開口道:“得罪人的差事,總要有人做的,不然朝廷還叫什麽朝廷啊,早晚成為安樂窩。伯溫啊,這次你迴來,仍然掌管都察院,加升太保、誠意侯。”
“謝陛下。”劉伯溫立馬起身謝恩。
朱元璋擺了擺手,示意劉伯溫無須多禮,甚至還親自給劉伯溫倒了一杯茶。
朱元璋將茶杯推到劉伯溫跟前,抬起頭,開口道:“伯溫啊,淮西勳貴這個詞是你發明的吧。”
“這詞最早確實是出自臣之口。”劉伯溫點了點頭,接著開口道。“可臣知道淮西勳貴這個詞一出來,定會不脛而走,遍地流傳。既惹人煩惱,又遭人痛恨。”
“咱高興得很。”
朱元璋笑道:“凡是讓勳貴們不安的事,咱都很高興。伯溫啊,這次你迴來定要嚴刑峻法,好好地治一下那些勳貴們。”
“陛下,臣如果要嚴刑執法,定有人要攻訐臣是浙東黨。”
“朝廷沒有什麽浙東黨,更沒有淮西黨,隻有天下百姓的父母官!”
劉伯溫開口道:“陛下這話說得好啊。”
“過一會兒,咱叫人拿一份案宗讓你看一看,你幫咱複查一下。”朱元璋喝了一口茶,放下手中茶杯,開口道。
“臣敢問此案牽扯何人?”劉伯溫開口問道。
劉伯溫心中清楚,這件事怕是就是朱元璋喊他迴來的真正原因。
“皇親國戚,駙馬都尉歐陽倫。”朱元璋開口道。
“臣敢再問一聲陛下,為何要複查。”劉伯溫追問道。
劉伯溫知道事情肯定燙手,隻是沒想到會這麽燙手。
朱元璋看著劉伯溫,沉默了片刻,開口道:“刑部把這件事情做得太幹淨了,幹淨得讓咱懷疑啊。”
中書省。
塗傑火急火燎從屋外走了進來,卻發現胡惟庸正在和人下棋。
胡惟庸並未抬頭,注意力仍舊集中在眼前的棋盤上。
倒是坐在胡惟庸對麵的官員有眼力見,立馬表示自己手頭上還有事情要做。
“老李啊,你的棋力可是大有長進,去吧。”
等到那名官員走後,胡惟庸這才開口道:“塗傑啊,什麽事?”
“胡相,劉伯溫迴來了,重新執掌督察院。”塗傑開口道。
“這我已經知道了。”胡惟庸抬了抬手,示意塗傑坐下。“你看看這棋誰好一些啊。”
塗傑仔細看了一會兒,開口道:“白棋占優,可黑棋也有機會。”
胡惟庸開口道:“陛下這次喊劉伯溫迴來,是讓他複查周保的案子。”
塗傑心中一驚,他隻是知道劉伯溫迴來了,卻並不知道此事。
他看著胡惟庸,對於自己的這位義父越發敬佩。
明明坐在屋子裏下棋,卻什麽都已經知道了。
塗傑開口道:“要不要我去刑部走一趟。”
“不必了,該做的都已經做了,劉伯溫已經迴來了,現在什麽都不要做,靜觀其變。”胡惟庸拿起一枚棋子,啪的一聲,放了下去。
都察院。
“劉大人,此案所有證人,屬下都已經審過了,與刑部的結論大體一致。隻有廣州市舶司主官道同,仍舊在喊冤。”其中一名督察禦史開口道。
另一名督察禦史也跟著稟報道:“相關證物,經屬下查證,與案件所供,也件件都對得上。”
劉伯溫翻閱著手中的卷宗,沉默了。
陛下說得對啊,這件案子做得太幹淨了。
陛下的直覺之敏銳,驚人啊。
周保的這件案子裏頭肯定有名堂。
唯一的突破口,就隻有一直喊冤的道同。
“這個道同,你們怎麽看?”劉伯溫開口問道。
“迴劉大人,這種官員我們見多了,所有犯事的官員,就沒有一個不喊冤的。畢竟是掉腦袋的罪,認罪了就死路一條,咬死不認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其中一名督察禦史開口迴道。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胡惟庸他們才敢如此做。
而且如今證據確鑿,人證物證俱在,就算道同喊冤,也沒人相信。
可劉伯溫多年來辦案的直覺,卻覺著這人或許不一樣。
“走。”
“去哪?劉大人。”
“去刑部大牢,見一見這個道同。”劉伯溫開口道。
揚州,神侯府。
“孟藻兄,你怎麽來了。”楊憲看著來人,開口道。
來人不是別人,正是在劉伯溫走後,緊隨其後趕往揚州的劉鏈。
“楊國公,你這一次一定要幫幫我父親。”劉鏈開口道。
對於劉鏈想要說的事情,楊憲心中早就已經清楚。
他散在大明各地的密探,可遠比錦衣衛還要來得強大的多。
“先不要急,你先喝口茶,坐下來慢慢說。”楊憲開口道。
話音落下,立馬就有下人準備好茶水。
劉鏈隻是簡單喝了一口,然後迫不及待將朝廷來人將他父親劉伯溫帶走的事情和楊憲說了一遍。(本章完)
隻是他沒想到,朱亮祖的報複會來的這麽快,手段會這麽狠毒。
一封駙馬歐陽倫寫給周保的信,直接要了道同的性命。
在看完這封信後。
麵對刑部來廣州調查此事的官員,周保主動站出來承認走私一事,並且攀咬出了道同。
說道同和他是一夥的,供述裏作案時間、地點、送了多少銀子,樁樁件件講的都十分詳細。
而刑部官員隨後果然也在道同家裏搜出了一箱子白銀,與周保口供完全對上。
對於這箱銀子,道同根本講不清來由,百口莫辯。
按照周保的口供,當時他按照往常一樣,去港口取貨,而那名新來的政務員與以往的胥吏完全不同,完全不懂規矩,想要直接上前打開他藏在木箱夾層裏的貨物。
周保一時情急,拿起一塊石頭直接砸在了對方腦袋上,由於出手過重,失手殺了對方。
周保講的合情合理。
想要走私最好的辦法,就是賄賂市舶司的官員。
而且證據就擺在眼前,由不得他們不相信。
幾名刑部官員對此說法予以采納,將所有涉案人員全部押往了京城。
道同,前一刻還是朝廷命官,下一秒便成了階下囚。
他手中確實是有周保走私的證據。
可道同怎麽也想不到周保竟然會先他一步,主動認罪,並且惡人先告狀。
要知道周保認的罪行,按《大明律極有可能最終會判處死刑!
對方既然都已經認罪了,那麽他手中的證據便失去了作用。
歐陽倫的那一封信,在這裏頭起到了關鍵作用。
當日胡惟庸對歐陽倫的提醒再明顯不過了,要是不想大龍被屠,那麽就隻能忍痛犧牲局部。
這盤棋,隻有犧牲掉周保,才能盤活全局。
這世上沒人想死,周保同樣不想死,可他沒有選擇。
身為駙馬府管家的他,身家老小全都在歐陽倫手中。
而且按照歐陽倫的講法,隻要他按照塗傑大人的話做,那麽最後很有可能不用死。他會盡最大的力,讓他判個充軍流放。
到時候用不了幾年,可以把他偷偷換出來。
而在塗傑看來,雖然他不知道道同手中究竟掌握了什麽樣的證據,可隻要他對他們有威脅,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除掉。
在他的安排下,這才有了這一次栽贓陷害。
京城,皇宮。
太和殿。
“老大,今天的折子不少啊。”朱元璋走進大殿,看了一眼桌上的奏折,開口道。
朱標從桌子上拿出一本奏折遞了過去,開口迴道:“父皇,有關駙馬府管家周保在廣州打人致死一事,刑部那邊已經有了結果。”
朱元璋點了點頭,伸手接過一看,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這麽說,歐陽倫和這件事一點關係都沒有?”
朱標開口迴道:“稟父皇,刑部已經將有關人等全部拿赴京城,一層層查下去,最終查明,周保借著替歐陽倫去廣州采買商品之際,在貨箱夾層裏私藏自己的貨物,用駙馬的貨物替自己走私打掩護,前後長達一年多時間。”
“其中廣州市舶司主官道同是同謀,前後共收取賄銀三千七百兩。這一次是因為胥吏改革,市舶司新上任的政務員不懂‘規矩’發現周保貨箱中的夾帶,這才造成了此次事件,讓此事暴光。”
“所有人的案供都在這。”朱標說著又拿出了一份折子,遞了過去。“其中包括廣州知府王華,按照他的說法,最初市舶司主官道同一直向他勸說,說死的是他的手下,此事由他來處理。最終是王華見事涉駙馬,這才堅持上報。”
“兒臣認為周保犯法,走私商品、賄賂朝廷命官,並失手殺人,依律當斬,市舶司主事,收受巨額賄賂,同樣死刑。歐陽倫雖然不知道此事,但家仆犯罪,主子也有馭下不嚴之罪。依律當裁決爵位俸祿,閉門思過,請父皇聖斷。”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標,最後隻迴了三個字“知道了”,便再沒有開口。
刑部把這件案子做得太幹淨了,幹淨得讓朱元璋忍不住懷疑。
朱標的性子,朱元璋這個做父親的再了解不過了。
如果是以往,朱標絕不可能會是這個反應。在朱元璋看來,以朱標的能力不可能看不出來這裏頭沒有問題。
很顯然,有人找過他。
讓他受到了蒙蔽。
要說朱標唯一的缺點,就是太重視親人了。
原時空,他的幾個弟弟在封地上犯了各種錯誤,每一次都是朱標主動向朱元璋為弟弟們求情。
安靜的深宮之中,沒有一個太監宮女,隻有皇帝朱元璋一人仍舊坐在太和殿裏。
朱元璋端起茶杯,啜了一口,似乎覺得茶溫不怎麽合適,眉頭一皺,竟是將杯子摔碎在地上。
啪!的一聲,瓷杯化作碎玉四濺。
候在外頭的內侍官,聽到聲響連忙進來,跪在地上,一臉惶恐。
服侍朱元璋已經十幾年的他,很少見到朱元璋這個樣子。
朱元璋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內侍官,擺了擺手,道:“都出去。”
“是,陛下。”內侍官一邊徒手收拾著地上碎片,一邊躬身退了出去。
朱元璋有些疲憊地揉了揉眉心,在夜深人靜的這個當口,他忽然有些想念一個人了。
“如果劉先生還在督察院就好了。”
劉伯溫敢於糾彈,不畏權貴。
他在的時候,淮西一黨起碼還有所收斂。
如今浙東一派,不僅是劉伯溫,宋濂如今也是在家養病。
這些年新入仕的官員,又還太年輕,資曆、官職等等都還完全不夠看。
整個淮西一黨,幾乎無人製衡。
“毛驤!”朱元璋沙啞的聲音響起。
“屬下在。”毛驤從殿後緩緩走了出來。
“你親自去一趟青田,請劉先生出山。”朱元璋開口道。
“屬下遵旨。”
青田,明記第一養殖場。
看著朱元璋的親筆信,劉伯溫沉默了片刻,開口道:“毛大人在這稍等片刻,我和我兒子交待過後,這就隨你出發。”
“父親,陛下這次召你迴去,一定沒有好事。”劉鏈臉上露出擔憂的神色,開口道。
“我陪您迴去。”
劉伯溫伸手拍了拍劉鏈的手背,以示寬心,開口笑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唯一讓我寬慰的是如今你終於能夠獨當一麵了,好好留在這,以後有什麽不懂的就去問楊憲。”
“我去去就迴來。”
和劉鏈告別後,劉伯溫隨著毛驤踏上了迴京的路途。
劉鏈不放心,緊隨其後,坐上了前往揚州的列車。
數日後。
皇宮,闊別數年的君臣終於又見麵了。
劉伯溫向朱元璋送上來他們養殖場出品的火腿。
朱元璋笑著收下。
君臣二人對坐,飲茶敘舊。
“伯溫啊,你走了這些年,咱才明白,朝廷離不開你呀。你要知道當年你走之後,不知道有多少人暗中高興。他們覺得終於拔掉了眼中釘、肉中刺,朝廷就是他們的了。”朱元璋輕笑道。
“看來臣掌管都察院時,得罪了不少臣工啊。”劉伯溫感慨道,其實對此他心知肚明。
就像如今的紀檢委,幹的就是這份差事。
朱元璋開口道:“得罪人的差事,總要有人做的,不然朝廷還叫什麽朝廷啊,早晚成為安樂窩。伯溫啊,這次你迴來,仍然掌管都察院,加升太保、誠意侯。”
“謝陛下。”劉伯溫立馬起身謝恩。
朱元璋擺了擺手,示意劉伯溫無須多禮,甚至還親自給劉伯溫倒了一杯茶。
朱元璋將茶杯推到劉伯溫跟前,抬起頭,開口道:“伯溫啊,淮西勳貴這個詞是你發明的吧。”
“這詞最早確實是出自臣之口。”劉伯溫點了點頭,接著開口道。“可臣知道淮西勳貴這個詞一出來,定會不脛而走,遍地流傳。既惹人煩惱,又遭人痛恨。”
“咱高興得很。”
朱元璋笑道:“凡是讓勳貴們不安的事,咱都很高興。伯溫啊,這次你迴來定要嚴刑峻法,好好地治一下那些勳貴們。”
“陛下,臣如果要嚴刑執法,定有人要攻訐臣是浙東黨。”
“朝廷沒有什麽浙東黨,更沒有淮西黨,隻有天下百姓的父母官!”
劉伯溫開口道:“陛下這話說得好啊。”
“過一會兒,咱叫人拿一份案宗讓你看一看,你幫咱複查一下。”朱元璋喝了一口茶,放下手中茶杯,開口道。
“臣敢問此案牽扯何人?”劉伯溫開口問道。
劉伯溫心中清楚,這件事怕是就是朱元璋喊他迴來的真正原因。
“皇親國戚,駙馬都尉歐陽倫。”朱元璋開口道。
“臣敢再問一聲陛下,為何要複查。”劉伯溫追問道。
劉伯溫知道事情肯定燙手,隻是沒想到會這麽燙手。
朱元璋看著劉伯溫,沉默了片刻,開口道:“刑部把這件事情做得太幹淨了,幹淨得讓咱懷疑啊。”
中書省。
塗傑火急火燎從屋外走了進來,卻發現胡惟庸正在和人下棋。
胡惟庸並未抬頭,注意力仍舊集中在眼前的棋盤上。
倒是坐在胡惟庸對麵的官員有眼力見,立馬表示自己手頭上還有事情要做。
“老李啊,你的棋力可是大有長進,去吧。”
等到那名官員走後,胡惟庸這才開口道:“塗傑啊,什麽事?”
“胡相,劉伯溫迴來了,重新執掌督察院。”塗傑開口道。
“這我已經知道了。”胡惟庸抬了抬手,示意塗傑坐下。“你看看這棋誰好一些啊。”
塗傑仔細看了一會兒,開口道:“白棋占優,可黑棋也有機會。”
胡惟庸開口道:“陛下這次喊劉伯溫迴來,是讓他複查周保的案子。”
塗傑心中一驚,他隻是知道劉伯溫迴來了,卻並不知道此事。
他看著胡惟庸,對於自己的這位義父越發敬佩。
明明坐在屋子裏下棋,卻什麽都已經知道了。
塗傑開口道:“要不要我去刑部走一趟。”
“不必了,該做的都已經做了,劉伯溫已經迴來了,現在什麽都不要做,靜觀其變。”胡惟庸拿起一枚棋子,啪的一聲,放了下去。
都察院。
“劉大人,此案所有證人,屬下都已經審過了,與刑部的結論大體一致。隻有廣州市舶司主官道同,仍舊在喊冤。”其中一名督察禦史開口道。
另一名督察禦史也跟著稟報道:“相關證物,經屬下查證,與案件所供,也件件都對得上。”
劉伯溫翻閱著手中的卷宗,沉默了。
陛下說得對啊,這件案子做得太幹淨了。
陛下的直覺之敏銳,驚人啊。
周保的這件案子裏頭肯定有名堂。
唯一的突破口,就隻有一直喊冤的道同。
“這個道同,你們怎麽看?”劉伯溫開口問道。
“迴劉大人,這種官員我們見多了,所有犯事的官員,就沒有一個不喊冤的。畢竟是掉腦袋的罪,認罪了就死路一條,咬死不認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其中一名督察禦史開口迴道。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胡惟庸他們才敢如此做。
而且如今證據確鑿,人證物證俱在,就算道同喊冤,也沒人相信。
可劉伯溫多年來辦案的直覺,卻覺著這人或許不一樣。
“走。”
“去哪?劉大人。”
“去刑部大牢,見一見這個道同。”劉伯溫開口道。
揚州,神侯府。
“孟藻兄,你怎麽來了。”楊憲看著來人,開口道。
來人不是別人,正是在劉伯溫走後,緊隨其後趕往揚州的劉鏈。
“楊國公,你這一次一定要幫幫我父親。”劉鏈開口道。
對於劉鏈想要說的事情,楊憲心中早就已經清楚。
他散在大明各地的密探,可遠比錦衣衛還要來得強大的多。
“先不要急,你先喝口茶,坐下來慢慢說。”楊憲開口道。
話音落下,立馬就有下人準備好茶水。
劉鏈隻是簡單喝了一口,然後迫不及待將朝廷來人將他父親劉伯溫帶走的事情和楊憲說了一遍。(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