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人老成精(4k)
大明:我楊憲,真的治揚! 作者:一千八百種壞毛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307章 人老成精4k
此次胥吏改革事件,李善長確實站在他朱元璋的對麵。
可朱元璋心中清楚,李善長坐在中書省左丞相那個位置,有時候不得不這麽做。
當日在太和殿上,李善長也的確言語無狀,當麵得罪他了。
可這些小事,與他對大明的貢獻相比又算得了什麽。
以朱元璋與李善長的情誼,又怎麽可能因為李善長當麵頂撞他就要處理他。
朱元璋想要收迴士大夫的權利,甚至是為進一步收迴相權做準備不得不這麽做。
今兒,李善長主動退了。
朱元璋也卸下了以往對他的防備,換上了曾經打天下時,君臣二人初相遇時的真誠。
“善長啊,過去柱國大臣要請辭歸養,皇上定要再三挽留,你說咱倆有這個必要嗎?”朱元璋將李善長拉到自己身旁坐下,開口笑道。
首先是利用反話成功讓胡惟庸上位,胡惟庸不得記得他一輩子好啊。
李善長開口道:“楊憲帶兵打仗能力不輸徐達,治理國家能力勝過微臣,心計謀略則是青出於藍,比當年的伯溫兄還要強。各種奇思妙想,新奇發明更是前所未有。這樣一個文可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國士,微臣實在想不出,相國之位除了他還能有誰能夠勝任。”
“吏部尚書,汪廣洋怎麽樣。”朱元璋想了想,開口問道。
“臣心裏有一人選,足以擔當相國大位。”李善長開口道。
朱元璋這句話發自肺腑,並沒有用任何帝王心術。
倆人此時的關係,仿佛又迴到了最初的起點。
李善長搖了搖頭,幾乎沒有思索,便開口迴道:“汪廣洋偏狹淺薄,六部堂官已經是他的極限,能力是有一些,可放在中書省左丞相這個位置是大大不合適。”
“善長啊,你走了之後,誰可以接任伱的位置?”朱元璋忽然開口問道。
當時在定遠。
“起來,起來。”朱元璋親自上前將李善長扶了起來,開口道。“還有啊,你不用多想,咱給你這座吳王府,不是想要把你拘在杭州。啥時候想咱了,想京城了。你就迴來,咱陪你喝茶聊天。”
他笑著連連擺手,說道:“沒有,沒有。”
“臣叩謝天恩!”李善長起身,跪地大聲道。
“好,那麽咱就準備卸職歸養。這張士誠啊,當年在杭州有一座吳王府,不次於乾清宮,咱那,現在就賞給你了。”朱元璋開口道。
學生與老師,軍與臣。
李善長此時的神情狀態也是異常輕鬆。
朱元璋微微點了點頭,對於汪廣洋的看法,他和李善長一致。
“誰?”
自己歸養了,中書省的大拿是自己的門生,以後自己萬事方便。
此時此刻。
當時朱元璋聘請李善長為自己的老師,為他惡補知識。
“陛下可千萬不要用他啊。”
“是,陛下。”李善長開口迴道。
李善長口中胡惟庸的種種缺點,在朱元璋看來都不算什麽。
一個是學生真心求教,一個是先生真心賜教。
而且因為錦衣衛的原因,他對此更加深信不疑。
他們一個是真心賜,一個是真心謝。
聽完李善長這一番話後,朱元璋心裏直接定了胡惟庸。
朱元璋如今這一手好字,李善長是有大功勞在的。
畢竟放牛娃出身的他,之後又是當和尚,又是當乞丐。
“咱有幾個人選,你幫忙掂量掂量。”
“那中書省參知政事胡惟庸,他怎麽樣,他還是你的學生?”朱元璋開口問道。
但二人的這份真,僅限此時此刻。
加入義軍之後,又是刀光血影,根本就沒有時間學習。
雖然沒能給李善長封王,可也給了他一座王府,算是朱元璋對李善長的補償。
李善長這一番操作可以說是天秀。
“楊憲!”
朱元璋很快便又是恢複成他洪武大帝的姿態,因為接下來他要辦的事情,事關大明江山社稷。
如果是像楊憲那般完美的家夥上台,這個相權,他日後還怎麽收迴?!
因為胥吏改革一事,李善長與胡惟庸交惡一事,滿朝文武都知道,朱元璋自然也知道。
“陛下,胡惟庸更加不行。”李善長擺了擺手,堅定道。“正因為他是我的門生,我才更加了解他,這小子雖說才華氣量都夠,但此人心性暴躁,辦事不計後果,功利性太強,剛愎自用,恩怨必報。他做個輔助大臣蠻好,要是把他放在相國大位上,早晚會翻車。”
這不正是他想要的嗎。
朱元璋沉吟了片刻,沒有迴話。
退一萬步說,倘若胡惟庸日後真的出事了,我李善長當初可是反對他接任的。而且我們師徒之間也是早就已經劃清了界線,滿朝文武都能作證。
自然也就沒了所謂的推舉之罪,胡惟庸真出事,也牽連不到他。
而且到了最後,李善長也不忘惡心一下楊憲。
雖然他嘴上說的都是對楊憲的讚揚,這些也確實都是事實。他就是要把這件事拿到朱元璋麵前,他了解朱元璋。等於是在朱元璋心中埋下了一顆刺。
他口中的楊憲越完美,朱元璋心中的這枚刺就埋得越深。
朱元璋在的時候,或許不會如何。
因為朱元璋自認為能夠鎮得住楊憲,這是洪武大帝對於自己的自信。
可要是哪一天朱元璋要走了呢?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話難說的很,朱元璋今年畢竟已經五十歲了。
李善長這一番話,真可謂是一箭三雕啊!
人老成精,說的就是這種人。
中書省。
李善長擦著書案,眼裏盡是不舍。
他最後看了一眼自己的工位,最後什麽都沒有帶走。
隻在自己的桌上,留下了一張紙,上麵寫著他留給胡惟庸的話。
走出屋子時,外頭中書省的官員們已經站滿了院子,獨獨少了胡惟庸。
“屬下拜送相國!”
看著中書省全體同僚自發地為自己送別,李善長眼裏不由得含著熱淚。
李善長在位的這十年時間,小受小賄肯定有,但是憑借他的小心謹慎,大的政治錯誤沒有犯過,所以在眾臣心裏的威望極高。
他站在原地,抖了抖身上的衣服,朝著眾大臣,迴禮,一揖及地。
然後頭也不迴地離開了。
此時此刻,胡惟庸隻能是在屋子裏,默默為自己的恩師送行。
即便冷酷如他,此刻同樣是紅了眼圈。
胡惟庸手中拿著的是李善長留給他的告誡。
“中書省統禦六部,節製各省州府,中書省丞相,無語自威,一言而天下重。以後你接任了中書省,更應該事事多向皇上請旨,寧肯讓他覺得煩了,也不可隨意自專。頭上的一片天,隻能是陛下。”
“切記,切記,切記!”
三聲切記,聲猶在耳。
胡惟庸將手中紙張放在身前燈火上點燃,手中的紙張很快便是燃成了灰燼,火苗燒到他的手了,都未曾察覺。
“恩相提攜之恩,惟庸沒齒難忘!”
數日後。
皇宮,奉天殿。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朕聞致君惟善,輔德在和,必佚三台之明,用增九鼎之重。乃眷公才,作予良弼,中書參知政事胡惟庸”
大殿上,內侍官念到這一句話時,太子朱標忽然變了臉色,轉頭看向正在宣讀聖旨的內侍官。
李善長辭官歸隱,這麽大的事情,朱標自然是知道的。
在得知李善長要辭官歸隱的第一時間,朱標便是去找了朱元璋,表達了他對於下一任中書省丞相人選的看法。
在朱標的心中,這個人隻能是楊憲。
楊憲之才可為大明國師!
一個中書省丞相在朱標看來,甚至都有些屈才了。
朱標當時跑去和朱元璋說這事的時候,朱元璋明明沒有否定他。
他原本以為,朱元璋也是認同此事的。
因此此時此刻,在奉天大殿上,聽到內侍官念出“胡惟庸”三個字時,他才會如此震驚。
另一邊,宣讀還在繼續。
“中書參知政事胡惟庸清識雅量,工文茂學,秉忠義之規,靡憚艱險,挺鬆筠之操,寧移歲寒,宜承賜劍之榮,式允濟川之望,可中書左丞,散官如前,欽哉。”
胡惟庸從眾大臣中走了出來,在大殿正中央跪了下去,朗聲道。
“臣領旨,謝恩!”
散朝後。
朱標沉默不語,直接出宮,登上了前往揚州的軌道列車。
揚州這邊。
楊憲今天很是高興,因為手底下研究團隊終於是完成焦炭爐的改造、攻克轉爐煉鋼技術!
雖然這其中離不開他提供的各種設計圖輔助,可能夠成功落地,還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
轉爐煉鋼的原理雖然很簡單,並沒有太大的技術門檻。
簡單與沒有技術門檻都是相對,革新冶煉技術再怎麽說,也是一個係統工程,想要投入正常應用,仍然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試驗與改進。
如今煉鋼產業總算是步入了正軌。
接下來要做的工作便是,全國各地加緊時間開采鐵礦。
要是楊憲沒有記錯的話,後世蒙古國有大量鐵礦。
看來什麽時候,得讓朱標去聯係一下朱棣,把蒙古封地上的礦產資源也得盡早利用起來。
要知道接下來,想要讓大明發展提速的話,那麽鋼鐵所需的量是一個天文數字。
所幸以如今大明的條件,礦石不夠直接去搶就行了,人不夠也同理。
就在這個時候,楊憲突然得到手下來報,說是太子殿下來了。
這個時間點來。
應該是朝廷那邊對於新任中書省丞相有了結果。
前些日子,朱標就曾經修書給楊憲,說是一定會舉薦楊憲成為中書省丞相。
當然楊憲心中清楚,這個位置八成是不會落到他頭上了。
果然朱標一走進來,從他臉色就可以看出,是在強打著精神。
朱標有些歉意地開口說道:“楊卿莫要掛懷,父皇選胡惟庸,一定是有他的考量。楊卿在我心中,可堪大明國師,拜相是遲早的事。”
“多謝太子,我對於中書省丞相這個位置並沒有任何期望,胡惟庸確實比我合適。”楊憲笑了笑,開口道。
楊憲心中無比清楚,朱元璋是想要借助胡惟庸之手徹底解決掉相權!
因此中書省丞相這個位置,在楊憲看來就是一口大棺材。
一口華美富貴的大棺材!
胡惟庸玩完,那是遲早的事情。
朱標認真看著楊憲,見楊憲神情不似作偽後,暗自鬆了一口氣,同時心中對楊憲是越發佩服。
正好趁著朱標在。
楊憲拉著朱標,直接開始和他分享起了煉鋼的成果,當然沒忘記和他提讓朱老四派人去封地勘探鐵礦的事情。
朱標原本想著是過來安慰楊憲的,沒想到竟然有了意外的收獲。
對於楊憲交托的事情,朱標一一記在心上。
迴京時,已經是夜晚。
朱標剛一迴宮,便有內侍官前來稟報道:“奴婢參見太子殿下。”
“什麽事啊?”坐在鑾駕上的朱標,看著身前的內侍官,開口問道。
“殿下,陛下有旨,請殿下禦書房見駕。”內侍官恭聲道。
朱標一揮手。
跟在鑾駕旁的內侍官大聲道:“行!”
禦書房。
已經是夜裏了,依舊是燈火通明。
“陛下,太子到了。”內侍官開口稟報道。
朱元璋並未抬頭,而是繼續他自己的批複奏章的工作。
“散了朝了,也不打聲招唿,就直接離京去揚州,跑到神侯府去了。咋的,是怪朕事先沒跟你商量啊。”
“兒臣不敢!”朱標行禮道。
“哼!不敢才怪!”
“兒臣隻是不明白,父皇要用胡惟庸是因為他資曆尚淺,還是因為他是淮西人。”朱標抬起頭,看著朱元璋。
朱元璋開口迴道:“既是因為他是淮西人,也是因為他的資曆很淺。老大,你是龍鳳元年生的吧。”
“迴父皇,是。”
“龍鳳元年,胡惟庸啊,是那些人裏資曆最淺的,都是年跟了朕。”
“你說的沒錯,論功、論德、論能,楊憲都當得起這個左丞相,不是因為他不好,正是因為他太好了,所以這個位置不適合他。日後你就會明白我這番話了。”朱元璋開口道。
(本章完)
此次胥吏改革事件,李善長確實站在他朱元璋的對麵。
可朱元璋心中清楚,李善長坐在中書省左丞相那個位置,有時候不得不這麽做。
當日在太和殿上,李善長也的確言語無狀,當麵得罪他了。
可這些小事,與他對大明的貢獻相比又算得了什麽。
以朱元璋與李善長的情誼,又怎麽可能因為李善長當麵頂撞他就要處理他。
朱元璋想要收迴士大夫的權利,甚至是為進一步收迴相權做準備不得不這麽做。
今兒,李善長主動退了。
朱元璋也卸下了以往對他的防備,換上了曾經打天下時,君臣二人初相遇時的真誠。
“善長啊,過去柱國大臣要請辭歸養,皇上定要再三挽留,你說咱倆有這個必要嗎?”朱元璋將李善長拉到自己身旁坐下,開口笑道。
首先是利用反話成功讓胡惟庸上位,胡惟庸不得記得他一輩子好啊。
李善長開口道:“楊憲帶兵打仗能力不輸徐達,治理國家能力勝過微臣,心計謀略則是青出於藍,比當年的伯溫兄還要強。各種奇思妙想,新奇發明更是前所未有。這樣一個文可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國士,微臣實在想不出,相國之位除了他還能有誰能夠勝任。”
“吏部尚書,汪廣洋怎麽樣。”朱元璋想了想,開口問道。
“臣心裏有一人選,足以擔當相國大位。”李善長開口道。
朱元璋這句話發自肺腑,並沒有用任何帝王心術。
倆人此時的關係,仿佛又迴到了最初的起點。
李善長搖了搖頭,幾乎沒有思索,便開口迴道:“汪廣洋偏狹淺薄,六部堂官已經是他的極限,能力是有一些,可放在中書省左丞相這個位置是大大不合適。”
“善長啊,你走了之後,誰可以接任伱的位置?”朱元璋忽然開口問道。
當時在定遠。
“起來,起來。”朱元璋親自上前將李善長扶了起來,開口道。“還有啊,你不用多想,咱給你這座吳王府,不是想要把你拘在杭州。啥時候想咱了,想京城了。你就迴來,咱陪你喝茶聊天。”
他笑著連連擺手,說道:“沒有,沒有。”
“臣叩謝天恩!”李善長起身,跪地大聲道。
“好,那麽咱就準備卸職歸養。這張士誠啊,當年在杭州有一座吳王府,不次於乾清宮,咱那,現在就賞給你了。”朱元璋開口道。
學生與老師,軍與臣。
李善長此時的神情狀態也是異常輕鬆。
朱元璋微微點了點頭,對於汪廣洋的看法,他和李善長一致。
“誰?”
自己歸養了,中書省的大拿是自己的門生,以後自己萬事方便。
此時此刻。
當時朱元璋聘請李善長為自己的老師,為他惡補知識。
“陛下可千萬不要用他啊。”
“是,陛下。”李善長開口迴道。
李善長口中胡惟庸的種種缺點,在朱元璋看來都不算什麽。
一個是學生真心求教,一個是先生真心賜教。
而且因為錦衣衛的原因,他對此更加深信不疑。
他們一個是真心賜,一個是真心謝。
聽完李善長這一番話後,朱元璋心裏直接定了胡惟庸。
朱元璋如今這一手好字,李善長是有大功勞在的。
畢竟放牛娃出身的他,之後又是當和尚,又是當乞丐。
“咱有幾個人選,你幫忙掂量掂量。”
“那中書省參知政事胡惟庸,他怎麽樣,他還是你的學生?”朱元璋開口問道。
但二人的這份真,僅限此時此刻。
加入義軍之後,又是刀光血影,根本就沒有時間學習。
雖然沒能給李善長封王,可也給了他一座王府,算是朱元璋對李善長的補償。
李善長這一番操作可以說是天秀。
“楊憲!”
朱元璋很快便又是恢複成他洪武大帝的姿態,因為接下來他要辦的事情,事關大明江山社稷。
如果是像楊憲那般完美的家夥上台,這個相權,他日後還怎麽收迴?!
因為胥吏改革一事,李善長與胡惟庸交惡一事,滿朝文武都知道,朱元璋自然也知道。
“陛下,胡惟庸更加不行。”李善長擺了擺手,堅定道。“正因為他是我的門生,我才更加了解他,這小子雖說才華氣量都夠,但此人心性暴躁,辦事不計後果,功利性太強,剛愎自用,恩怨必報。他做個輔助大臣蠻好,要是把他放在相國大位上,早晚會翻車。”
這不正是他想要的嗎。
朱元璋沉吟了片刻,沒有迴話。
退一萬步說,倘若胡惟庸日後真的出事了,我李善長當初可是反對他接任的。而且我們師徒之間也是早就已經劃清了界線,滿朝文武都能作證。
自然也就沒了所謂的推舉之罪,胡惟庸真出事,也牽連不到他。
而且到了最後,李善長也不忘惡心一下楊憲。
雖然他嘴上說的都是對楊憲的讚揚,這些也確實都是事實。他就是要把這件事拿到朱元璋麵前,他了解朱元璋。等於是在朱元璋心中埋下了一顆刺。
他口中的楊憲越完美,朱元璋心中的這枚刺就埋得越深。
朱元璋在的時候,或許不會如何。
因為朱元璋自認為能夠鎮得住楊憲,這是洪武大帝對於自己的自信。
可要是哪一天朱元璋要走了呢?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話難說的很,朱元璋今年畢竟已經五十歲了。
李善長這一番話,真可謂是一箭三雕啊!
人老成精,說的就是這種人。
中書省。
李善長擦著書案,眼裏盡是不舍。
他最後看了一眼自己的工位,最後什麽都沒有帶走。
隻在自己的桌上,留下了一張紙,上麵寫著他留給胡惟庸的話。
走出屋子時,外頭中書省的官員們已經站滿了院子,獨獨少了胡惟庸。
“屬下拜送相國!”
看著中書省全體同僚自發地為自己送別,李善長眼裏不由得含著熱淚。
李善長在位的這十年時間,小受小賄肯定有,但是憑借他的小心謹慎,大的政治錯誤沒有犯過,所以在眾臣心裏的威望極高。
他站在原地,抖了抖身上的衣服,朝著眾大臣,迴禮,一揖及地。
然後頭也不迴地離開了。
此時此刻,胡惟庸隻能是在屋子裏,默默為自己的恩師送行。
即便冷酷如他,此刻同樣是紅了眼圈。
胡惟庸手中拿著的是李善長留給他的告誡。
“中書省統禦六部,節製各省州府,中書省丞相,無語自威,一言而天下重。以後你接任了中書省,更應該事事多向皇上請旨,寧肯讓他覺得煩了,也不可隨意自專。頭上的一片天,隻能是陛下。”
“切記,切記,切記!”
三聲切記,聲猶在耳。
胡惟庸將手中紙張放在身前燈火上點燃,手中的紙張很快便是燃成了灰燼,火苗燒到他的手了,都未曾察覺。
“恩相提攜之恩,惟庸沒齒難忘!”
數日後。
皇宮,奉天殿。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朕聞致君惟善,輔德在和,必佚三台之明,用增九鼎之重。乃眷公才,作予良弼,中書參知政事胡惟庸”
大殿上,內侍官念到這一句話時,太子朱標忽然變了臉色,轉頭看向正在宣讀聖旨的內侍官。
李善長辭官歸隱,這麽大的事情,朱標自然是知道的。
在得知李善長要辭官歸隱的第一時間,朱標便是去找了朱元璋,表達了他對於下一任中書省丞相人選的看法。
在朱標的心中,這個人隻能是楊憲。
楊憲之才可為大明國師!
一個中書省丞相在朱標看來,甚至都有些屈才了。
朱標當時跑去和朱元璋說這事的時候,朱元璋明明沒有否定他。
他原本以為,朱元璋也是認同此事的。
因此此時此刻,在奉天大殿上,聽到內侍官念出“胡惟庸”三個字時,他才會如此震驚。
另一邊,宣讀還在繼續。
“中書參知政事胡惟庸清識雅量,工文茂學,秉忠義之規,靡憚艱險,挺鬆筠之操,寧移歲寒,宜承賜劍之榮,式允濟川之望,可中書左丞,散官如前,欽哉。”
胡惟庸從眾大臣中走了出來,在大殿正中央跪了下去,朗聲道。
“臣領旨,謝恩!”
散朝後。
朱標沉默不語,直接出宮,登上了前往揚州的軌道列車。
揚州這邊。
楊憲今天很是高興,因為手底下研究團隊終於是完成焦炭爐的改造、攻克轉爐煉鋼技術!
雖然這其中離不開他提供的各種設計圖輔助,可能夠成功落地,還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
轉爐煉鋼的原理雖然很簡單,並沒有太大的技術門檻。
簡單與沒有技術門檻都是相對,革新冶煉技術再怎麽說,也是一個係統工程,想要投入正常應用,仍然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試驗與改進。
如今煉鋼產業總算是步入了正軌。
接下來要做的工作便是,全國各地加緊時間開采鐵礦。
要是楊憲沒有記錯的話,後世蒙古國有大量鐵礦。
看來什麽時候,得讓朱標去聯係一下朱棣,把蒙古封地上的礦產資源也得盡早利用起來。
要知道接下來,想要讓大明發展提速的話,那麽鋼鐵所需的量是一個天文數字。
所幸以如今大明的條件,礦石不夠直接去搶就行了,人不夠也同理。
就在這個時候,楊憲突然得到手下來報,說是太子殿下來了。
這個時間點來。
應該是朝廷那邊對於新任中書省丞相有了結果。
前些日子,朱標就曾經修書給楊憲,說是一定會舉薦楊憲成為中書省丞相。
當然楊憲心中清楚,這個位置八成是不會落到他頭上了。
果然朱標一走進來,從他臉色就可以看出,是在強打著精神。
朱標有些歉意地開口說道:“楊卿莫要掛懷,父皇選胡惟庸,一定是有他的考量。楊卿在我心中,可堪大明國師,拜相是遲早的事。”
“多謝太子,我對於中書省丞相這個位置並沒有任何期望,胡惟庸確實比我合適。”楊憲笑了笑,開口道。
楊憲心中無比清楚,朱元璋是想要借助胡惟庸之手徹底解決掉相權!
因此中書省丞相這個位置,在楊憲看來就是一口大棺材。
一口華美富貴的大棺材!
胡惟庸玩完,那是遲早的事情。
朱標認真看著楊憲,見楊憲神情不似作偽後,暗自鬆了一口氣,同時心中對楊憲是越發佩服。
正好趁著朱標在。
楊憲拉著朱標,直接開始和他分享起了煉鋼的成果,當然沒忘記和他提讓朱老四派人去封地勘探鐵礦的事情。
朱標原本想著是過來安慰楊憲的,沒想到竟然有了意外的收獲。
對於楊憲交托的事情,朱標一一記在心上。
迴京時,已經是夜晚。
朱標剛一迴宮,便有內侍官前來稟報道:“奴婢參見太子殿下。”
“什麽事啊?”坐在鑾駕上的朱標,看著身前的內侍官,開口問道。
“殿下,陛下有旨,請殿下禦書房見駕。”內侍官恭聲道。
朱標一揮手。
跟在鑾駕旁的內侍官大聲道:“行!”
禦書房。
已經是夜裏了,依舊是燈火通明。
“陛下,太子到了。”內侍官開口稟報道。
朱元璋並未抬頭,而是繼續他自己的批複奏章的工作。
“散了朝了,也不打聲招唿,就直接離京去揚州,跑到神侯府去了。咋的,是怪朕事先沒跟你商量啊。”
“兒臣不敢!”朱標行禮道。
“哼!不敢才怪!”
“兒臣隻是不明白,父皇要用胡惟庸是因為他資曆尚淺,還是因為他是淮西人。”朱標抬起頭,看著朱元璋。
朱元璋開口迴道:“既是因為他是淮西人,也是因為他的資曆很淺。老大,你是龍鳳元年生的吧。”
“迴父皇,是。”
“龍鳳元年,胡惟庸啊,是那些人裏資曆最淺的,都是年跟了朕。”
“你說的沒錯,論功、論德、論能,楊憲都當得起這個左丞相,不是因為他不好,正是因為他太好了,所以這個位置不適合他。日後你就會明白我這番話了。”朱元璋開口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