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官民一則 均田均糧
大明:我楊憲,真的治揚! 作者:一千八百種壞毛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29章官民一則均田均糧
“那麽李卿,你說說稅製如果要改的話,要怎麽改?”朱標看著李進開口問道。
朱元璋也是抬起頭,將視線投向了李進。
既然能夠看出大明稅製問題所在,那麽必定也會有相應的解決方法。
“我要提出的方案,就是官民一則、均田均糧。”
李進頓了頓,接著開口道:“首先,‘均田’抹平了官田和民田的賦稅差距,這樣一來將大大減輕官田的負擔,讓那些承受不了官田沉重賦稅而因此逃亡的百姓可以迴來繼續種田。這樣一來,朝廷既能夠恢複稅收,同時還能減少流民,可謂是一石二鳥。”
“其次,就是均糧了。”
“我所說的均糧,即將百姓們所有的稅賦耗羨全都攤算入田畝中,讓田多的多交稅,讓田少的少交稅,沒田的不交稅。”
李進口中的耗羨,是指官府解送百姓稅糧過程中,所產生的的損耗以及運輸的成本。
這對於百姓來說是一塊很重的負擔,最離譜的情況,曾出現過一石稅糧高達七八鬥耗羨!
之前耗羨是按戶征收的,這對那些田多的有錢有勢的大戶自然有利,卻給田少的普通老百姓帶來了無比沉重的負擔。
把耗羨攤入田畝中,能讓豪強大戶負擔起他們逃避的稅賦,也能給老百姓減輕負擔,這麽做同樣可以大大遏製流民現象。
朱元璋和朱標越聽,眼睛就越亮。
簡直是太妙了。
在他們看來,李進剛才所講的“官民一則、均田均糧”的稅製改革,可謂對症下藥。
簡直是妙不可言!
“李進,你這則諫言於大明有大功,你說說要什麽獎勵。”朱元璋大喜,開口道。
朱標同樣如此,看著李進,滿眼都是楊憲的影子。
中書省。
“相國,伱方才所講的有關稅製改革的策論真的是那個李進寫的?”胡惟庸臉上滿是震驚之色。
以他的眼光,自然能夠看出這篇稅製改革的策論價值萬金。
“不然你以為為什麽他會被太子殿下,特意點為此次恩科的頭名。”李善長放下手中的茶杯,看著胡惟庸,開口道。“就在方才,他又被召進宮了。要是我沒有猜錯的話,此刻他人就在禦書房之中。”
“相國,你說咱是不是可以提前將其拉攏進咱們的陣營。這李進一看就是人才,未來必定會受到陛下重用。而且我調查過,他就是馬南山的侄子,算起來本來就是咱淮西一脈的。”胡惟庸開口道。
見李善長沉默不語。
胡惟庸繼續開口道:“相國,如今對咱們來說情勢嚴峻啊。楊憲如今的風頭你又不是不知道,不僅被封大明神侯,太子殿下更是三天兩頭往揚州跑。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抓緊時間籠絡這批首屆恩科的士子,李進就是例子。”
“屬下擔心,要是我們不采取行動,任由楊憲做大的話。劉伯溫、楊憲二人終將進入中書省,取代恩公與屬下,掌握朝廷大權。到那個時候,咱們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甚至是過到頭了。”
(
很顯然這兩年,楊憲的異軍突起,讓胡惟庸慌了。
他原本以為等到李善長退休後,中書省那個位置,他十拿九穩,可如今看來,遠不是這麽迴事。
李善長看了胡惟庸一眼,神情嚴肅道:“惟庸啊,有一點你要牢牢記著。皇上不會讓任何一撥人,主掌朝廷大權的。你等著看吧,隻要這個李進真有才幹,能夠起來,很快就將取代楊憲如今的位置。”
“此事臣不敢居功。”李進躬身行禮道。
朱元璋和朱標二人,此刻還都以為李進隻是謙虛而已,不過很快他們就意識到自己誤會了。
隻見李進繼續開口道:“關於大明如今稅製的弊端,以及稅製改革的方法,全都不是微臣自己想出來的。”
不是李進他想出來的?
那又會是誰?!
好在李進很快就給了答案。
“這些全都來自大明神候、揚州知府楊憲楊大人,我隻是負責將他所說的話規整在一起而已,充其量也就隻是起到一個裁縫的作用。因此陛下如果真要賞賜的話,那就給楊大人吧。”李進將身子躬得更加低了。
這道策論竟然來自楊憲!
對於這事,朱元璋、朱標父子既感到驚訝,又覺得在情理之中,仿佛這件事本該就是這樣才對。
果然,這世上哪這麽容易找到第二個像楊憲這樣的大才。
朱標兩眼放著光。
朱元璋看著李進,開口道:“起來了,楊神候有功,你同樣有功。要不是因為你的這一篇策論,我們也不會知道大明稅製的弊端,咱說話算話,說給你賞賜就給你賞賜。”
“說吧,要什麽賞賜。”
“之前幾個月在揚州小學的教書生涯,讓微臣受益匪淺,如果沒有那段時間的曆練,微臣也絕對無法取得今日的功名。微臣想跟在楊大人身邊繼續學習。”說著李進就跟著跪了下去。
朱元璋看著李進。
在他看來李進絕對算得上是青年才俊,值得培養,將他放在楊憲身邊,不求學個七八成,隻要能有三四成本領,那對朝廷都將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咱答應你了,你們這一批進士本就要下各基層衙門鍛煉,你就迴揚州,跟在楊憲身邊好好學本事吧。到時候好做到更好報效朝廷。”朱元璋開口笑道。
“謝陛下!”李進跪恩道。
李進離開後。
朱元璋臉上笑意忽然收斂了起來,他看著朱標,忽然開口道:“老大,你說楊憲明明知道咱大明的稅製有問題,為什麽沒有和咱說呢。”
聽了朱元璋的話。
朱標心裏“咯噔”了一下。
對於自己的這個父皇,他再了解不過了。
朱標連忙開口解釋道:“或許楊卿並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時機去說這件事情,也有可能他打算做好萬全的準備後,再和我們說這件事情。”
看到朱標略微有些緊張模樣,朱元璋笑了,拍拍朱標的肩膀,開口笑道:“老大你放心,我對楊憲沒有意見,方才隻是就這麽隨口一問而已。”
“那麽李卿,你說說稅製如果要改的話,要怎麽改?”朱標看著李進開口問道。
朱元璋也是抬起頭,將視線投向了李進。
既然能夠看出大明稅製問題所在,那麽必定也會有相應的解決方法。
“我要提出的方案,就是官民一則、均田均糧。”
李進頓了頓,接著開口道:“首先,‘均田’抹平了官田和民田的賦稅差距,這樣一來將大大減輕官田的負擔,讓那些承受不了官田沉重賦稅而因此逃亡的百姓可以迴來繼續種田。這樣一來,朝廷既能夠恢複稅收,同時還能減少流民,可謂是一石二鳥。”
“其次,就是均糧了。”
“我所說的均糧,即將百姓們所有的稅賦耗羨全都攤算入田畝中,讓田多的多交稅,讓田少的少交稅,沒田的不交稅。”
李進口中的耗羨,是指官府解送百姓稅糧過程中,所產生的的損耗以及運輸的成本。
這對於百姓來說是一塊很重的負擔,最離譜的情況,曾出現過一石稅糧高達七八鬥耗羨!
之前耗羨是按戶征收的,這對那些田多的有錢有勢的大戶自然有利,卻給田少的普通老百姓帶來了無比沉重的負擔。
把耗羨攤入田畝中,能讓豪強大戶負擔起他們逃避的稅賦,也能給老百姓減輕負擔,這麽做同樣可以大大遏製流民現象。
朱元璋和朱標越聽,眼睛就越亮。
簡直是太妙了。
在他們看來,李進剛才所講的“官民一則、均田均糧”的稅製改革,可謂對症下藥。
簡直是妙不可言!
“李進,你這則諫言於大明有大功,你說說要什麽獎勵。”朱元璋大喜,開口道。
朱標同樣如此,看著李進,滿眼都是楊憲的影子。
中書省。
“相國,伱方才所講的有關稅製改革的策論真的是那個李進寫的?”胡惟庸臉上滿是震驚之色。
以他的眼光,自然能夠看出這篇稅製改革的策論價值萬金。
“不然你以為為什麽他會被太子殿下,特意點為此次恩科的頭名。”李善長放下手中的茶杯,看著胡惟庸,開口道。“就在方才,他又被召進宮了。要是我沒有猜錯的話,此刻他人就在禦書房之中。”
“相國,你說咱是不是可以提前將其拉攏進咱們的陣營。這李進一看就是人才,未來必定會受到陛下重用。而且我調查過,他就是馬南山的侄子,算起來本來就是咱淮西一脈的。”胡惟庸開口道。
見李善長沉默不語。
胡惟庸繼續開口道:“相國,如今對咱們來說情勢嚴峻啊。楊憲如今的風頭你又不是不知道,不僅被封大明神侯,太子殿下更是三天兩頭往揚州跑。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抓緊時間籠絡這批首屆恩科的士子,李進就是例子。”
“屬下擔心,要是我們不采取行動,任由楊憲做大的話。劉伯溫、楊憲二人終將進入中書省,取代恩公與屬下,掌握朝廷大權。到那個時候,咱們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甚至是過到頭了。”
(
很顯然這兩年,楊憲的異軍突起,讓胡惟庸慌了。
他原本以為等到李善長退休後,中書省那個位置,他十拿九穩,可如今看來,遠不是這麽迴事。
李善長看了胡惟庸一眼,神情嚴肅道:“惟庸啊,有一點你要牢牢記著。皇上不會讓任何一撥人,主掌朝廷大權的。你等著看吧,隻要這個李進真有才幹,能夠起來,很快就將取代楊憲如今的位置。”
“此事臣不敢居功。”李進躬身行禮道。
朱元璋和朱標二人,此刻還都以為李進隻是謙虛而已,不過很快他們就意識到自己誤會了。
隻見李進繼續開口道:“關於大明如今稅製的弊端,以及稅製改革的方法,全都不是微臣自己想出來的。”
不是李進他想出來的?
那又會是誰?!
好在李進很快就給了答案。
“這些全都來自大明神候、揚州知府楊憲楊大人,我隻是負責將他所說的話規整在一起而已,充其量也就隻是起到一個裁縫的作用。因此陛下如果真要賞賜的話,那就給楊大人吧。”李進將身子躬得更加低了。
這道策論竟然來自楊憲!
對於這事,朱元璋、朱標父子既感到驚訝,又覺得在情理之中,仿佛這件事本該就是這樣才對。
果然,這世上哪這麽容易找到第二個像楊憲這樣的大才。
朱標兩眼放著光。
朱元璋看著李進,開口道:“起來了,楊神候有功,你同樣有功。要不是因為你的這一篇策論,我們也不會知道大明稅製的弊端,咱說話算話,說給你賞賜就給你賞賜。”
“說吧,要什麽賞賜。”
“之前幾個月在揚州小學的教書生涯,讓微臣受益匪淺,如果沒有那段時間的曆練,微臣也絕對無法取得今日的功名。微臣想跟在楊大人身邊繼續學習。”說著李進就跟著跪了下去。
朱元璋看著李進。
在他看來李進絕對算得上是青年才俊,值得培養,將他放在楊憲身邊,不求學個七八成,隻要能有三四成本領,那對朝廷都將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咱答應你了,你們這一批進士本就要下各基層衙門鍛煉,你就迴揚州,跟在楊憲身邊好好學本事吧。到時候好做到更好報效朝廷。”朱元璋開口笑道。
“謝陛下!”李進跪恩道。
李進離開後。
朱元璋臉上笑意忽然收斂了起來,他看著朱標,忽然開口道:“老大,你說楊憲明明知道咱大明的稅製有問題,為什麽沒有和咱說呢。”
聽了朱元璋的話。
朱標心裏“咯噔”了一下。
對於自己的這個父皇,他再了解不過了。
朱標連忙開口解釋道:“或許楊卿並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時機去說這件事情,也有可能他打算做好萬全的準備後,再和我們說這件事情。”
看到朱標略微有些緊張模樣,朱元璋笑了,拍拍朱標的肩膀,開口笑道:“老大你放心,我對楊憲沒有意見,方才隻是就這麽隨口一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