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董海鵬和村主任張興輝帶領徐誌凱了解民情,董官莊村地處丘陵地帶,村子裏的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裏沒有企業,也沒有支柱產業,糧食種植要小麥、花生、玉米、大豆、地瓜等,人均收入低於其他地區,是一個還沒有脫貧是村子。


    這裏有“五官莊、四桃園、一溜圩子靠河沿”順口溜,這十五個村莊散落在方圓三十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唯一的桃官完小坐落於桃官路北側,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集體建設的磚瓦房。桃官小學學校在校生有1134人,包括幼兒園的162名學前生。


    徐誌凱參觀學校問董海鵬:“董書記,學校東麵的河叫什麽名字?”


    董海鵬說:“徐總,叫桃源河,發源於北部桃花山,是我縣有名的支流河道,與杏花河匯流流入沂河。


    沂河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係中較大的河流,位於sd省南部與js省北部,是古淮河支流泗水的支流,源自sd省沂源縣田莊水庫上源東支牛角山北麓。


    沂河在臨沂以上主要為山丘區,水土流失嚴重,支流多由西側匯入,呈不對稱的‘樹枝狀’,水流急,洪峰高,暴漲暴落;臨沂以下,進入平原,河道寬淺,主要靠築堤排洪。沂河源出沂源田莊水庫,流經淄博沂源、臨沂沂水、臨沂沂南、臨沂市區、臨沂蘭陵、臨沂郯城,至js省邳州市入新沂河,抵燕尾港入黃海。全長574公裏,流域麵積 1.73萬平方公裏,集水麵積約4892平方公裏,河麵最寬達 1540米;被臨沂人民譽為‘母親河’。


    沂河流域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跡薈萃。沿岸有沂源猿人遺址、織女洞、北寨漢畫像墓、陽都故城、禹國故城、金雀山、銀雀山漢墓群、郯國故城等文化古跡。


    沂河古稱沂水,古代為泗水支流,黃河奪淮、泗入海後,沂水成為黃河支流。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開河運河航道成,沂水又為新開運河所截,不得入黃河,因而改道南流,匯入駱馬湖。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為保運河河道和宿遷城,開攔馬河引駱馬湖水東注黃海。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挑挖六塘河,使沂河水東至灌河口入海。清乾隆十一年在蘆口建碎石壩。


    1949~1953年,堵閉蘆口壩,不再分泄沂河洪水人城河:堵閉原武河分洪口。按分洪 1500立方米每秒開挖分洪道,向武河分水;開挖華沂至墊頭13千米新沂河築堤束水漫灘行洪3000立方米每秒。從此,沂河在華沂村以下分兩支,原沂河為老沂河,成為西支。在王樓南入駱馬湖;新開辟沂河為東支,稱新沂河草橋段。為區別於嶂山閘以下新沂河新沂河草橋段稱沂河。直至建國後 1951年開挖新沂河,仍保持由灌河口入海的形勢。”


    “董書記,桃源河西岸地勢平坦,此處建設學校占到天時地利與人和,是建設希望小學學校的不二選擇,請你去有關單位審批。”徐誌凱說。


    “好的,徐總。”董海鵬答道。


    建設希望小學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新飛集團在最短的時間建成希望小學,接著徐誌凱在董官莊村投資,首先治理桃源河。按照生態、自然、親水的原則,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堤線和岸線,對河道進行治理,現主體工程已完成,正在進行收尾工程施工,計劃當年六月底完工。


    桃源鎮將水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作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重大民生實事,列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項目清單,對桃源河沿線水生態環境進行深入整治,開展治源頭、清河道、建公園、鋪綠道等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把水環境治理工作不斷推向深入。


    辛忠良來到位於桃官社區和李圩子村之間的桃源河段,如今桃源河生機勃勃、水清岸綠,桃源河碧道為群眾提供親水遊憩、健身休閑好去處。河岸邊上,日常維護的工作人員正在清理淤泥,修剪雜草。每天早上他都會來桃源河看一看,桃源河的水質有很大的變化,河岸兩邊的景色有明顯的改善。群眾經常來桃源河邊散步,認同感、滿足感、幸福感有大大的提高。


    桃源鎮原來的利民汙水處理廠已難以滿足日益增大的汙水排放處理需求,為確保汙水處理效率和質量,桃源鎮積極推動落實鎮汙水預處理站及配套管網工程項目建設,投入億元新建一座桃源鎮汙水處理站。建成後,將大大提升地區汙水處理效率,有效改善全鎮水環境。


    據了解,桃源鎮全麵落實推行河長製、湖長製的各項工作,紮實促進河長製、湖長製的河湖管理模式落地生根,包括將轄區範圍內3條河流、4宗水庫、1宗山塘納入河長製湖長製管理範圍,同時建立鎮、村兩級河長湖長體係,根據屬地管理原則明確了12名鎮級河長、21名村級河長(含10名自然村河長),各級河長對所負責河道進行巡查。


    桃源鎮委鎮政府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河長製工作,從五大舉措入手,實現讓桃源河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堤固的目標。一是投資億元對汙水處理廠進行改造;二是對建桃工業區、富民工業區的汙水進行集中處理;三是對桃源鎮內各村進行全麵的農村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四是加大對禽畜養殖的整治力度;五是專門成立了一支護河隊,對桃源河進行巡邏保護。


    河道治理結束,智能溫室陽光大棚建設接近尾聲,董海鵬在村裏設宴慶祝。


    董海鵬對徐誌凱說:“明萬曆年間董倪兩姓人來此定居,初名為董倪官莊,後來倪姓搬走,演變為董官莊村,大部分是張、李、鄭、劉等姓人居住。後有辛、冷、薑姓等自外地遷入。距鎮政府駐地二十裏,距縣政府駐地五十公裏。


    全村有475戶1663人,全村轄區總麵積約1.35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麵積25.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經濟收入以家庭養殖業為主。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董為勝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


    1948年,本村有7名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張興輝任黨支部書記。後有董有田、薑勝利、辛永年、薑建設、冷紹幸、董德義、辛永政、董海鵬等任黨支部書記。


    2012年7月起,董海鵬任黨支部書記。2012年,全村有3個黨小組,32名黨員。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於 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複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董德義任主任,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


    1942年春成立慧文小學,1971年10月董家莊小學成立。自建國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6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隻能維持半年的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65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175公斤,全村總收入32萬元。2000年,全村總收入1155萬元,人均純收入2550元。2002年,全村有摩托車120輛,電話220部,彩電275台,電冰箱260台,洗衣機240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本村隻有60戶人家,沒有一條象樣的街道,到處破爛不堪。村民住的全是草房,人均居住麵積僅有5平方米。1983年以來,村裏規劃街道和房屋建設。至2000年,全村新建12排190幢新房。2002年,人均住房麵積16平方米。


    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9年,村集體購買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0年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2安裝自來水,村民吃上了甜水。2000年安裝上有線電視。”


    張興輝說:“我們村現有黨員39人,發展豐產林100多畝,養殖戶20餘戶,共硬化村內道路1.5公裏。


    近幾年在村‘兩委’班子和全體黨員的帶領下,在原來的舊村改造基礎上基本達到80%以上,解決水源汙染投資12萬元,建自來水房,鑽深水井1眼,投資50餘萬元硬化村內道路,並用女貞樹苗和花草進行了村內美化,興建文化大院,內設籃球場,農家書屋等文化運動項目,深入開展各項文明創建活動。


    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村各項工作得到共同認可,被評為區級社會主義建設先進村,美在農家示範村,平安建設示範村莊,生態文明村,建設先進單位,綜合考證先進單位,計劃生育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於朝霞說:“現如今徐總在河邊我我們村捐建十幾個陽光大棚,使我們致富有望,謝謝徐總,謝謝新飛集團,謝謝所有的好人。”


    老書記辛永政說:“現在新飛集團幫扶我們,我們要珍惜這個機會,為脫貧致富和永不返貧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八十多歲的老書記薑建設說:“建設希望小學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與未來,修建陽光大棚是我們村致富的希望,未來的路要怎麽走,領導的責任重大。”


    黨小組長劉福明說:“致富的路上有愛心企業相陪,我們要風雨兼行,緊跟時代的步伐,在土地裏刨出金子,為夢想和富強而奮鬥。”


    徐誌凱說:“為了村民們早日致富,我願為村裏出力,也願為辛勤的人們加速致富,綜合村裏的實際情況,我個人捐款600萬元為村子裏建設糧食深加工廠,並為村裏打開銷售之路。”


    “徐總,我們無法表達對您誠摯的謝意,就敬您一杯水酒聊表寸心。”董海鵬激動地說。


    “董書記,我丈夫是飛行員,不能喝酒,這一杯酒窩代他喝了,謝謝你們的深情厚誼。”梁玉紅端起酒杯說。


    “行,梁總的話我們信,我們要連幹三碗以示誠意。”董海鵬說。


    “好,我也陪你們連幹三碗。”梁玉紅說。


    “謝謝梁總,我們先幹為敬。”董海鵬說。


    “你們看什麽呢?全部起來敬梁總。”張興輝說。


    “是,主任。”大夥答道。


    梁玉紅喝出品味,喝出豪情,讓這些山東大漢刮目相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難得糊塗的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作家tY8lvv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作家tY8lvv並收藏難得糊塗的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