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誥曰:唯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康誥曰:唯命不於常。康誥中說,人的天命並不是始終如一的。


    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能夠與道合一,從自性本心的角度去行一切利眾之善就會符合天命,就能夠得到天命。而與道相悖,那麽就會失去天命。


    所謂的天命,既是指自性本心,同時也是指人在世間的命運,包括人的壽命、福報等等。因為人的生命是內外一體的,當人的行為與大道相背離的時候,則為不善,不善則失之。所以人的天命並不是恆常的,“唯命不於常”,它取決於每個人的心。你的心處在什麽樣的境界,那麽你就會形成什麽樣的命運。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楚書中說,在楚國沒有什麽是真正的寶物,如果說有的話,隻是以善作為寶。注意,善就是“君子先慎乎德”這個德的具體體現,落實到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行為之中,就是善。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舅犯是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文公的舅舅,也是他的大臣,在曆史上被稱為舅犯。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亡人就是流亡的人,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麽是寶,仁親以為寶,隻是將仁愛親民這種修行當作至寶。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秦誓就是秦穆公時候的誓令之詞。秦誓中說,如果有這樣的一位大臣,忠誠老實,對國家忠心耿耿,雖然沒有什麽特別的本領或優點,但是他心胸寬廣,其心休休焉,休休是寬容的意思,其如有容焉。古人說,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就是這個有容,宰相肚裏能撐船,大人有大量,所謂大人就是他有著超越一般人的胸懷和度量。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技代表本領、長處、優點。當看到才華出眾的人,若己有之,就像他自己擁有這種才華一樣,非常隨喜,感到敬佩。


    人之彥聖,其心好之。彥聖的彥,指有才能、有德行。聖,即聖賢。當見到德才兼備、品德高尚的聖賢之人,其心好之。好,就是喜好,願意像這樣的人學習,願意接近這樣的人,就是其心好之。


    不啻若其自口出,實能容之,不僅僅在口頭上是這樣說的,他在心裏麵也是這樣想的,他在心裏麵是真的佩服這樣的人,能夠接納這樣的人,並且願意向其學習。


    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因為秦誓是秦穆公的誓令,作為一國之君,如果能得到這樣的人作為自己的大臣——前麵說若有“一介臣”,一介臣子,能夠得到這樣的人來輔佐自己的話,就能夠保我子孫黎民,就能夠使秦國的百姓黎民以及君王的子孫後代得到保護,這個保護是來自於深厚德行的蔭庇;尚亦有利哉,這是多麽有大利益的事啊!


    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這是說另外一種人,如果一個人看到別人本領高強才華出眾,就心生嫉妒和厭惡,媢,是嫉妒的意思,媢嫉以惡之,就是從心裏感到深深的嫉妒、厭惡,不能容忍他人比自己強。


    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對於品德高尚的聖賢之士,想方設法地進行壓製和排擠,與其對著幹,製造各種障礙,使其沒有機會展示才能,心裏實在容不下這些比自己優秀的人。


    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如果這樣的人做了大臣,不僅不能保護黎民百姓和子孫後代,而且會使國家社稷陷入非常危險的境地!


    這段話從整體上來看,“君子先慎乎德”,這個德的具體體現,為善,為仁親,為有容。就是說以善為德,以仁親為德,以容為德。在之前的分享中說過,孔子之道,忠恕而已。“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這裏的斷斷兮,有意誌堅決之意,代表專一、守誠、忠誠不二、忠心不二的意思。這段話已經把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包括仁的思想、忠的思想、恕的思想全部涵括在內了。


    以上是從通常的角度進行的解讀,下麵從觀心修行的角度進行一下解讀。


    康誥曰:唯命不於常。惟就是隻有。命,對觀心修行者,是指身家性命。唯命不於常,就是說僅僅注重我們在人世間的生命不是長久之計,生命是無常的。常即是道,與道合一即是常。常即是永恆。不於常就是得不到永恆,得到的隻是一個暫時的、無常的、虛妄的東西。唯命不於常,從觀心修行獲得生命解脫的角度,就是說,如果僅僅圍繞著我們在人世間的生存為核心去追逐各種欲望名利,其實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的,因為生死無常。當我們還不能真實的超越生死,還不能與無生無滅的大道合一的時候,這時我們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在無常變化之中,不管你追求什麽,得到的必然會失去,最終根本把握不住任何東西,死亡會毫不留情的奪走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的生命本身。隻有與大道合一才能夠真正的超越生死,才能獲得究竟永恆的自由。


    那麽如何才能夠融入大道與道合一呢?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善,對於大學之道的修行來說,有兩個核心內容,一個是明明德,一個是親民。明明德,就是明心見性,見到自己生命中那個本自無生無滅、本自超越生死的本性;親民,就是將這種自性本心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整個身心生活中去,自覺覺他,將這兩個方麵都做到非常圓滿的境界,就是“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個至善就是這裏的善。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這個“善”用佛家語言來說就是智慧和慈悲,明明德即是智慧清明,親民即是慈悲。而智慧中有慈悲,慈悲中有智慧,它們是圓融一體的,將這兩個方麵作為自己生命的終極目標,作為作為自己修行最重要的核心目標,以此來指導自己的生活,指導自己的修行,永遠走在追求解脫追求自由的與道合一的正道,這即是善,合於道即是善。反之,背離了這樣的方向,背離了這樣的軌道,背離了這樣的原則的一切言行和思想,都是不善,不善則失之,那麽就會在生死中輪轉,在苦海中沉浮,唯命不於常。


    這個善,從更深的角度來說,它已經超越了善惡二元對立的善,而是指我們生命的本體,它指的是自性本心、本源清淨心、我們本有的佛性。善,就是這個本自能覺同時覺而本空之的自性本心。此自性本心,本自自在,本自圓滿,本自自由,本自永恆,無生無滅,不去不來。這個才是我們生命中真正的善。從這樣的角度而言,什麽是至善呢?至善就是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夠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時刻都不離開它,或者說這個時候我們的生命與自性本心已經無二無別,已經圓融一體,我們的生命就是自性本心的化現,我們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合於自性本心的智慧和精神,那麽我們的生命就自然地合於大道,這即是至善。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楚書中說,楚國沒有什麽寶貝,如果說有寶貝,則隻有至善的聖賢之道才是真正的珍寶。這個善,跟之前所說的善是一樣的意義,隻不過作者應用了更多《尚書》中的話來進行引證和旁證而已。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亡人,就是流浪在外沒有家的人。什麽是沒有家的人?就是迷失了自性本心、找不到自性本心、見不到自性本心,甚至根本不知道自性本心的人。他在迷妄中流浪,在苦海裏輪轉,這樣的人,就是亡人,也就是迷惑的眾生。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為什麽說對於眾生來說沒有什麽寶,仁親以為寶呢?因為“仁親”就是大學之道,就是明明德和親民,隻有走明明德之道和親民之道,才能破迷轉悟,才能從無明的迷惑中走出來,才能夠見到自性本心,才能夠出離迷妄、出離輪迴。所以說對於見不到自性本心的人而言,首先要學習關於自性本心的智慧。學習自性本心的智慧,對於中國人而言,其實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儒釋道三家雖然有各自不同的教義、教法,但其實其核心都是心性學,都是自性本心之學,不管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還是佛家的佛,最終所要讓我們了悟的都是每個人生命中本自具足的那個本自超越生死的自性本心。當一個人從無明迷惑的狀態到找到了迴家的方向,找到了迴家的路,然後認準這個方向一直精進的修行,那麽他最終就會來到生命當下一直皆在的那個家、那個本源,這個時候他就不再是亡人了,而是一個明白了生命真相的人,一個與道合一的人,也就是大人。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一介,就是一個的意思,但同時這個介還含有耿介、正直的意思。斷斷,就是專誠守一、精誠專一之意。專一於什麽呢?專一於大道,專一於大學之道,表示追求大道的意誌、追求大道的願心始終不變。另外斷斷還表示一種決斷、一種決心,就是牢固地樹立起自己此生的誌向,決定不變,即是斷斷兮。無他技,就是沒有其他的技能和長處。也就是說,如果有這樣一個人,非常的耿介、正直,專一守善,矢誌不移的追求大道,那麽即使他沒有什麽其他的技能和長處,隻要有這一點,就已經足夠了。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休休,是寬容的意思,形容修道之人心懷寬廣、氣魄宏大。其如有容焉,就是說寬廣的胸懷像大海一樣包容一切,像天空一樣能夠含容一切。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看到別人的優點和長處,非常的歡喜,非常的隨喜,就像自己也擁有一樣。


    人之彥聖,其心好之。見到才能出眾、品德高尚的聖賢,心生仰慕,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有一個成語,專門來形容這種“人之彥聖,其心好之”:見賢思齊。見到聖賢就希望能夠與其齊平,使自己的境界也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叫做見賢思齊。


    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真心追求大道的人,對於聖賢的仰慕和敬仰不僅僅體現在口頭上,更體現在他的內心和實際言行之中。他會以聖賢前輩為榜樣,精進地實踐大學之道,直到達到內聖外王的聖賢境界。


    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如果能得到這樣的人輔佐自己,必定能夠使社稷安定、百姓安樂,這實在是非常難得的利益和福分。這樣的人即是儒家之道修行的典範,其精神即是儒家精神的寫照。同時對於觀心修行者而言,不應有外求之心,所以說,與其期望遇到這樣的人,不如自己成為這樣的人。所有的這些對於觀心修行者而言,都是不斷激勵自己精進修行的力量。觀心修行者,以經典中所說的這些標準作為自己修行的標準,以經典中所說的典範作為自己修行的標杆,作為自己生命和人格升華的榜樣,最終使自己一步步地達到這樣的境界。隻有使自己成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以善為寶,才是真正的仁親以為寶,如果寄希望於外在,那麽這就不是一個修行者應該做的。


    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相反,對於別人的長處和優點,不僅沒有歡喜心,反而心生嫉妒和厭惡;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對於品德高尚的人,不僅沒有敬仰之心,反而與之對立,製造各種障礙,在心裏麵不能夠容忍對方比自己優秀,那麽這樣的人“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這樣的人不僅不能造福黎民百姓,而且對國家和社會都是有害的,這樣的人非常地危險,一定要遠離這樣的人,越遠越好。


    在觀心修行中,以上所說代表了兩種情況,一種是妄念,一種是正念。前麵說的那一種就叫做正念、善念,凡是符合修行之道的這種念頭、修法都是正念、善念;凡是與正念、善念相違背的、不符合正念、善念的其他的念頭、思想、言行都是妄念、惡念。這時,在觀心修行的時候,就要時時刻刻地警醒自己,時時刻刻知道自己內心的念頭是正念還是妄念,而修行就是保持正念,妄念來的時候保持警覺、覺照而不跟隨之,在《金剛經》中有一句話,叫做“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護念,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修行的竅訣,也是一種修行的法門,就是時時刻刻守護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安住在本自清淨、本自清明的本心之中,然後去觀照和守護自己的心念,看看自己心中的念頭如何生起,如何變化,這種念頭是正念還是惡念,正念使之增長、穩定,妄念、惡念使之消滅、不生。同時對於正念也不要過於執著,不執著的意思,不是說你不要保持觀心覺照的正念,而是要在保持正念的同時,不生法相,不生緊張刻意之心。而如果心裏麵升起了各種妄念,這個時候警覺之心一定要及時的升起,然後專心專注地觀照著心中的妄念,讓其自來自去即可。你隻要清楚地知道它是妄念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去刻意地處理妄念。妄念本來就是無常的,即生即滅,隻要觀而不隨,妄念自消。,這些妄念是我們生命中久遠以來所沉積的習氣欲望隨著不同的因緣條件而展現出來的,這個觀而不隨的過程,就是在保持正念的覺照中消磨習氣的過程,就是消除妄念的過程,隻要不被妄念帶走了,不被它所轉,就是正確的修行之道。


    佛家常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僅僅是指我們外在的言行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為所有外在的言行都起自於內心的念頭,而修行如果僅僅從念頭的結果即言行上去修,其實已經晚了一步,要迴到所有一切言語行為的最初根源,就是起心動念之處,從那裏開始進行念念覺照,發現內心生起的念頭是妄念,就隻是觀照著它而不跟隨它,不要讓它繼續發展為言語和行為,這就是“諸惡莫作”的修行了。


    念頭,是修行的著力處、用功處。當妄念生起,而你的覺照一直在的話,那麽這個念頭就僅僅是無常的念頭,它不會變成語言,更不會變成行為,那麽,當它消散了之後,這個習氣就消散了。如果失去了警覺和覺照,當妄念變成了言語和行為,那麽這個言語和行為就會成為新的妄念習氣的種子,妄念習氣不僅沒有減弱反而增強了。因此,對於觀心修行者來說一直保持念念覺照,對各種妄念觀而不隨,是最重要的修行的功課。


    眾善奉行,一方麵是指,當你心中生起了善念的時候,就要把這個善念落實到自己的言行中去,無私的利益他人;另一個方麵則是說,在覺照到妄念的時候,能夠保持覺照而不跟隨妄念,這本身就是善,正念即是善,保持住了這個正念就是眾善奉行。


    所以說作為觀心修行者,說來說去所有的核心就是念念覺照自己心中的念頭,保持觀照的正念,保持覺照的正念,保持警醒的正念,保持警覺的正念,不被一切妄念所轉,這就是觀心修行的功課。堅持長期這樣訓練下去,心中那些紛飛的念頭慢慢的就消散了,當心中的這些妄念消散的時候,我們的本心就自然地裸露了出來,這個時候你要在這種狀態中去體悟自己的心,體悟它的空性,體悟它的覺性,體悟它的無形無相、離於生滅的本性,體悟它本自清淨、本無來去、本無動搖、本自離於一切二元對立的空性本質,那麽在某一刻就會在這樣深入地關照和體悟的過程中,真切地明白自心的真相。


    另外,今天分享的這段內容,對於我們還有一個特別的啟發或者提醒,就是說一定要遠離惡友。當我們的心還沒有真正地達到在一切情境中如如不動、不被一切相所染的境界的時候,那麽就需要遠離各種汙染,遠離各種惡友。所謂惡友,就是那些不僅對我們的修行沒有幫助,反而卻會加重我們的欲望習氣、汙染我們的清淨之心的人,在這個時候要注意遠離這樣的人。然後當你經過長期精進的修行,智慧和定力已經比較穩定,不管在什麽樣的情況下,不管遇到什麽樣的人,再也無法染著你的時候,這個時候再返迴來,迴到紅塵之中,然後隨緣接觸和引導所有有緣的生命一起走向覺醒,這時不僅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因為這也正是大學之道中親民修行的內容之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空心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空如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空如月並收藏明空心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