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是視角。而“一切”是無限的,因而視角也是無限的。
這不僅僅是一種對事實的表述,它同時還啟發著我們,不要局限於自己有限的視角,要學會不斷地拓展和提升自己的視角。隻有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不斷地成長,我們的智慧才能不斷地提升。
視角是無限的,意味著,看待同一件事,除了我們習慣性的視角外,還有很多新的視角。
特別是當我們在原有的視角下遇到解不開的難題與困惑時,這時就需要提醒自己,應該主動轉換視角,嚐試打開新的視角。
視角法則(十一)說到,視角有領域、角度、廣度、深度、維度等方麵的不同。我們可以嚐試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從更廣、更深、更多層麵、更多維度來開拓新的視角。
新的視角會打開新的視界,新的視界會帶來新的發現,新的發現會激發新的思路,發現更多的新視角、新視界。
這時,原來看似無解的問題,答案很快就會浮現出來。
視角是無限的,它還代表著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生、我們的夢想,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有些視角會為我們的心靈插上飛翔的翅膀,從而脫離紅塵的漩渦,享受在藍天上翱翔的自由。
有的視角卻會捆住我們的手腳,甚至一步步把我們逼進死胡同,看不到任何出路和希望。
有的視角會增長我們內心的欲望,點燃我們的嗔恨,甚至可能會把我們推向懸崖、深淵和毀滅。
有的視角則會劃破無邊的黑暗,將明亮的天光投進我們幾近絕望的雙眼。
對於如此巨大的差別,也許你很難相信,這些竟然僅僅隻是由於視角的不同。
是啊,隻要換個視角,局麵也許就會完全改觀,甚至顛覆全局。但要轉變視角,有時看起來易如反掌,但實際情況卻總讓人感覺難比登天。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頑固的習慣——執著。
轉變視角,意味著必須先放下原有的視角,放空自己的心,讓心博大起來,然後不帶執著地去尋找新的視角。要做到這一點,對很多人來說實在很不容易。
在很多人心裏,放下原有的視角,就意味著對自己的否定。而自我否定是最難的事。其實他不明白,放下原有的視角,並不是對自我的否定,恰恰相反——是對自我的救贖。放下的、否定的,僅僅是束縛了自己、困住了自己的視角。但他看不到這一點,他把自己的視角當成了自己本身。於是,他的視角成了他無處不在、且異常堅固的牢籠。他不明白,他一直都有選擇視角的自由。
很多悲劇就是這樣造成的。悲劇的視角必將導致悲劇的發生,除非他能在悲劇的結果到來之前驀然警醒。
視角決定命運。而視角的轉換隻在一念之間。有的視角,呈現的是暗無天日的地獄。有的視角,照見的是光明無量的天堂。在巨大的危機中快速轉變視角的能力,即是一個人最需要、同時也是最難得的智慧。
那麽,對於我們來說,如何才能獲得這種難得的智慧呢?通過聞、思、修。也即學習、思考、訓練。
一個人很難自發地發現超越自己當前視角的更高視角,所以學習非常重要。
可以說,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五千年而依然生生不息、青春勃發,正是因為中華文明中有著至高至廣的智慧視角——道的視角。
中華文明,是大道文明,是聖賢文明。所謂聖賢,就是實修實證了至高至廣的大道智慧視角的生命。
聖人的生命已經與道合一,始終以道的視角觀照一切。
道的視角即是究竟超越的視角,不僅超越了其他所有視角,而且超越了自身,已經達到了最徹底、最究竟的無限境界。
所以,我們能夠生在這片被稱為“神州”——神聖智慧之州——的大地上,實在是無比地幸運。
在這片古老而智慧的大地上,傲然佇立著三棵並排而立的參天大樹——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智慧之樹。這三棵大樹看起來也許有諸多的不同,各有其不同的特色,樹幹不同,枝葉不同,花果更不同。但其實,它們的根在地下卻緊密相連,相互滋養,不斷地越紮越深,彼此無分。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選擇其中一家,也可以三家通學互參,互為補益。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土壤是道的智慧,空氣是道的智慧,陽光是道的智慧,水亦是道的智慧。而於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心性智慧文化則是道的載體,是精神的食糧。智慧的文化必將育就智慧的心靈。智慧的心靈必將擁有智慧的視角。因此,最重要的學習,即是大道智慧的學習。最重要的訓練,即是大道智慧的訓練。
智慧,其實是視角的異名。智慧的視角,即是慧眼。視角是無限的,正是因為智慧是無限的,無限的智慧將成就無限的慧眼。不斷地學習、訓練和應用大道智慧,最終就會與大道智慧圓融合一,成為大道智慧的承載者、傳承者。
有了智慧無量的慧眼,就可以依各種不同的生命情境而自如地應用智慧的視角,即使麵臨巨大的危機,也可以臨危不亂,慧眼如炬。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起了毛主席的兩句詩:“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在大智慧者的眼中,一切都是心的道具,應用隨心而不受其所拘。
這不僅僅是一種對事實的表述,它同時還啟發著我們,不要局限於自己有限的視角,要學會不斷地拓展和提升自己的視角。隻有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不斷地成長,我們的智慧才能不斷地提升。
視角是無限的,意味著,看待同一件事,除了我們習慣性的視角外,還有很多新的視角。
特別是當我們在原有的視角下遇到解不開的難題與困惑時,這時就需要提醒自己,應該主動轉換視角,嚐試打開新的視角。
視角法則(十一)說到,視角有領域、角度、廣度、深度、維度等方麵的不同。我們可以嚐試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從更廣、更深、更多層麵、更多維度來開拓新的視角。
新的視角會打開新的視界,新的視界會帶來新的發現,新的發現會激發新的思路,發現更多的新視角、新視界。
這時,原來看似無解的問題,答案很快就會浮現出來。
視角是無限的,它還代表著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生、我們的夢想,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有些視角會為我們的心靈插上飛翔的翅膀,從而脫離紅塵的漩渦,享受在藍天上翱翔的自由。
有的視角卻會捆住我們的手腳,甚至一步步把我們逼進死胡同,看不到任何出路和希望。
有的視角會增長我們內心的欲望,點燃我們的嗔恨,甚至可能會把我們推向懸崖、深淵和毀滅。
有的視角則會劃破無邊的黑暗,將明亮的天光投進我們幾近絕望的雙眼。
對於如此巨大的差別,也許你很難相信,這些竟然僅僅隻是由於視角的不同。
是啊,隻要換個視角,局麵也許就會完全改觀,甚至顛覆全局。但要轉變視角,有時看起來易如反掌,但實際情況卻總讓人感覺難比登天。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頑固的習慣——執著。
轉變視角,意味著必須先放下原有的視角,放空自己的心,讓心博大起來,然後不帶執著地去尋找新的視角。要做到這一點,對很多人來說實在很不容易。
在很多人心裏,放下原有的視角,就意味著對自己的否定。而自我否定是最難的事。其實他不明白,放下原有的視角,並不是對自我的否定,恰恰相反——是對自我的救贖。放下的、否定的,僅僅是束縛了自己、困住了自己的視角。但他看不到這一點,他把自己的視角當成了自己本身。於是,他的視角成了他無處不在、且異常堅固的牢籠。他不明白,他一直都有選擇視角的自由。
很多悲劇就是這樣造成的。悲劇的視角必將導致悲劇的發生,除非他能在悲劇的結果到來之前驀然警醒。
視角決定命運。而視角的轉換隻在一念之間。有的視角,呈現的是暗無天日的地獄。有的視角,照見的是光明無量的天堂。在巨大的危機中快速轉變視角的能力,即是一個人最需要、同時也是最難得的智慧。
那麽,對於我們來說,如何才能獲得這種難得的智慧呢?通過聞、思、修。也即學習、思考、訓練。
一個人很難自發地發現超越自己當前視角的更高視角,所以學習非常重要。
可以說,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五千年而依然生生不息、青春勃發,正是因為中華文明中有著至高至廣的智慧視角——道的視角。
中華文明,是大道文明,是聖賢文明。所謂聖賢,就是實修實證了至高至廣的大道智慧視角的生命。
聖人的生命已經與道合一,始終以道的視角觀照一切。
道的視角即是究竟超越的視角,不僅超越了其他所有視角,而且超越了自身,已經達到了最徹底、最究竟的無限境界。
所以,我們能夠生在這片被稱為“神州”——神聖智慧之州——的大地上,實在是無比地幸運。
在這片古老而智慧的大地上,傲然佇立著三棵並排而立的參天大樹——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智慧之樹。這三棵大樹看起來也許有諸多的不同,各有其不同的特色,樹幹不同,枝葉不同,花果更不同。但其實,它們的根在地下卻緊密相連,相互滋養,不斷地越紮越深,彼此無分。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選擇其中一家,也可以三家通學互參,互為補益。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土壤是道的智慧,空氣是道的智慧,陽光是道的智慧,水亦是道的智慧。而於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心性智慧文化則是道的載體,是精神的食糧。智慧的文化必將育就智慧的心靈。智慧的心靈必將擁有智慧的視角。因此,最重要的學習,即是大道智慧的學習。最重要的訓練,即是大道智慧的訓練。
智慧,其實是視角的異名。智慧的視角,即是慧眼。視角是無限的,正是因為智慧是無限的,無限的智慧將成就無限的慧眼。不斷地學習、訓練和應用大道智慧,最終就會與大道智慧圓融合一,成為大道智慧的承載者、傳承者。
有了智慧無量的慧眼,就可以依各種不同的生命情境而自如地應用智慧的視角,即使麵臨巨大的危機,也可以臨危不亂,慧眼如炬。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起了毛主席的兩句詩:“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在大智慧者的眼中,一切都是心的道具,應用隨心而不受其所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