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切都是我們心中的幻相,那麽這顆心是我們平時能夠思維作用的這顆心嗎?我們又如何觀照自己的心,如何認知妄念與真心的區別呢?


    我們所說的心,其實就是我們平時能夠思維作用的這顆心,但不是思維的工具——大腦,也不是思維的內容——思想、念頭,把大腦、思想、念頭等當成真心,並不是正確的認識。


    這裏涉及到體、相、用的問題。


    我們用大海與浪花來做比喻:大海平靜的的狀態,就相當於我們的真心,浪花湧動的狀態,就相當於真心表現出的動態的現象。


    大海是體,即本體,浪花是相,即現象,大海能夠生起浪花的能力和作用,即是用。


    那麽,如何才能找到真心呢?


    當我們開始尋找生命的真相時,就已經走上了尋找真心的路。


    當我們與佛結緣,並皈依佛陀與佛陀的教法時,就走上了尋找真心的正確道路。


    我們需要謹記佛陀覺悟後的教導:眾生皆圓滿具足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所以其實我們的真心與佛陀之心,本無區別。


    這樣,我們就可以按照佛陀的教導,不斷修行自己的心,直到真切地體認到自己的自性本心。


    為了認知到真心,佛陀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人們講說了很多種方法,佛經中說,人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妄心,佛有八萬四千種法門來對治這些妄心,妄心熄滅,真心即現。


    我們在這裏是無法討論這麽多種方法的,所以我隻是分享一下自己的修行方法,供大家參考。


    因為心是無形的,所以很難直接說清楚,但我們可以用比喻來說清楚。


    分別心的心體,如果不是真心,難道還會是其它的什麽心嗎?


    但我們也不能把分別心直接等同於真心。


    比如別人喊了你一聲,你聽得見嗎,會答應嗎?


    你聽見並答應的那個瞬間,難道不是真心的作用嗎?


    真心時時都在發生作用,何曾有一刻離開過我們?我們為什麽不能在當下來認識真心呢?


    我的感悟分享,全部來自於自己觀照內心的體會。


    比如,如果在情緒生起的時候覺察到了它,並且去觀照它,它就會自己消散,但如果沒有覺察到它,就會被它帶著走,生起更多的妄念。


    而當我們陷入思辨時,其實已經遠離了當下的真心。


    真心,也被比喻為“月亮”。


    一切語言,都隻是指月之手。


    但在指月之前,還需要先看見“月亮”。


    有道友說,“月亮”永遠在那裏,但是我們的眼睛沒睜開。


    我們眼睛的睜開了,也看不見“月亮”。因為那個“月亮”沒有任何形象。要看見“月亮”,需要睜開“內心智慧的眼睛”。


    但如果沒有月亮的作用,我們根本無法聊天。


    所以,需要方法去發現它。


    我們之所以無法發現它,就是因為有一個“我”擋住了它。


    有道友說,知道它存在,和發現它不是一迴事;或者說知道它更全麵更廣泛的存在,和最終發現它不是一迴事。


    的確如此,隻有發現它的人才知道有沒有發現它。


    就像吃沒吃過榴蓮,榴蓮是什麽味道,隻有吃過的人才知道是什麽滋味。


    願所有的眾生都快點發現它。


    可是我說,我真的發現了它呢?


    從發現它到圓滿的成為它,還有非常漫長的路要走,但如果沒發現它,你要向哪裏走呢?


    對於月亮,我已經沒有任何的疑問了。


    我也清晰地看到了如何才能圓滿地成為它。


    所以我也還在每一個當下,不斷地清淨自己,不斷地走近那月亮。


    為什麽我們看不見月亮呢?因為妄念的陰雲遮住了它。


    就像有位朋友說的,月亮一直存在,但我們就是看不見它。


    有一種場景,叫水清月現,當我們的妄念停息下來,就會驀然發現,月亮,一直在那裏,一直朗然光明。


    如何才能停下我們的妄念呢?


    所有的修行法門,都是為了息止妄念而達到真心自現的目的。


    某位朋友說的皈依、戒律、禪定,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念佛也是很好的方法,觀心也是很好的方法。


    所有的方法,都是為了讓我們穿透烏雲看見月亮。


    在我們觀照心靈內在的天空時,要仔細地觀察和體悟——有生有滅的,都是烏雲,無生無滅的,才是月亮。


    所有的方法,有一個共同的宗旨,即凝心一處。


    念佛,也需要凝心一處,念念不離佛號。


    如果發現心跑了,就馬上重新迴到佛號上來。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很難,但隻要堅持練習,慢慢地就可以達到一心不亂的狀態了。


    但一心不亂,還沒有見到月亮。


    當一心不亂地念佛,到某一天,發現連這聲佛號也成了妄念,就可以進入無念的空靜狀態。


    但這裏需要注意,如果僅僅守住這個無念的空靜是不夠的。在無念的空靜裏,還需要保持鮮活的清明的覺知,要避免昏沉狀態——念頭是沒有了,心也的確空靜了,但覺性卻沒有生起應有的警覺作用,這是需要避免的誤區,要以清醒的明覺掃除無念的昏沉。


    但警覺起來了之後,卻不能太活躍,警覺太活躍了,妄念很快就會生起。


    這裏是很細致的觀心功夫,不要著急,著急了反而妄念越來越多。


    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有個觀心的竅訣可以用上,即:反省並觀照,警覺且放鬆。


    這個竅訣是從雪漠心學大係的《真心》一書中學到的,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讀讀。


    一方麵需要放鬆心態然後反觀自心,觀照內心,看著內心有什麽念頭生起,看到念頭後,就隻是靜靜地看著它,但不要去幹擾它,當然也不能追隨它。而且,也不要想著去掃除它,因為想掃除它的想法,又成了一個新的念頭。


    你隻需要靜靜地看著它,當你隻是看著它,它就會自己消失了。


    當念頭不再生起,內心一片空靜時,可以稍稍去聽一下周圍的聲音,聽聲音的目的,就是生起警覺,但不要去打擾那個聲音,那個聲音和念頭一樣,很快也就消失了。


    總體的原則就是,身心放鬆,自在地觀照內心,看著念頭來,看著念頭去,無念時及時提起警覺,注意不要陷入昏沉,而警覺也不能過度以防止妄念生起。要在這中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然後安住在這種狀態裏。


    以上這種訓練,不僅需要專門的靜坐觀心,更需要在生活中時時觀心。


    剛開始以靜坐觀心為主,漸漸形成一定的定力,然後再把這種定力,應用到生活中,走路時,做公交車時,午休時,睡覺前,等等,都可以用來練習觀心。


    再慢慢地,和別人聊天時,甚至別人批評自己時,也要注意不要丟掉對內心的觀照,同時,繼續加強在靜坐中的觀修。


    然後,這種定力就會慢慢增強,即使身處嘈雜的環境,但心,好像還和靜坐中一樣,仍然保持著那種空靜和清明。


    這樣漸漸地,你就會發現,你的心,真的已經慢慢地從煩惱中岀離了。


    因為,不管遇到任何環境,任何人和事,當你保持那種觀照,保持心的空靜,你就會發現,一切就像念頭一樣,來了,走了,一切就像聲音一樣,生起了,消失了……


    而自己,好像一個局外人一樣。


    雖然自己說著話,但又好像沒說,自己說的話,和聽到的別人說的話一樣,都像念頭一樣,生起了,又消失了。


    那時,對萬法空性的體會就會更真實,而不僅僅是理論。


    當我們不再是念頭的奴隸,生活就會展現出另一種麵貌。


    世界原本就是清淨的。


    這種狀態,距離看到月亮已經很近了。


    因為遮擋月亮的層層陰雲已經逐漸散去。


    你朦朧地能夠感覺到月亮,但是還看不清它。


    因為你還有一個“我”,這是遮住月亮的最後一層陰雲。


    那麽,你就可以在靜坐觀心的時候,認真地觀照“我是誰”?


    你可以從你的身體、感官、感受、思想、情感、記憶、心靈等等逐一去觀照它。


    當你逐一去考察它們的本質時,你會發現,找不到它們的本質。


    比如,身體在當下是存在的,雖然是存在的,但沒有不變的本質,身體,有出生,有死亡,有生有滅,猶如水泡。


    同時你也可以直接在靜坐中體驗身體的空性,當你進入內心深層的平靜,身體就“空”了,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了。


    你的家人仍然可以看到你的身體在那裏,但你自己已經感覺不到自己的身體了。


    那是一種無邊的空靜,在沒有念頭的時候,似乎沒有任何存在。


    在那種狀態裏,身體、感官、感受、思想、情感、記憶...這些都已經沒有了,這時,隻剩下了“空”,和覺知到空的那個“覺知”。


    那“空”是什麽?


    那“覺知”是什麽?


    你要深入去體會,那“覺知”和“空”是一體的還是分離的?


    當你真切地體認到,那“覺知”即是能覺,那“空”即是所覺,但你卻找不到能覺的的本體在哪裏,“覺知”雖然存在,但卻沒有實質的本體,這時你就可以體認到,原來“覺知”的本體也是“空”的!雖然這覺知的本體是空的,但覺知的作用卻曆曆分明。


    當你繼續深入體驗,就會發現,“覺知”本體的“空”,與“覺知”所覺知到的“空”,是無二無別的,因為,你無法把“覺知”本體的“空”,與“覺知”所覺知到的“空”,分離開來,就像你無法把南京的天空與bj的天空分離開來一樣,人為地去分離開來,隻是一種生硬的幹擾,而並非實際的真實。


    這時,你就可以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真切地體認,能覺的“覺知”,與所覺的“空”,真的就是一體,這能覺的“覺知”是我們自己,這所覺的“空”也是我們自己,而這個“空而能覺,覺而本空”的一體無分狀態,正是我們真實的自己,而現在,已經得到了真實的體證!(其實,那個狀態是離於一切思慮言說的,如果在實修的時候還有這些概念的話,那您體驗到的不過是鏡花水月而已!)


    當你真實地體證了自己的本來麵目——“空而能覺,覺而本空”時,你就在那體證的當下明白了《心經》中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明白了《金剛經》中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時,再去閱讀佛經,則之前看不懂的地方也就很容易看懂了,因為,你不僅僅是用眼睛在看,也不僅僅是用大腦在看,你是在用整個身心在看,而且不僅僅是看,而且是用自己的身心去驗證它。


    當你還無法進入這種深層的空靜時,就在平時多練習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在靜坐觀心的過程中,也可以逐一去考察,身體、感官、感受、思想、情感、記憶等等,它們的本質到底是什麽?


    對於這些內容,佛陀在阿含經中有“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夢幻”的教導,我們在觀照中,要去逐一去考察、體證佛陀的教導。我們不僅僅要明白這些道理,還需要用自己的身心去驗證它,驗證佛陀真的所說不虛。


    當這些內容都真實地體證到如夢如幻之後,再在靜坐觀心中去考察最核心的那個疑惑——我是誰?這個在前麵也已經說過了。


    觀照自心,是所有法門共同的方法,為所有宗派所共同認可,而各個宗派各自獨特的方法,卻不一定為其他宗派所認可。所以,雖然老師也教了很多其它的方法,但我卻主修這一個方法。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我不是一個宗教教徒,我隻是一個信仰者,一個致力於追求真理的人。在我看來,所有的宗教都是平等的,隻要是弘揚善的宗教,我都非常地尊重。


    雖然觀照內心的修行方法是從老師那裏學來的,但分享的內容基本都是自己的修行體悟。即使同樣的修行方法,不同的人修行的體驗和感悟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這些感悟分享並不是某種規範或指導,僅僅供大家參考,如果有不正確的地方,歡迎各位朋友批評指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空心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空如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空如月並收藏明空心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