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色,對應外麵的世界即是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房屋田舍等物質對象,對應生命即是生命的有形身體。


    色的本質涵義是“相”,即“顯現”。


    因此擴展開來,色,不僅可以包括外在的物質現象、自身的生理現象,還可以包括內在的心理現象。


    色不異空,即是說“顯現”的同時並沒有離開“空性”。


    色為什麽顯現的同時也是空性的呢?


    空性,即空無自性,自性,即不依賴任何其他事物而獨立不變的本性或實質,空無自性,即是說沒有恆常不變的本性或實質。


    所有的事物都在變化之中,都依賴於其他事物而存在,在事物之中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核心本性和實質。


    宏觀上來看,每一種事物都是在多種因素影響下產生,並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消滅,沒有例外;微觀上來看,構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最小物理單位是量子,而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量子最終表現為波還是表現為粒子,依賴於觀察對象所采取的觀察手段,且量子可以相互轉化。


    到目前為止,從科學上尚未找到一種獨立的永恆不變的物質粒子。


    所有的物質粒子都在運動之中,都在相互交換能量,都在變化之中。在物質變化的無窮多的狀態中,沒有一種狀態是可以靜止下來然後保持不變的。物質表現出來的靜止狀態、穩定狀態僅僅是在某一個層麵的現象,在更深的層麵,則處於高速變化之中。


    物質的變化其實是能量的變化。


    能量,沒有其本體,但有其作用。


    能量,本體“空”而現象“有”。


    世界表麵上是物質的運動,更深一層,是能量的運動。


    生命行為同樣表現為能量的運動。


    在客觀世界,物質運動遵循質能守恆定律。


    物質和能量隻能相互轉化,而總量不變。


    即物質不滅、能量不滅。


    不滅的另一麵就是不生,變化隻是現象,實質上不生不滅。


    對於生命而言,同樣如此。


    在生命能量運動中,“心能量”在其中占據主導作用。


    生命現象,即是“心能量”運動所顯現出來的表象。


    心能量不僅是生命現象的主宰,同時也是客觀世界能量運動現象的主宰。


    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對於具體的某個生命而言,客觀世界是什麽樣子的,取決於該生命主體的心能量的能量水平。


    對於同一對象,不同的生命主體所感受到的“客觀真實”是不一樣的,甚至完全不同。


    比如水,對於人類來說它是水,而對於生活在水中的魚來說,水就是它生活的空間。


    所以,沒有獨立於“心能量”感知的“客觀真實”,所有的“客觀真實”都是相對的,相對於不同的生命主體顯現著不同的真實。


    這揭示了一個真理——客觀世界其實是主觀“心能量”世界的“倒影”,是主觀“心能量”世界的“自我投射”——這才是客觀能量世界的“空性”本質。


    那麽主觀“心能量”的本質是什麽呢?


    當客觀能量世界迴歸其“倒影”的主體“心能量”,則世界就隻剩下了“心能量”,不再有主客之分。


    而人類發明的所有語言都是用來“描述”現象的,當現象散去,那個最真實的本質就顯露了出來,雖然顯露了出來,卻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因為沒有一個可供描述的對象,它是生命主體自己,而非一個“對象”。


    對於這個生命主體的本質,無法用概念直接去定義它。


    所有的概念都有內涵和邊界,而生命主體,沒有可供觀察的內涵和邊界。


    那麽該怎麽來描述它呢?


    可以用間接的方法。


    注意,間接的方法,就是說,語言說出的並不是它本身,而隻是指向它的路標。


    比如我們說,它不是有形的,所有有形的皆不是它。


    但這也並不意味著你所想到的無形的,就是它。


    但一切有形的以及無形的,皆不離於它的作用。


    世界是心的倒影。


    倒影不是心,但也離不開心,沒有了心,哪有心的倒影。


    色,即是“倒影”。


    空,即是“心”。


    色不異空——一切現象,皆無實質,其本質皆是空性(心性的幻化);


    空不異色——心性的幻化展現為現象;


    色即是空——一切現象,都是心的倒影。


    空即是色——心的倒影,展現為一切現象。


    “空性”是一個涵義十分豐富的概念,通過“空性”這個概念,達到了語言所能夠達到的最高層次——對於主客觀世界終極真理的高度統一所做的描述而言。


    空性的涵義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


    1、客觀世界之快速變化的本質:時刻處在快速變化之中,沒有不變的本質,名為空性;


    2、客觀世界依賴主觀世界的本質:對於不同層次的生命主體,客觀世界表現出不同的樣子,這種“倒影”般的特征,名為空性;


    3、主觀世界沒有可以把握的實體,這種無形無相的本質,名為空性;


    4、主觀世界的各種心理現象亦處於快速變化之中,沒有不變的本質,名為空性;


    5、主觀世界心理現象的變化同樣離不開客觀世界的影響,沒有客觀,主觀就失去了目標,也失去了意義,主觀世界心理現象同樣缺乏不變的獨立性,名為空性;


    6、主客觀世界皆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同名為空性。


    需要注意的是,“空性”是我們所追尋的那個本質的一種“描述”,但並非那個本質本身,且這種描述僅僅表達了本質的某一個方麵。


    之所以這樣表述,就是為了讓我們看到自己對生命和世界的錯誤認識——我們認為世界和生命自我是真實存在的,是實實在在的,是不會變化的——但這些隻是我們的錯覺罷了。


    真實的情況是——不同層次的生命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中,不管是生命主體還是其生活的客觀世界,時時刻刻都在快速變化之中,想讓其中的任何一個生命主體或客戶事物維持不變,都是不可能的。


    看到了生命與世界的真實,對於我們有什麽樣的意義呢?


    ——獲得“出離”幻相世界的“智慧”:


    1、所有的概念都是假立的概念。當世界迴歸其“心的倒影”的本質,一切用於描述“世界”的概念,就成了對“心的倒影”的素描,素描是靜態的,是刻板的,是簡化的,是平麵的,倒影是動態的,是變化的,是複雜的,是立體的,素描不僅不能視為倒影,更不能視為倒影的本體來源——心。


    2、所有的真實都是相對的真實,沒有絕對的真實。世界是心的倒影,世界是什麽樣子的,取決於生命主體的心,而心的世界更是變化莫測,沒有固定不變的“真實”。


    3、真相是離於現象的。世界是心的倒影,所有可見可感的現象皆是幻相。


    4、真理是離於言說的。即使是“空性”,也僅僅是表述了真理的某一個方麵。同時,真理又內在於每一個生命,需要靠每一個生命自己去感悟自己。或者說,真理就是生命的真相,就是生命自己,感悟真理,即是生命感悟生命自己。


    5、保持這種“於幻相中而無迷惑的清醒”,就是破除一切幻相的智慧,包括生死。生死也是一種現象,也是一種概念,也是心的倒影,也是一種幻相。


    6、破除了一切幻相,就沒有了痛苦和恐懼,就獲得了生命的終極自由,自在而解脫——如佛所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


    時刻保持著清醒的認知,於生命與世界的幻相相續中自在地遊戲,並隨緣幫助更多的生命獲得智慧和自由,就是最快樂的生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空心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空如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空如月並收藏明空心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