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子:真的有客觀實在的世界嗎


    ——從一個皮球談起


    真的有客觀實在的世界嗎?


    譬如,我看到了一個“皮球”——


    “皮球”是因我的認識生成的呢,還是客觀存在的呢?


    唯識論認為:“皮球”的存在依賴於我的認識,在我的認識之外並無實質存在的皮球。


    乍聽之下,以為純屬“荒唐之言”,因為可以輕鬆反駁如下:


    我離開這個地方,皮球依然在;


    別人也可以看到這個皮球,而且看到的是同一個皮球;


    即使下一秒我不在這個世界上了,這個皮球依然在;


    推理——即使所有的人都不在了,這個皮球依然在。


    可是,真的是這樣的嗎?


    且耐心看看如下的分析:


    首先,“皮球”是那個物體的本質嗎?


    “皮球”,首先是人們為這樣的物體所起的名稱,也即“概念”,這個概念隻對人類才有意義,對於生活在皮球上麵的細菌而言(以細菌的心識來認知),這不是“皮球”,而是它們生存的世界——相當於我們生存的地球。


    我說——這是一個“皮球”;


    細菌說——這是一個“地球”;


    從更微觀的心識來說,比如電子會“說”——哦,這是一個星係;


    如果讓量子來說,它會說——哦,這完全是一片“虛無”。


    所以,“皮球”——隻存在於“我”的認識裏。


    第二,即使不論及“皮球”之名,僅從這個物體而言,它是客觀存在的嗎?


    “客觀”——是誰在觀呢?


    ——如果有誰在觀,那就變成了主觀;


    ——如果沒有誰在觀,皮球就“不存在”,不僅皮球之名不存在,皮球之物之實亦不存在。因為“實”,是需要以參照係來確認的。


    如何理解呢?


    “客觀”是相對於“主觀”而言,無主觀何來客觀?


    所以如果沒有觀者,“客觀”即不存在。


    那換種說法:沒有誰在觀,那個“物體”存在嗎?


    要知道,所謂的“物體”是需要參照係的,也就是說是需要先有一個觀者選擇了一個參照係之後才能定義的。


    因為對於“量子”級甚至比量子更微觀的參照係來說,這個“皮球”是“虛幻”,其上的量子在一瞬間已經生滅變幻了無數次。


    所以即使是“物體”也仍是人類思想認知概念的投射,而不是那個物體的本質。


    所以,一切的一切均依賴於主觀的“識”而“存在”,“存在”本身就是“識”的認知,在“識”的認知之外,沒有“存在”可言。


    什麽是“存在”?對於有神論者,“神”即是真實的存在,對於無神論者,“神”從不曾存在。


    “存在”一詞的本質是我們能夠“證實”的“客觀事物”,誰來“證實”,當然是需要由“觀者”來證實,“客觀事物”如何來認知?當然是通過“主觀的觀者”來認知。


    所以,歸根結底,離開“主觀”,是不存在“客觀實在”的。


    結論:所謂“客觀實在”的“皮球”是不存在的。


    推而廣之——客觀實在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感悟:萬物因你而存在,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因為有了你,所以才存在——這是上天對你的無邊恩賜!快快謝恩吧!


    2、追問:“真我”何在?


    ——自己與自己的對話與追問


    接上篇《引子:真的有客觀實在的世界嗎——從一個皮球談起》——


    既然沒有客觀實在的世界,那有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呢?


    我們生命的“生、老、病、死”,是我們不能擺脫的宿命?還是我們借以悟道解脫的機緣?


    我們永恆不變的“真我”到底在哪裏呢?


    為了深入剖析,首先需要把“我”的概念進行定義:


    第一個定義:我——變化之我,即“生、老、病、死”的“我”——暫稱為“身我”;


    第二個定義:我——區別於他人的“我”——暫稱為“名我”;


    第三個定義:我——“永恆不變”的“我”——暫稱為“恆我”;


    哪一個我才是我(真我)呢?


    “身我”——若“身我”是我,未生之前,我在何處?百年之後,我又在何處?——如以“身我”為我,我即為“假有真無”,實為“無我”。


    “名我”——我以何區別於他人?以“名”?以“身”?以其它?不管以什麽,均不離“身我”之相,身不在時,徒留“空名”,“空名”為我否?——如以“名我”為我,我即為“假有真無”,實為“無我”。


    “恆我”——隻有“恆我”為我,我才有我,如無恆我,何以名“有”?


    “恆我”——“永恆不變”的我,是什麽樣子的?在哪裏?我怎麽才能“認識”它?


    在“我”的認知裏,我隻看見了“身我”和“名我”,沒有看見“恆我”。


    在“身我”出生之前,“恆我”在何方?


    在“身我”死亡之後,“恆我”在何處?


    試論之:


    “恆我”的樣子——沒有確定的樣子,或者說“恆我”沒有樣子;如果“恆我”有確定的樣子,“恆我”就不再是“恆我”;


    “恆我”的所在——沒有確定的所在,或者說“恆我”無處不在;如果“恆我”有確定的所在,“恆我”就不再是“恆我”;


    “恆我”的生死——沒有生死,有生死即不是“恆我”;


    “恆我”的壽命——沒有生死,何來壽命,“恆我”永恆,沒有壽命;


    “恆我”從何處來——“恆我”自在,無來無去;


    “恆我”從何而生——“恆我”自恆,無生無滅;


    既然如此,我為何見不到“恆我”?


    ——除了你,誰還是你的“恆我”?


    當我死去,我的“恆我”是否依然存在?


    ——死去的隻是你的“身我”,消散的隻是你的“名我”,你的“恆我”未曾生,亦未曾死。


    如何證明“恆我”不是虛幻的概念,而是我的真實所有?


    ——你何以生?


    ——父母以生


    ——父母生的是你的“身我”,既言生,即會有死,生前死後,何處有你?


    ——我隻有“身我”和“名我”,我沒有“恆我”,“恆我”隻是幻想罷了。


    ——同為你的父母所生,為何你不是你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當然不是。


    ——為何不是?


    ——因為此身非彼身?


    ——你為何在此身而不在彼身?


    ——因為彼身非我。


    ——此身就是你嗎?


    ——此身不是我,是誰?


    ——此身是你的身體,但不是你,你的手不是你,你的腳也不是你,你的全身的血肉加起來也不是你。


    ——我的全身的血肉加起來就是我。


    ——你死去的那一瞬間,你全身的血肉是否還在?


    ——在


    ——但你是否還在?


    ——我已不在了


    ——如果你就是你的血肉,你的血肉還在,你就應該還在,所以你不是你的血肉。


    ——我的血肉不是我?那哪個是我?


    ——再仔細想想


    ——我的思想是我


    ——你年輕時的思想可是你年老時的思想?


    ——不是


    ——但你還是你


    ——我的心是我


    ——你的心可曾有過改變,甚至截然相反?


    ——是的


    ——但你還是你


    ——到底哪個是我?


    ——芸芸眾生,你竟不知哪個是你?


    ——我當然知道我就在這裏


    ——是的,你就在這裏,你的“恆我”亦在這裏。


    ——我為何見不到我的“恆我”卻隻見到我的“身我”和“名我”?


    ——正如你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一樣,缺乏一麵反觀自照的鏡子。


    ——哪裏有能夠反觀自照看見“恆我”的鏡子?


    ——你的“慧眼”即是。


    ——我的“慧眼”?


    ——是的,你本自具有的“慧眼”會讓你照見你的“恆我”。


    ——我還是不知道該如何見到我的“恆我”。


    ——請看我的手,你看見我的手了嗎?


    ——是的,我看見了。


    ——閉上你的眼睛,你現在看見了什麽?


    ——我什麽都看不見。


    ——錯了,你看的見。


    ——我看的見?


    ——是的,你仔細的看一看。


    ——閉著眼睛,眼前隻是一片黑暗;


    ——現在請你確認一下,當你閉著眼睛時你是否看得見黑暗。


    ——我看得見黑暗。


    ——所以,不管你是否閉上眼睛,你都看得見,隻不過所見不同罷了。


    ——這又有何意義呢?


    ——“不管你是否閉上眼睛,你都看得見”,你小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當然


    ——所以,不管你的年齡、身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其實至少有一樣是沒變的,那就是“不管你是否閉上眼睛,你都看得見”,即使有人雙目失明,但其實他所失去的也僅僅是眼睛,而他雖然看不到光明,但仍然看得見黑暗。而且一旦找到治療的方法,他又可以重見光明。但重見光明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具有“看得見”的本性,否則,眼睛治好了也看不見。


    ——你是說“看得見”的本性是永恆的?


    ——是的,因為“看得見”的本性始終沒有變過。


    ——那“聽得見”、“嗅得見”應該也是如此吧?


    ——是的,的確如此。


    ——那“看得見”、“聽得見”、“嗅得見”的本體就是“恆我”嗎?


    ——你終於找到你的“恆我”了。


    ——可是,如果我的“身我”死了,我是否還能“看得見”呢?


    ——一個盲人,他的眼睛是不是已經死了呢?


    ——可以這麽說。但他還沒死呀!


    ——他雖然沒死,但是他的“身我”的其它部分是不具備“看得見”的本性的。但他仍然“看得見“黑暗。


    ——所以,雖然“身我”死了,但“恆我”仍然“看得見”、“聽得見”、“嗅得見”?


    ——是的,的確如此。


    ——這樣說來,還真有一個永遠具備“看得見”、“聽得見”、“嗅得見”的功能的“恆我”?可是我為什麽看不見這個“恆我”呢?


    ——因為“恆我”是無形無相的,所以你用眼睛看不到的,用耳朵是聽不到的,用鼻子是嗅不到的。但是如果你靜下心來,深深地靜下心來,反觀內照,就可以“見到”。


    ——那我的“恆我”與你的“恆我”有什麽區別嗎?


    ——每一個人的“恆我”從本體而言,並無區別,如有區別,就不是完整的。雖然每個人的“恆我”是相同的,沒有任何的差別,但每一個人的“恆我”都有著自己精彩的故事。就像是天下的水在本體上都是水,並無差別,但江河湖海雨雪冰霜卻有著各自不同的精彩一樣。


    ——那我的“恆我”和你的“恆我”是同一個“恆我”嗎?


    ——不能說是“同一個”,但也不能說“有什麽差別”,也就是說,是“不一不異”的。舉個例子:一滴水和另一滴水,既不能說這一滴水就是那一滴水,也不能說這滴水和那滴水有什麽不同,特別是當兩滴水匯到一起,就更分不清彼此了。所有眾生的“恆我”均是一體的,就像每一滴水迴歸到大海一樣,都已經與大海融為一體,無有你我。


    ——原來每一個人的“恆我”都是一樣的啊


    ——是的,所以所有的人,不僅所有的人,而且包括所有的眾生的“恆我”,都是一樣的、平等的、沒有任何差別的。


    ——而且,每一個人的“恆我”都是不生不滅的,也就是說是永恆的。


    ——是的,所以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既然每一個人的“恆我”才是真我,而每一個人的“恆我”又沒有任何差別,不僅沒有任何差別,而且都是永恆存在的,那麽眾生的“生、老、病、死、功、名、利、祿、愛、恨、情、仇”不都是一場遊戲嗎?


    ——嗬嗬,正是如此。


    ——那麽在遊戲中產生的快樂與痛苦是真實的呢還是虛幻的呢?


    ——快樂與痛苦,說到底是虛幻的,因為快樂和痛苦隻是身心的感受,而“恆我”永遠是“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無動搖”的,眾生追求快樂而逃避痛苦,卻不知沒有痛苦就沒有快樂,沒有快樂也就沒有痛苦,痛苦和快樂是相伴而生的,隻想得到快樂卻想躲開痛苦,在心未解脫之前,那是永遠不可能的。


    ——解脫了之後,就隻有快樂沒有痛苦了嗎?


    ——解脫之後的快樂和解脫前的快樂是不同的,就像你知道了你是在遊戲之中,遊戲之中的酸甜苦辣依然存在,但你知道這隻是一個遊戲而已,而且你隨時可以結束這個遊戲或進行另外一個遊戲,不管如何你都是遊戲的主宰,所以你就可以全心投入你所喜歡的遊戲,並樂在其中。而如果你不知道這是一個遊戲,卻把一切當做真實,那你的心就無法從遊戲中解脫出來,從而迫不得已在一場接一場的遊戲中“痛並快樂著”,沒有盡頭。


    ——這就是見到真我之前與之後的區別?


    ——正是如此。


    ——那我還怕什麽呢?既然我的“真我”永遠都是不生不滅、具足一切、並且能生萬法的,那我就能夠做任何事,而不再懼怕“生、老、病、死”。


    ——是的,雖然你可以不再懼怕“生、老、病、死”,但仍應有所為有所不為。


    ——為什麽呢?


    ——因為你雖然“知道”了“恆我”是不生不滅的,但你還沒有“證到”,知道不等於證到,否則,你也就不會說為什麽看不到“恆我”了,當你真正“見到”了“恆我”,才算究竟。沒有“證到”“恆我”,那你就沒有看透生死迷霧的力量,當你的“恆我”從“身我”中“離開”之際,你就又會忘記了你仍處在一個未結束的遊戲之中,你無法超越生死遊戲從而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如此一來將會被迫再次在永不間斷的遊戲中生死輪迴。隻有“證到”了“恆我”之後,並長久地保持“恆我”的覺知而不再迷失,你才具備了超越生死輪迴的力量,從此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這樣說來,人死了之後的“靈體”並非“恆我”?


    ——不能這樣說,但也不能說“靈體”就是“恆我”


    ——兩者的區別在哪裏?


    ——在靈體所處的世界裏,仍有一個“身我”、“名我”、“恆我”的問題。


    ——“靈體”也有身體?


    ——是的,雖然“靈體”已經失去了“肉身”,但還有一個“意身”且每一次進入輪迴前的“意身”均不同。“靈體”生前沒有“證悟”到“恆我”,則死後仍會執著於生前的“假我”(證悟到“恆我”之後,就明白了“假我”的虛幻),雖然恢複了多世的記憶,但尚未明白“眾生一體、不一不異”,執“假我”為真實,不知“恆我’的存在,因此仍然沒有超越生死,也沒有認識到多生多世的輪迴隻是一場遊戲,卻深陷在多生多世的恩怨情仇中不能自拔(所謂業力者是也)。靈體隻有認識到靈體的“身我”、“名我”是虛幻的,並證悟到“恆我”,才能超脫生死輪迴,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但靈體在失去了肉體的“屏障”之後,由於外在環境的巨大變化,且靈體的各類感官“認知”更加的敏感,心中不能放下的恩怨情仇會在這種情況下加倍放大,而這種來自內心的情緒具有無比巨大的力量,使靈體很難“冷靜”下來去證悟“恆我”,而且如果生前沒有修行過,靈體就沒有具體的方法來達成證悟。所以佛經中說“人身難得”,正是由於獲得人身的期間才是“修證”“恆我”的最好的機會,如果沒有好好把握,就要等到下次再得人身的時候,而是否能夠再得人身,則取決於“善念”在“靈體”心識中的比重。所以“靈體”也還是“迷者”眾生,不能直接等同於“恆我”。


    ——我明白了,此生為人,最重要的事情其實就是“證悟”到“恆我”,而不是“功、名、利、祿、愛、恨、情、仇”,而且沉溺於““功、名、利、祿、愛、恨、情、仇”,不僅智慧不會增長,而且“業力“反而增強,既浪費了“證悟”的機會,更增加了“證悟”的難度。


    ——是的


    ——怎樣才能“證到”“恆我”(真我)?


    ——正所謂“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僅靠大腦思考是無法“證到”的,多言無益,還是精進修行體悟去吧!


    2011年12月13日自我對話筆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空心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空如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空如月並收藏明空心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