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麵所應有的作用。
1?3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1?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1?11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誌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1?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麽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隻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二、《為政》
1?原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譯文:孔子說:“管理國家要以身做則。如同北極星,安然不動而衆星繞之。”
2?原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潔’。”
3?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譯文:孔子說:“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為榮。”
4?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規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違規。”
5原文: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譯文:孟懿子問孝,孔子說:“不違禮。”樊遲駕車時,孔子告訴他:“孟孫問孝於我,我說:''不違禮’。”樊遲說:“什麽意思?”孔子說:“活著時按禮侍奉;死之後按禮安葬、按禮紀念。”
6?原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譯文:孟武伯問孝,孔子說:“關心父母的健康。”
7?原文: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譯文:子遊問孝,孔子說:“現在的孝順,隻是能贍養老人。即使是犬馬,都會得到飼養。不敬重,有何區別?”
8?原文: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譯文:子夏問孝,孔子說:“和顏悅色很難。有事情,子女都去做;有酒肉,老人隨便吃;這樣就是孝嗎?”
9?原文:子曰:“吾與迴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迴也,不愚。”譯文:孔子說:“我曾整天同顏迴談話,他從不反駁,象笨人。後來觀察,發現他理解透徹、發揮自如,他不笨。”
10原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譯文:孔子說:“分析其動機,觀察其行動,了解其態度;人藏哪去?人藏哪去?”
11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獲,就可以做老師了。”
12原文:子曰:“君子不器。”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能象器皿一樣,隻有一種用途。”
13原文: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譯文:子貢問君子,孔子說:“先將要說的做出來,然後再說。”
14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譯文:孔子說:“君子團結群衆而不拉幫結派,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衆。”
15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想事,越學越糊塗;想事不讀書,越想越頭痛。”
16原文: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譯文:孔子說:“走入異端邪說中,就是禍害。”
17原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譯文: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18原文: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譯文:子張學做官,孔子說:“多聽,不要說沒把握的話,即使有把握,說話也要謹慎,就能減少錯誤;多看,不要做沒把握的事,即使有把握,行動也要謹慎,則能減少後悔。說話錯少,行動悔少,就能當好官了。”
19原文: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譯文:哀公問:“怎樣使人心服?”孔子說:“以正壓邪,則人心服;以邪壓正,則人心不服。”
20原文: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譯文:季康子問:“怎樣使人尊敬、忠誠、勤勉?”孔子說:“舉止端莊,能贏得尊敬;敬老愛幼,能贏得忠誠;任用賢良、培養人才,能使人勤勉。”
21原文: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譯文:有人問孔子:“先生為何不從政?”孔子說:“孝啊,就是孝順父母、兄弟友愛,以這種品德影響政治,這就是參政,難道隻有做官才算從政?”
22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譯文: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麽?就象大車沒有車軸,小車沒有車軸,怎麽能啟動?”
23原文: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譯文:子張問:“十代以後的社會製度和道德規範可以知道嗎?”孔子說:“商朝繼承夏朝,改動了多少,可以知道;周朝繼承商朝,改動了多少,也可以知道;以後的朝代繼承周朝,即使百代,同樣可以推測。”
24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譯文:孔子說:“祭奠別人的先人,是諂媚;遇到符合道義的事不敢做,是懦夫。”
三《八佾》1?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譯文: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麽事不能容忍?”
2?原文: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譯文:掌握魯國實權的三個家族在祭祖儀式結束時,唱著天子祭祖時所用的詩歌。孔子說:“歌詞中的''諸侯輔助,天子肅穆’,怎能唱於三家的廟堂?”
3?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譯文:孔子說:“對於不仁的人,禮法有何用?音樂有何用?”
4?原文: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譯文:林放問禮的本質。孔子說:“這個問題十分重大!禮儀,與其隆重,不如節儉;喪事,與其奢侈,不如悲戚。”
5?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譯文:孔子說:“偏遠小國有君主,不如中原各國沒君主。”
6?原文: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唿!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譯文:季氏準備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天哪!難道說泰山會接受他們的無禮朝拜嗎?”
7?原文: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譯文:孔子說:“君子沒有可爭的事情。要爭的話,就象射箭比賽:賽前互相行禮,賽後互相致敬。這樣的競爭,具有君子風度。”
8?原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譯文:子夏問:“''笑臉真燦爛啊,美目真嫵媚啊,天生麗質打扮得真高雅隘。是什麽意思?”孔子說:“先有宣紙,然後才能繪畫。”子夏問:“先有仁義,後有禮法嗎?”孔子說:“子夏,你啟發了我,可以開始同你談詩了!”
9?原文: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譯文: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清楚,杞國不足以證明;商朝的禮,我能說清楚,宋國不足以證明。現在無法證明是由於文獻不足,否則,我就能證明了。”
10原文: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譯文:孔子說:“現在天子舉行的祭祖禮儀,從一開始我就看不下去了。”
11原文: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譯文:有人問天子舉行祭祖儀式的意義。孔子說:“不知道,知道的人治理天下,如同擺在這裏吧!”指指手掌。
12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譯文:祭祖如祖在,祭神如神在。孔子說:“自己不去祭,如同不祭。”
13原文: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譯文:王孫賈問:“''與其祈禱較尊貴的奧神的保佑,不如祈禱有實權的竈神的賜福’,是什麽意思?”孔子說:“不對。犯了滔天大罪,怎麽祈禱也沒用。”
14原文: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譯文:孔子說:“周禮借鑒了夏、商兩朝的禮法,真是豐富多彩啊!我讚同周禮。”
15原文: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譯文:孔子進太廟,每件事都問。有人說:“誰說孔子懂禮呢?進太廟,事事問。”孔子聽後,說:“這就是禮。”
16原文: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譯文:孔子說:“射箭比賽不以射透為主,而主要看是否射得準確,因為人的力量不同,自古如此。”
17原文: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譯文:子貢想在祭祀時,省去活羊。孔子說:“子貢啊!你愛惜羊,我愛惜禮。”
18原文: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譯文:孔子說:“對領導盡禮,人們認為是諂媚。”
19原文: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譯文:定公問:“上級怎樣對待下級?下級怎樣對待上級?”孔子答:“上級尊重下級,下級忠於上級。”
20原文: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譯文:孔子說:“《關雎》這篇詩,快樂卻不淫穢,悲哀卻不傷痛。”
21原文: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譯文:哀公問宰我,製作土地爺用哪種木頭。宰我說:“夏朝用鬆,殷朝用柏,周朝用栗,說:使人膽戰心驚。”孔子聽後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22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譯文:孔子說:“管仲真小氣!”有人問:“管仲儉樸嗎?”孔子說:“他家不僅有三個錢庫,而且傭人很多,怎麽儉樸?“那麽管仲知禮嗎?“宮殿門前有屏風,他家門前也有屏風;國宴有酒台,他家也有酒台。管仲知禮,誰不知禮?”
23原文: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譯文:孔子同魯國樂官談音樂,說:“音樂是可知的:開頭是合奏;隨後是純正、清晰、綿長的音調,這樣就完成了。”
24原文: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譯文:儀地長官求見孔子,他說:“君子到了這裏,我都要求見。”見孔子後,出來說:“諸位,不要在乎官職,天下無道很久了,老天要你們的老師成為號令天下的聖人。”
25原文: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譯文:孔子評論《韶樂》:“盡善盡美。”評論《武樂》:“盡美不盡善。”
26原文: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譯文:孔子說:“作為領導,對群衆不寬容,對規章不嚴肅,辦喪事不悲哀,我怎能看得下去?”
四、《裏仁》1?原文: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譯文:孔子說:“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是最好不過的事。選住址不顧環境,哪算聰明?”
2?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譯文:孔子說:“品質惡劣的人,忍受不了貧窮,享受不了快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3?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譯文:孔子說:“隻有仁者能正確地愛人,正確地恨人。”
4?原文: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譯文:孔子說:“一旦樹立了崇高的理想,就不會為非作歹。”
5?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譯文:孔子說:“富和貴,人人向往,不以正當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貧和賤,人人厭惡,不以正當方法擺脫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愛之心,怎麽算君子?君子時刻不會違反仁道,緊急時如此,顛沛時如此。”
6?原文: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譯文: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歡仁道的人,厭惡不仁道的人。喜歡仁道的人,認為仁道至高無上;厭惡不仁道的人,目的是避免受不仁道的人的影響。有能夠一天盡心為仁道的人嗎?我沒見過沒能力的,可能有,但我沒見過。
7?原文: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譯文:孔子說:“人的過錯,各不相同。觀察過錯,就能了解人的精神境界。”
8?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譯文:孔子說:“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9?原文: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譯文:孔子說:“立誌追求真理,而恥於粗布淡飯的人,不值得交談。”
10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一切按道義行事。”
11原文: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譯文:孔子說:“君子心懷仁德,小人心懷家鄉;君子心懷法製,小人心懷實利。”
12原文: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譯文:孔子說:“一切按利益行事的人,人人厭惡。”
13原文: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譯文:孔子說:“能以禮讓治國嗎?沒問題!不能以禮讓治國,怎麽實行禮法?”
14原文: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地位,要注意做人的立場;不要怕沒人了解自己,要想法使自己容易得到理解。”
15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譯文:孔子說:“曾參啊!我的思想是用一個基本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走後,其他學生問:“什麽意思?”曾子說:“老師的思想,就是忠耍”
16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譯文: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7原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譯文: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要反省自己。”
18原文: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譯文:孔子說:“父母有錯,要好言相勸,聽不進時,要尊重他們,要任勞任怨。”
19原文: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不要走遠,必須遠走時,一定要留下準確的地址。”
20原文: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譯文:孔子說:“三年內不改父親的規矩習慣,可算孝了。”
21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譯文:孔子說:“父母年齡,不能不知道。一因長壽而喜,一因年高而懼。”
22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譯文:孔子說:“古人不輕易說話,是怕自己說到做不到。”
23原文: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譯文:孔子說:“嚴於律己,就會少犯錯誤。”
24原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譯文:孔子說:“君子要言談簡潔,要行動敏捷。”
25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譯文:孔子說:“高尚的人不會孤獨,必有誌同道合者相聚。”
26原文: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譯文:子遊說:“在領導麵前愛嘮叨,就會自取其辱;在朋友麵前愛嘮叨,就會遭到疏遠。”
五、《公冶長》
1?原文: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譯文:孔子評論公冶長:“可以把姑娘嫁給他。雖然坐過牢,但不是他的錯。”孔子把女兒嫁給了他。
2?原文: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譯文:孔子評論南容:“國家太平時,不會倒黴;國家混亂時,不會坐牢。”孔子把侄女嫁給了他。
3?原文: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譯文:孔子評論子賤:“這人是個君子!如果魯國沒有君子,他怎麽會有好品德?”
4?原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譯文:子貢問:“我怎樣?”孔子說:“你啊,象器皿一樣,隻有一種用途。”問:“什麽器皿?”答:“璉瑚。”
5???原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譯文:有人說:“仲弓有仁德但沒口才。”孔子說:“要口才幹什麽?善於辯駁的人讓人討厭。我不知道他是否稱得上有仁德,要口才幹什麽?”
6?原文: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譯文:孔子要漆雕開當官。漆雕開說:“我還沒自信。”孔子聽後很高興。
7?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譯文:孔子說:“理想無法實現了,我準備乘筏漂到海上。會跟我走的,隻有子路吧?”子路聽說後很高興。孔子說:“子路啊,他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
8原文: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譯文:孟武伯問:“子路的品行到達了仁的境界嗎?”孔子說:“不知道。”又問。孔子說:“子路可以做大將,不知他仁否。“冉求怎樣?”孔子說:“冉求可以當市長,不知他仁否。“公西赤怎樣?”孔子說:“公西赤可以當外長,不知他是仁否。”
9?原文:子謂子貢曰:“女與迴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迴。迴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譯文: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迴比,誰強些?”子貢說:“我怎能和他比!他能聞一知十,我隻能聞一知二。”孔子說:“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
10原文: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譯文: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他象朽木一樣無法雕琢,象糞牆一樣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孔子又說:“以前我看人,他說什麽,我信什麽;現在我看人,聽他說,再看他做。因為宰予,我改了過來。”
11原文: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譯文:孔子說:“我沒見過堅強的人。”有人說:“申棖堅強。”孔子說:“申棖欲望太多,怎麽能堅強?”
12原文: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譯文:子貢說:“我不願被迫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我也不願強迫別人去做。”孔子說:“子貢啊,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13原文: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譯文:子貢說:“老師的文章,可以聽得到;老師有關本性和天道的理論,不是光靠聽就能理解的。”
14原文: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譯文:子路聽到一件該做的事,沒有做完時,就怕又會聽到另一件。
15原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譯文:子貢問:“孔文子憑什麽獲得''文’的稱號?”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麵子,所以稱為''文’。”
16原文: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譯文:孔子評論子產:“具有君子的四種品德:行為謙遜,尊敬上級,關心群衆疾苦,用人符合道義。”
17原文: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譯文:孔子說:“晏平仲善於交朋友,交往越久,越受人尊敬。”
18原文: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譯文:孔子說:“臧文仲建造自己的宗廟,房頂呈拱形,柱子上畫著水草圖案,廟內藏著大龜,象天子的宗廟一樣,這怎麽算明智?”
19原文: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譯文:子張問:“子文三次做宰相時,沒感到高興;三次被罷免時,沒感到委屈。卸任前,總是認真地辦理交接事宜,怎樣?”孔子說:“算忠心了。”問:“算仁嗎?”答:“不知道,哪來仁?”又問:“崔子殺了齊莊公,陳文子拋棄家產跑了。到了另一國,他說:''這裏的大夫同崔子一樣。’又跑了。再到一國,再說:''他們同崔子一樣。’再跑了。怎樣?”孔子說:“算清白了。”問:“算仁嗎?”答:“不知道,哪來仁?”
20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譯文: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後才行動。孔子聽說後,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
21原文: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譯文: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愚笨別人學不來。”
22原文: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譯文:孔子在陳國,說:“迴去吧!迴去吧!家鄉的學生們誌大才疏,文采揚揚,不知該怎樣指導了。”
23原文: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譯文: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仇,怨恨他們的人也就很少。”
24原文: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譯文:孔子說:“誰說微生直爽?有人向他要醋,他家沒有時,卻到鄰居家要來給人。”
25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譯文:孔子說:“甜言蜜語、滿臉堆笑、點頭哈腰,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懷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26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誌?”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譯文:顏淵、季路侍奉時。孔子說:“為什麽不說說各人的願望呢?”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願能做到不誇耀優點、不宣揚功勞。”子路說:“您的願望呢?”孔子說:“但願老人能享受安樂,少兒能得到關懷,朋友能夠信任我。”
27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譯文:孔子說:“這個社會完了!我沒見過明知有錯而能自我批評的人。”
28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譯文:孔子說:“每十家必定有和我一樣講忠信的人,隻是不如我好學而已。”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麵所應有的作用。
1?3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1?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1?11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誌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1?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麽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隻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二、《為政》
1?原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譯文:孔子說:“管理國家要以身做則。如同北極星,安然不動而衆星繞之。”
2?原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潔’。”
3?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譯文:孔子說:“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為榮。”
4?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規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違規。”
5原文: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譯文:孟懿子問孝,孔子說:“不違禮。”樊遲駕車時,孔子告訴他:“孟孫問孝於我,我說:''不違禮’。”樊遲說:“什麽意思?”孔子說:“活著時按禮侍奉;死之後按禮安葬、按禮紀念。”
6?原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譯文:孟武伯問孝,孔子說:“關心父母的健康。”
7?原文: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譯文:子遊問孝,孔子說:“現在的孝順,隻是能贍養老人。即使是犬馬,都會得到飼養。不敬重,有何區別?”
8?原文: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譯文:子夏問孝,孔子說:“和顏悅色很難。有事情,子女都去做;有酒肉,老人隨便吃;這樣就是孝嗎?”
9?原文:子曰:“吾與迴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迴也,不愚。”譯文:孔子說:“我曾整天同顏迴談話,他從不反駁,象笨人。後來觀察,發現他理解透徹、發揮自如,他不笨。”
10原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譯文:孔子說:“分析其動機,觀察其行動,了解其態度;人藏哪去?人藏哪去?”
11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獲,就可以做老師了。”
12原文:子曰:“君子不器。”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能象器皿一樣,隻有一種用途。”
13原文: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譯文:子貢問君子,孔子說:“先將要說的做出來,然後再說。”
14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譯文:孔子說:“君子團結群衆而不拉幫結派,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衆。”
15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想事,越學越糊塗;想事不讀書,越想越頭痛。”
16原文: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譯文:孔子說:“走入異端邪說中,就是禍害。”
17原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譯文: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18原文: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譯文:子張學做官,孔子說:“多聽,不要說沒把握的話,即使有把握,說話也要謹慎,就能減少錯誤;多看,不要做沒把握的事,即使有把握,行動也要謹慎,則能減少後悔。說話錯少,行動悔少,就能當好官了。”
19原文: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譯文:哀公問:“怎樣使人心服?”孔子說:“以正壓邪,則人心服;以邪壓正,則人心不服。”
20原文: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譯文:季康子問:“怎樣使人尊敬、忠誠、勤勉?”孔子說:“舉止端莊,能贏得尊敬;敬老愛幼,能贏得忠誠;任用賢良、培養人才,能使人勤勉。”
21原文: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譯文:有人問孔子:“先生為何不從政?”孔子說:“孝啊,就是孝順父母、兄弟友愛,以這種品德影響政治,這就是參政,難道隻有做官才算從政?”
22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譯文: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麽?就象大車沒有車軸,小車沒有車軸,怎麽能啟動?”
23原文: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譯文:子張問:“十代以後的社會製度和道德規範可以知道嗎?”孔子說:“商朝繼承夏朝,改動了多少,可以知道;周朝繼承商朝,改動了多少,也可以知道;以後的朝代繼承周朝,即使百代,同樣可以推測。”
24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譯文:孔子說:“祭奠別人的先人,是諂媚;遇到符合道義的事不敢做,是懦夫。”
三《八佾》1?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譯文: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麽事不能容忍?”
2?原文: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譯文:掌握魯國實權的三個家族在祭祖儀式結束時,唱著天子祭祖時所用的詩歌。孔子說:“歌詞中的''諸侯輔助,天子肅穆’,怎能唱於三家的廟堂?”
3?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譯文:孔子說:“對於不仁的人,禮法有何用?音樂有何用?”
4?原文: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譯文:林放問禮的本質。孔子說:“這個問題十分重大!禮儀,與其隆重,不如節儉;喪事,與其奢侈,不如悲戚。”
5?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譯文:孔子說:“偏遠小國有君主,不如中原各國沒君主。”
6?原文: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唿!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譯文:季氏準備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天哪!難道說泰山會接受他們的無禮朝拜嗎?”
7?原文: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譯文:孔子說:“君子沒有可爭的事情。要爭的話,就象射箭比賽:賽前互相行禮,賽後互相致敬。這樣的競爭,具有君子風度。”
8?原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譯文:子夏問:“''笑臉真燦爛啊,美目真嫵媚啊,天生麗質打扮得真高雅隘。是什麽意思?”孔子說:“先有宣紙,然後才能繪畫。”子夏問:“先有仁義,後有禮法嗎?”孔子說:“子夏,你啟發了我,可以開始同你談詩了!”
9?原文: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譯文: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清楚,杞國不足以證明;商朝的禮,我能說清楚,宋國不足以證明。現在無法證明是由於文獻不足,否則,我就能證明了。”
10原文: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譯文:孔子說:“現在天子舉行的祭祖禮儀,從一開始我就看不下去了。”
11原文: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譯文:有人問天子舉行祭祖儀式的意義。孔子說:“不知道,知道的人治理天下,如同擺在這裏吧!”指指手掌。
12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譯文:祭祖如祖在,祭神如神在。孔子說:“自己不去祭,如同不祭。”
13原文: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譯文:王孫賈問:“''與其祈禱較尊貴的奧神的保佑,不如祈禱有實權的竈神的賜福’,是什麽意思?”孔子說:“不對。犯了滔天大罪,怎麽祈禱也沒用。”
14原文: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譯文:孔子說:“周禮借鑒了夏、商兩朝的禮法,真是豐富多彩啊!我讚同周禮。”
15原文: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譯文:孔子進太廟,每件事都問。有人說:“誰說孔子懂禮呢?進太廟,事事問。”孔子聽後,說:“這就是禮。”
16原文: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譯文:孔子說:“射箭比賽不以射透為主,而主要看是否射得準確,因為人的力量不同,自古如此。”
17原文: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譯文:子貢想在祭祀時,省去活羊。孔子說:“子貢啊!你愛惜羊,我愛惜禮。”
18原文: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譯文:孔子說:“對領導盡禮,人們認為是諂媚。”
19原文: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譯文:定公問:“上級怎樣對待下級?下級怎樣對待上級?”孔子答:“上級尊重下級,下級忠於上級。”
20原文: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譯文:孔子說:“《關雎》這篇詩,快樂卻不淫穢,悲哀卻不傷痛。”
21原文: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譯文:哀公問宰我,製作土地爺用哪種木頭。宰我說:“夏朝用鬆,殷朝用柏,周朝用栗,說:使人膽戰心驚。”孔子聽後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22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譯文:孔子說:“管仲真小氣!”有人問:“管仲儉樸嗎?”孔子說:“他家不僅有三個錢庫,而且傭人很多,怎麽儉樸?“那麽管仲知禮嗎?“宮殿門前有屏風,他家門前也有屏風;國宴有酒台,他家也有酒台。管仲知禮,誰不知禮?”
23原文: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譯文:孔子同魯國樂官談音樂,說:“音樂是可知的:開頭是合奏;隨後是純正、清晰、綿長的音調,這樣就完成了。”
24原文: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譯文:儀地長官求見孔子,他說:“君子到了這裏,我都要求見。”見孔子後,出來說:“諸位,不要在乎官職,天下無道很久了,老天要你們的老師成為號令天下的聖人。”
25原文: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譯文:孔子評論《韶樂》:“盡善盡美。”評論《武樂》:“盡美不盡善。”
26原文: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譯文:孔子說:“作為領導,對群衆不寬容,對規章不嚴肅,辦喪事不悲哀,我怎能看得下去?”
四、《裏仁》1?原文: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譯文:孔子說:“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是最好不過的事。選住址不顧環境,哪算聰明?”
2?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譯文:孔子說:“品質惡劣的人,忍受不了貧窮,享受不了快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3?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譯文:孔子說:“隻有仁者能正確地愛人,正確地恨人。”
4?原文: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譯文:孔子說:“一旦樹立了崇高的理想,就不會為非作歹。”
5?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譯文:孔子說:“富和貴,人人向往,不以正當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貧和賤,人人厭惡,不以正當方法擺脫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愛之心,怎麽算君子?君子時刻不會違反仁道,緊急時如此,顛沛時如此。”
6?原文: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譯文: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歡仁道的人,厭惡不仁道的人。喜歡仁道的人,認為仁道至高無上;厭惡不仁道的人,目的是避免受不仁道的人的影響。有能夠一天盡心為仁道的人嗎?我沒見過沒能力的,可能有,但我沒見過。
7?原文: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譯文:孔子說:“人的過錯,各不相同。觀察過錯,就能了解人的精神境界。”
8?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譯文:孔子說:“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9?原文: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譯文:孔子說:“立誌追求真理,而恥於粗布淡飯的人,不值得交談。”
10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一切按道義行事。”
11原文: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譯文:孔子說:“君子心懷仁德,小人心懷家鄉;君子心懷法製,小人心懷實利。”
12原文: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譯文:孔子說:“一切按利益行事的人,人人厭惡。”
13原文: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譯文:孔子說:“能以禮讓治國嗎?沒問題!不能以禮讓治國,怎麽實行禮法?”
14原文: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地位,要注意做人的立場;不要怕沒人了解自己,要想法使自己容易得到理解。”
15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譯文:孔子說:“曾參啊!我的思想是用一個基本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走後,其他學生問:“什麽意思?”曾子說:“老師的思想,就是忠耍”
16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譯文: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7原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譯文: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要反省自己。”
18原文: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譯文:孔子說:“父母有錯,要好言相勸,聽不進時,要尊重他們,要任勞任怨。”
19原文: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不要走遠,必須遠走時,一定要留下準確的地址。”
20原文: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譯文:孔子說:“三年內不改父親的規矩習慣,可算孝了。”
21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譯文:孔子說:“父母年齡,不能不知道。一因長壽而喜,一因年高而懼。”
22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譯文:孔子說:“古人不輕易說話,是怕自己說到做不到。”
23原文: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譯文:孔子說:“嚴於律己,就會少犯錯誤。”
24原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譯文:孔子說:“君子要言談簡潔,要行動敏捷。”
25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譯文:孔子說:“高尚的人不會孤獨,必有誌同道合者相聚。”
26原文: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譯文:子遊說:“在領導麵前愛嘮叨,就會自取其辱;在朋友麵前愛嘮叨,就會遭到疏遠。”
五、《公冶長》
1?原文: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譯文:孔子評論公冶長:“可以把姑娘嫁給他。雖然坐過牢,但不是他的錯。”孔子把女兒嫁給了他。
2?原文: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譯文:孔子評論南容:“國家太平時,不會倒黴;國家混亂時,不會坐牢。”孔子把侄女嫁給了他。
3?原文: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譯文:孔子評論子賤:“這人是個君子!如果魯國沒有君子,他怎麽會有好品德?”
4?原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譯文:子貢問:“我怎樣?”孔子說:“你啊,象器皿一樣,隻有一種用途。”問:“什麽器皿?”答:“璉瑚。”
5???原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譯文:有人說:“仲弓有仁德但沒口才。”孔子說:“要口才幹什麽?善於辯駁的人讓人討厭。我不知道他是否稱得上有仁德,要口才幹什麽?”
6?原文: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譯文:孔子要漆雕開當官。漆雕開說:“我還沒自信。”孔子聽後很高興。
7?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譯文:孔子說:“理想無法實現了,我準備乘筏漂到海上。會跟我走的,隻有子路吧?”子路聽說後很高興。孔子說:“子路啊,他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
8原文: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譯文:孟武伯問:“子路的品行到達了仁的境界嗎?”孔子說:“不知道。”又問。孔子說:“子路可以做大將,不知他仁否。“冉求怎樣?”孔子說:“冉求可以當市長,不知他仁否。“公西赤怎樣?”孔子說:“公西赤可以當外長,不知他是仁否。”
9?原文:子謂子貢曰:“女與迴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迴。迴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譯文: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迴比,誰強些?”子貢說:“我怎能和他比!他能聞一知十,我隻能聞一知二。”孔子說:“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
10原文: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譯文: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他象朽木一樣無法雕琢,象糞牆一樣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孔子又說:“以前我看人,他說什麽,我信什麽;現在我看人,聽他說,再看他做。因為宰予,我改了過來。”
11原文: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譯文:孔子說:“我沒見過堅強的人。”有人說:“申棖堅強。”孔子說:“申棖欲望太多,怎麽能堅強?”
12原文: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譯文:子貢說:“我不願被迫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我也不願強迫別人去做。”孔子說:“子貢啊,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13原文: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譯文:子貢說:“老師的文章,可以聽得到;老師有關本性和天道的理論,不是光靠聽就能理解的。”
14原文: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譯文:子路聽到一件該做的事,沒有做完時,就怕又會聽到另一件。
15原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譯文:子貢問:“孔文子憑什麽獲得''文’的稱號?”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麵子,所以稱為''文’。”
16原文: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譯文:孔子評論子產:“具有君子的四種品德:行為謙遜,尊敬上級,關心群衆疾苦,用人符合道義。”
17原文: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譯文:孔子說:“晏平仲善於交朋友,交往越久,越受人尊敬。”
18原文: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譯文:孔子說:“臧文仲建造自己的宗廟,房頂呈拱形,柱子上畫著水草圖案,廟內藏著大龜,象天子的宗廟一樣,這怎麽算明智?”
19原文: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譯文:子張問:“子文三次做宰相時,沒感到高興;三次被罷免時,沒感到委屈。卸任前,總是認真地辦理交接事宜,怎樣?”孔子說:“算忠心了。”問:“算仁嗎?”答:“不知道,哪來仁?”又問:“崔子殺了齊莊公,陳文子拋棄家產跑了。到了另一國,他說:''這裏的大夫同崔子一樣。’又跑了。再到一國,再說:''他們同崔子一樣。’再跑了。怎樣?”孔子說:“算清白了。”問:“算仁嗎?”答:“不知道,哪來仁?”
20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譯文: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後才行動。孔子聽說後,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
21原文: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譯文: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愚笨別人學不來。”
22原文: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譯文:孔子在陳國,說:“迴去吧!迴去吧!家鄉的學生們誌大才疏,文采揚揚,不知該怎樣指導了。”
23原文: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譯文: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仇,怨恨他們的人也就很少。”
24原文: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譯文:孔子說:“誰說微生直爽?有人向他要醋,他家沒有時,卻到鄰居家要來給人。”
25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譯文:孔子說:“甜言蜜語、滿臉堆笑、點頭哈腰,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懷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26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誌?”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譯文:顏淵、季路侍奉時。孔子說:“為什麽不說說各人的願望呢?”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願能做到不誇耀優點、不宣揚功勞。”子路說:“您的願望呢?”孔子說:“但願老人能享受安樂,少兒能得到關懷,朋友能夠信任我。”
27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譯文:孔子說:“這個社會完了!我沒見過明知有錯而能自我批評的人。”
28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譯文:孔子說:“每十家必定有和我一樣講忠信的人,隻是不如我好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