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玄這裏的麻煩解決了,王弋可是長舒了口氣。
他一直在思考該用個什麽借口讓鄭玄入套,沒想到就這麽定下來了。
親自將鄭玄送到了府門外後,王弋命人召來了荀彧和滿寵。
王弋準備和兩人商討一下文書院的拆分問題,原本王弋是不想和荀彧談的,但這裏麵涉及到了一些稽查的事,不得不將荀彧找來。
很快,荀彧和滿寵接踵而至。
王弋也沒有噓寒問暖,直接引入了正題。
“文若,我準備將……”
“殿下。”
“啊?”
“趙王殿下!”
“行吧,行吧。孤……孤!滿意了?”王弋對荀彧的提醒很是不耐煩,揶揄了一句便將話題繼續:“孤準備將文書院進行拆分,將負責監察的部分獨立出來,命名為監察院。
監察院下設三個部門,督察院、禦史台以及大理寺。
禦史台長官為禦史大夫、副官為禦史中丞、屬官為各路禦史。他們的任務和大漢類似,風聞奏事、監察百官。
督察院長官為督察令、副官為左右中丞、屬官為各路督察。他們負責的事督察官員廉政,抓捕貪汙受賄的官員以及行賄團體。
大理寺負責審判刑獄案件,長官為廷尉,副官為大理寺丞,屬官為正卿、少卿、寺正等,擁有對案件的最高審判權。”
王弋剛說完,荀彧便找到了一個漏洞:“主公,禦史台和督察院的職能是不是有衝突,權力重疊了啊。而且督察院和大理寺的權力也有重疊,若是相互爭功還好說,若是遇到案件互相推諉,小事也會被拖成大事。”
荀彧的眼光很毒,一眼看出了王弋設計的這套體係冗餘的問題。
王弋仔細思考了一下,覺得確實如此。
禦史台和督察院重疊的是監察的權力,督察院和大理寺重疊的是抓捕的權力。
王弋設計的初衷確實沒什麽問題,禦史台發現、督察院破案緝拿、大理寺抓捕。
可到了現實卻有些難以實現,畢竟立功的事人人都想做,掉頭發的活兒大家都避之不及。
“文若覺得應該怎麽做?”王弋詢問起荀彧的意見。
荀彧想了想,認為絕對不能給禦史台擁有抓捕的權力。
於是便說道:“主公,不如不要督察院,將所有監察的權力全部給禦史台,所有抓捕的權力全部交給大理寺。大理寺可以擁有一定數量的正規軍隊,專門負責案件以及相關的抓捕。”
法警?
王弋一愣,心道荀彧是真厲害啊!
不過他真的有點兒不想丟棄督察院,後世的經驗告訴他,禦史台的作用比起風聞奏事,更多的是朝廷官員互相角逐的戰場。
很多政爭的開端都是由禦史台挑起的,王弋的想法是用禦史台打掩護,督察院安心幹活。
一時間王弋有些拿不定主意,這時滿寵忽然說道:“主公,其實這三個官署都可以保留下來,隻要去掉監察院就行了。”
王弋和荀彧聞言一怔,緊接著豁然開朗!
將它們放在一起確實權力會重疊,可如果將他們分開不就沒事了嗎!
王弋差點被自己蠢死,三省六部隻是政體的主幹,又不是政體的全部,為什麽自己會覺得搞出個三省六部就算完事兒了?
三人又討論了一會兒,很快便將拆分工作定了下來。
荀彧舉薦了在兗州幫助袁渙的沮授出任禦史大夫,王弋考慮了一下便同意了。
緊接著王弋任命滿寵為廷尉,掌管大理寺事宜。
而督察院的工作,王弋準備交給王芷。畢竟明鏡司曾經就是幹這個活的,讓王芷出任督察令他也放心,至少王芷不會貪汙受賄。
借著這個機會,荀彧向王弋提出了一條建議:“主公,臣認為官製的改革可以加快一些,改革幅度可以極大一些。”
荀彧的建議一點問題也沒有,如今王弋已經是王爵了,已經有資格在自己的領地中搞一些屬於自己的政體了。
王弋之前一直小心謹慎,無外乎是缺少一個強有力的名頭。現在名頭有了,他也不用顧忌太多。
不過對於這條建議王弋思考了很久,還是有些擔憂的問:“文若,你能保證其他人不反對嗎?”
“主公無需憂慮。”荀彧卻十分有把握,反問道,“不知主公有沒有看過封賞的旨意?那位陛下已經輸了,現在還沒有反對的人,便是認同的主公的想法。”
不反對就是默認?
這是王弋沒想到的,之前不還是要死要活地反對嗎?現在怎麽這麽好說話了?旨意上有什麽魔力?
“孤還真沒有,文若與我說說?”王弋很是好奇,他在荀彧的眼中看到了一絲苦澀。
荀彧確實十分痛苦,他頗有些恨鐵不成鋼的說道:“主公,您封王的功勞是‘保境安民’。”
嘭!
看來劉辯是真讓荀彧失望了,剛說了兩句就拍案而起。
“保境安民?什麽可恥的理由!”荀彧此時已經有些咬牙切齒了,“哪怕他說個‘朝拜有功’也好啊!朝拜有功不行嗎!非要是保境安民嗎?異姓封王,找不出個好的理由來嗎?大漢的臉麵沒了,臉麵沒了!”
何止是大漢的臉麵沒了,王弋的臉麵其實也沒了。
王弋這些年的功勞是非常大的,保衛邊境、大破胡人、攻滅偽帝董卓、剿滅王芬叛亂等等……
畢竟王弋名義上還是大漢的官員,單拎出哪一樣都能是個不錯的封賞理由。
不過以王弋現在的臉皮來說他也不在乎這些,反正目的達到了就行。
倒是看著氣急敗壞的荀彧有些好笑,這次恐怕荀彧的心是真死了,死得透透的,一點兒也不想給大漢找補什麽了。
對於劉辨這個操作,王弋隻能豎起大拇指並稱讚“牛逼!”
“唉唉……文若啊……不要氣,不要氣!”王弋強忍住笑,勸慰道,“你就算是氣死也沒什麽用,這不是你的錯,甚至都不是劉辯的錯。這樣的世道落到了我們頭上,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快將其終結。事在人為嘛,信天命還不如信自己。”
荀彧也覺得自己過於失禮,趕緊告罪後將自己推薦的人員名單交給了王弋。
王弋一看,好家夥!
六部尚書的人選都齊了。
隻是有些人王弋必須要考慮一下,沒有立即答應下來。
而且盡管王弋在名義上已經沒了後顧之憂,他依舊準備緩緩推進官製。
自己什麽水平自己清楚,王弋連二把刀都不是,貿然改革依舊容易出現問題。
見到暫時沒有兩人什麽事了,王弋叮囑滿寵加快吸收文書院的速度後,便揮退了二人。
文書院其他的還好說,人員名單是王弋必須要搞清楚的。
他現在確實將明麵上的監察部門定下來了,但是情報機構還沒有定下來。
最終王弋還是沒有下定決心徹底取締文書院,而是將文書院改成了一個完全對外的情報機構,負責的人就是董承。
而文書院也不再是專屬於他的情報機構了,王弋將文書院劃中書省,所獲得的情報將服務於禮部、兵部以及典軍府。
等滿寵核計完成後,文書院所有在冊的特務人員都將擁有正式的官職以及登記造冊,家屬人員也會做出相應的保護。
這麽做王弋並不是給那些潛伏的探子看的,而是給朝中的群臣看的,就是為了證明他沒有製造官場恐慌的意圖。
然而他真沒有嗎?
並不是……
王弋建造了詔獄就不可能不用,而且他一直沒有想要放棄明鏡司。
重新構建明鏡司是王弋考慮時間最久的一件事,他一直在糾結,糾結該從什麽地方征調高手來填充明鏡司。
首先王弋想到的就是甄薑那個連鎖飯店,“之味”食肆就是明鏡司最好的地基,可地基上的高樓該用什麽搭建呢……
王弋將頭轉向了南方,或許是時候推進一下幽州老卒的軍製了……
提起筆,王弋寫了數道手令。
他準備讓太史慈接替朱靈的職位鎮守幽州邊境,讓朱靈去虎牢關將高順換迴來。
最後,他又命人找來了虞翻。
虞翻在河北其實很閑,幾乎就沒有比他更閑的了。
主要是虞翻什麽都會,王弋也實在是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職位安排他。
王弋任命他為從事,原本是想著誰忙不過來了便找虞翻幫忙。
可王弋麾下這些人都很驕傲,幾乎不願意低頭求人,有什麽事自己拚拚命也就幹完了。
不過虞翻倒也沒覺得自己委屈,隻要王弋問到他的意見,他迴答起來毫不留情麵,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當然,這種事情也不多,王弋也不怎麽問虞翻的意見,因為虞翻有時候懟的非常狠。
這次聽說王弋找自己,虞翻樂嗬嗬的就來了。
能找個挨罵了還不生氣的人主不容易,虞翻以為自己又能過一迴嘴癮,很是積極主動。
哪知王弋並沒有詢問他什麽有關政事的問題,而是讓他帶著自己的大槍去陳留輔助關羽改革軍製。
說是輔助,其實核心思想隻有一條,那就是讓虞翻親自下場,為王弋挑一千武藝、心智、情操以及配合都很默契的士卒迴來。
他一直在思考該用個什麽借口讓鄭玄入套,沒想到就這麽定下來了。
親自將鄭玄送到了府門外後,王弋命人召來了荀彧和滿寵。
王弋準備和兩人商討一下文書院的拆分問題,原本王弋是不想和荀彧談的,但這裏麵涉及到了一些稽查的事,不得不將荀彧找來。
很快,荀彧和滿寵接踵而至。
王弋也沒有噓寒問暖,直接引入了正題。
“文若,我準備將……”
“殿下。”
“啊?”
“趙王殿下!”
“行吧,行吧。孤……孤!滿意了?”王弋對荀彧的提醒很是不耐煩,揶揄了一句便將話題繼續:“孤準備將文書院進行拆分,將負責監察的部分獨立出來,命名為監察院。
監察院下設三個部門,督察院、禦史台以及大理寺。
禦史台長官為禦史大夫、副官為禦史中丞、屬官為各路禦史。他們的任務和大漢類似,風聞奏事、監察百官。
督察院長官為督察令、副官為左右中丞、屬官為各路督察。他們負責的事督察官員廉政,抓捕貪汙受賄的官員以及行賄團體。
大理寺負責審判刑獄案件,長官為廷尉,副官為大理寺丞,屬官為正卿、少卿、寺正等,擁有對案件的最高審判權。”
王弋剛說完,荀彧便找到了一個漏洞:“主公,禦史台和督察院的職能是不是有衝突,權力重疊了啊。而且督察院和大理寺的權力也有重疊,若是相互爭功還好說,若是遇到案件互相推諉,小事也會被拖成大事。”
荀彧的眼光很毒,一眼看出了王弋設計的這套體係冗餘的問題。
王弋仔細思考了一下,覺得確實如此。
禦史台和督察院重疊的是監察的權力,督察院和大理寺重疊的是抓捕的權力。
王弋設計的初衷確實沒什麽問題,禦史台發現、督察院破案緝拿、大理寺抓捕。
可到了現實卻有些難以實現,畢竟立功的事人人都想做,掉頭發的活兒大家都避之不及。
“文若覺得應該怎麽做?”王弋詢問起荀彧的意見。
荀彧想了想,認為絕對不能給禦史台擁有抓捕的權力。
於是便說道:“主公,不如不要督察院,將所有監察的權力全部給禦史台,所有抓捕的權力全部交給大理寺。大理寺可以擁有一定數量的正規軍隊,專門負責案件以及相關的抓捕。”
法警?
王弋一愣,心道荀彧是真厲害啊!
不過他真的有點兒不想丟棄督察院,後世的經驗告訴他,禦史台的作用比起風聞奏事,更多的是朝廷官員互相角逐的戰場。
很多政爭的開端都是由禦史台挑起的,王弋的想法是用禦史台打掩護,督察院安心幹活。
一時間王弋有些拿不定主意,這時滿寵忽然說道:“主公,其實這三個官署都可以保留下來,隻要去掉監察院就行了。”
王弋和荀彧聞言一怔,緊接著豁然開朗!
將它們放在一起確實權力會重疊,可如果將他們分開不就沒事了嗎!
王弋差點被自己蠢死,三省六部隻是政體的主幹,又不是政體的全部,為什麽自己會覺得搞出個三省六部就算完事兒了?
三人又討論了一會兒,很快便將拆分工作定了下來。
荀彧舉薦了在兗州幫助袁渙的沮授出任禦史大夫,王弋考慮了一下便同意了。
緊接著王弋任命滿寵為廷尉,掌管大理寺事宜。
而督察院的工作,王弋準備交給王芷。畢竟明鏡司曾經就是幹這個活的,讓王芷出任督察令他也放心,至少王芷不會貪汙受賄。
借著這個機會,荀彧向王弋提出了一條建議:“主公,臣認為官製的改革可以加快一些,改革幅度可以極大一些。”
荀彧的建議一點問題也沒有,如今王弋已經是王爵了,已經有資格在自己的領地中搞一些屬於自己的政體了。
王弋之前一直小心謹慎,無外乎是缺少一個強有力的名頭。現在名頭有了,他也不用顧忌太多。
不過對於這條建議王弋思考了很久,還是有些擔憂的問:“文若,你能保證其他人不反對嗎?”
“主公無需憂慮。”荀彧卻十分有把握,反問道,“不知主公有沒有看過封賞的旨意?那位陛下已經輸了,現在還沒有反對的人,便是認同的主公的想法。”
不反對就是默認?
這是王弋沒想到的,之前不還是要死要活地反對嗎?現在怎麽這麽好說話了?旨意上有什麽魔力?
“孤還真沒有,文若與我說說?”王弋很是好奇,他在荀彧的眼中看到了一絲苦澀。
荀彧確實十分痛苦,他頗有些恨鐵不成鋼的說道:“主公,您封王的功勞是‘保境安民’。”
嘭!
看來劉辯是真讓荀彧失望了,剛說了兩句就拍案而起。
“保境安民?什麽可恥的理由!”荀彧此時已經有些咬牙切齒了,“哪怕他說個‘朝拜有功’也好啊!朝拜有功不行嗎!非要是保境安民嗎?異姓封王,找不出個好的理由來嗎?大漢的臉麵沒了,臉麵沒了!”
何止是大漢的臉麵沒了,王弋的臉麵其實也沒了。
王弋這些年的功勞是非常大的,保衛邊境、大破胡人、攻滅偽帝董卓、剿滅王芬叛亂等等……
畢竟王弋名義上還是大漢的官員,單拎出哪一樣都能是個不錯的封賞理由。
不過以王弋現在的臉皮來說他也不在乎這些,反正目的達到了就行。
倒是看著氣急敗壞的荀彧有些好笑,這次恐怕荀彧的心是真死了,死得透透的,一點兒也不想給大漢找補什麽了。
對於劉辨這個操作,王弋隻能豎起大拇指並稱讚“牛逼!”
“唉唉……文若啊……不要氣,不要氣!”王弋強忍住笑,勸慰道,“你就算是氣死也沒什麽用,這不是你的錯,甚至都不是劉辯的錯。這樣的世道落到了我們頭上,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快將其終結。事在人為嘛,信天命還不如信自己。”
荀彧也覺得自己過於失禮,趕緊告罪後將自己推薦的人員名單交給了王弋。
王弋一看,好家夥!
六部尚書的人選都齊了。
隻是有些人王弋必須要考慮一下,沒有立即答應下來。
而且盡管王弋在名義上已經沒了後顧之憂,他依舊準備緩緩推進官製。
自己什麽水平自己清楚,王弋連二把刀都不是,貿然改革依舊容易出現問題。
見到暫時沒有兩人什麽事了,王弋叮囑滿寵加快吸收文書院的速度後,便揮退了二人。
文書院其他的還好說,人員名單是王弋必須要搞清楚的。
他現在確實將明麵上的監察部門定下來了,但是情報機構還沒有定下來。
最終王弋還是沒有下定決心徹底取締文書院,而是將文書院改成了一個完全對外的情報機構,負責的人就是董承。
而文書院也不再是專屬於他的情報機構了,王弋將文書院劃中書省,所獲得的情報將服務於禮部、兵部以及典軍府。
等滿寵核計完成後,文書院所有在冊的特務人員都將擁有正式的官職以及登記造冊,家屬人員也會做出相應的保護。
這麽做王弋並不是給那些潛伏的探子看的,而是給朝中的群臣看的,就是為了證明他沒有製造官場恐慌的意圖。
然而他真沒有嗎?
並不是……
王弋建造了詔獄就不可能不用,而且他一直沒有想要放棄明鏡司。
重新構建明鏡司是王弋考慮時間最久的一件事,他一直在糾結,糾結該從什麽地方征調高手來填充明鏡司。
首先王弋想到的就是甄薑那個連鎖飯店,“之味”食肆就是明鏡司最好的地基,可地基上的高樓該用什麽搭建呢……
王弋將頭轉向了南方,或許是時候推進一下幽州老卒的軍製了……
提起筆,王弋寫了數道手令。
他準備讓太史慈接替朱靈的職位鎮守幽州邊境,讓朱靈去虎牢關將高順換迴來。
最後,他又命人找來了虞翻。
虞翻在河北其實很閑,幾乎就沒有比他更閑的了。
主要是虞翻什麽都會,王弋也實在是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職位安排他。
王弋任命他為從事,原本是想著誰忙不過來了便找虞翻幫忙。
可王弋麾下這些人都很驕傲,幾乎不願意低頭求人,有什麽事自己拚拚命也就幹完了。
不過虞翻倒也沒覺得自己委屈,隻要王弋問到他的意見,他迴答起來毫不留情麵,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當然,這種事情也不多,王弋也不怎麽問虞翻的意見,因為虞翻有時候懟的非常狠。
這次聽說王弋找自己,虞翻樂嗬嗬的就來了。
能找個挨罵了還不生氣的人主不容易,虞翻以為自己又能過一迴嘴癮,很是積極主動。
哪知王弋並沒有詢問他什麽有關政事的問題,而是讓他帶著自己的大槍去陳留輔助關羽改革軍製。
說是輔助,其實核心思想隻有一條,那就是讓虞翻親自下場,為王弋挑一千武藝、心智、情操以及配合都很默契的士卒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