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秩漢朝就有,但漢朝的官員製度就非常模糊,正經在冊的非常少,很多官職都是屬於官員私人的幕僚,授予誰完全憑借官員的心情。這就導致了漢朝的品秩很模糊,一品的三公手底下可能有幾十個沒品的吏員,九品的縣吏有的工作極為重要,有的每天打卡上下班就行。
荀彧借鑒了原本的製度和王弋的構思,將未來可能需要的官員分成了九品二十五級。
每三品為一個梯隊,四品開始有正從,七品開始分上下,八九品更是分了上中下。
荀彧的做法相當大膽,一品到三品全都是虛職,屬於榮譽品級,是地位的象征。
四品到六品是朝中主要的朝臣和刺史、太守一類的封疆大吏。
七品屬於一般的朝臣以及縣令、縣長,八九品則是大漢龐大的吏員群體。
荀彧堅信王弋能夠獲得勝利,所以他給王弋預留了很大的封賞空間,算是變相解決了功臣權力過大或者功勞過多導致王弋不得不拿起屠刀的窘境。
王弋理解荀彧的想法,不過他更願意拿起刀子。荀彧說到底和王弋所在的層麵不一樣,他需要為同僚考慮退路,王弋卻需要考慮重臣的影響力。
這是統治者們繞不開的話題,如何處理辛辛苦苦一路陪著他打拚的小夥伴兒是所有君主的終極選擇。
最終王弋接受了這份品秩卻沒有全部同意,他要仔細權衡好其中的利弊。而且這東西也不是現在就用的,王弋現在用它隻是當個參照表而已。
王弋真正需要的是軍製,這次和上一次的兗州之戰可不一樣,上一次沒有一個人按照預定的作戰命令打仗,王弋拎迴來一個個罵上一頓也沒什麽。這迴可都是按照他的想法在打,而且張遼已經打贏了,是該論功行賞了吧?
特別是底層士卒,上次主將挨收拾了,王弋能用一些錢財打發他們,這次就得升職了。
和荀彧商量了一下,王弋派人傳令,召開廷議,商議軍製的問題。荀彧 已經和留守在鄴城的人通過氣了,王弋也跟荀攸等人討論過這件事,這次廷議主要是讓雙方交換一下意見,盡量達成共識。
想要達成共識卻非常不容易,經曆了整整大半天的爭吵,王弋管了一頓午飯和晚飯後,在劉曄四處約架的恐嚇聲中,軍製的方案才算完成。
雙方主要的爭吵點在於補給和兵器製造,說白了也就是人才和權力的爭奪。倒黴了半輩子的蔣義渠忽然就成了香餑餑,田豐對他寸步不讓,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醉心於打鐵的浦沅也成了爭奪的目標,田豐想要,五軍軍務府也想要。
這些人都是粘上毛比猴兒還精的家夥,很清楚未來會有工部這麽一個部門,浦沅和馬鈞絕對是高官。馬鈞由於涉及到了大量的機密,這些人沒敢開口,但是整天打鐵的浦沅就被盯上了。未來不論工部是從哪個衙門分出去的,浦沅都會承一份情。政治鬥爭就是如此,總發生在潤物細無聲處,不能看到著火了再去找水。
不過王弋可以忍受他們爭奪蔣義渠,卻不能縱容爭奪浦沅,浦沅現在主持的材料研究非常重要,他還不準備讓浦沅這麽早走到前台接觸政治。
最終王弋用家臣的名義平息了這場爭論,並且定下了軍製。從最小的軍隊建製開始,王弋取消了伍,以什為最低建製,每什兩位什長,一正一副。這關係到軍卒訓練時使用的一些陣型,王弋也沒轍。
屯也被王弋取締,設立了百人隊,隊正的官職他使用了明代的百戶,同樣也是一正一副。
兩個百人隊為一曲,取消了曲長和軍侯,設都尉、旗官、軍正。
五曲為一校,設校尉、旗官、哨官、千戶、軍正。
兩校為一營,設參將、遊擊將軍、旗官、哨官、軍正,以及主管後勤和醫療的正副司馬。
到了營這種級別已經是軍事高官了,基本上是絕大多數軍人一輩子的夢想。
在營之上王弋設立了團,五營為一團。團的指揮官就是各種將軍了,將軍之下有副將、裨將等等各司其職。由於團一級就已經是可以正麵戰場的主力軍隊了,無論統兵還是後勤需要的人都非常多。
團再上麵就是軍,王弋設立的五軍將由若幹個團組成,每個軍的職能不同,人數自然也就不同。
不僅如此,王弋還提出了軍銜做為另外一種榮譽條件。很多人因為上不了正麵戰場同時又服役了很多年,沒有機會獲得軍功會讓這些老卒們非常尷尬,王弋不想寒了麾下士卒的心。畢竟他不是曹老板,沒有那麽多同族幫他統率軍事力量,忠誠是需要相互維持的。
王弋其實還考慮過軍功章這種東西,哪知劉曄先他一步提了出來,可惜這個主意並沒有得到通過。
理由也很簡單,王弋其實以前頒布過類似於軍功章的東西,那就是射聲營獨有的三棱軍刺。三棱軍刺難以仿造,倒是很適合成為功勳的彰顯標識。
但是三棱軍刺同樣難以製造,做為尚武的漢人,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軍功是神聖的,是無可替代的。以王弋的性格,他難免會給有功勳的將士一些優待,若是貿然用一般的東西製作軍功章,被心懷叵測的人防製出來,那簡直就是一種褻瀆。
也就是說這個主意是好的,可惜現在不能實行。
中央部分的軍務到此也就差不多了,正規軍王弋覺得他弄出來五軍已經非常多了,剩下的便是地方軍和邊軍。
這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一時間眾人都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
最終還是荀攸挑的頭,才讓氣氛再次活躍起來,可是討論的時候依舊謹小慎微,因為這裏麵涉及到了一個王弋不爽了很久的問題——地方官。
說實話,王弋對大漢的地方官基本上已經沒什麽耐性了,特別是刺史、太守和一州治府的縣令這三個。
這三人的職權有著非常嚴重的重合,大漢想的非常好,一州治府是關鍵所在,三人在一個地方辦公能夠互相製衡。
可是大漢應該沒考慮到爭權這個問題,這三個人在一起可是真熱鬧,太守咬刺史、刺史咬縣令、縣令咬太守,時而三人分開各咬各的,時而三個人在一起互相咬,時而拉幫結派進行混戰。那場麵漂亮的,簡直絕了。
大漢的縣令可不是什麽九品芝麻官,什麽一州刺史、一郡太守的,隻要上麵有人,他一封奏折都能搞得中樞不得安寧。
各郡之間也不消停,治府的縣令和太守都有默契,王弋這麽大一片家業,就沒見過哪個太守和縣令關係好的,見麵不互相吐口水都算和諧了。
這種事誰敢提?地方各個官職和中央幾乎都有聯係,沒有自家子侄還有個親朋好友呢,以後再因為這種事絕交了不值當。
然而王弋的心意已決,不可能不談。看著王弋越來越黑的臉色,孫福輕輕踢了踢放空思想的郭嘉,示意是他該出頭的時候了。
郭嘉的政治敏感度確實一般,可不代表他不懂這些。他也沒慣著毛病,直接提出了五條意見。
第一,刺史、太守、縣令這些人的職能必須劃分清楚,而且隻能有治理民生的權力,維護治安交給縣尉,平定事端交給當地的駐守將軍。
第二,駐守將軍的管轄範圍包括了守城士卒在內的所有士卒,由治府鄴城直接派遣中樞留任的將領擔當,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調換。
第三,地方將軍不可參與任何當地政事,不可在當地有任何房產,若無理由不可離開軍營一步。
第四,邊軍百戶及以上的官職若無特殊情況必須由中樞直接任命,邊郡實行軍隊管製,太守擁有邊郡所有軍政的決策權。
第五,太守不僅家人要留在鄴城,本身也要接受監察,按照距離不同每年或者每兩年必須迴鄴城述職,除非軍情緊急。
眾人聽完郭嘉的話直接愣在當場,誰也沒想到平時流裏流氣的郭嘉能想出這樣大膽的方案,就連王弋都差異的看了郭嘉一眼。他是相信郭嘉有這個實力的,但他絕不相信郭嘉這麽短時間內能夠想出來。
果然,說完後郭嘉又陷入了神遊的狀態,很顯然這個答案是他和其他人早就商量過的。
王弋瞄了一眼荀攸,荀攸尷尬的笑了笑,表示自己受身份所累,也是無可奈何。
荀攸和王弋配合相當默契,王弋也相信這是荀攸經過深思熟慮想到的結論,便當即拍板定了下來。
在經曆過一番討論後,最終王弋下令開始逐步整改。軍隊先從幽州軍開始,中樞的官職放一放先不動,尋找合適的機會,地方則先從沒什麽戰事的遼東開始推行,由北向南逐步開始。
可是遼東真的沒戰事嗎?
現實總是喜歡打臉的,而且抽起人來又脆又疼。
在遙遠的土垠,鮮於輔真的在玩兒命了!
(開打,開打。三處戰場……)
荀彧借鑒了原本的製度和王弋的構思,將未來可能需要的官員分成了九品二十五級。
每三品為一個梯隊,四品開始有正從,七品開始分上下,八九品更是分了上中下。
荀彧的做法相當大膽,一品到三品全都是虛職,屬於榮譽品級,是地位的象征。
四品到六品是朝中主要的朝臣和刺史、太守一類的封疆大吏。
七品屬於一般的朝臣以及縣令、縣長,八九品則是大漢龐大的吏員群體。
荀彧堅信王弋能夠獲得勝利,所以他給王弋預留了很大的封賞空間,算是變相解決了功臣權力過大或者功勞過多導致王弋不得不拿起屠刀的窘境。
王弋理解荀彧的想法,不過他更願意拿起刀子。荀彧說到底和王弋所在的層麵不一樣,他需要為同僚考慮退路,王弋卻需要考慮重臣的影響力。
這是統治者們繞不開的話題,如何處理辛辛苦苦一路陪著他打拚的小夥伴兒是所有君主的終極選擇。
最終王弋接受了這份品秩卻沒有全部同意,他要仔細權衡好其中的利弊。而且這東西也不是現在就用的,王弋現在用它隻是當個參照表而已。
王弋真正需要的是軍製,這次和上一次的兗州之戰可不一樣,上一次沒有一個人按照預定的作戰命令打仗,王弋拎迴來一個個罵上一頓也沒什麽。這迴可都是按照他的想法在打,而且張遼已經打贏了,是該論功行賞了吧?
特別是底層士卒,上次主將挨收拾了,王弋能用一些錢財打發他們,這次就得升職了。
和荀彧商量了一下,王弋派人傳令,召開廷議,商議軍製的問題。荀彧 已經和留守在鄴城的人通過氣了,王弋也跟荀攸等人討論過這件事,這次廷議主要是讓雙方交換一下意見,盡量達成共識。
想要達成共識卻非常不容易,經曆了整整大半天的爭吵,王弋管了一頓午飯和晚飯後,在劉曄四處約架的恐嚇聲中,軍製的方案才算完成。
雙方主要的爭吵點在於補給和兵器製造,說白了也就是人才和權力的爭奪。倒黴了半輩子的蔣義渠忽然就成了香餑餑,田豐對他寸步不讓,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醉心於打鐵的浦沅也成了爭奪的目標,田豐想要,五軍軍務府也想要。
這些人都是粘上毛比猴兒還精的家夥,很清楚未來會有工部這麽一個部門,浦沅和馬鈞絕對是高官。馬鈞由於涉及到了大量的機密,這些人沒敢開口,但是整天打鐵的浦沅就被盯上了。未來不論工部是從哪個衙門分出去的,浦沅都會承一份情。政治鬥爭就是如此,總發生在潤物細無聲處,不能看到著火了再去找水。
不過王弋可以忍受他們爭奪蔣義渠,卻不能縱容爭奪浦沅,浦沅現在主持的材料研究非常重要,他還不準備讓浦沅這麽早走到前台接觸政治。
最終王弋用家臣的名義平息了這場爭論,並且定下了軍製。從最小的軍隊建製開始,王弋取消了伍,以什為最低建製,每什兩位什長,一正一副。這關係到軍卒訓練時使用的一些陣型,王弋也沒轍。
屯也被王弋取締,設立了百人隊,隊正的官職他使用了明代的百戶,同樣也是一正一副。
兩個百人隊為一曲,取消了曲長和軍侯,設都尉、旗官、軍正。
五曲為一校,設校尉、旗官、哨官、千戶、軍正。
兩校為一營,設參將、遊擊將軍、旗官、哨官、軍正,以及主管後勤和醫療的正副司馬。
到了營這種級別已經是軍事高官了,基本上是絕大多數軍人一輩子的夢想。
在營之上王弋設立了團,五營為一團。團的指揮官就是各種將軍了,將軍之下有副將、裨將等等各司其職。由於團一級就已經是可以正麵戰場的主力軍隊了,無論統兵還是後勤需要的人都非常多。
團再上麵就是軍,王弋設立的五軍將由若幹個團組成,每個軍的職能不同,人數自然也就不同。
不僅如此,王弋還提出了軍銜做為另外一種榮譽條件。很多人因為上不了正麵戰場同時又服役了很多年,沒有機會獲得軍功會讓這些老卒們非常尷尬,王弋不想寒了麾下士卒的心。畢竟他不是曹老板,沒有那麽多同族幫他統率軍事力量,忠誠是需要相互維持的。
王弋其實還考慮過軍功章這種東西,哪知劉曄先他一步提了出來,可惜這個主意並沒有得到通過。
理由也很簡單,王弋其實以前頒布過類似於軍功章的東西,那就是射聲營獨有的三棱軍刺。三棱軍刺難以仿造,倒是很適合成為功勳的彰顯標識。
但是三棱軍刺同樣難以製造,做為尚武的漢人,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軍功是神聖的,是無可替代的。以王弋的性格,他難免會給有功勳的將士一些優待,若是貿然用一般的東西製作軍功章,被心懷叵測的人防製出來,那簡直就是一種褻瀆。
也就是說這個主意是好的,可惜現在不能實行。
中央部分的軍務到此也就差不多了,正規軍王弋覺得他弄出來五軍已經非常多了,剩下的便是地方軍和邊軍。
這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一時間眾人都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
最終還是荀攸挑的頭,才讓氣氛再次活躍起來,可是討論的時候依舊謹小慎微,因為這裏麵涉及到了一個王弋不爽了很久的問題——地方官。
說實話,王弋對大漢的地方官基本上已經沒什麽耐性了,特別是刺史、太守和一州治府的縣令這三個。
這三人的職權有著非常嚴重的重合,大漢想的非常好,一州治府是關鍵所在,三人在一個地方辦公能夠互相製衡。
可是大漢應該沒考慮到爭權這個問題,這三個人在一起可是真熱鬧,太守咬刺史、刺史咬縣令、縣令咬太守,時而三人分開各咬各的,時而三個人在一起互相咬,時而拉幫結派進行混戰。那場麵漂亮的,簡直絕了。
大漢的縣令可不是什麽九品芝麻官,什麽一州刺史、一郡太守的,隻要上麵有人,他一封奏折都能搞得中樞不得安寧。
各郡之間也不消停,治府的縣令和太守都有默契,王弋這麽大一片家業,就沒見過哪個太守和縣令關係好的,見麵不互相吐口水都算和諧了。
這種事誰敢提?地方各個官職和中央幾乎都有聯係,沒有自家子侄還有個親朋好友呢,以後再因為這種事絕交了不值當。
然而王弋的心意已決,不可能不談。看著王弋越來越黑的臉色,孫福輕輕踢了踢放空思想的郭嘉,示意是他該出頭的時候了。
郭嘉的政治敏感度確實一般,可不代表他不懂這些。他也沒慣著毛病,直接提出了五條意見。
第一,刺史、太守、縣令這些人的職能必須劃分清楚,而且隻能有治理民生的權力,維護治安交給縣尉,平定事端交給當地的駐守將軍。
第二,駐守將軍的管轄範圍包括了守城士卒在內的所有士卒,由治府鄴城直接派遣中樞留任的將領擔當,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調換。
第三,地方將軍不可參與任何當地政事,不可在當地有任何房產,若無理由不可離開軍營一步。
第四,邊軍百戶及以上的官職若無特殊情況必須由中樞直接任命,邊郡實行軍隊管製,太守擁有邊郡所有軍政的決策權。
第五,太守不僅家人要留在鄴城,本身也要接受監察,按照距離不同每年或者每兩年必須迴鄴城述職,除非軍情緊急。
眾人聽完郭嘉的話直接愣在當場,誰也沒想到平時流裏流氣的郭嘉能想出這樣大膽的方案,就連王弋都差異的看了郭嘉一眼。他是相信郭嘉有這個實力的,但他絕不相信郭嘉這麽短時間內能夠想出來。
果然,說完後郭嘉又陷入了神遊的狀態,很顯然這個答案是他和其他人早就商量過的。
王弋瞄了一眼荀攸,荀攸尷尬的笑了笑,表示自己受身份所累,也是無可奈何。
荀攸和王弋配合相當默契,王弋也相信這是荀攸經過深思熟慮想到的結論,便當即拍板定了下來。
在經曆過一番討論後,最終王弋下令開始逐步整改。軍隊先從幽州軍開始,中樞的官職放一放先不動,尋找合適的機會,地方則先從沒什麽戰事的遼東開始推行,由北向南逐步開始。
可是遼東真的沒戰事嗎?
現實總是喜歡打臉的,而且抽起人來又脆又疼。
在遙遠的土垠,鮮於輔真的在玩兒命了!
(開打,開打。三處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