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壽之人當中,有一老者持一卷軸,獻與祖師爺,卷軸長約五尺,封裝嚴密。祖師爺接過隨手交與我師,並問其姓名、是何人子弟,老者自稱廣陵夏之風,其師秋意濃,祝壽之人大多是見多識廣的江湖人士,也有些許隱士怪傑,有相當部分知名人物,其實彼此並不相識,皆祖師爺早年廣交賓朋、遊學天下之因。
座中賓客頗多驚奇,言秋意濃怪僻,一徒一子雖名滿江湖,其本人卻不與江湖來往,這夏之風六十多歲,武林人稱‘硬碰硬’,馳騁武林三十載而不衰,然其並不壯碩,反倒是小巧,現在想來,此人也練過道家功之類。今日爾等所見祖師爺畫像,便來於此!”
“當時座中有少林僧三人,年長的大約六十來歲,另兩人大概略晚一輩子弟,也有四五十歲,長者稱受方丈之命贈經書兩本,以酬十年前、我師孟靈冰出手救命之恩。祖師爺曾雲:少林派由來久遠,起於魏晉而盛於隋唐,因達摩麵壁於嵩山,曆時九年而功成,遂傳《易筋》、《洗髓》二經,故少林寺以佛為宗,因佛而動,見佛而止。祖師爺曾與少林寺方丈、談及佛藝佛功佛法,稱雖源於西天卻成於中土,繼而譽滿大江南北,若得機緣當詳參細品!”
“宴中還有九嶷山派、天山派子弟,最遠當屬南海南子島,其開島宗師宣島主與祖師爺昔日有師徒之誼,現今門人子弟已移居永恆島,島主樂興為人俠義正直,至今雖曆經數十年,彼此仍有友好聯係,其他人物大多也是這般關係。祖師爺曾言九嶷山派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當年祖師爺與九嶷門人砌磋武學,三十日未果,本門內功雖略微前出,然劍術互有短長,各擅其場。”
“天山派乃我近鄰,其武功有獨到之處,現任掌門何如龍自稱何無劍,據傳劍藝遠勝天山派諸前輩,出於藍而勝於藍,形意劍堪稱武林之首,揮臂為劍並指為刃,其內功剛猛與本門大相徑庭,實無可比之處。祖師爺曾言:內功乃大道,劍勢乃末流,功強則劍威、功深則劍厲、功純則劍柔,故以天下之柔,馳騁於天下之堅,則勝負已定矣!”
“自我學藝始,至今將近四十年,在我二十四歲那年祖師爺仙逝,此後一眾弟子精研內外經籍典策,通透本門“陰陽輪迴功”,二十年後,我得師父指點始創‘卷雪萃冰劍’。之前,祖師爺已開創‘電光劍’和‘流星漱玉劍’,後又有師父創‘霜華劍’和‘驚雷迷霧劍’,師叔創‘疾風驟雨劍’和‘霓虹劍’。
本門宗旨乃是學劍不用劍,學劍學的是劍意,不用劍乃是不用劍形,武功滲透,一切皆可為劍,一旦劍形畢露,當有必死之人,故猶需牢記。本門的基本功,你們都已熟練,從今起開習本門精髓‘天地重生功’,出功時日,由你們悟性和天分而定,其他諸如飲食之類,由雯姨照應你們,不必多慮。‘天地重生功’分三層,第一層乃人重生;第二層乃地重生;第三層乃天重生;此功結束,脫胎換骨;此功圓滿,渾身是膽;”掌門說完,盤膝端坐於冰玉池正中。
雖時值仲夏,然昆侖之上寒冷不變,姐妹三人平日裏,雖不覺有多冷,皆因練過五年的太極功,若說端坐於這冰玉之上,片刻無礙,長時間亦是不能。
而壯壯卻趴在翛然閣的玉欄扶手上,儼然像一個威風凜凜的督考官。
隨後聽見鮮至柔接著說:“鳳兒坐於震位,淩兒在乾位,夢兒在坤位,盤腿而坐麵顏一並朝我。”
三人依言落座,頓覺寒氣透體、難以自持,雖太極功縈繞護體,仍就兩股戰戰、神魂不定。
至柔熟視無睹,隻管示意一一講解:
“雙掌撫膝、吐氣屏息,凝神聚精、閉目靜心,舌抵上顎,上下齒相叩三百六十次,再舌抵下顎,上下齒相叩三百六十次。向後仰頭,使頭與手逆向使力,閉氣意隨氣動,內外擺肘,同時身體左右轉動,兩手五指互相交叉,向前翻掌並向前力推,然後,前後齊腕、扭曲波動。左肘臂即放於後頸項,並用左手向下使力,稍頃,再向上翻手掌,並向上力推,然後右肘、右手重複如此動作,再挽頭到地,五噏五息到脹氣,引氣微吐氣,使唿吸平和,最後把兩手放於膝蓋上,摩拭手腳,伸展頸腰,任由氣出,如此,重複三十六次方可。
第一層講究開舒筋骨,調理血脈,引氣臻於圓,使氣存至極,五髒六腑、神氣通玄,來往自熟、水到渠成,有時存到泥丸頂發,有時下到腳板湧泉,長久修習、後知自然。魂魄聿盛、精髓充實堅固,修行此道、百病不生,目力過人、心智開闊,更兼體能出眾,是謂人重生。”
“第二層乃地重生,致力於打通大小周天、疏通全身筋絡,使氣血充盈,精神旺盛,肌肉溫和、皮膚飽滿、腠理肥實、唿吸開闔自如,尤其做到輕、緩、勻、長、深凡五要點。輕,即唿吸輕細;緩,指進出氣舒緩;勻,唿吸節拍有致,不時粗時細;長,唿吸之間、間隔時間長;深,即要求使吸入之氣,滲入髒腑百脈,人所以生者,皆稟一元之氣。經曰:人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氣,神去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故無神亦死,無氣亦死。是以此乃練元神,避冷暖飲食,可履懸崖薄冰,脫人氣,雖千鈞猶若無物,此係地重生之妙道!”
“第三層乃天重生,最為難練,山上諸人多在此阻礙,不能逾越則不可強求,欲強則折。是以天關險惡,唿吸吐納、絲毫不得有差,如同走錯路,看到的自然是另外一個世界,得到的自然也是另外的感應,皆因精氣神在體內的經絡、髒腑、關穴施以作用,不同的作用,產生不同的結果,一旦有異動,其後果將是不可逆轉的,輕則傷殘重則殞命。所以,首先心境須祥和,身體俯仰之時,要不徐不疾,肢體伸曲時,也必須有節奏和節製,柔韌旋轉綿綿不斷,時刻做到氣通血脈,意觀五髒,神馭陰陽內外而不息。”
座中賓客頗多驚奇,言秋意濃怪僻,一徒一子雖名滿江湖,其本人卻不與江湖來往,這夏之風六十多歲,武林人稱‘硬碰硬’,馳騁武林三十載而不衰,然其並不壯碩,反倒是小巧,現在想來,此人也練過道家功之類。今日爾等所見祖師爺畫像,便來於此!”
“當時座中有少林僧三人,年長的大約六十來歲,另兩人大概略晚一輩子弟,也有四五十歲,長者稱受方丈之命贈經書兩本,以酬十年前、我師孟靈冰出手救命之恩。祖師爺曾雲:少林派由來久遠,起於魏晉而盛於隋唐,因達摩麵壁於嵩山,曆時九年而功成,遂傳《易筋》、《洗髓》二經,故少林寺以佛為宗,因佛而動,見佛而止。祖師爺曾與少林寺方丈、談及佛藝佛功佛法,稱雖源於西天卻成於中土,繼而譽滿大江南北,若得機緣當詳參細品!”
“宴中還有九嶷山派、天山派子弟,最遠當屬南海南子島,其開島宗師宣島主與祖師爺昔日有師徒之誼,現今門人子弟已移居永恆島,島主樂興為人俠義正直,至今雖曆經數十年,彼此仍有友好聯係,其他人物大多也是這般關係。祖師爺曾言九嶷山派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當年祖師爺與九嶷門人砌磋武學,三十日未果,本門內功雖略微前出,然劍術互有短長,各擅其場。”
“天山派乃我近鄰,其武功有獨到之處,現任掌門何如龍自稱何無劍,據傳劍藝遠勝天山派諸前輩,出於藍而勝於藍,形意劍堪稱武林之首,揮臂為劍並指為刃,其內功剛猛與本門大相徑庭,實無可比之處。祖師爺曾言:內功乃大道,劍勢乃末流,功強則劍威、功深則劍厲、功純則劍柔,故以天下之柔,馳騁於天下之堅,則勝負已定矣!”
“自我學藝始,至今將近四十年,在我二十四歲那年祖師爺仙逝,此後一眾弟子精研內外經籍典策,通透本門“陰陽輪迴功”,二十年後,我得師父指點始創‘卷雪萃冰劍’。之前,祖師爺已開創‘電光劍’和‘流星漱玉劍’,後又有師父創‘霜華劍’和‘驚雷迷霧劍’,師叔創‘疾風驟雨劍’和‘霓虹劍’。
本門宗旨乃是學劍不用劍,學劍學的是劍意,不用劍乃是不用劍形,武功滲透,一切皆可為劍,一旦劍形畢露,當有必死之人,故猶需牢記。本門的基本功,你們都已熟練,從今起開習本門精髓‘天地重生功’,出功時日,由你們悟性和天分而定,其他諸如飲食之類,由雯姨照應你們,不必多慮。‘天地重生功’分三層,第一層乃人重生;第二層乃地重生;第三層乃天重生;此功結束,脫胎換骨;此功圓滿,渾身是膽;”掌門說完,盤膝端坐於冰玉池正中。
雖時值仲夏,然昆侖之上寒冷不變,姐妹三人平日裏,雖不覺有多冷,皆因練過五年的太極功,若說端坐於這冰玉之上,片刻無礙,長時間亦是不能。
而壯壯卻趴在翛然閣的玉欄扶手上,儼然像一個威風凜凜的督考官。
隨後聽見鮮至柔接著說:“鳳兒坐於震位,淩兒在乾位,夢兒在坤位,盤腿而坐麵顏一並朝我。”
三人依言落座,頓覺寒氣透體、難以自持,雖太極功縈繞護體,仍就兩股戰戰、神魂不定。
至柔熟視無睹,隻管示意一一講解:
“雙掌撫膝、吐氣屏息,凝神聚精、閉目靜心,舌抵上顎,上下齒相叩三百六十次,再舌抵下顎,上下齒相叩三百六十次。向後仰頭,使頭與手逆向使力,閉氣意隨氣動,內外擺肘,同時身體左右轉動,兩手五指互相交叉,向前翻掌並向前力推,然後,前後齊腕、扭曲波動。左肘臂即放於後頸項,並用左手向下使力,稍頃,再向上翻手掌,並向上力推,然後右肘、右手重複如此動作,再挽頭到地,五噏五息到脹氣,引氣微吐氣,使唿吸平和,最後把兩手放於膝蓋上,摩拭手腳,伸展頸腰,任由氣出,如此,重複三十六次方可。
第一層講究開舒筋骨,調理血脈,引氣臻於圓,使氣存至極,五髒六腑、神氣通玄,來往自熟、水到渠成,有時存到泥丸頂發,有時下到腳板湧泉,長久修習、後知自然。魂魄聿盛、精髓充實堅固,修行此道、百病不生,目力過人、心智開闊,更兼體能出眾,是謂人重生。”
“第二層乃地重生,致力於打通大小周天、疏通全身筋絡,使氣血充盈,精神旺盛,肌肉溫和、皮膚飽滿、腠理肥實、唿吸開闔自如,尤其做到輕、緩、勻、長、深凡五要點。輕,即唿吸輕細;緩,指進出氣舒緩;勻,唿吸節拍有致,不時粗時細;長,唿吸之間、間隔時間長;深,即要求使吸入之氣,滲入髒腑百脈,人所以生者,皆稟一元之氣。經曰:人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氣,神去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故無神亦死,無氣亦死。是以此乃練元神,避冷暖飲食,可履懸崖薄冰,脫人氣,雖千鈞猶若無物,此係地重生之妙道!”
“第三層乃天重生,最為難練,山上諸人多在此阻礙,不能逾越則不可強求,欲強則折。是以天關險惡,唿吸吐納、絲毫不得有差,如同走錯路,看到的自然是另外一個世界,得到的自然也是另外的感應,皆因精氣神在體內的經絡、髒腑、關穴施以作用,不同的作用,產生不同的結果,一旦有異動,其後果將是不可逆轉的,輕則傷殘重則殞命。所以,首先心境須祥和,身體俯仰之時,要不徐不疾,肢體伸曲時,也必須有節奏和節製,柔韌旋轉綿綿不斷,時刻做到氣通血脈,意觀五髒,神馭陰陽內外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