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軒:“有一種概念,在藍星這邊比較模糊,在地星有一個比較準確的詞,形容這種情況。”


    “那就是,絕對音感。”


    在場三個音樂家麵麵相覷。


    寧柏明拍大腿:“這個詞是不是用來形容那些天生就可以分辨出音調的人的?”


    林軒點頭:“應該說對了一半,準確的說,在地星經過科學研究,大家對這個絕對音感有一個共識。”


    “有些人是天生擁有絕對音感,有些人則是經過了後天的訓練可以擁有絕對音感。”


    “最強的人,可以同時聽出七個音同奏分辨出分別是哪七個音。”


    藍星這邊,因為單節音樂內部,不會用跨度太大的音符,所以並沒有什麽音樂需要作曲家或者聽眾去分辨它用的到底是那些音。


    如果音域跨度不超過兩個,十幾個音內部,太容易判斷了。


    但是在地星不同,同一個小節音樂內部,可能橫跨三個以上的音域跨度,所以絕對音感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在地星,普通流行樂作曲家一般能分辨兩三個音同奏。”


    “天生的絕對音感者,可以分辨出六七個音同奏。”


    “天生絕對音感加上進入了作曲這一行的普通大師,可以在交響曲裏提取出主旋律,隻聽一遍,就能複刻出超過十五分鍾以上的樂譜。”


    “曾經地星的音樂家李斯特在聽過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的首演以後上台,用鋼琴重新改編演奏了這部作品。”


    “他不隻是複刻,還把單獨主旋律放出來時,不協調的地方做了修正。”


    “而譜寫交響曲的,無一不是超級大才,他們天生擁有絕對音感,後天又經過了很漫長的時間的訓練,他們可以在看到樂譜的時候,就聽到聲音。”


    聽完後,指揮家作曲家戲劇家博伊爾點頭:“有些時候,我也有這種感覺。”


    “我一直以為這是一種感覺,沒想到這是一種可以訓練的能力。”


    因為藍星這邊的古典樂用不到這能力,所以被忽視了太正常了。


    莫多夫點頭:“這種情況說的過去,不過腦子裏想出來的和真實的聲音始終是有偏差的。”


    “貝多芬不是先天失聰,而是後天聾,對於音樂的聲音有深刻的記憶是原因之一。”林軒:“至於腦補的聲音和真實聲音不同……”


    “那就要提到第二個原因了,骨傳導技術。”


    “很多人聽不到聲音,並不是聽力神經破壞,而是耳部結構破壞。”


    “但聲音不隻是可以通過空氣傳播,事實上固體震動的音質,遠高於空氣震動傳播。”


    “聲音可以通過人體的骨骼——顱骨、骨迷路、內耳淋巴液傳遞、螺旋器、聽神經、聽覺中樞,這樣一條路徑完成傳遞。”


    “貝多芬把鋼琴的腿鋸掉之後,放在地板上,別人彈奏鋼琴,他趴在地麵上,就能聽到鋼琴的聲音。”


    此時,世界上很多的音樂家都在看直播。


    有些音樂家是琴不離手的,起居室居住的地方就有鋼琴。


    很多人嚐試著把腦袋放在鋼琴上,然後堵住耳朵,彈奏琴鍵。


    這種聲音聽上去很奇怪,但是力量感很強!


    很多人瞬間發現了貝多芬的音樂力量感如此強烈的原因。


    因為貝多芬聽到的聲音,和普通人聽到的聲音不一樣!


    貝多芬很輕易通過骨傳導技術,發現了音樂震動的力量感。


    什麽樣的樂曲配合力量感最強,什麽樣的配合力量感最弱,貝多芬一清二楚。


    命運在敲門的“噔噔蹬,蹬——!”就是力量感超強,甚至可以說是達到了極限的一組音符!


    博伊爾:“林,有一個問題,別人彈琴,貝多芬可以把頭貼著地板去感受震動,聽到聲音,那他寫曲的時候不可能一直安排一個人在身邊彈琴吧?”


    “每一個作曲家都喜歡在身邊放一種樂器,有吉他的,有鋼琴的,有提琴的。”


    “每次靈光一閃,馬上就要用樂器彈奏出來,來確定這段旋律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旋律。”


    “這種情況下,貝多芬如何一邊貼著地板一邊彈琴呢?”


    如果貝多芬趴在地板上,腦袋貼著地板,然後雙手伸過頭頂,然後再彈奏鋼琴,這也太奇怪了?


    就算勉強能做到,也非常不方便。


    作曲家彈琴驗證旋律本來就是方便之舉,這樣的行為反而麻煩了,還不如腦補呢!


    林軒笑著:“很簡單,這件事情,地星上的小孩子都知道怎麽做的。”


    “我記得我小時候,課本上專門講了這種方法。”


    “那就是用牙齒緊緊地咬住一根小木棍,頂在鋼琴上,然後彈奏鋼琴。”


    “這也是一種骨傳導,而且聲音聽起來非常不一樣,比貼地板更方便,不過有時候容易造成共振,影響判斷。”


    博伊爾傻了。


    咬住木棍,頂住鋼琴?


    學音樂的人哪能不知道聲音傳播的途徑。


    一想就知道,這是可行的。


    不過,在貝多芬所處的年代,他能發現這件事情,和現代人能理解這個道理,完全是兩迴事啊!


    莫多夫很好奇:“這也說得通,那第三個原因呢?”


    “第三個原因,就是貝多芬的創作難度,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難。”


    “有人曾經把貝多芬聾了之後的各種曲子的和旋拿出來列成坐標,做成集合方程求解,發現在坐標係上,這些線是有規律的往複的。”


    “也就是說,在古典音樂後期的發展中,成規模的有節奏感的往複,已經代替了靈光一閃,成為了作曲家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


    “反過來,有這種能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同一作品的風格化。”


    “當然了,也就會讓創作難度降低。”


    博伊爾聽到這裏眼睛一亮。


    地星上,古典音樂的新道路也是貝多芬淌出來的。


    現在聽了貝多芬的完整交響樂,大家肯定會去研究他的作曲結構。


    有了這個參考,寫出力量感強烈節奏感強烈,情緒飽滿的音樂,就不難了。


    0到1永遠比1到一萬難得多,現在1都有了,一萬還遠嗎?


    看來,藍星的古典樂盛世馬上就要到來了啊!!


    寧柏明感歎:“貝多芬這個人,被稱之為樂聖,當之無愧。”


    “聽完了貝多芬,我更期待民樂了。”


    民樂交響樂,這又是一種什麽樣的存在?


    在藍星龍國也有很多人嚐試過,但是做的不算好。


    地星龍國的音樂家們是怎麽做的?


    林軒:“說實話,地星的龍國,在現代音樂方麵,成就不低,李叔同,冼星海,聶耳,阿炳,這些人用西方樂器東方樂器各自譜寫了很多經典曲目。”


    “但是交響樂方麵,發展並不多。”


    “因為交響樂和民樂有一個巨大的衝突。”


    “交響樂在民樂的角度來看,是群龍無首的,這和民樂的寫法是背道而馳的。”


    自古有很多成語典故形容音樂。


    琴瑟和鳴,高山流水,有板有眼……


    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個詞叫做曲高和寡。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在古代,有一個叫做南郭先生的,斷送了交響樂在龍國誕生的基礎。


    這個人在一堆人吹笙的時候濫竽充數。


    導致後來的宮廷樂和民間音樂,都非常討厭同一個班子裏同一個樂器出現兩個以上。


    這樣就非常容易讓南郭先生這樣的人濫竽充數了。


    這就導致國內的音樂有一個特點,我但凡有百分之一百的實力,我就要發揮百分之一百的實力。


    如果你也有百分之一百的實力,那咱們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如果你沒有這個實力,那我就是曲高和寡了。


    高手是不會降低水準去配合別人的。


    而交響樂需要的不是個人表演,而是統一性。


    這就是完全相反的兩種音樂態度。


    藍星龍國雖然沒有南郭先生,但也有濫竽充數的典故。


    畢竟平行世界,類似的文化背景推動下,這樣的事情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所以,藍星的民樂,走上了和地星民樂完完全全一樣的道路。


    還不隻是濫竽充數這個問題,還有古琴譜沒有傳人,失傳的問題。


    都一樣。


    這種情況下,要發展民樂交響樂,無異於癡人說夢。


    不過,到了現代,還是有那麽兩首曲目發展出了民樂交響樂的雛形。


    林軒看著寧柏明大師,開口:“實際上有這麽兩首曲子,發展出了民樂交響樂的一種形式,它對不對我不知道,因為地星這方麵的發展也是剛剛起步,沒人知道這是正確道路,還是走入歧途。”


    寧柏明激動:“至少是一種解決辦法,至少可以嚐試!”


    林軒:“這個方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拋棄指揮家在交響樂中的第一重要性。”


    “這兩首曲子,都是有指揮家的,但是指揮家發揮的作用幾乎沒有。”


    “也就是形式上有指揮家。”


    “這兩首曲子,雖然風格迥異,但是不約而同的采用了以主樂器作為主導的方式來締造民樂交響樂。”


    “其中,以國外名曲改編的賽馬,以二胡作為主樂器,二胡對全曲進行引導。”


    “以國內名曲百鳥朝鳳改編的交響樂,以嗩呐為主樂器,嗩呐對全曲進行引導。”


    寧柏明聽得似懂非懂。


    身為指揮家的博伊爾皺起眉頭。


    交響樂樂團中,最重要的就是指揮家。


    不懂的人以為指揮家就是拿著一根筷子瞎劃拉的表演者。


    實際上,指揮棒控製著每一個樂器部的音高音低,是快是慢,如果有人進錯了或者調子錯了,指揮家要在第一時間對其進行指正。


    指揮家就是交響樂隊伍的領頭人。


    用主樂器代替指揮家?


    雖然覺得貝多芬厲害,但是不代表博伊爾能接受自己的職業被代替。


    “我倒是想要看看,主樂器是如何代替指揮家的作用的。”


    “如果沒有發揮出這樣的作用,我是不會認可這種形式的。”


    一直被壓製著沒法說話的莫多夫,突然來了精神:“這種音樂形式剛剛發展出來?很明顯,它肯定是錯誤的。”


    “交響樂是一種和諧統一的整體。”


    “有一件主樂器,怎麽能讓其他樂器服氣?”


    林軒嘴角上翹,不好意思,你不得不服。


    林軒:“地星有這麽一句話,叫做,十年笛子百年簫,唯有嗩呐上淩霄。”


    “嗩呐的高度,沒有任何樂器跟得上,在它麵前,也沒有任何樂器能與之和鳴。”


    “接下來,你們將會聽到的,是交響樂《百鳥朝鳳》!”


    百鳥朝鳳?


    光是主題上就已經給你說明白了,其他樂器都是鳥,嗩呐是鳳凰!


    和鳴?不存在和鳴的。


    “呐~~~呐~~~呐~~~呐!呐呐呐!”


    《百鳥朝鳳》第一句,嗩呐的聲音就已經超過了鋼琴能夠演奏的極限音高。


    但它並不刺耳,相反,給人一種此處是深山,一隻華麗的鳳凰正在對著山嵐上的日光長鳴的感覺。


    唯有嗩呐上雲霄?好一個上雲霄!!!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公開穿越者:文化入侵平行藍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泥石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泥石像並收藏公開穿越者:文化入侵平行藍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