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照道:“行醫倒黴了,我們有自耕田土,不管什麽時候的土都是山野村人們的根,手藝隻能附帶,農耕農業才是根基?”楊家的劣運才開始,應該說是楊思明劫運來了,楊思明給曾祖出診的時候多。


    曾祖八十多歲的高齡,帶著曾孫出診,楊思明對祖祖有一個照應,再說好多病家知道楊奇生喜歡喝兩口酒,都去買一斤酒招待醫師,這是楊老醫師的愛好,有一個重孫在一路家人放心。


    古人說隔代親,隔了兩代的太祖,對重孫比較放縱,沒有父母管得嚴。說道:“思明你也學喝點酒,丈夫出門在外,煙茶酒是社會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敲門磚,煙,茶,酒都可應付社會交流,煙酒有毒不可洶飲暴飲,適可而止。”


    人年輕,祖祖說學喝酒,也就學喝,很多病家知道楊老師愛好喝二兩,也從來不多喝,就是不要加漿酒,要喝六七十度的原漿酒,喝起來香甜。


    楊思明喝酒後又愛喝涼水,跟太祖出診兩年,太祖母去世了,隨著太祖也去世了,又隨祖父出診,半年祖父又去世,楊家代代醫家,也風光了幾十年,接連二三人亡家破,完全在走下坡勢。


    這還沒完,劣運又轉到楊思明頭上,都是喝酒種下的後果,酒後不喝涼水也就不會留下後果,眼睛也生眼屎,眼膽也變黃色,最重要的是胃子痛,一痛起來,就像一股氣在肚子裏轉不過,胃病不是好醫的,楊思明自己是醫師。


    知道胃病不好醫,胃是晝夜不停蠕動工作,經常飲酒喝涼水把胃上胃陰燒脫落,也就是胃泫液受了傷,時間長了胃子自動磨穿,自己也開藥方,吃了藥效果不大,楊國照見兒子的處方是一個醫胃痛的良方,就是不見有起色,說道:“自己法師請不動自己的神,醫師治不了自己的病,我給你處一個自己的方式試。”


    楊思明藥是吃了不少,就是時好時歹,藥已停胃子又開始發痛,胃痛有很多說法:嘔吐,反胃,吐酸,嘈雜,痞滿,胃痛,腹痛,呃逆等多種病變各有醫治的方法,處方也不同,不管怎麽說,胃病容易反複。


    不是醫不好,就是醫好了要複發,楊思明對胃病百般無奈,年紀輕輕不能吃硬東西,一個醫師經常抱著自己的肚子,旁人看見不好看,不知會怎麽說,自己的病都醫治不好,還能給他人醫什麽?


    胃病的確是一個頑固的東西,好多病家吃藥好了,一年要複發二三次,成了養身毛病,楊思明想,我不信治不斷根的病,我還年輕就怎麽留下病根,對胃病百般思考,發現胃病跟氣有關,不管是胃寒胃熱,什麽這樣那樣的胃病跟氣有關。


    胃與脾是表裏陰陽關係,同屬土,土怕木克,肝屬木,膽是木之餘氣,肝喜歡條達,疏及,隻要疏肝理氣,一切髒氣腑氣就通順了,通者就不痛。


    這疏肝理氣也要恰到好處,疏及太過就是肝陽上亢(高血壓),於是就想到了香附子,雷公藥性曰:“香附子理血氣女人之用”香附子微溫,也相當於是平性,久服不傷身,用單方疏肝理氣,對症下藥,雖是單方比配方來得快。


    自己在沙土裏去挖,取幾斤都是香附成熟的地莖頭,大體炒至微黃,放到藥櫃裏賣,拈一點泡開水,兩三天就開始放屁,腑氣一通,胃痛緩解多了,迅速當茶喝了十多天,就不知不覺就好了。


    可是好了不久又複發,楊思明覺得胃病是養好的,依奈藥力有限,胃上的泫液(胃陰)藥力補很緩慢,有現成的萬論補品,清口水,清口水是來自心經的津液,從心經裏有兩根細管道直通舌根下,隻要受到酸味的刺激,心上的津液從舌下噴出來,隨即吞下去,是醫胃病的聖藥。


    若是吐掉太可惜,要想迅速吞清口水,就想酸味刺激,一次連速二十多口,每一口要吞出響聲,這樣才會氣灌五髒,初時不習慣,胃子不痛就忘掉了,胃子痛時又想起開始又吞清口水,養成一種習慣就好了。


    每天想吞就思梅子,酸葡萄,口內生津,一天吞下十多口,不知不覺胃病就好了,糍粑,幹蠶豆,燒酒也一樣的吃,噫!時間上沒有治不好的病,隻是醫家,人們還沒有發現而已?藥投方就這麽簡單。


    春天一來,楊思明年紀輕輕就是眼睛霧,眼屎不斷,拿鏡子一照,看見白眼膽發黃,自己是醫家知道是傷了酒,跟太祖出診兩年,喝了不少酒,酒後喝了涼水,酒入口走第一髒就是肝,濕熱滯於肝經,肝開竅於眼,故白眼膽發黃帶血絲。


    自己開幾劑藥吃,效果不大,楊思明繼承祖上的衣缽,一邊行醫濟世,一邊種田,自己種有早黃瓜,早黃瓜是西南的一種自然早菜,名字叫寸金瓜,這種黃瓜香,成熟了皮帶黃色,真正有一種黃瓜味。


    黃瓜能清熱解毒,每天早上習慣上園地裏去走一趟,順便折一條黃瓜生吃,吃了二十多天,黃瓜也罷了,楊思明的眼睛不知是怎麽好的都不知道,草木瓜果都有寒熱溫平的性能,黃瓜是寒性,又入肝經。


    吃一條黃瓜,次日就覺得眼睛沒那麽霧,眼屎也少多了,世間萬物都有他的神妙處,慢慢讓人們探索真理,不起眼的物種能除頑疾,好東西就在人們的身邊,沒有發現而已發現了的結晶就在曆史長河痕跡。


    楊國照想行醫,又要顧及田園不讓思明一起出診,楊思明聽爸爸說不要自己出診,當然心裏不同意,說道:“爸爸,我不能浪費時間了,隻有給爸爸才能把望,聞,問,切從實踐中找真理?”


    楊國照想自己也年紀大了,三十幾歲才得子,現在五十已過就像桃木李果一樣開始成熟了,一年一年時光很快,說道:“行!我們父子把田園,手藝兩樣都不能丟。”父子二人務農,看病,楊思明覺得父親的醫術比不上祖父,太祖父,父親的處方雖然給祖父他們差不多,不知這兒的效應不大。


    好多病家都來複脈,甚至有人跑去找別的醫師,楊思明感到有些迷惑,為什麽祖父他們處方百發百中,有一天,楊思明去翻祖父的醫學傳心錄,有張白綢寫的字條,是十二經脈的引經注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醫史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甲木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甲木盛並收藏醫史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