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後院外的那個小菜園,現在成了鐵爐廟村的集貿市場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攤位,吃喝穿戴用等一切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地擺滿了整個市場。人行如織,熙熙攘攘,喊聲、叫賣聲交相唿應。


    我站在這裏,心裏茫然若失……


    四十多年前,這裏多麽安靜啊!我少年時代的身影像一隻山羊一樣,在這裏涉足而過。小菜園水渠邊那棵茂盛的核桃樹在哪裏呢?那個慢慢悠悠、慈眉善目的孫老漢在哪裏呢?流逝的歲月啊,你讓我遐思無限……


    和孫老漢在菜園種菜,他老人家總是喊我憨憨娃。有時為了省事,幹脆就直唿憨憨。比如,給菜畦上的蘿卜間苗,我看著一窩苗中有兩棵長得一樣旺盛,就留下了它們,我希望能長出兩個大大的蘿卜來。他看見了就直唿:“憨憨,隻能留一棵,留兩棵苗,蘿卜就長得小小的,不好賣。”再比如,他想和我聊天了,會說:“憨憨,你在北京真的見過毛主席?毛主席長得真的和畫上的一樣?”可憐的孫老漢,60歲的人了,都沒去過延安城,一輩子蝸居在這個小山村。


    孫老漢唿來喚去地喊我憨憨,我並不生氣,那是因為我幹了一件憨憨事。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我和孫老漢給菜地澆水,發現水的流速越來越慢,孫老漢懷疑水渠有豁口漏水,讓我沿水渠查看查看,是什麽地方有了豁口,快點去堵漏。於是我扛起鋤頭,順著水渠往南窯溝的方向走。走著走著,忽然發現水渠在一棵茂盛的大樹旁邊有個豁口,清清的溪水嘩嘩啦啦從豁口拐了一個小彎兒,又流到南窯溝裏了。我急忙舉起鋤頭,從溝畔掏來幾鋤土,將豁口牢牢堵住,讓溪水迴歸到水渠裏。些許工夫,我喊向老漢:“水旺了嗎?”他迴應我:“旺極了,迴來吧。”


    溪水迴歸了,我鬆了一口氣,閑情逸致來了,抬起頭向大樹望去。


    這棵樹,樹幹粗粗的,我好奇地丟下鋤頭,將大樹抱在懷中。兩隻手除了大拇指外,其他四指剛剛交叉。高高的樹冠上枝繁葉茂,片片葉子如翡翠。更讓我好奇的是,翡翠間掛滿了雞蛋大小的綠色果實。


    我心裏嘀咕著:“這是什麽樹呢?不像桃樹,也不像梨樹,更不是杏樹了。”因為這幾種果樹我是認識的。


    忽地,我想起在田間地頭幹活時,社員們曾對桃子、杏子和李子的議論:“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意思是桃子可以像吃飯一樣往飽裏吃,桃養人;杏不可多吃,吃多了對身體有傷害;李子吃多了的話,有可能喪命。這是警句,告誡人們在李子樹下不可貪嘴。


    菜園的周圍還有其他果樹,如桃樹、杏樹,可是在這些樹結的果子還沒成熟的時候,村裏的娃娃們便開始偷吃了。黃隊長讓我和孫老漢看著點果樹,可我們哪能看得住啊!別說娃娃們偷吃了,就是村裏的成年人,路過菜園順手摘個青杏、澀桃往嘴裏一扔,笑著和我們打招唿,我們也不好意思說什麽。


    “難道這是李子樹?果子掛得那麽多,也沒人來偷摘。要真是李子樹,有那樣的警句,誰還偷摘它呢。”我就這樣推理,認定它可能是李子樹。


    忽地,我又想起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教導:“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嚐一嚐。”我長這麽大不記得吃過李子,即便是李子,吃一個也死不了人。於是我踮起腳尖往上一竄,摘下一個,在衣服上蹭了蹭,張嘴就咬下去。


    哎呀,不咬不知道,這一咬啊,那個苦,那個澀,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裏麵硬硬的核把我的牙硌了一番。


    “李子是這般滋味嗎?要不是李子又會是什麽呢?”


    我舉著它,快速向孫老漢跑去,邊跑邊喊:“老漢兒!老漢兒!你看這是什麽果子呀,又苦又澀難吃死了!”


    我一邊說,一邊用手掌當扇子,扇我嘴中沒有散發出去的苦澀味兒。老漢接過去一看,哈哈大笑起來。


    “別笑啦!這到底是啥果子呀?”我說。


    他笑得更歡了,把手中的鋤頭往地下一杵,一隻手扶著鋤柄,一隻手像母雞啄米般點著我說:


    “你呀,你,你個憨憨!憨憨!你果真是個憨憨娃啊!”


    “我怎麽憨啦?”


    “那明明是核桃嘛,你就不知道?你們城裏人就沒吃過核桃?”


    “我吃過核桃啊,市場裏有賣的,不是這樣的,是黃色的。”


    “黃色的是脫了皮的熟核桃,你手裏的是長在樹上的生核桃。你呀,沒吃過豬肉,也沒見過豬跑?”


    我一下子被老漢說得臉紅了,憨憨地說:“我沒見過核桃樹,更沒見過長在樹上的生核桃啊!”


    老漢見我窘迫成那個樣子,便不再笑了,就給我講了一番核桃樹的知識,如核桃苗怎麽養,核桃樹喜歡在什麽地段生長,生核桃怎麽吃,核桃養腦等等。那天,我增長了不少關於核桃的知識。在學到的知識中,最有利用價值的,莫過於吃生核桃了。


    生核桃摘下來,要放在火候適當的火堆裏燒,待核桃外麵那層青皮變成黑色而沒有燒焦的時候,快速從火中取出,趁熱剝皮,再用石頭砸開桃核,那鮮嫩如乳的核桃仁別提有多好吃了。後來,每當我吃起生核桃仁來,便是相當的得其得意,忽忘形骸。


    盡管那年,我們曾因糧食不足而委屈過肚子,也因沒油而吃過“蔥花爆炒素蘿卜”等等。但那年我探親迴家,我的家人都說我長胖了,黑胖黑胖的。這可能跟孫老漢教會我如何吃生核桃有關。近水樓台先得月,那棵大大的核桃樹就在菜園的水渠邊,是它養胖了我吧。


    但從那以後,我在老漢那裏也落了一個“憨憨”的名字。他老人家經常打趣我,喊我憨憨。時間長了,我似乎也習慣了。


    人說往事如煙,我說往事並不如煙,我想起這些事還曆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今天,我站在小菜園的原址上,再沒有一張臉是我所熟悉的,現實生活的熱流已在其上滾滾流淌了。我為此興奮,也為此惘然。但我也因此明白了一個道理,那便是孟浩然在詩裏麵吟歎過的:“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我抬起頭,仰望著藍天白雲,輕輕唿喚道:“孫老漢兒,憨憨娃迴來了,你在天堂可好嗎?”


    如今市麵上涼粉隨處都有,但我依然最愛吃媽媽做的涼粉,口感非常的獨特,爽滑可口,酸辣迴味。


    農曆十二月為何叫臘月


    隨著臘月的到來,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年的味道也越來越濃。那麽,農曆十二月為何叫臘月?有何習俗?


    看到過一篇報道: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節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放介紹,我國農曆的十二個月都有各自的雅稱,充滿詩情畫意。其中,農曆十二月俗稱為歲尾,有臘月、冰月、梅月、嚴月、醜月、大呂、季冬、末冬等雅稱。


    在我國遠古時代,“臘”本是一種祭禮。在商周時期,人們每年依照時令舉行春、夏、秋、冬四次祭禮,祭祀百神和祖先,其中尤以歲末冬祭規模最大,也最隆重,人們將冬祭百神稱為“蠟祭”,將歲末以獵獲的野獸作為犧牲祭祀祖先稱為“臘祭”。後來蠟祭、臘祭合一,人們統稱臘祭。臘祭相當於後來中國人的大年。


    由於臘祭活動常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將舉行冬祭的這一天稱為“臘日”,但臘日當時並不固定哪一天。漢代以冬至作為確定臘日的時間基點,選定冬至後的一個戌日為臘日。在西漢前期,臘日在冬至後第幾個戌日,尚不確定。漢武帝頒行《太初曆》之後,確定在冬至後的三戌為臘日(閏歲為第四戌)。自南北朝開始,據傳臘祭之神有八種,於是臘月初八便成了固定的祭日——臘日,俗稱臘八節。


    蕭放表示,臘日的祭祀作為古人的“歲終大祭”,不僅僅是向神靈和祖先表達感恩、期盼來年的風調雨順,更是裝點了古人平淡而又乏味的嚴冬生活,讓他們在寒冬中依然體會到火“臘”的幸福。


    進了臘月門,也就開始有了年味兒。“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首民謠《臘月歌》“唱”足了臘月裏的各種民俗大戲。


    “過年,對中國人而言是隆重而不可輕怠的。人們盼年、忙年、備年,感受著年的味道,期盼著親人的團圓和家庭的美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夏日摩天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安清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安清達並收藏夏日摩天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