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唐小綸參加第一觀影團看長安三萬裏動畫片。觀影後點評。
人民點評《長安三萬裏》,言辭犀利,句句說到觀眾心坎裏
多久沒有看到一部好看的國產動漫電影了?
2012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讓人看到了“國漫之光”,憑一己之力盤活了國產動漫電影的市場,取得了裏程碑式的意義。
到了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後一舉斬獲50億的票房佳績,使得國漫徹底站穩腳跟,有著不輸給任何院線大片的競爭力。
後續又湧現了像《薑子牙》、《封神:哪吒》、《白蛇:緣起》等多部戰績斐然的作品。
但對於2023年來說,還是少了一部真正吸引觀眾視線的國漫,誠然《深海》用“粒子水墨”技術讓人眼前一亮,可劇情的硬傷還是無法忽視。
難道就沒有新的天花板級別國漫滿足觀眾的訴求嗎?別急,《長安三萬裏》來了!追光動畫又一力作,3d動畫曆史片,上映僅5天票房就突破了3億大關,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與此同時,電影在豆瓣享有8.1分的口碑,評論區好評如潮。不誇張地說,看完影片的熱淚盈眶,中國動畫的新史詩出現了!那麽該片到底好看在哪裏?
《長安三萬裏》以盛唐為背景,講述安史之亂後,整個長安因戰爭而陷入混亂,而困守孤城的高適向監軍太監迴憶起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兩位詩人跌宕起伏的命運畫卷緩緩展開。
唐朝,在曆史長河裏,一直都是特別的存在。
因為那是群星璀璨的時代,湧現了像李白、杜甫、王維、王昌齡、岑參等許多千古流傳的名家。而他們的詩詞歌賦也早已被國人深深地刻在dna裏。
但或許大家對這些作品的印象僅僅局限於書中,怎樣拍出那種或波瀾壯闊、或唯美夢幻、或蕩氣迴腸的氛圍?動畫的形式就大大滿足了觀眾對於盛唐浪漫主義的全部幻想。
“人生得意須盡,莫使金樽空對月。”
“恐逢故裏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在電影中觀眾更能直觀地去體會這些詩詞文化所帶來的感染力,配合畫麵的呈現,真的忍不住淚流滿麵。
同時,長到將近三個小時的故事裏不光將“詩仙”李白從年少時的意氣風發到年長後的壯誌難酬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讓人看到了唐朝的興衰變遷,一眾文人墨客在生逢亂世裏的辛酸無奈都相當戳心。
雖然看的是動漫,但品味的卻是曆史所帶來的厚重感。毫無疑問,《長安三萬裏》這部電影的內核是深刻且動人的,也做到了以史鑒今。
當然,作為一部動漫,這部影片的整體製作效果也是值得去影院一睹為快的。
無論是李白月下醉酒舞劍的身影,還是寫出《將進酒》時,他乘著仙鶴,扶搖直上,所看到的如夢似幻的景象。這些情節都激蕩得觀眾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也可以說,這視聽層麵的硬核品質,與李白本身的詩詞融為一體,相輔相成。
好的作品自然會得到好的口碑,《長安三萬裏》不僅讓觀眾好評如潮,還受到了人民日報的點讚與評價,言辭犀利,可謂是句句說到觀眾心坎裏。
在人民日報的文章中明確寫出:“它(《長安三萬裏》)不僅是一部電影,也不僅是一堂文學史課,更是一記來自曆史深處的迴響,與千百年後的我們心靈交匯。”
對於觀眾來說,抱著好奇心來觀看這部影片,但會發現在娛樂消遣的背後,影片本身存在的意義更為鮮明,根據人民日報的評價可以總結出該片成功的兩大因素。
其一,追求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平衡。
無論是動畫,還是曆史劇,怎樣平衡曆史與藝術之間的界線,始終是創作者們要經曆的難題。
這也是為什麽近兩年來市麵上很少能看到這類題材出現爆款的原因。
但《長安三萬裏》真正做到了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性創作,前期準備工作很到位,甚至找到了中國曆史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專家親自指導。
而最終呈現的效果也讓人滿意,像李白流放、高適封侯這些重要事件都謹遵曆史,但在李白祭祀好友吳指南時撫琴這些地方,也加入了現代人對於人物的想象,能把握好這個度就不容易了。
其二,展現東方意境,傳遞文化自信。
“以動畫的形式來講述一段盛大的史實,不僅給塑造人物和講述曆史提供了更大的騰挪空間,也讓整個故事充滿了浪漫主義風格。”
人民日報的這句評價無疑是對曆史類型動畫電影最好的認可。
影片裏借助動漫形式展現了很多經典片段,就比如登黃鶴樓,在造型與空間的極限探索下,給到了觀眾絕佳的觀感。
同時,也不難看出這部影片對於東方美學的呈現,仙鶴、古樓、孤舟、舞劍,這些屬於中國風的元素加入,對於觀眾來說有著莫名的吸引力。
不僅如此,導演鄒靖在采訪中也表示自己最喜歡的就是李白與高適策馬奔騰的那一幕。
並且直言“它體現了一種自信,民族的自信。我們要追尋自己的理想,要傳遞永不放棄的樂觀精神,這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也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好的國漫是能夠傳遞文化自信的。
如今的國漫已經不僅局限於小學生喜歡看的益智類動畫片了,真正的國漫應該是擁有深刻內核的品質之作,恰好《長安三萬裏》就讓人再一次刷新了對國漫的認知。
3個小時的時間或許很長,長到有些心急的小朋友都坐不住了,但3個小時也很短,短到王維、杜甫等人在影片裏也隻有匆匆一瞥,短到有些觀眾看完後還是覺得意猶未盡。
總之,這部影片所呈現出來的品質值得一張電影票錢,甚至二刷、三刷也不為過。
那麽你覺得這部電影好看嗎?
周六看電影,周天爬山。
今天爬,朱溪河石拱橋
朱溪河石拱橋位於紫陽縣毛壩鎮朱溪河口,高大的橋拱騰空而起,可謂“長橋臥波,未雲何龍?”
朱溪河石拱橋
朱溪河石拱橋東西走向,橋墩、橋身均為青石條砌築。全長18米,寬3.6米,總高約12米。橋拱以打製規整的條石砌券,券拱距河麵高9.6米。拱頂高出兩端路麵4米,橋拱兩端各有二十五級台階供行人上下,台階用打製規整的青石條砌築。拱頂平麵長8.7米,用大塊青石板鋪設。拱橋兩邊原有青石條砌築的防護擋牆,牆厚約0.4米,高約0.8米,現已毀壞,殘留部分遺跡。
橋麵石階
在橋拱正中兩側原有石雕蚣蝮,現已毀壞,僅存遺跡。蚣蝮,形體怪異,似魚非魚,似龍非龍,是神話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又名“避水獸”,民間也稱“吸水獸”。
朱溪河石拱橋側麵圖
據有關文史資料記述,朱溪河石拱橋始建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朱溪河石拱橋是由川入陝的要道津梁。現存的朱溪河石拱橋為民國十九年(1930年)重建,用材考究,打鑿規整,建造精湛。
消失的老行當——釘秤
“天地之間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你就是定盤的星。什麽是黑什麽是明什麽是奸什麽是忠……稱稈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你就是定盤的星。”秤在以前是“衡器”,所以用於電視劇《劉鑼鍋》的主題歌,也衡量了人。可見古代人就用秤量人量物,公平交易。如今,做杆秤這個行業慢慢消失了,已經被電子秤所代替。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釘秤行業最輝煌的時期,製秤是一門極其講究的手藝,一般釘秤匠一天能釘出三五杆秤。但受市場的衝擊,一些人在秤紐秤砣上作弊,影響了杆秤的聲譽。現在杆秤正在逐步被台秤、托盤秤、電子秤所取代。在過去,不管是做生意的還是不做生意的,家裏都會有杆秤,因為它稱東西非常方便。
關於杆秤的來曆,據說杆秤是魯班發明的,按照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加起來十三星,刻到木杆上,就是原始的秤,是十三兩為一斤。後來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把前麵又加了福祿壽三顆星,所以變成了十六兩為一斤。
據說,半斤八兩這個成語就是從十六兩秤上來的。後來加的福祿壽三顆星也有講究,說是做生意的不能缺斤短兩,少一兩就是少福,少二兩就是少福和祿,少三兩福祿壽全失。
十六進製的秤一直用到新中國成立初,父親說,還見過別人用。再後來就是十兩一斤的秤,就是現在的杆秤。
另一種說法,說是我國春秋末年,越國大夫範蠡發明的。相傳範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兒,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他決定用南鬥六星和北鬥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後來,因為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所以範蠡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並在南鬥六星和北鬥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並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欺人二兩,則後人永遠得不了‘俸祿’,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目的是告誡商人,做生意要講誠信。
釘大秤,於是,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代流傳了下來,沿襲了兩千多年。
後來逐漸出現了台杆、案秤、彈簧秤,再後來電子秤出場了,杆秤就慢慢地退出了曆史的舞台,可是它為社會所作的貢獻是巨大的!
不能忘記老物件。
人民點評《長安三萬裏》,言辭犀利,句句說到觀眾心坎裏
多久沒有看到一部好看的國產動漫電影了?
2012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讓人看到了“國漫之光”,憑一己之力盤活了國產動漫電影的市場,取得了裏程碑式的意義。
到了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後一舉斬獲50億的票房佳績,使得國漫徹底站穩腳跟,有著不輸給任何院線大片的競爭力。
後續又湧現了像《薑子牙》、《封神:哪吒》、《白蛇:緣起》等多部戰績斐然的作品。
但對於2023年來說,還是少了一部真正吸引觀眾視線的國漫,誠然《深海》用“粒子水墨”技術讓人眼前一亮,可劇情的硬傷還是無法忽視。
難道就沒有新的天花板級別國漫滿足觀眾的訴求嗎?別急,《長安三萬裏》來了!追光動畫又一力作,3d動畫曆史片,上映僅5天票房就突破了3億大關,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與此同時,電影在豆瓣享有8.1分的口碑,評論區好評如潮。不誇張地說,看完影片的熱淚盈眶,中國動畫的新史詩出現了!那麽該片到底好看在哪裏?
《長安三萬裏》以盛唐為背景,講述安史之亂後,整個長安因戰爭而陷入混亂,而困守孤城的高適向監軍太監迴憶起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兩位詩人跌宕起伏的命運畫卷緩緩展開。
唐朝,在曆史長河裏,一直都是特別的存在。
因為那是群星璀璨的時代,湧現了像李白、杜甫、王維、王昌齡、岑參等許多千古流傳的名家。而他們的詩詞歌賦也早已被國人深深地刻在dna裏。
但或許大家對這些作品的印象僅僅局限於書中,怎樣拍出那種或波瀾壯闊、或唯美夢幻、或蕩氣迴腸的氛圍?動畫的形式就大大滿足了觀眾對於盛唐浪漫主義的全部幻想。
“人生得意須盡,莫使金樽空對月。”
“恐逢故裏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在電影中觀眾更能直觀地去體會這些詩詞文化所帶來的感染力,配合畫麵的呈現,真的忍不住淚流滿麵。
同時,長到將近三個小時的故事裏不光將“詩仙”李白從年少時的意氣風發到年長後的壯誌難酬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讓人看到了唐朝的興衰變遷,一眾文人墨客在生逢亂世裏的辛酸無奈都相當戳心。
雖然看的是動漫,但品味的卻是曆史所帶來的厚重感。毫無疑問,《長安三萬裏》這部電影的內核是深刻且動人的,也做到了以史鑒今。
當然,作為一部動漫,這部影片的整體製作效果也是值得去影院一睹為快的。
無論是李白月下醉酒舞劍的身影,還是寫出《將進酒》時,他乘著仙鶴,扶搖直上,所看到的如夢似幻的景象。這些情節都激蕩得觀眾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也可以說,這視聽層麵的硬核品質,與李白本身的詩詞融為一體,相輔相成。
好的作品自然會得到好的口碑,《長安三萬裏》不僅讓觀眾好評如潮,還受到了人民日報的點讚與評價,言辭犀利,可謂是句句說到觀眾心坎裏。
在人民日報的文章中明確寫出:“它(《長安三萬裏》)不僅是一部電影,也不僅是一堂文學史課,更是一記來自曆史深處的迴響,與千百年後的我們心靈交匯。”
對於觀眾來說,抱著好奇心來觀看這部影片,但會發現在娛樂消遣的背後,影片本身存在的意義更為鮮明,根據人民日報的評價可以總結出該片成功的兩大因素。
其一,追求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平衡。
無論是動畫,還是曆史劇,怎樣平衡曆史與藝術之間的界線,始終是創作者們要經曆的難題。
這也是為什麽近兩年來市麵上很少能看到這類題材出現爆款的原因。
但《長安三萬裏》真正做到了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性創作,前期準備工作很到位,甚至找到了中國曆史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專家親自指導。
而最終呈現的效果也讓人滿意,像李白流放、高適封侯這些重要事件都謹遵曆史,但在李白祭祀好友吳指南時撫琴這些地方,也加入了現代人對於人物的想象,能把握好這個度就不容易了。
其二,展現東方意境,傳遞文化自信。
“以動畫的形式來講述一段盛大的史實,不僅給塑造人物和講述曆史提供了更大的騰挪空間,也讓整個故事充滿了浪漫主義風格。”
人民日報的這句評價無疑是對曆史類型動畫電影最好的認可。
影片裏借助動漫形式展現了很多經典片段,就比如登黃鶴樓,在造型與空間的極限探索下,給到了觀眾絕佳的觀感。
同時,也不難看出這部影片對於東方美學的呈現,仙鶴、古樓、孤舟、舞劍,這些屬於中國風的元素加入,對於觀眾來說有著莫名的吸引力。
不僅如此,導演鄒靖在采訪中也表示自己最喜歡的就是李白與高適策馬奔騰的那一幕。
並且直言“它體現了一種自信,民族的自信。我們要追尋自己的理想,要傳遞永不放棄的樂觀精神,這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也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好的國漫是能夠傳遞文化自信的。
如今的國漫已經不僅局限於小學生喜歡看的益智類動畫片了,真正的國漫應該是擁有深刻內核的品質之作,恰好《長安三萬裏》就讓人再一次刷新了對國漫的認知。
3個小時的時間或許很長,長到有些心急的小朋友都坐不住了,但3個小時也很短,短到王維、杜甫等人在影片裏也隻有匆匆一瞥,短到有些觀眾看完後還是覺得意猶未盡。
總之,這部影片所呈現出來的品質值得一張電影票錢,甚至二刷、三刷也不為過。
那麽你覺得這部電影好看嗎?
周六看電影,周天爬山。
今天爬,朱溪河石拱橋
朱溪河石拱橋位於紫陽縣毛壩鎮朱溪河口,高大的橋拱騰空而起,可謂“長橋臥波,未雲何龍?”
朱溪河石拱橋
朱溪河石拱橋東西走向,橋墩、橋身均為青石條砌築。全長18米,寬3.6米,總高約12米。橋拱以打製規整的條石砌券,券拱距河麵高9.6米。拱頂高出兩端路麵4米,橋拱兩端各有二十五級台階供行人上下,台階用打製規整的青石條砌築。拱頂平麵長8.7米,用大塊青石板鋪設。拱橋兩邊原有青石條砌築的防護擋牆,牆厚約0.4米,高約0.8米,現已毀壞,殘留部分遺跡。
橋麵石階
在橋拱正中兩側原有石雕蚣蝮,現已毀壞,僅存遺跡。蚣蝮,形體怪異,似魚非魚,似龍非龍,是神話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又名“避水獸”,民間也稱“吸水獸”。
朱溪河石拱橋側麵圖
據有關文史資料記述,朱溪河石拱橋始建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朱溪河石拱橋是由川入陝的要道津梁。現存的朱溪河石拱橋為民國十九年(1930年)重建,用材考究,打鑿規整,建造精湛。
消失的老行當——釘秤
“天地之間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你就是定盤的星。什麽是黑什麽是明什麽是奸什麽是忠……稱稈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你就是定盤的星。”秤在以前是“衡器”,所以用於電視劇《劉鑼鍋》的主題歌,也衡量了人。可見古代人就用秤量人量物,公平交易。如今,做杆秤這個行業慢慢消失了,已經被電子秤所代替。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釘秤行業最輝煌的時期,製秤是一門極其講究的手藝,一般釘秤匠一天能釘出三五杆秤。但受市場的衝擊,一些人在秤紐秤砣上作弊,影響了杆秤的聲譽。現在杆秤正在逐步被台秤、托盤秤、電子秤所取代。在過去,不管是做生意的還是不做生意的,家裏都會有杆秤,因為它稱東西非常方便。
關於杆秤的來曆,據說杆秤是魯班發明的,按照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加起來十三星,刻到木杆上,就是原始的秤,是十三兩為一斤。後來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把前麵又加了福祿壽三顆星,所以變成了十六兩為一斤。
據說,半斤八兩這個成語就是從十六兩秤上來的。後來加的福祿壽三顆星也有講究,說是做生意的不能缺斤短兩,少一兩就是少福,少二兩就是少福和祿,少三兩福祿壽全失。
十六進製的秤一直用到新中國成立初,父親說,還見過別人用。再後來就是十兩一斤的秤,就是現在的杆秤。
另一種說法,說是我國春秋末年,越國大夫範蠡發明的。相傳範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兒,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他決定用南鬥六星和北鬥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後來,因為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所以範蠡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並在南鬥六星和北鬥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並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欺人二兩,則後人永遠得不了‘俸祿’,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目的是告誡商人,做生意要講誠信。
釘大秤,於是,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代流傳了下來,沿襲了兩千多年。
後來逐漸出現了台杆、案秤、彈簧秤,再後來電子秤出場了,杆秤就慢慢地退出了曆史的舞台,可是它為社會所作的貢獻是巨大的!
不能忘記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