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綸看到旁邊的一組旅遊餓了團,有導遊在給講解,就悄悄的跟在後麵,一邊跟著一邊聽著導遊的講解。


    導遊繼續講著。


    在儒家這一道統敘事譜係中,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到孔子,上古先聖先王所傳的正是“中”之道,“中道”是貫通二帝三王與孔子的縱攝原理。三代以上帝王的中道原則與宇宙論王製捆綁在一起,是一種體製化的秩序,在那種關聯中,宇宙被想象為一個國家,映現了政治社會。從王者也會更替的層次來說,人受製於王、王受製於天、政治受製於宇宙、曆史受製於禮法,王者唯有以“中道”才能獲得統治的正當性,所以登基典禮就是基於“中”的統治權的儀式化宣示。


    何為“中國”?“中國”就是作為一種文明而存在的“中道之國”。


    “中國”再出發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這“金鑰匙”,論斷高屋建瓴,深刻闡發了全麵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文明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可能性、重要性與必要性。


    墨子言,先聖先王言行事跡“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盤盂,傳遺後世”;《尚書》也說“天敘有典”“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隨著大量考古資料的發現,今人在一定程度上占有了比古人更多的資料,透過前人未見的材料,與傳世文獻相印證,能激活太多信息,某種意義上使今人比古人更能接近上古曆史真實輪廓,這為更深入認識中國古代文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綜合考古資料、傳世文獻與學界研究的推進,以一種理性的冷靜迴望過去,我們會發現從堯舜到夏商周時期,中華文明已有一個漫長的發展曆程,並達到了一個文化積累無比深厚的高度。


    基辛格在《論中國》開篇中就談道:“中華文明的一個特點是,它似乎沒有起點。中華文明不是作為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而是作為一種永恆的自然現象在曆史上出現。”基辛格的這一判斷是值得重視的。


    從孔孟荀到程朱陸王乃至現當代新儒家,中華文明始終在“中道”的引領下前行。如今,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正是對堯舜禹文武周公諸先王以及孔孟荀程朱陸王諸先聖所一脈相承的“中道”的再出發。


    獸麵紋四足鬲為商代中期的文物,1981年出土於陝西省城固縣龍頭鎮,高22.8厘米,口徑21厘米,腹深16厘米。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鬲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一種炊煮器,圓口,三空心足。最早為陶製,到了商周時期出現了許多青銅鑄造的鬲。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陶鬲,商周時期陶鬲與青銅鬲並存。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鬲又讀[gé],古時用於國名,又音近通“膈”“隔”等字。


    三足是鬲的基本特征。當時,人們多用尖底瓶汲水,但它不能煮水,且放不平穩,於是人們便將三個尖底捏在一起製成了陶鬲。陶鬲的三個腹足站立很穩,裏麵可以貯水,架上幹柴又可以煮水,非常實用,是當時生活中的必需器具。城固龍頭鎮出土的四足銅鬲,是鬲中的特例,在青銅器中僅此一件。


    看完何尊又來到下一個展櫃,裏麵放著一尊金代白釉瓜棱瓷罐。


    金代白釉瓜棱瓷罐 商洛市博物館藏品,年代:金代,來源:原商洛地委家屬樓建築工地出土,收藏單位:商洛市博物館


    商洛市博物館館藏的這件金代白釉瓜棱瓷罐高11.4厘米,口徑9.3厘米,底徑6.3厘米,重0.455千克。該罐通體施白釉,施釉不到底,露出灰褐色圈足,圓唇、短頸、口沿外侈,腹部由14瓣瓜棱組成,上有金黃色細小開片紋飾,器型端正、保存完好。根據其施釉及燒造工藝,專家判定其為金代瓷器。


    這件金代白釉瓜棱瓷罐雖施釉較薄,釉麵光感略顯暗啞,但是由於長時間埋藏地下,釉質上的土鏽沁入釉層和胎質肌理,彰顯出一種清透與渾厚兼備之感,仿佛成熟的金瓜表麵敷著一層薄粉。該器物造型別致、折肩線條果斷挺拔,好似一個品相端莊周正的香瓜,非常美觀。該金代白釉瓜棱瓷罐的出土,填補了商洛市博物館金代器物的空白,豐富了商洛市博物館藏品種類,對研究商洛曆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饕餮紋四足鬲:誰說青銅鬲隻有三足?


    “鬲是一種炊煮器,一般為三足。但大家現在看到的這件饕餮紋四足鬲,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件青銅四足鬲,出土於漢中市城固縣龍頭鎮龍頭村。”近日,城固縣張騫紀念館(縣博物館)講解員李萌向遊客介紹饕餮紋四足鬲。


    饕餮紋四足鬲足夠特殊,總能在一眾文物中脫穎而出,引人注目;但又因為太過特殊,它的身上總是透露出一種神秘感。近日,記者走進城固縣張騫紀念館(縣博物館),探尋這件絕世孤品的秘密。


    饕餮紋四足鬲,戶籍登記時間:1981年,等級:國家一級文物,出生時間:商代出土地:城固縣龍頭鎮龍頭村,現住址:陝西曆史博物館,壹 賀家疙瘩裏的絕世孤品。


    在城固縣龍頭鎮龍頭村,有一個高五六米、直徑七八米的土堆,當地人叫它賀家疙瘩,過去是村民取土修田的地方。1981年的一天,村民們像往常一樣去賀家疙瘩取土,沒想到竟挖出了寶貝。據村裏的老人迴憶,當時一共挖出了24件青銅器。看著這些造型奇特的青銅器,大家雖然叫不上這些器物的名字,但知道它們一定很珍貴,便用籮筐將青銅器一路擔到了當時的城固縣文化館。


    “據接收這批青銅器的工作人員迴憶,當看到村民送來的青銅器時,大家眼睛都亮了。這批青銅器不僅造型精美,種類也很豐富,包括罍、鬲、提梁卣、盤、觚、爵、戈,尤其是其中的四足鬲,讓人印象深刻。”城固縣張騫紀念館(縣博物館)業務部工作人員陳旭介紹,這件四足鬲刷新了人們的認知,豐富了鬲的器型。


    饕餮紋四足鬲高22.8厘米,口徑21.1厘米,腹徑23.1厘米,重4743克,容積約6180毫升。方唇、折沿,四袋足,足作柱狀。頸部飾一周雷紋,四足各飾有饕餮紋,其間填以陰線變形雲紋,紋飾規整而精美。頸部有對稱的兩處高出器體表麵的長條形補鑄痕跡。


    “發現以後,饕餮紋四足鬲就被仔細地保存在當時的城固縣文化館庫房裏。1991年,陝西曆史博物館開館,饕餮紋四足鬲被調撥到陝西曆史博物館,正式與世人見麵。2019年,城固縣張騫紀念館(縣博物館)開館,我們向國家文物局申請,製作了這件複製品在館內展出。”陳旭說。


    想更好地了解饕餮紋四足鬲及其重要性,就要先了解鬲的曆史。鬲是一種炊煮器,可以用來燒水、煮粥、煮肉,功能類似於現在煮飯燒水的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最早為陶鬲,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鬲。鬲多為三個腹足,可以穩定地“站立”,能貯水,架上幹柴又可以加熱食物,非常實用,是當時的生活必需品。


    商晚期以後,青銅鬲的紋飾越來越精美,青銅鬲逐漸被賦予禮器的含義。戰國晚期,青銅鬲逐漸從禮器和實用器的行列中消失了,漸漸淡出曆史舞台。


    “鬲的消失主要與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有關。新石器時代的居民大多在地上直接生火烹煮食物,而鬲易拿易放,可以直接置於火堆上,使用起來很便捷。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農耕文化的發展,人們的居住之地趨於固定,便開始尋求新的烹飪方式,灶台應運而生。但問題也出現了,將鬲置於灶台上,人們攪拌時,帶足的鬲會因不平衡而傾倒。而且,鬲三足中空不易攪拌,更不易清洗。於是,人們便將鬲的三足去掉。於是,釜產生了,也就是現在鍋的前身。”陳旭說。


    在看了這些考古的文物後,唐小綸被深深地打動了,古董玩不起也不能玩,最近應該去收藏一些關於考古類的郵票,迴頭準備去郵票市場看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夏日摩天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安清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安清達並收藏夏日摩天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