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國二年六月末,元城。


    我從佘向純那裏迴來已經一周時間了,首盟、佘盟的定居工作已然步入正軌,臨時的帳篷營地全部搭建完畢,新的城牆靠著充足的銅斧銅鑿加持,正在快速豎起。食物充足無虞,全體部民幹勁十足,城牆築畢後,建房、生產、墾田等諸多事宜兩個盟也都是“老手”,經驗豐富,沒有什麽需要我繼續操心的事情了。


    海盟的海上運輸線已經建立,每個月都能運來超過20船次的銅礦石,山中建立了完善的銅窯,以及配屬的炭窯和專門製模具的陶窯,開始按照既定標準生產銅斧、銅鑿和銅犁頭,在優先將首、佘兩盟的石頭裝備替換完畢後,海盟和元盟也都裝備了大半,接下來,源源不斷提供給嚴盟和其他盟的銅器也將陸續起運。為了銅器製造,我將首建和足足200名工匠留在了海盟。


    海寧曾跟我提過的“島上移民問題”早已作罷,現在,有了食物和陶器追求的島民們“全民皆礦工”,在大島上瘋狂撿銅礦石,幹勁兒衝天,一時竟有點人手不足。我們也竭力滿足島民需求,甚至令就近的古盟、林盟給海盟運過去一批物資用於交易。


    至於海寧希望擴大海盟人數規模的願望,我大手一揮——沒問題,反正大小仙島上也沒有部落聯盟,那就大仙島一個部落、小仙島一個部落,全都歸屬你海盟管轄了!這不比你往大陸上運人擴張得快多了?


    當時海寧懵懵懂懂的表情我至今還記得,沒辦法,古代人“以海為牆”的觀念太嚴重,讓他立馬接受自己的地盤是一小片陸地加上倆島,的確有些強人所難。不過,隨著銅工具乃至銅兵器開始發揮出威力,相信海寧能很快明白大小仙島的銅礦對於整個大同盟的價值,以及他們海盟守著這個“金疙瘩”的發展優勢,屆時……沒準他還要往島上運人呢!


    元盟的春播已經結束,巧手匠師佘大堅在發現石犁頭和銅犁頭的弊端後,立即趕工發明了一種新的犁頭——銅石合金犁頭!


    好吧,這個詞兒是我編的,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把銅犁頭前麵套一個石頭套,既能耐磨,又能抗折,新的犁頭一出,便迅速風靡整個元盟農田。而且,在耕作快要結束時,佘大堅他們終於發明出了能夠使用牛、馬牽引的犁,並用於最後幾百畝地的翻耕,效率立即提高了至少十倍!雖然由於發明太晚,今年基本沒用上,但相信下半年進一步擴大農田的時候,堅硬犁頭、先進耕犁和畜力耕作三者結合,能夠將元盟、嚴盟現有的上千畝農田再擴大20倍——如果還有那麽多地的話。此外,其他各盟今年平整土地時,也可以用上這些“新鮮出爐”的技術,墾田難度比我們去年大大降低。


    剛剛開渠放水後,飽飲一番的農作物在地裏靜靜地生長,日頭偏西,元城內開始飄起淡淡炊煙,部民們豐盛的晚餐時刻即將到來。大神山以南的大地上,在大同盟的控製區內,這一派安靜祥和的景象在各處上演——匠作區忙碌了一天的工人揮灑著汗水迴到家,同撲上來的孩子們嬉戲玩耍;倉儲區負責清點的會計人員晃晃暈眩的頭,將滿腦子的數字清空,一身輕鬆地閑庭信步在城內主幹道上;城外的牧民驅趕著自家的羊群,向著剛剛搭建的、還泛著青綠劈砍痕跡的羊圈緩緩走去——今年這些棚子的搭建能大大減少陰雨和寒冷對牲畜的威脅,致病和致死率顯著下降,牧業也將進一步擴大。


    我站在城頭看著這一幕幕,良久,古麗在一邊輕輕碰我,忽閃著漂亮的大眼睛寫道:這就是你想要的嗎?


    我點點頭。


    她寫:那你已經做到了,不需要再這麽忙了,別到處跑了,好不好?


    我微微一笑,撫摸她柔順的秀發,帶著兩世為人的滄桑,寫道:還遠遠不夠!


    目前,隨著首、佘兩部開始在雁湖東西定居,整個大同盟的領土開始呈現“倒錐形”,由大神山一線從西往東寇、侯、秦、元、嚴、林、古、海八個盟作為長邊,北部草原從西往東崔、盧、山、胡、陽五個盟作為中線,由首、佘兩盟同一些零散小部族作為短邊,再延伸到南方扈盟這個“錐子角”。土地麵積和勢力範圍已經接近北方部族擁有的一半。


    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遠遠高於曆史上任何時期的人口密度。元盟和嚴盟吸收了首、佘兩盟留下的留守人員和戰士家庭,迅速膨脹至約3000人,而首、佘兩盟各2000人南下,沿途各自吸收了數百名新加入者,目前也有5000人左右的規模,整個核心四盟的人口便達到了11000多人!


    此外,大神山沿線其餘六盟,由於新城初建,一切步入正軌,開墾農田亟需大批人手,於是也吸納了大量南邊的小部落,紛紛超過1500人。前幾天大舅哥古新來信,說他們古盟竟達到了近2000人,各種事務令其應接不暇。


    古盟跟海盟情況差不多,由於南麵也有一部分海,同南部零散部族的接觸麵積小,不利於吸納新人口,我便將成部等大一些的投奔部落都並入了古盟,使其增長速度同其他幾個盟持平。


    而海寧的海盟東部、南部兩麵沿海,北部是大神山,西麵是古盟,無法靠自身吸納新人口,一直沒超過千人。不過隨著我把大小仙島都“冊封”給海寧,他下轄的人口也迅速膨脹了六七百人,直接跑步進入“千五時代”了。


    南部草原五盟,哦,首、佘兩盟南遷後改稱了“中部草原五盟”,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吸納新人便利,也於今年紛紛超過千人。加上南邊新加入的扈盟近千人,整個大同盟,或稱尼國,擁有部民(國民)超過30000人,占大神山以南全部人口約三分之一——土地麵積也基本上是四分之一。


    由於人口逐步往新建的各城附近集中,各盟之間空出了大量的空地,並被零散小部族紛紛占據,甚至有不少南麵、西麵遷過來的部落,未來,嚐到甜頭的他們也基本上都會加入大同盟,又能提供數以千計、乃至上萬的人口。按照中國古代“五人為一戶”的,整個尼國,已經開始步入“萬戶”時代。


    除必要的耕作、放牧和生產外,每個盟均擁有100-200名戰士,整個大同盟的“常備軍”加起來超過1500人,多半部署在大神山一線防守,真到了危急時刻,還能夠動員的“後備軍”也超過2000人。其中,常備軍武器充足,大都配備藤甲或皮甲,為對付北方智人,騎兵的編製占了三分之一,達數百人。真正做到了“帶甲千人”、“精騎數百”!


    雖然仍舊處於遊獵時代,雖然銅器的使用仍未普及,但整個尼國,已然爆發出強大的、昂揚向上的發展勢頭,由一盤散沙的小部落聯盟“拚盤”,迅速成為了一個舉足輕重的勢力。


    小邑猶藏萬家室,公私倉廩俱豐實。後世研究尼國曆史的人們,在考古發掘和文獻研究時,都會把這一階段作為尼國發跡和形成的時期。雖尚未完成官僚體製改革和治理體係構建,但此時的尼國已經表現出“國家”的形式。那個後來威震西方大陸的強大勢力,那個將自身文明播撒全球的輝煌燦爛的文明,那個在全世界留下自己的足跡和印記的古老帝國,其強大繁盛的基因,就從這個時期開始衍生,在簡陋的木城牆後,在破舊的木屋子裏,在人們手持的陶器、石器和早期銅器中,開始野蠻生長。


    而它的首任國王元甲,也由於這個時期尼國的迅速成長,成為了後世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眼中蒙著神秘主義色彩的一個人。沒有人知道他腦中在想什麽,也沒有人知道他心中有什麽秘密,隻能看到在元甲在世之時,各種新的發明創造如雨後春筍版噴薄而出,各種優秀的製度設計甚至數千年後仍在使用,他留下的文字塑造了整個尼國民族的性格,他留下的著作直到數千年後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在元甲的帶領下,尼國初代國民以他們辛勤的汗水,不斷將滄海化為桑田,將尼安德特族群由蒙昧徹底帶入文明,將尼國興建成為經濟繁盛、軍力強悍的應許之地——一個超越時代的超級勢力。強大的力量和厚重的底蘊,在接下來應對南北兩個方向的挑戰時厚積薄發,將尼國曆史帶入一個新紀元——


    一個興旺、融合、富足的新紀元!


    第六章《小邑猶藏萬家室》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夢迴尼安德特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義凱司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義凱司令並收藏夢迴尼安德特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