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一問王陽明:“平時,心中念頭多,感覺很忙亂,有事時固然忙,無事時也忙,這是怎麽迴事?”這裏的忙指心中忙,心中的念頭多。有事時固然念頭多,無事時念頭也多。
王陽明說:“天地間的氣機,本來沒有一刻中斷過。但有了一個主宰,所以就能不先不後,不急不緩,即使萬事萬物千變萬化,但是主宰是常定的,是一成不變的,人有了這個主宰的才能生。
如果主宰‘定’時,如同天地運行一樣永無停息,即使酬酢萬變,日理萬機,也能從容自在,也就是所謂的‘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沒有這個常定的主宰,便隻有氣在四處奔流,怎麽會不忙呢?”
《中庸》裏有“鳶飛戾天,魚躍於淵”。“鳶飛魚躍”和孟子說的:“必有事焉”,都是在形容心之本體,也就是這個主宰是活潑潑的,正如天地之氣不斷運作一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說的正是天地間的氣機運作,一刻也未曾停息。雖然在動,但其背後有一個如如不動的主宰,正因為有了這個主宰,天地才不會亂動,才是天行健,健康有序的在動。
君子自強不息,也需要有個常定的主宰。否則氣機亂串,就不是自強,而是自毀,疾病也由氣機紊亂而生。所以有很多疾病,調整好氣機也就好了。
那氣是什麽?主宰又是什麽?
王陽明說:“那天理發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謂之心,身之主宰便是心。這心之本體,原隻是個天理,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則謂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
說明人的主宰就是心,心即理。天的主宰是理,這個‘理’在道家來說是‘道’,在佛家來說是‘佛’,都是講開悟後,明心見性,見到的本源。
道家說“人發地,地法天,天法道”,人與天地都有一個主宰即是‘道’。
儒家說‘心’即‘理’,所以人的主宰心,和天地的主宰‘理’,是一個東西,是一個本源。所以才有‘天人合一’、‘心物一體’、‘萬物一體’的說法。
天人合一不是讓我們先看到天理是什麽樣,然後再去與它相符合,這樣就是向外求了,向外求天理,是求不到的,即使求到的理也是支離破碎。
天人合一是告訴我們,‘天’本來就與‘人’是合一的,因為“人人心中本就有一個聖人”,所以才有‘心即理’,在心上求理,這是向內求,才能求到萬事萬物的理。之所以感覺沒有天人合一,是因為被自己的私欲隔斷了心,自然就見不到理。
但人如果無法開悟,無法明心見性,看不到性,就是看不到真心,自然無法見到天地間的理,所以無法與天地同。而隻有聖人、佛陀這些開悟之人,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
但人人心中本就有一個聖人,人人心中皆有佛性,所以我們普通人偶爾也能行聖人之事,偶爾也能做到天人合一,但無法時刻做到,總感覺自己與萬物有你我的分別,因為有一個我執的私欲存在,而聖人則是無私的,所以聖人是萬物一體。
明白了人的主宰是‘心’,天地的主宰是‘理’,都是一個東西,那接下來就來看看心之本體是什麽樣子的?
王陽明說: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所以,‘定’是心的本體,是‘天理’。佛家也說禪定,佛家的修行也是追求入定。
心之本體是處於如如不動的定中,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既如此,為何又說天地間活潑潑地充滿生機呢?
心之本體活潑潑的,不正是說心在動嗎?既然是動,為何又說心是如如不動的呢?所以要明白‘定’、‘氣’、‘動’、‘靜’四者之間的含義。
王陽明說:“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定’是心的本體,而‘動靜’則是在說‘氣’所遇時機的不同。
‘性’即是‘理’,程子說:“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如果見到自己本性時,就能明白‘氣即是性,性即是氣’,兩者本來沒有性氣之分。
王陽明說過:“理者,氣之條理;氣者,理之運用;無條理則不能運用,無運用則沒有可見的條理。”所以‘氣’是‘理’的運用,如果沒有氣的運用,那麽我們也就無法發現天理。
所以‘理’與‘氣’的關係,基本已經明白了,‘理’為體,‘氣’為用,體用一源,他們本就是一體。
由此就明白了文章開頭說的“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天地的主宰‘理’是如如不動的定,而氣機卻一刻也沒有停息的在動。
所以‘氣’才有‘動靜’的區分,‘定’為體,‘氣’為用,而‘氣’分‘動靜’,所以‘動靜’為用。
心之本體是無善無惡的,當氣動了之後,就分出了善惡,所以才說:“有善有惡是氣之動”。
王陽明曰:“心不可以動靜為體用。動靜,時也。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是謂‘體用一源’。若說靜可以見其體,動可以見其用,卻不妨。”
心的本體,原本就沒有動靜之分。心是如如不動的‘定’,若氣動,就會變為私欲。隻要遵循理,即使酬酢萬變,心也未曾動。如果依從私欲,即使死心無念也未必是靜。這就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所以王陽明才說:“若無主宰,便隻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所以氣機一動就是私欲,私欲能遮蔽心。心之主宰被遮蔽了,氣機就會妄動,人就容易因氣機紊亂而生病,所以有人的打坐治病,就是為了調心,讓心迴到定的狀態。
天地亦是如此,天地的主宰‘理’,無法被遮蔽,所以天地的氣機能正常運行,才有‘天行健’。
有事時感通而發的念頭,固然可以說是動,但是,其背後寂然不動的心並未增加什麽;
無事時感覺心寂然無念,固然可以說是靜,但是,其心感而遂通者並未減少什麽。這就是“動而無動,靜而無靜”,也就是說心之本體‘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若論本體,原本是無出無入的。如果要說出入,則其思慮運用是出,但還有個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然沒有出,又那來的入呢?
王陽明說:“天地間的氣機,本來沒有一刻中斷過。但有了一個主宰,所以就能不先不後,不急不緩,即使萬事萬物千變萬化,但是主宰是常定的,是一成不變的,人有了這個主宰的才能生。
如果主宰‘定’時,如同天地運行一樣永無停息,即使酬酢萬變,日理萬機,也能從容自在,也就是所謂的‘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沒有這個常定的主宰,便隻有氣在四處奔流,怎麽會不忙呢?”
《中庸》裏有“鳶飛戾天,魚躍於淵”。“鳶飛魚躍”和孟子說的:“必有事焉”,都是在形容心之本體,也就是這個主宰是活潑潑的,正如天地之氣不斷運作一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說的正是天地間的氣機運作,一刻也未曾停息。雖然在動,但其背後有一個如如不動的主宰,正因為有了這個主宰,天地才不會亂動,才是天行健,健康有序的在動。
君子自強不息,也需要有個常定的主宰。否則氣機亂串,就不是自強,而是自毀,疾病也由氣機紊亂而生。所以有很多疾病,調整好氣機也就好了。
那氣是什麽?主宰又是什麽?
王陽明說:“那天理發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謂之心,身之主宰便是心。這心之本體,原隻是個天理,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則謂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
說明人的主宰就是心,心即理。天的主宰是理,這個‘理’在道家來說是‘道’,在佛家來說是‘佛’,都是講開悟後,明心見性,見到的本源。
道家說“人發地,地法天,天法道”,人與天地都有一個主宰即是‘道’。
儒家說‘心’即‘理’,所以人的主宰心,和天地的主宰‘理’,是一個東西,是一個本源。所以才有‘天人合一’、‘心物一體’、‘萬物一體’的說法。
天人合一不是讓我們先看到天理是什麽樣,然後再去與它相符合,這樣就是向外求了,向外求天理,是求不到的,即使求到的理也是支離破碎。
天人合一是告訴我們,‘天’本來就與‘人’是合一的,因為“人人心中本就有一個聖人”,所以才有‘心即理’,在心上求理,這是向內求,才能求到萬事萬物的理。之所以感覺沒有天人合一,是因為被自己的私欲隔斷了心,自然就見不到理。
但人如果無法開悟,無法明心見性,看不到性,就是看不到真心,自然無法見到天地間的理,所以無法與天地同。而隻有聖人、佛陀這些開悟之人,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
但人人心中本就有一個聖人,人人心中皆有佛性,所以我們普通人偶爾也能行聖人之事,偶爾也能做到天人合一,但無法時刻做到,總感覺自己與萬物有你我的分別,因為有一個我執的私欲存在,而聖人則是無私的,所以聖人是萬物一體。
明白了人的主宰是‘心’,天地的主宰是‘理’,都是一個東西,那接下來就來看看心之本體是什麽樣子的?
王陽明說: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所以,‘定’是心的本體,是‘天理’。佛家也說禪定,佛家的修行也是追求入定。
心之本體是處於如如不動的定中,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既如此,為何又說天地間活潑潑地充滿生機呢?
心之本體活潑潑的,不正是說心在動嗎?既然是動,為何又說心是如如不動的呢?所以要明白‘定’、‘氣’、‘動’、‘靜’四者之間的含義。
王陽明說:“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定’是心的本體,而‘動靜’則是在說‘氣’所遇時機的不同。
‘性’即是‘理’,程子說:“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如果見到自己本性時,就能明白‘氣即是性,性即是氣’,兩者本來沒有性氣之分。
王陽明說過:“理者,氣之條理;氣者,理之運用;無條理則不能運用,無運用則沒有可見的條理。”所以‘氣’是‘理’的運用,如果沒有氣的運用,那麽我們也就無法發現天理。
所以‘理’與‘氣’的關係,基本已經明白了,‘理’為體,‘氣’為用,體用一源,他們本就是一體。
由此就明白了文章開頭說的“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天地的主宰‘理’是如如不動的定,而氣機卻一刻也沒有停息的在動。
所以‘氣’才有‘動靜’的區分,‘定’為體,‘氣’為用,而‘氣’分‘動靜’,所以‘動靜’為用。
心之本體是無善無惡的,當氣動了之後,就分出了善惡,所以才說:“有善有惡是氣之動”。
王陽明曰:“心不可以動靜為體用。動靜,時也。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是謂‘體用一源’。若說靜可以見其體,動可以見其用,卻不妨。”
心的本體,原本就沒有動靜之分。心是如如不動的‘定’,若氣動,就會變為私欲。隻要遵循理,即使酬酢萬變,心也未曾動。如果依從私欲,即使死心無念也未必是靜。這就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所以王陽明才說:“若無主宰,便隻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所以氣機一動就是私欲,私欲能遮蔽心。心之主宰被遮蔽了,氣機就會妄動,人就容易因氣機紊亂而生病,所以有人的打坐治病,就是為了調心,讓心迴到定的狀態。
天地亦是如此,天地的主宰‘理’,無法被遮蔽,所以天地的氣機能正常運行,才有‘天行健’。
有事時感通而發的念頭,固然可以說是動,但是,其背後寂然不動的心並未增加什麽;
無事時感覺心寂然無念,固然可以說是靜,但是,其心感而遂通者並未減少什麽。這就是“動而無動,靜而無靜”,也就是說心之本體‘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若論本體,原本是無出無入的。如果要說出入,則其思慮運用是出,但還有個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然沒有出,又那來的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