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穀神不死:上一章講到: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是形容天地之道的,而‘道’這是穀神之源。比如山,四麵皆是聳嶺,中間是深穀,落葉聞聲,這是山穀的神妙之處,所以叫‘穀神’。
而在人身上,也應當推此理。人的身體,隻有心中有一點靈氣,其它四肢百骸,皆是心的神妙用處。心就像中間的深穀,深穀看上去空虛深邃,所以人也要‘虛其心’,前麵說過‘虛其心’是去除心中的私欲。
心即理,心即道,若心有嗜欲,心中的那一點天理就會被私欲埋沒了,整天都是心中的私欲勞碌於外,心神從‘眼耳鼻舌身意’消散幹淨了,這樣心力怎麽可能不死呢?心力憔悴就是如此。
若要不死,就需要靠‘穀神’了,也就是靠心中的那一點虛靈不昧。因為‘穀神’是形容道的,而‘道’對應在人的身上則是‘心’,所以若要心體不死,就要靠心的覺知去剔除私欲,長存天理。
‘神’其實就是天理的妙用,‘天理’也就是‘道’,因為要對應‘穀神’來講,不要一提到神,就覺得神化了,又在討論那玄之又玄,不切實際的東西。
是謂玄牝:‘玄’是深邃,玄妙的意思,;‘牝’是雌性的,母性的意思,母性有生養後代的意思,這裏是形容道生萬物。對應在人身上就是心生出各種深邃,玄妙的天理。
所以佛家說心體是活潑潑的,孟子說‘必有事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都是在形容這個活潑潑的心。這是指心遇事後隨感而發的天理,天理就是道,所以道自在人心。
心中自有萬事萬物的理,不用去外麵於萬事萬物中尋求道,因為萬事萬物如此之多,如何探究的完?從本源入手,一悟全透。孔子說的:“一以貫之”亦是如此,萬事萬物的理都了然於心,隻要去除私欲,天理自然彰顯。
02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門是出入的意思,玄牝是形容道之深邃玄妙,能生萬物,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從此門生出。因為從此門生出,所以是天地的跟,是萬物的根。有了這個如如不動根,才有了枝繁葉苗,枝葉即是形容萬物的生長繁榮。
對應在人身上就是說,心體是所有念頭的門,不論是道心所發的‘天理’,還是人心所發的‘私欲’,也就是說,善念惡念皆是從此門出。所以心體是玄牝之門,是人身體的根,人身體的主宰,有了這個如如不動的心根,才有四肢百骸的妙用。
所以呂祖說:“人之玄牝,是天地之根,天地之根亦是人之玄牝”,說的還是‘心即道’,所以才有‘天人合一’。
03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存的是天地根,也就是‘道之天理’,在人心就是長存‘善念’,也就是佛家說講的‘善護念’,護住天理所發的善念,這樣就能用之不勤。用之不勤,是無窮無盡之妙。
儒家說:“去人欲、存天理”,綿綿若存也就是存天理,隻要心中常存天理,心就能如明鏡一樣慧照無間,用之就沒有窮盡,用之不竭。
04
總結:
整體來看本章還是在形容道的狀態,但凡是講道,就要對應到人的身上去理解,因為天人合一,道是天地萬物的主宰,而人的主宰則是心。
因為道自在人心,心即是道。如果不能理解‘心即道’,那麽道德經就會對應不到人的身上。儒釋道三家都是在講心之本體,儒家說‘心即理’,而天理就是道,所以道家說‘心即道’,佛家說‘佛法即心法’,無一不都是在說明心就是道.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穀神不死:上一章講到: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是形容天地之道的,而‘道’這是穀神之源。比如山,四麵皆是聳嶺,中間是深穀,落葉聞聲,這是山穀的神妙之處,所以叫‘穀神’。
而在人身上,也應當推此理。人的身體,隻有心中有一點靈氣,其它四肢百骸,皆是心的神妙用處。心就像中間的深穀,深穀看上去空虛深邃,所以人也要‘虛其心’,前麵說過‘虛其心’是去除心中的私欲。
心即理,心即道,若心有嗜欲,心中的那一點天理就會被私欲埋沒了,整天都是心中的私欲勞碌於外,心神從‘眼耳鼻舌身意’消散幹淨了,這樣心力怎麽可能不死呢?心力憔悴就是如此。
若要不死,就需要靠‘穀神’了,也就是靠心中的那一點虛靈不昧。因為‘穀神’是形容道的,而‘道’對應在人的身上則是‘心’,所以若要心體不死,就要靠心的覺知去剔除私欲,長存天理。
‘神’其實就是天理的妙用,‘天理’也就是‘道’,因為要對應‘穀神’來講,不要一提到神,就覺得神化了,又在討論那玄之又玄,不切實際的東西。
是謂玄牝:‘玄’是深邃,玄妙的意思,;‘牝’是雌性的,母性的意思,母性有生養後代的意思,這裏是形容道生萬物。對應在人身上就是心生出各種深邃,玄妙的天理。
所以佛家說心體是活潑潑的,孟子說‘必有事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都是在形容這個活潑潑的心。這是指心遇事後隨感而發的天理,天理就是道,所以道自在人心。
心中自有萬事萬物的理,不用去外麵於萬事萬物中尋求道,因為萬事萬物如此之多,如何探究的完?從本源入手,一悟全透。孔子說的:“一以貫之”亦是如此,萬事萬物的理都了然於心,隻要去除私欲,天理自然彰顯。
02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門是出入的意思,玄牝是形容道之深邃玄妙,能生萬物,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從此門生出。因為從此門生出,所以是天地的跟,是萬物的根。有了這個如如不動根,才有了枝繁葉苗,枝葉即是形容萬物的生長繁榮。
對應在人身上就是說,心體是所有念頭的門,不論是道心所發的‘天理’,還是人心所發的‘私欲’,也就是說,善念惡念皆是從此門出。所以心體是玄牝之門,是人身體的根,人身體的主宰,有了這個如如不動的心根,才有四肢百骸的妙用。
所以呂祖說:“人之玄牝,是天地之根,天地之根亦是人之玄牝”,說的還是‘心即道’,所以才有‘天人合一’。
03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存的是天地根,也就是‘道之天理’,在人心就是長存‘善念’,也就是佛家說講的‘善護念’,護住天理所發的善念,這樣就能用之不勤。用之不勤,是無窮無盡之妙。
儒家說:“去人欲、存天理”,綿綿若存也就是存天理,隻要心中常存天理,心就能如明鏡一樣慧照無間,用之就沒有窮盡,用之不竭。
04
總結:
整體來看本章還是在形容道的狀態,但凡是講道,就要對應到人的身上去理解,因為天人合一,道是天地萬物的主宰,而人的主宰則是心。
因為道自在人心,心即是道。如果不能理解‘心即道’,那麽道德經就會對應不到人的身上。儒釋道三家都是在講心之本體,儒家說‘心即理’,而天理就是道,所以道家說‘心即道’,佛家說‘佛法即心法’,無一不都是在說明心就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