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善而欲自高勝人;
施恩而欲要名結好;
修業而欲驚世駭俗;
植節而欲標異見奇,
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
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
意思是說:
為善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卻自我炫耀,以求凸顯自己高一人等;
施恩之後,卻想著結識對方,以求能夠從對方那裏得到什麽好處;
建功立業,卻一心隻是為了讓自己能夠驚世駭俗,
本來是想培植節操,卻時時想著與眾不同,表現異常奇特。
以上這些,開始的發心本來是好的,但是後麵都生出了私欲。這些私欲都是善中念的刀槍,修行道路上的荊棘,最容易夾雜私欲,也是難最拔除的。
必須把這些欲私清楚幹淨,把私欲的芽萌全部斬盡,才見本來真我!
--------------------------------------------------------------------------------
為善一旦住於相,住於私欲中,就是非善了。所以《金剛經》說:“不住色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
當我們給孕婦讓座時,內心有希望得到對方表揚的念頭,則是住於相,此為私欲。當孕婦不讚美你時,你也許就會生出情緒,那麽下次你可能就不會給孕婦讓座了,行善利他就此中斷。這就是「為善而欲自高勝人」。
《了凡四訓》裏說:“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
雖然做了善事,但是心裏並不惦念著所行的善事,那麽不管你做什麽樣的善事,都能夠功德圓滿,這就是‘不住相布施’。假如心裏老是念念不忘所做過的善事,縱然一生當中都非常勤勉地行善,也隻不過是半善而已。
譬如拿錢財來幫助別人,若能做到內心不著能夠布施的我,外不念接受布施的人,中不思所布施的財物,這三者完全不會放在心上,就是佛經上所說的三輪體空,也可以說是一心清淨,不著任何痕跡。
能夠做到這樣,那麽縱然隻是布施一鬥穀子,也可以種下無量無邊的福田。雖然隻是一文錢,也可以消掉千劫以來所累積的罪業。如果這個心還是念念不忘,那麽縱然布施了萬鎰黃金,所得到的福報還是無法圓滿。
由此就明白了,有的人行善利他無法持續,其根本原因,是他背後有一個利己的私欲,在追求迴報。唯有克除私欲,才是真正的為善利他。
當你看到了一個開豪車的人遇到了困難,於是想著去幫他一下,從而能夠借此機會結交他。如果對方沒開豪車,或者看上去沒錢沒名,你是否還會去幫助他?這就是「施恩而欲要名結好」。
稻盛和夫說:“工作是為了磨煉心誌”,是為了成就他人,是為了人民大眾。當建功立業一心隻想自己能夠功成名就時,也很難成功。這就是「修業而欲驚世駭俗」。
樹立自己的節操、操守卻是為了標新立異,顯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讓自己看上好像很有修養一樣。一個真正有修養節操的人,是誠於自己,不會自己欺騙自己,更不會為了虛榮心。這就是「植節而欲標異見奇」。
以上四種情況都說明一個人的‘虛偽’,內心想的,和實際做的不一致,言行不一,此為不誠,偽君子也。天道至誠,一個人如果不誠,將什麽事也做不好,所以《中庸》裏講:“不誠無物”。
《大學》的功夫就一個誠意而已,“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意不誠,則心不正,本來「為善、施恩、修業、植節」都是好事,都是心正才有的事,但後麵卻出現了私欲惡念,這樣心就不正了,意就不誠了,家裏也不會有人聽你的,更談不上朋友和同事了。
自己心不正,身不修,別說後麵的“齊家、治國、平天下”了,就連一個企業的小小管理者都做一定不好。
為善就切實的為善,不要又生出一個“自高勝人”的私欲;施恩就切實的施恩,不要又生出一個“要名結好”的私欲;修業就切實的修業,不要又生出一個“想驚世駭俗”的私欲;植節就切實的為善,不要又生出一個“標異見奇”的私欲。
自高勝人、要名結好、驚世駭俗、標異見奇,這些都是善念中戈矛,存天理路上荊棘,這些都最易夾帶的私欲,也是最難拔除的。為什麽最難拔出呢?
如果是一些顯而易見的私欲,很容易覺知到,一下就去除了。比如‘偷、搶、色、怒、悲’等,隻要稍微反省一下,就能發現。但上麵說的那四種私欲,是隱藏在善意下的惡念,所以最難發現。
因為你表麵上在為善,所以很難發現有“自高勝人”的私欲。表麵上在施恩幫助別人,所以一定認為自己是在利他,不會返現自己有一個“要名結好”的私欲。
當在努力工作時,也很難發現背後有一個想要“驚世駭俗”的私欲。當在修為自己的德行、節操時,也很難發現自己的心中隱藏著一個“標異見奇”的私欲。
「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意思就是說,必須將所有私欲都清楚幹淨,才能見到真我,也就是明心見性。
《了凡四訓》裏的雲穀禪師說 :“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隻為妄念相纏耳“。意思就是說,我們平常人之所以不能成為聖人,之是因為自己的妄念纏繞。所以隻要去掉妄念私欲,就是開悟的聖人了。
《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也就是說隻要去除妄想執著,就能做到「即時豁然」,然後就能迴歸真我本性。
釋迦牟尼佛開悟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祖無非也是在說,修行就是要去除妄想執著,才能開悟成佛、成聖。
儒家的修身功夫‘格物致知’強調的也是“去人欲、存天理”,去得一份人欲,就存了一份天理,等到人欲去除幹淨,純然隻有天理時,也就是開悟後的聖人了。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章裏說:“滌除玄鑒,能無疵?”意思是說,滌除所有妄念私欲,讓本體恢複到無瑕的狀態。這不正和「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是一樣的意思嗎?
所以儒釋道三家的修行,本質上都是去除人心中的私欲妄念,然後才能證得如來智慧,頓見真如本性。
施恩而欲要名結好;
修業而欲驚世駭俗;
植節而欲標異見奇,
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
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
意思是說:
為善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卻自我炫耀,以求凸顯自己高一人等;
施恩之後,卻想著結識對方,以求能夠從對方那裏得到什麽好處;
建功立業,卻一心隻是為了讓自己能夠驚世駭俗,
本來是想培植節操,卻時時想著與眾不同,表現異常奇特。
以上這些,開始的發心本來是好的,但是後麵都生出了私欲。這些私欲都是善中念的刀槍,修行道路上的荊棘,最容易夾雜私欲,也是難最拔除的。
必須把這些欲私清楚幹淨,把私欲的芽萌全部斬盡,才見本來真我!
--------------------------------------------------------------------------------
為善一旦住於相,住於私欲中,就是非善了。所以《金剛經》說:“不住色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
當我們給孕婦讓座時,內心有希望得到對方表揚的念頭,則是住於相,此為私欲。當孕婦不讚美你時,你也許就會生出情緒,那麽下次你可能就不會給孕婦讓座了,行善利他就此中斷。這就是「為善而欲自高勝人」。
《了凡四訓》裏說:“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
雖然做了善事,但是心裏並不惦念著所行的善事,那麽不管你做什麽樣的善事,都能夠功德圓滿,這就是‘不住相布施’。假如心裏老是念念不忘所做過的善事,縱然一生當中都非常勤勉地行善,也隻不過是半善而已。
譬如拿錢財來幫助別人,若能做到內心不著能夠布施的我,外不念接受布施的人,中不思所布施的財物,這三者完全不會放在心上,就是佛經上所說的三輪體空,也可以說是一心清淨,不著任何痕跡。
能夠做到這樣,那麽縱然隻是布施一鬥穀子,也可以種下無量無邊的福田。雖然隻是一文錢,也可以消掉千劫以來所累積的罪業。如果這個心還是念念不忘,那麽縱然布施了萬鎰黃金,所得到的福報還是無法圓滿。
由此就明白了,有的人行善利他無法持續,其根本原因,是他背後有一個利己的私欲,在追求迴報。唯有克除私欲,才是真正的為善利他。
當你看到了一個開豪車的人遇到了困難,於是想著去幫他一下,從而能夠借此機會結交他。如果對方沒開豪車,或者看上去沒錢沒名,你是否還會去幫助他?這就是「施恩而欲要名結好」。
稻盛和夫說:“工作是為了磨煉心誌”,是為了成就他人,是為了人民大眾。當建功立業一心隻想自己能夠功成名就時,也很難成功。這就是「修業而欲驚世駭俗」。
樹立自己的節操、操守卻是為了標新立異,顯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讓自己看上好像很有修養一樣。一個真正有修養節操的人,是誠於自己,不會自己欺騙自己,更不會為了虛榮心。這就是「植節而欲標異見奇」。
以上四種情況都說明一個人的‘虛偽’,內心想的,和實際做的不一致,言行不一,此為不誠,偽君子也。天道至誠,一個人如果不誠,將什麽事也做不好,所以《中庸》裏講:“不誠無物”。
《大學》的功夫就一個誠意而已,“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意不誠,則心不正,本來「為善、施恩、修業、植節」都是好事,都是心正才有的事,但後麵卻出現了私欲惡念,這樣心就不正了,意就不誠了,家裏也不會有人聽你的,更談不上朋友和同事了。
自己心不正,身不修,別說後麵的“齊家、治國、平天下”了,就連一個企業的小小管理者都做一定不好。
為善就切實的為善,不要又生出一個“自高勝人”的私欲;施恩就切實的施恩,不要又生出一個“要名結好”的私欲;修業就切實的修業,不要又生出一個“想驚世駭俗”的私欲;植節就切實的為善,不要又生出一個“標異見奇”的私欲。
自高勝人、要名結好、驚世駭俗、標異見奇,這些都是善念中戈矛,存天理路上荊棘,這些都最易夾帶的私欲,也是最難拔除的。為什麽最難拔出呢?
如果是一些顯而易見的私欲,很容易覺知到,一下就去除了。比如‘偷、搶、色、怒、悲’等,隻要稍微反省一下,就能發現。但上麵說的那四種私欲,是隱藏在善意下的惡念,所以最難發現。
因為你表麵上在為善,所以很難發現有“自高勝人”的私欲。表麵上在施恩幫助別人,所以一定認為自己是在利他,不會返現自己有一個“要名結好”的私欲。
當在努力工作時,也很難發現背後有一個想要“驚世駭俗”的私欲。當在修為自己的德行、節操時,也很難發現自己的心中隱藏著一個“標異見奇”的私欲。
「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意思就是說,必須將所有私欲都清楚幹淨,才能見到真我,也就是明心見性。
《了凡四訓》裏的雲穀禪師說 :“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隻為妄念相纏耳“。意思就是說,我們平常人之所以不能成為聖人,之是因為自己的妄念纏繞。所以隻要去掉妄念私欲,就是開悟的聖人了。
《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也就是說隻要去除妄想執著,就能做到「即時豁然」,然後就能迴歸真我本性。
釋迦牟尼佛開悟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祖無非也是在說,修行就是要去除妄想執著,才能開悟成佛、成聖。
儒家的修身功夫‘格物致知’強調的也是“去人欲、存天理”,去得一份人欲,就存了一份天理,等到人欲去除幹淨,純然隻有天理時,也就是開悟後的聖人了。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章裏說:“滌除玄鑒,能無疵?”意思是說,滌除所有妄念私欲,讓本體恢複到無瑕的狀態。這不正和「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是一樣的意思嗎?
所以儒釋道三家的修行,本質上都是去除人心中的私欲妄念,然後才能證得如來智慧,頓見真如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