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在道教界突然出現了一個法術流派,號稱\\\"五雷正法\\\"。它先在當時的新符派神霄派中流傳,以後迅速被其它道派所采用,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法術體係。自那以後,五雷正法幾乎成了正一道法的別名。從南宋以降,道教法術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除度亡多沿用靈寶法,一般祈禱、驅邪等則多襲用五雷正法,因此,它又是自宋代以來最大的道法體係,我常稱之為道教法術發展史上最後的重鎮。因為從它以後,實在沒有足以與之相比的道法出現。


    然而,這樣一個影響巨大的法術體係,其淵源何所自來,卻很不清楚。比較早地探索五雷正法的,有陳兵先生,他在《金丹派南宗淺探》(《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期)中指出了雷法與南宗丹法有關,也指出曆史上有過雷法出自北宋末王文卿之說,但對其詳情未作具體探討。


    以後各類道教史論著,言及雷法,雖然有進一步的闡述,但對王文卿以前的情形的探索,仍幾乎是空白。其實,雷法不見得創自王文卿,在他之前實遠有端緒。據筆者所考,其源主要在自南北朝及於唐流於宋的北帝派。它的重要特征是符籙派法術與內丹相結合,采納南北丹法比較突出。然而此類內丹外法的思想,並非從北宋始,至遲五代譚峭已啟其端。本文循此認識,稍作考證,以期引起更多的探索。


    一、北帝雷公法、雷公籙與召役五雷。


    五雷正法簡稱為雷法。而類似的名稱在北帝派的符籙係統中已經出現。


    北帝派,以崇拜北極紫微大帝為基本特征。《道藏》正一部收有《北帝說豁落七元經》、《七元璿璣召魔品經》和《太上紫微中天七元真經》等七部經典,據《中華道教大辭典》介紹:\\\"從文字內容上看,此七篇應為同時傳世之一組經文,係北帝派的經典,成書年代約在南北朝末或隋唐。\\\"如此則由來甚古。但其創始者為誰,則素不清楚。就其符、神將名字等推測,它與上清派頗有關係,與正一派也有淵源。北帝即北極紫微大帝,七元為北鬥七星君。他們是古來相傳的崇拜對象,在正一法中也頗有地位,不過北帝派特別對之尊崇有加罷了。


    該派道士稱上清北帝太玄弟子。唐孫夷中編《三洞修道儀》說他們\\\"治六天鬼神辟邪禳禍之事\\\",所受符法中有各種經書符硎餘種,其中正有\\\"北帝雷公法\\\"一種。這是迄今為止所知最早提到與雷公有關的法術。該法術體係中還提及召役五雷神兵的方法,稱:若有道士一心目,專一法,建立道場,燃燈行道,符章厭鎮,追捉鬼神,我當為召請五雷神兵億億萬騎,來降道場,消滅精魅,揮割蟲毒疫精(《七元召魔伏大天神咒經》)。


    是則該派有召五雷神兵的秘法。所謂召役五雷,指中央大雲雷和東、南、西、北大雲雷,各統有火鈴神兵,並伴有木、火、金、水、土精神兵。召役五雷,正是後來的五雷正法的主要內容,隻是後世的五雷正法,召役之法與北帝法頗有差異,而且雷法盛行之後,對所謂五雷的含義作了新的解釋,除如北帝派的五方五雷外,又構想出各種不同的\\\"五雷\\\"稱號,但其間的沿襲之跡宛然可見。


    雷法的源於北帝派,在五雷正法的理論中也有痕跡可尋。雷法理論中有雷受天罡所製的說法,稱\\\"原雷霆之根宗,專以天罡為主。天罡乃天之柄星。經雲:鬥柄前星曰魁,鬥柄後星曰罡。萬物無罡不生,無罡不育。\\\"\\\"天罡屬火,所指之方為雷門。河魁屬水,對衝之方為雨戶,又為地戶。凡破地召雷,合從天罡對衝,方作用行事。若召役雷神,隻是罡光所指之方,發號施令,衝則動,動則有電,有雷,有霹靂也。\\\"(《道法會元》卷七十七載張聎愚《天罡說》)這一雷屬天罡之說,理論表述的清晰應有一個發展過程,但卻是與五雷正法自始相伴隨的。


    後世雷法人士奉為宗師的王文卿便說過:雷城高八十一丈,列一十二門,並隨天罡所指。天罡河魁,是為檄雷召霆之司。三五者,鬥之妙用。北鬥子為魁,第五廉貞為罡,午為魒。假如北鬥正月建寅,昏則魒星指寅,夜半罡星指寅,平旦魅星指寅,餘月亦然。北鬥第一魁星屬辰,第五罡星屬醜,第七魒星屬戌,三星皆是土。北鬥屬坤土,雷即鬥,鬥即雷。(《道法會元》卷六十七)


    王文卿的表述比較係統,也比較有哲理的外觀。他將雷法中設想的仙界雷司與中國傳統的天文學說、五行理論統一起來,顯得相當有條理。所謂正月建寅雲雲,本來是天文學描述的客觀情形,此處拿來做了尋找雷霆所在的方法,即讓人循著鬥柄的運轉以確定該時刻雷霆所在的方位,其法或稱為\\\"雷霆起例\\\"。而其說的中心思想則是\\\"雷即鬥,鬥即雷\\\"。


    按所謂雷即鬥之鬥,在北帝派即是最重要的神,他們受命於北帝,號為七元星君。前麵引述北帝派經典言及\\\"我\\\"能命五雷神兵下降,\\\"我\\\"便是七元星君。所謂雷受天罡所製實際上就是受七元星君所製,隻是稱依於天罡稍稍隱蔽了其中的人格神的地位,同時,這樣也有利於根據不同道派的需要,在\\\"雷司\\\"中安排別的主法和神將。如此,可以肯定,雷法的基本神學主張來自北帝派,卻比後者更加精致。北帝派是五雷正法的主要淵源。


    不過,召役雷公的法術直至北宋初期仍然不怎麽為人所知。五代宋初的孫光憲撰《北夢瑣言》其中談到當時民間流傳著一種\\\"雷公籙\\\",但不被視為正法:巴蜀間,於高山頂或潔地建天公壇,祈水旱,蓋開元中上帝所降儀法,以示人也。其壇或羊牛所犯,及預齋者飲酒食肉,多為震死。新繁人王蕘因往別業,村民烹豚待之。有一自天公齋,迴乃即席食肉。


    王謂曰:\\\"爾不懼雷霆耶?\\\"曰:\\\"我與雷為兄弟,何懼之有?\\\"王異之,乃詰其所謂,曰:\\\"我受雷公籙,與雷同職。\\\"因取其籙驗之,果如其說。仍有數卷,或畫壯夫以拳磝地為井,號\\\"拳叉井\\\",或畫一士負薪卉,號\\\"一穀柴\\\",或以七手撮山簸之,號\\\"七山簸\\\"。江陵東村李道士舍亦有此懟;蛟疲篭\"三洞法外,有一百二法,為天師子嗣師所禁。唯許救物,苟邪用,必上帝考責陰誅也。\\\"(《北夢瑣言·逸文》卷三)


    這一雷公籙是否與北帝派有關,文獻闕如,無從確考。但由此可見當時有關召雷之法社會上流傳不多,民間不熟悉,甚至道門中也不視為正法。不意一百數十年後,這一被當成旁支不預正流的召雷之法卻蔚為大國,其它所謂正法中的不少內容且因之被掩卻光華。


    二、譚峭《化書》與內道外法的觀念。


    雷法的重要特點,是它明顯的內道外法的觀念,或者說,是它的精致理論。人們常說,這一理論,與當時的金丹南宗有關,誠然有理。但南宗成熟於北宋熙寧年間,而類似的內道外法思想已見於五代譚峭《化書》,故論雷法淵源,不能不述及譚峭這一精深之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佬分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火並收藏大佬分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