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啊,下令給全軍留意尋找是可以的。”宋獻策說道:
“不過,以臣下預計:像山海關城裏,這樣的銀庫可能沒有了。”
李自成就問道:“為什麽呢?”
宋獻策即分析道:
“就是這五百萬兩白銀,肯定也是吳襄從其出發地:寧遠城中搬運而來的。”
“而搬來山海關城裏後,吳三桂還挪過地方。”
“或者在去往北京城時,還於軍中攜帶。”
“準備投順咱大順朝後,他吳氏家族可以繼續使用。”
“要知道,他們吳氏父子都老老摳。”
“哪怕已成超級富豪,對用於自身消耗都是極度刻薄的。”
“你看哈,他們吳氏家丁武裝人員可以穿綾羅綢緞,吃海鮮肥羊。”
“吳襄本人卻穿粗布舊裳,吃粗茶淡飯。”
“不是祖大小姐官束,吳襄連小妾都沒納過一個。”
“就是吳三桂本人,連用於自己的生活用度,也是要精打細算呢。”
“這樣的人,怎麽會不把所有銀兩帶走?”
“可是,問題來了:五百萬兩白銀有多重?需要多少車輛運載?”
“據劉體純將軍的探子探明:當初去往北京城準備投順的關寧軍中,隻有馬車五百餘輛。”
“五百餘輛馬拉車,剛好可以運載這五百萬兩白銀!”
“所以……”
“可是,大明朝廷輸送進遼東那麽多銀子去了哪裏呢?”李自成仍追這個。
“可以說,幾經折騰後,都送給了滿清朝廷!”宋獻策說道。
“怎麽可能!”
李自成和朱慈烺同時出聲,對宋獻策此說,都表示出巨大懷疑。
“那就讓我慢慢道來吧!”宋獻策如此說道。
袁崇煥倒台之後,遼東軍事集團實際就被祖氏完全掌控了。
以至於祖大壽率關寧鐵騎,從北京城下逃迴遼東後,都跟清廷有了聯係,開始商談具體的投降條件。
隻是這時的皇太極,對祖氏的投降條件,堅持三點:
削兵權;
弱財富;
做閑官。
祖大壽仍在猶豫。
是孫承宗趕去遼東,拉了祖大壽一把。
孫承宗告訴祖大壽:
崇禎皇帝不會追責祖大壽的擅自逃離;
默許祖大壽繼續控製遼東軍事集團;
於以後的對清作戰中再立新功,封賞依然大大的;
對遼東的銀錢、物資投入,大明朝廷還會繼續加大力度……
夫複何求啊!
此後,祖大壽就帶領關寧鐵騎積極作戰了。
也做出了讓崇禎皇帝、大明朝廷可以振奮的成績:
四城大捷,打垮了皇太極想在關內建政的計劃。
但是,在接下來孫承宗組織的大淩河戰役中,老奸巨猾的孫承宗,就把祖大壽,及其帶領的關寧軍置於死地了。
當時的吳襄,是祖大壽的屬下。
祖大壽執行孫承宗的政策,正組織人馬修築大淩河城堡。
作為祖家女婿、外甥,吳襄父子這時帶領著關寧鐵騎大部。
而這時的關寧鐵騎,它姓祖,不姓吳。聽吳號令,卻未必忠誠吳氏父子。
所以……
大淩河城堡,防禦體係還沒完工呢,皇太極率領八旗軍就將城堡給圍了起來。
這時祖大壽帶領的兵少,民夫工匠多。也就隻好帶領所有人,龜縮進尚未完工的大淩河城堡裏。
為天朝上國的麵子,得救援祖大壽哇,哪怕做做樣子,即可以表明一種態度,以穩定接收遼東軍事集團嘛。
同樣為了表明態度:吳襄堅決要求救援祖大壽。
孫承宗也組織了救援。
可是隔靴搔癢,都沒殺死一個滿清兵,救援人馬就退了迴來。
吳襄便是要求親自上陣了。
可是,皇太極圍城打援,讓關寧軍損失慘重。
吳襄很激憤啊,不但上疏,強烈要求。
好啦,大明朝廷派出張春掛帥,領四萬明軍。
由吳襄率領關寧軍配合,浩浩蕩蕩殺了上去。
這支明軍配備戰車,拉載眾多威力十足的火炮。火槍手比例,也占到了總人數的三成……
嗬嗬,一副誌在必得的架勢!
戰鬥一打響,裝備占優的明軍,取得了幾次小規模接觸戰的勝利。
可到了決勝之時,兩軍對壘,讓人大跌眼鏡的一幕出現了:
當時,張春命令部隊向皇太極軍發動火攻。
就在清軍已被大火圍困的緊要關頭,吳襄竟然帶頭逃跑了!
吳襄一逃,他帶領的關寧軍當然跟隨了。
這就引起了戰場騷亂。
明軍見關寧軍都逃了,還不跑啊?
最後,連張春都被卷進了潰敗的洪流之中……
這還沒完呢!
潰敗大軍跟隨吳襄一路逃,最終又落入了皇太極提前設下的伏擊圈,被包了餃子。
更蹊蹺的是:幾萬人都不是死了,就是被俘,唯獨吳襄帶著宋偉等十幾個人,毫發無損地逃了出來!
嗬嗬,這場戰役,大明朝廷輸了個精光。
祖氏關寧鐵騎也不複存在了。
事後,崇禎皇帝追責:
孫承宗因用人不當被免職。
吳襄帶頭逃跑,被捕下獄。
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攜升吳三桂替父職,重建關寧軍!
“聽出味道來了嗎?”此問後,宋獻策繼續說道:
“關寧軍這又換姓了!為這次換姓,吳襄父子做了什麽,已經不言自明。”
“但是,吳氏父子萬萬沒想到的是:祖大壽居然沒死!還以假降策略,騙過皇太極,全須全尾地迴到了錦州城裏!”
所有救援行動都失敗了之後,大淩河城堡裏的祖大壽,被逼到殺民夫、工匠,吃他們之肉,讓戰士們存活。
對於皇太極最後的勸降,祖大壽對皇太極說:
我走投無路啦,該降了。
可是,投降該有投名狀吧?
這樣:您放我帶兵朝錦州方向逃,您率軍在我後麵追。
去到錦州城下,我賺開城門,我們一齊湧進城去,不就占領了您夢寐以求的錦州城了嗎?
當時,皇太極身邊的謀臣懷疑祖大壽詐降。
可是皇太極本人,堅信祖大壽的誠意。
因為這時,祖大壽的倆兒子,一侄子,還有其他一些親屬正在盛京郊區被軟禁,優待著呢。
無論為個人,還是為親人,他祖大壽沒有不降的道理嘛。
然而,祖大壽又一次顛覆了皇太極對他這個人的認知:
祖大壽逃到錦州城下,喊開城門就立即進城。
當八旗軍趕到護城河邊時,錦州城裏已經絞起了吊橋,關閉了城門……
皇太極這時才後悔不迭。可也沒什麽辦法了。
“不過,以臣下預計:像山海關城裏,這樣的銀庫可能沒有了。”
李自成就問道:“為什麽呢?”
宋獻策即分析道:
“就是這五百萬兩白銀,肯定也是吳襄從其出發地:寧遠城中搬運而來的。”
“而搬來山海關城裏後,吳三桂還挪過地方。”
“或者在去往北京城時,還於軍中攜帶。”
“準備投順咱大順朝後,他吳氏家族可以繼續使用。”
“要知道,他們吳氏父子都老老摳。”
“哪怕已成超級富豪,對用於自身消耗都是極度刻薄的。”
“你看哈,他們吳氏家丁武裝人員可以穿綾羅綢緞,吃海鮮肥羊。”
“吳襄本人卻穿粗布舊裳,吃粗茶淡飯。”
“不是祖大小姐官束,吳襄連小妾都沒納過一個。”
“就是吳三桂本人,連用於自己的生活用度,也是要精打細算呢。”
“這樣的人,怎麽會不把所有銀兩帶走?”
“可是,問題來了:五百萬兩白銀有多重?需要多少車輛運載?”
“據劉體純將軍的探子探明:當初去往北京城準備投順的關寧軍中,隻有馬車五百餘輛。”
“五百餘輛馬拉車,剛好可以運載這五百萬兩白銀!”
“所以……”
“可是,大明朝廷輸送進遼東那麽多銀子去了哪裏呢?”李自成仍追這個。
“可以說,幾經折騰後,都送給了滿清朝廷!”宋獻策說道。
“怎麽可能!”
李自成和朱慈烺同時出聲,對宋獻策此說,都表示出巨大懷疑。
“那就讓我慢慢道來吧!”宋獻策如此說道。
袁崇煥倒台之後,遼東軍事集團實際就被祖氏完全掌控了。
以至於祖大壽率關寧鐵騎,從北京城下逃迴遼東後,都跟清廷有了聯係,開始商談具體的投降條件。
隻是這時的皇太極,對祖氏的投降條件,堅持三點:
削兵權;
弱財富;
做閑官。
祖大壽仍在猶豫。
是孫承宗趕去遼東,拉了祖大壽一把。
孫承宗告訴祖大壽:
崇禎皇帝不會追責祖大壽的擅自逃離;
默許祖大壽繼續控製遼東軍事集團;
於以後的對清作戰中再立新功,封賞依然大大的;
對遼東的銀錢、物資投入,大明朝廷還會繼續加大力度……
夫複何求啊!
此後,祖大壽就帶領關寧鐵騎積極作戰了。
也做出了讓崇禎皇帝、大明朝廷可以振奮的成績:
四城大捷,打垮了皇太極想在關內建政的計劃。
但是,在接下來孫承宗組織的大淩河戰役中,老奸巨猾的孫承宗,就把祖大壽,及其帶領的關寧軍置於死地了。
當時的吳襄,是祖大壽的屬下。
祖大壽執行孫承宗的政策,正組織人馬修築大淩河城堡。
作為祖家女婿、外甥,吳襄父子這時帶領著關寧鐵騎大部。
而這時的關寧鐵騎,它姓祖,不姓吳。聽吳號令,卻未必忠誠吳氏父子。
所以……
大淩河城堡,防禦體係還沒完工呢,皇太極率領八旗軍就將城堡給圍了起來。
這時祖大壽帶領的兵少,民夫工匠多。也就隻好帶領所有人,龜縮進尚未完工的大淩河城堡裏。
為天朝上國的麵子,得救援祖大壽哇,哪怕做做樣子,即可以表明一種態度,以穩定接收遼東軍事集團嘛。
同樣為了表明態度:吳襄堅決要求救援祖大壽。
孫承宗也組織了救援。
可是隔靴搔癢,都沒殺死一個滿清兵,救援人馬就退了迴來。
吳襄便是要求親自上陣了。
可是,皇太極圍城打援,讓關寧軍損失慘重。
吳襄很激憤啊,不但上疏,強烈要求。
好啦,大明朝廷派出張春掛帥,領四萬明軍。
由吳襄率領關寧軍配合,浩浩蕩蕩殺了上去。
這支明軍配備戰車,拉載眾多威力十足的火炮。火槍手比例,也占到了總人數的三成……
嗬嗬,一副誌在必得的架勢!
戰鬥一打響,裝備占優的明軍,取得了幾次小規模接觸戰的勝利。
可到了決勝之時,兩軍對壘,讓人大跌眼鏡的一幕出現了:
當時,張春命令部隊向皇太極軍發動火攻。
就在清軍已被大火圍困的緊要關頭,吳襄竟然帶頭逃跑了!
吳襄一逃,他帶領的關寧軍當然跟隨了。
這就引起了戰場騷亂。
明軍見關寧軍都逃了,還不跑啊?
最後,連張春都被卷進了潰敗的洪流之中……
這還沒完呢!
潰敗大軍跟隨吳襄一路逃,最終又落入了皇太極提前設下的伏擊圈,被包了餃子。
更蹊蹺的是:幾萬人都不是死了,就是被俘,唯獨吳襄帶著宋偉等十幾個人,毫發無損地逃了出來!
嗬嗬,這場戰役,大明朝廷輸了個精光。
祖氏關寧鐵騎也不複存在了。
事後,崇禎皇帝追責:
孫承宗因用人不當被免職。
吳襄帶頭逃跑,被捕下獄。
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攜升吳三桂替父職,重建關寧軍!
“聽出味道來了嗎?”此問後,宋獻策繼續說道:
“關寧軍這又換姓了!為這次換姓,吳襄父子做了什麽,已經不言自明。”
“但是,吳氏父子萬萬沒想到的是:祖大壽居然沒死!還以假降策略,騙過皇太極,全須全尾地迴到了錦州城裏!”
所有救援行動都失敗了之後,大淩河城堡裏的祖大壽,被逼到殺民夫、工匠,吃他們之肉,讓戰士們存活。
對於皇太極最後的勸降,祖大壽對皇太極說:
我走投無路啦,該降了。
可是,投降該有投名狀吧?
這樣:您放我帶兵朝錦州方向逃,您率軍在我後麵追。
去到錦州城下,我賺開城門,我們一齊湧進城去,不就占領了您夢寐以求的錦州城了嗎?
當時,皇太極身邊的謀臣懷疑祖大壽詐降。
可是皇太極本人,堅信祖大壽的誠意。
因為這時,祖大壽的倆兒子,一侄子,還有其他一些親屬正在盛京郊區被軟禁,優待著呢。
無論為個人,還是為親人,他祖大壽沒有不降的道理嘛。
然而,祖大壽又一次顛覆了皇太極對他這個人的認知:
祖大壽逃到錦州城下,喊開城門就立即進城。
當八旗軍趕到護城河邊時,錦州城裏已經絞起了吊橋,關閉了城門……
皇太極這時才後悔不迭。可也沒什麽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