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祖籍是安徽徽州。
徽州出商人,吳家祖上,也是靠鑽營心機,維係延續血脈傳承。
後來移居江蘇高郵,仍以經商為生計。
多次遷徙之後,來到遼東中後所定居,家業交到吳襄手上。
吳襄善相馬、養馬,以伯樂自居。
這是祖傳的技藝。
“流寓遼東”,其身份不同於戍守邊疆的軍戶將士;也非因罪滴戍的罪臣。
相對的自由身,投入經營販賣遼地、蒙古馬匹,很快賺到一份可觀的家私財富。
然而,有錢無權必被欺。
那麽怎麽才不被各種敲詐勒索,打壓欺辱呢?
在內地當然就是考取功名,而在遼東,就必須進入軍隊,當上軍官。
吳襄其人,生得高大,本有勇力。
又以金銀投獻,傍上了遼東總兵官、寧遠伯李成梁。
李成梁用其長處,派吳襄擔任購辦戰馬肥缺。
就是十分“懂事”,逐漸升官到千總職務。
此後,吳襄公私兼顧:
在官場,以肥差抽油逢迎上級。
私家更是獲利巨豐。
加上運氣不錯:
在萬曆末年,明軍一次對後金的大規模作戰中大敗。
最前方,明軍逃亡。
明軍後麵,後金騎兵奮勇追擊。
後金騎兵,每人至少有兩匹戰馬換乘。
追擊中,因急切,很多跑累了的戰馬被暫時放置身後,戰後再予迴收。
殊不知這次,遲到戰場的吳襄這隻黃雀,他撿了個大漏:
於後金騎兵後麵收集到戰馬三百匹。
神奇的是,他還將這麽多戰馬抄小路趕迴了寧遠城!
後金軍戰馬都有烙印標識嘛,這做不了假。
由此,吳襄成為此次大戰後,唯一獲得褒獎的參戰軍官。
獲推薦,進京趕考。
入京考武舉,中壬戍科武進士的吳襄運氣爆棚:結識了宮中大太監高起潛。
為加深關係,吳襄將二兒子吳三桂,送給高起潛做了幹兒子。
迴到遼東,這時吳襄的直接上級換成了祖大壽。
由此跟祖家接觸,吳襄才見識到了什麽是遼東豪門。
祖家,自宣德五年(1430年)於寧遠城建成當年,由南直隸滁州軍官祖慶率全家老小來此。
世代繁衍,世襲寧遠衛軍職,不斷升官,成為寧遠望族。
近二百年的積累,祖家產業、財富,哪是他吳家數年鑽營可以比擬的?
去到祖家在錦州的府邸一看,吳襄都要驚掉了下巴:
重門複室可住千人;
金碧炫耀,花費白銀數十萬巨;
窮極華麗,堪比親王級別府第……
這可隻是祖家於錦州城裏一處的產業。
連朝鮮國王的世子,有次進京途經錦州,借住過後都感歎道:
“我國則雖至尊之居,不能如此其華者!”
而祖家,於遼西走廊各重鎮中,都有如許的產業、生意、田莊……
於遼東這麽個聚寶盆中,祖家聚攏的財富……
可以擔得起四字評價:富甲遼東!
再說,這樣的豪門,手眼通天!
就說他祖大壽由於玩忽職守,於萬曆四十年被大明朝兵部按臨陣先退律判斬刑。
祖家上下疏通,令斬刑就是不予執行。
兩年半後,神宗皇帝才下旨:祖大壽監候處決。
而沒多久後,祖大壽居然獲釋了。
而且官複原職!
……
於羨慕嫉妒恨之後,吳襄決定融入這家豪門。
經過一番操作,他終於將祖大壽的小妹娶去做了續弦夫人。
這一融入祖家,吳襄才知道,自己前半生的鑽營,跟祖家真正的經營相比,簡直就是小打小鬧的求生存而已。
經營遼東!
這裏地域廣闊、四季分明、日照豐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礦產眾多,量大,質好……
但是,這片地域,與中原就隻狹長的遼西走廊連接。
一旦中原王朝生變,或遼西走廊被切斷,遼東地域很快就會被強大勢力占據,建立新生政權。
從而與中原王朝對抗。
還使中原王朝在經略西域、抵抗北方遊牧民族進攻時首尾難顧。
這也就是隋、唐兩代產生攻滅高句麗執念產生的主要原因。
在徐達占領元大都後不久,朱元璋命令馬雲、葉旺攻占遼東之後,就將這片地域納入了大明朝版圖。
那麽,經營遼東就該是大明天子、大明朝廷之事嘛。
可是,朱元璋的經營遼東,采取的是駐軍不移民。
接下來的明成祖、更是將寧王從大寧遷去南昌;
明宣宗允許侯顯招降的熟女真諸部內遷、將開平衛也都內遷了……
明孝宗時期,戶部尚書葉淇對開中製進行改革,將商屯、民屯都破壞殆盡……
這麽些失策!
至明後期的遼東:民生凋敝,軍戶士氣低迷、守備空虛、將領貪汙腐化、軍人大量逃亡……
“曠土寡民難以養軍,地曠兵寡難以守衛。”
這就是大明曆朝帝王、朝廷在遼東經營中,完全失策的具體後果。
這種情況下,李成梁來經營遼東了。
在他的一番整飭之後,由他家丁武裝為骨幹的明軍接連取得了夾河山城、盤山驛、卓山、清河堡等戰役的勝利。
在這些勝利的背後,李成梁奉行打疼土蠻、女真諸部而不予消滅的策略。
將這些野蠻人都消滅了,遼東還存軍隊有何用?
有賊在,朝廷即會源源不斷送來軍餉、物資嘛……
這就是經營!
也就是在這樣的經營中,遼東豪門越來越豪了;努爾哈赤率女真諸部坐大了;大明朝廷國庫被掏空了……
後來,熊廷弼來了。
他倒是個大明朝好官。
經過一番調查後向神宗皇帝提出:
消滅努爾哈赤需要用兵十八萬、戰馬九萬匹……
每年投入軍費五百萬兩。
吝嗇的萬曆皇帝舍不得投入啊。
終於迎來了在萬曆末年,每年海量銀子的追加投資。
戶部資料顯示:自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到天啟七年約十年時間裏,明朝在遼東一共投入白銀六千多萬兩。
然並卵的是,後金愈發地強大了!
到崇禎皇帝登基之時,後金已經先後攻破、占據了遼陽、沈陽等重鎮。
崇禎皇帝剛強啊,寸土不讓!
天子守國門,他堅守祖宗定下的國策。
在孫承宗等的建議、籌劃下,轟轟烈烈的基建拉開了帷幕:
修城,修堅城!
錦州、寧遠、大小淩河堡、左右屯等大型城池加固、重修、新建幾乎同時開工了。
其他險要之處該修、應修,都要修築無數小型堡壘!
修築這些工程花了多少銀子?
三千多萬兩!
你以為修築好了就完事啦?
崇禎朝後期,每年用於遼東的耗費高達九百多萬兩白銀。
其中:
軍餉大約二百萬兩。
剩下的七百多萬兩,多為眾多城池、堡壘的維護費用!
徽州出商人,吳家祖上,也是靠鑽營心機,維係延續血脈傳承。
後來移居江蘇高郵,仍以經商為生計。
多次遷徙之後,來到遼東中後所定居,家業交到吳襄手上。
吳襄善相馬、養馬,以伯樂自居。
這是祖傳的技藝。
“流寓遼東”,其身份不同於戍守邊疆的軍戶將士;也非因罪滴戍的罪臣。
相對的自由身,投入經營販賣遼地、蒙古馬匹,很快賺到一份可觀的家私財富。
然而,有錢無權必被欺。
那麽怎麽才不被各種敲詐勒索,打壓欺辱呢?
在內地當然就是考取功名,而在遼東,就必須進入軍隊,當上軍官。
吳襄其人,生得高大,本有勇力。
又以金銀投獻,傍上了遼東總兵官、寧遠伯李成梁。
李成梁用其長處,派吳襄擔任購辦戰馬肥缺。
就是十分“懂事”,逐漸升官到千總職務。
此後,吳襄公私兼顧:
在官場,以肥差抽油逢迎上級。
私家更是獲利巨豐。
加上運氣不錯:
在萬曆末年,明軍一次對後金的大規模作戰中大敗。
最前方,明軍逃亡。
明軍後麵,後金騎兵奮勇追擊。
後金騎兵,每人至少有兩匹戰馬換乘。
追擊中,因急切,很多跑累了的戰馬被暫時放置身後,戰後再予迴收。
殊不知這次,遲到戰場的吳襄這隻黃雀,他撿了個大漏:
於後金騎兵後麵收集到戰馬三百匹。
神奇的是,他還將這麽多戰馬抄小路趕迴了寧遠城!
後金軍戰馬都有烙印標識嘛,這做不了假。
由此,吳襄成為此次大戰後,唯一獲得褒獎的參戰軍官。
獲推薦,進京趕考。
入京考武舉,中壬戍科武進士的吳襄運氣爆棚:結識了宮中大太監高起潛。
為加深關係,吳襄將二兒子吳三桂,送給高起潛做了幹兒子。
迴到遼東,這時吳襄的直接上級換成了祖大壽。
由此跟祖家接觸,吳襄才見識到了什麽是遼東豪門。
祖家,自宣德五年(1430年)於寧遠城建成當年,由南直隸滁州軍官祖慶率全家老小來此。
世代繁衍,世襲寧遠衛軍職,不斷升官,成為寧遠望族。
近二百年的積累,祖家產業、財富,哪是他吳家數年鑽營可以比擬的?
去到祖家在錦州的府邸一看,吳襄都要驚掉了下巴:
重門複室可住千人;
金碧炫耀,花費白銀數十萬巨;
窮極華麗,堪比親王級別府第……
這可隻是祖家於錦州城裏一處的產業。
連朝鮮國王的世子,有次進京途經錦州,借住過後都感歎道:
“我國則雖至尊之居,不能如此其華者!”
而祖家,於遼西走廊各重鎮中,都有如許的產業、生意、田莊……
於遼東這麽個聚寶盆中,祖家聚攏的財富……
可以擔得起四字評價:富甲遼東!
再說,這樣的豪門,手眼通天!
就說他祖大壽由於玩忽職守,於萬曆四十年被大明朝兵部按臨陣先退律判斬刑。
祖家上下疏通,令斬刑就是不予執行。
兩年半後,神宗皇帝才下旨:祖大壽監候處決。
而沒多久後,祖大壽居然獲釋了。
而且官複原職!
……
於羨慕嫉妒恨之後,吳襄決定融入這家豪門。
經過一番操作,他終於將祖大壽的小妹娶去做了續弦夫人。
這一融入祖家,吳襄才知道,自己前半生的鑽營,跟祖家真正的經營相比,簡直就是小打小鬧的求生存而已。
經營遼東!
這裏地域廣闊、四季分明、日照豐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礦產眾多,量大,質好……
但是,這片地域,與中原就隻狹長的遼西走廊連接。
一旦中原王朝生變,或遼西走廊被切斷,遼東地域很快就會被強大勢力占據,建立新生政權。
從而與中原王朝對抗。
還使中原王朝在經略西域、抵抗北方遊牧民族進攻時首尾難顧。
這也就是隋、唐兩代產生攻滅高句麗執念產生的主要原因。
在徐達占領元大都後不久,朱元璋命令馬雲、葉旺攻占遼東之後,就將這片地域納入了大明朝版圖。
那麽,經營遼東就該是大明天子、大明朝廷之事嘛。
可是,朱元璋的經營遼東,采取的是駐軍不移民。
接下來的明成祖、更是將寧王從大寧遷去南昌;
明宣宗允許侯顯招降的熟女真諸部內遷、將開平衛也都內遷了……
明孝宗時期,戶部尚書葉淇對開中製進行改革,將商屯、民屯都破壞殆盡……
這麽些失策!
至明後期的遼東:民生凋敝,軍戶士氣低迷、守備空虛、將領貪汙腐化、軍人大量逃亡……
“曠土寡民難以養軍,地曠兵寡難以守衛。”
這就是大明曆朝帝王、朝廷在遼東經營中,完全失策的具體後果。
這種情況下,李成梁來經營遼東了。
在他的一番整飭之後,由他家丁武裝為骨幹的明軍接連取得了夾河山城、盤山驛、卓山、清河堡等戰役的勝利。
在這些勝利的背後,李成梁奉行打疼土蠻、女真諸部而不予消滅的策略。
將這些野蠻人都消滅了,遼東還存軍隊有何用?
有賊在,朝廷即會源源不斷送來軍餉、物資嘛……
這就是經營!
也就是在這樣的經營中,遼東豪門越來越豪了;努爾哈赤率女真諸部坐大了;大明朝廷國庫被掏空了……
後來,熊廷弼來了。
他倒是個大明朝好官。
經過一番調查後向神宗皇帝提出:
消滅努爾哈赤需要用兵十八萬、戰馬九萬匹……
每年投入軍費五百萬兩。
吝嗇的萬曆皇帝舍不得投入啊。
終於迎來了在萬曆末年,每年海量銀子的追加投資。
戶部資料顯示:自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到天啟七年約十年時間裏,明朝在遼東一共投入白銀六千多萬兩。
然並卵的是,後金愈發地強大了!
到崇禎皇帝登基之時,後金已經先後攻破、占據了遼陽、沈陽等重鎮。
崇禎皇帝剛強啊,寸土不讓!
天子守國門,他堅守祖宗定下的國策。
在孫承宗等的建議、籌劃下,轟轟烈烈的基建拉開了帷幕:
修城,修堅城!
錦州、寧遠、大小淩河堡、左右屯等大型城池加固、重修、新建幾乎同時開工了。
其他險要之處該修、應修,都要修築無數小型堡壘!
修築這些工程花了多少銀子?
三千多萬兩!
你以為修築好了就完事啦?
崇禎朝後期,每年用於遼東的耗費高達九百多萬兩白銀。
其中:
軍餉大約二百萬兩。
剩下的七百多萬兩,多為眾多城池、堡壘的維護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