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三桂,生於我這種拚性命,獲取富貴的家庭,自小即無紈絝性子。”
“而且,於懂事時起,即入軍中訓練,從不怕吃苦,不抱怨勞累。”
“由是,在十六歲的小小年紀,就懂得練兵、帶兵及戰守策略,還擁有一支二十名強悍少年組成的親兵衛隊。”
“我們父子,感情至深。數十年來,是父子亦師友地相處下來,於軍中,同朝為官,在大明王朝這片天下,堪稱楷模!”
吳襄平靜而讚其子,也是誇讚了他自己。
接下來,他就講述起了吳三桂破清軍圍困,奮勇救父的故事:
當年,吳襄父子作為妹夫,外甥;下屬總兵、遊擊將軍。跟隨祖大壽,鎮守錦州城。
有一天,吳襄帶領五百兵卒出城巡邏。
在大明朝邊軍之中,這樣的例行巡邏,一般情況下不出現特殊狀況,也就不會有什麽危險。
然而,二般情況於這天就偏偏發生了:吳襄在錦州城外十多裏處,跟皇太極親自率領的親兵衛隊、正黃一旗滿清兵撞上了!
滿清一旗之兵足額編製七千五百人,加上皇太極的親兵衛隊二千多,這支滿清軍足足上萬人。
明軍中一直流傳:滿韃子上萬不可敵。
撞上了強敵的吳襄,哪敢迎敵啊?跑路都嫌爹娘隻給生造了兩條腿!
然而,吳襄帶領的是步兵,哪裏跑得過四條腿的戰馬呢?
當跑到錦州城東門外三四裏的地方,吳襄他們已被滿清鐵騎追上,給圍成了如鐵桶中的螞蚱一樣。
絕望的吳襄這時哀歎:“我命休矣!”
可是,滿清軍執行皇太極的命令:對吳襄他們這五百明軍,卻是圍而不殺。隻對他們予嘶吼,恐嚇加羞辱……
錦州城裏,祖大壽、吳三桂聞訊上到東門城樓,看清了吳襄所處的困境,都是急得不行。
可是,吳三桂數次請求舅舅發兵營救父親,都被祖大壽予拒絕了。
祖大壽的理由是:
這時錦州城裏,隻三千守備部隊;
上萬敵人大兵到來,就是圖謀攻克錦州堅城;
皇太極對吳襄圍而不殺,就是引誘祖大壽出兵援救……典型的圍人打援,最後奪取城池嘛!
是啊,祖大壽的分析完全正確。
十六歲的吳三桂,也就無話可說。
可是,不能眼睜睜的看著父親被殺、困餓而死……或是被逼投降啊!
幾番思慮過後,吳三桂把心一橫!獨自帶領他自己的二十名親兵,就衝出城門,如利劍出鞘般,向滿清軍陣刺殺上去。
這些個親兵,實際就是吳三桂於遼東軍中、民間各地,發掘、挑選、訓練出來的少年家丁。
“家丁”,是遼東將領們於帶領的正式軍隊外,自費組建的私人護衛武裝。
一般將領選拔的家丁武士,都是孔武、剽悍、忠誠、敢死之壯漢。
具體人數,則要根據自身官階、財力來決定了,也不一定就是官階越高,家丁亦多。
像之前的熊廷弼、洪承疇等入遼統帥,官階那麽大,就是沒有足夠數量的“家丁”護衛,終致慘敗、被俘那樣的結局。
哪怕他們帶來的內地悍軍,跟遼東軍相比,都是弱如草雞般的存在,又怎麽去跟滿清鐵騎抗衡?
遼東將領們為了使“家丁”在戰爭中、其他關鍵時候肯賣命出力,平時,就要給予他們在衣、食、住、行、裝備、銀錢等各方麵最好的待遇。
遼東軍的戰鬥力,最強不過是家丁!
所以克扣、甚至吃空餉都是軍官們的常規操作。經商、走私、倒賣人口、軍火,都是合法生意。打家劫舍,都是經常愛幹的事情……
得到財富,首先就是擴大家丁規模。否則,不會有軍功傍身,更不可能有升遷,將落得個做炮灰的結局。
哪怕壬辰戰爭中,先期去到朝鮮的李如鬆,就是依靠他的家丁武裝,才能以弱勢兵力,屢次重創日軍。
而雄踞遼西走廊的將門望族祖大壽家,其父祖承訓早期投資李成梁,後來直接進入軍隊,成為重要將領。
到祖大壽掌家後,自己平步青雲不說,其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
其子侄輩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法、祖可法等都是總兵,副將、參將、遊擊等的遼東軍各級軍官。
可控製寧遠、大淩河、錦州,遼西走廊諸城裏的幾萬明軍。靠的就是以其巨額財富,組建起數千人的家丁武裝,分配給祖家骨幹們做護衛和倚仗。
所以說,到明末,朝廷費盡國力、財富供養,極盡一切手段去控製,到最後,哪怕遼東軍實際也成了將領們的私人武裝。
罪魁禍首,就是放任將領們不遺餘力地招募“家丁”。
但是,這一套方式方法和手段,卻都是跟愛新覺羅家族學來的,也就可以於遼東大地上跟滿清軍抗衡數十年……
這也還是大順軍都奔北京而來了,崇禎皇帝要調吳三桂軍入關,守衛大明朝廷,卻隻能去征求吳襄意見的原因。
因為,崇禎皇帝明白,這種時候,隻能以吳襄一家為籌碼,去挾持吳三桂。
否則,要調動吳三桂迴援京師,幾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吳襄對崇禎的客客氣氣,卻是張開了獅子口:必須調撥百萬兩銀子,否則,關寧軍迴不來!
對於崇禎皇帝對關寧軍是不是大順軍對手的質疑,吳襄才有那句著名的論斷:
“隻要有百萬兩餉銀,吳家三千家丁,便可蕩平李闖流寇!”
……
可不是嘛,看少年吳三桂和他那群少年“家丁”們的騷操作:
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少年神勇,精湛武藝、各種必殺技……二十一名戰騎,迅速衝開滿清兵圍陣的一個缺口,到達吳襄身邊。
“父親,跟我一起殺出去!”
這聲喊,將還在懵逼狀態中的吳襄喚醒。
吳襄當即躍上被殺死了滿清兵,暫時無主的一匹戰馬,跟隨著兒子衝出了滿清軍的鐵桶陣。
雖然那五百步卒沒能跑脫,可吳三桂救出父親的目標終於達成。
當吳三桂帶著父親進入錦州城,祖大壽指揮守門兵卒再將城門關死、杠牢。迴過頭來,對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外甥不憂富貴爾!吾即提請予你封拜也!”
城外的皇太極,惱羞成怒地在指揮部隊,將五百明軍全部殺死後,才冷靜下來。
這時,搞清楚了狀況的皇太極,也就羨慕起吳襄有吳三桂這樣個孝、勇無比的兒子了。
在酸溜溜地說了這句“吾家若得此兒,何憂不得天下!”之後,皇太極引兵離去。
嗬嗬!
勇闖滿清兵上萬人包圍圈,拚死救出父親!
這樣的傳奇,值得滿天下人讚頌。
而吳三桂這麽個人,在特別提倡忠孝的華夏曆史上,簡直就是完美的榜樣。
大明朝朝野上下都為之震動了!
接下來,進京武試,吳三桂又高中武舉,還被遼東總監軍,高起潛收為義子……
從此後,吳三桂的仕途真就是青雲直上了。
年僅二十八歲,就坐上了鎮守一方的寧遠總兵位子。
“而且,於懂事時起,即入軍中訓練,從不怕吃苦,不抱怨勞累。”
“由是,在十六歲的小小年紀,就懂得練兵、帶兵及戰守策略,還擁有一支二十名強悍少年組成的親兵衛隊。”
“我們父子,感情至深。數十年來,是父子亦師友地相處下來,於軍中,同朝為官,在大明王朝這片天下,堪稱楷模!”
吳襄平靜而讚其子,也是誇讚了他自己。
接下來,他就講述起了吳三桂破清軍圍困,奮勇救父的故事:
當年,吳襄父子作為妹夫,外甥;下屬總兵、遊擊將軍。跟隨祖大壽,鎮守錦州城。
有一天,吳襄帶領五百兵卒出城巡邏。
在大明朝邊軍之中,這樣的例行巡邏,一般情況下不出現特殊狀況,也就不會有什麽危險。
然而,二般情況於這天就偏偏發生了:吳襄在錦州城外十多裏處,跟皇太極親自率領的親兵衛隊、正黃一旗滿清兵撞上了!
滿清一旗之兵足額編製七千五百人,加上皇太極的親兵衛隊二千多,這支滿清軍足足上萬人。
明軍中一直流傳:滿韃子上萬不可敵。
撞上了強敵的吳襄,哪敢迎敵啊?跑路都嫌爹娘隻給生造了兩條腿!
然而,吳襄帶領的是步兵,哪裏跑得過四條腿的戰馬呢?
當跑到錦州城東門外三四裏的地方,吳襄他們已被滿清鐵騎追上,給圍成了如鐵桶中的螞蚱一樣。
絕望的吳襄這時哀歎:“我命休矣!”
可是,滿清軍執行皇太極的命令:對吳襄他們這五百明軍,卻是圍而不殺。隻對他們予嘶吼,恐嚇加羞辱……
錦州城裏,祖大壽、吳三桂聞訊上到東門城樓,看清了吳襄所處的困境,都是急得不行。
可是,吳三桂數次請求舅舅發兵營救父親,都被祖大壽予拒絕了。
祖大壽的理由是:
這時錦州城裏,隻三千守備部隊;
上萬敵人大兵到來,就是圖謀攻克錦州堅城;
皇太極對吳襄圍而不殺,就是引誘祖大壽出兵援救……典型的圍人打援,最後奪取城池嘛!
是啊,祖大壽的分析完全正確。
十六歲的吳三桂,也就無話可說。
可是,不能眼睜睜的看著父親被殺、困餓而死……或是被逼投降啊!
幾番思慮過後,吳三桂把心一橫!獨自帶領他自己的二十名親兵,就衝出城門,如利劍出鞘般,向滿清軍陣刺殺上去。
這些個親兵,實際就是吳三桂於遼東軍中、民間各地,發掘、挑選、訓練出來的少年家丁。
“家丁”,是遼東將領們於帶領的正式軍隊外,自費組建的私人護衛武裝。
一般將領選拔的家丁武士,都是孔武、剽悍、忠誠、敢死之壯漢。
具體人數,則要根據自身官階、財力來決定了,也不一定就是官階越高,家丁亦多。
像之前的熊廷弼、洪承疇等入遼統帥,官階那麽大,就是沒有足夠數量的“家丁”護衛,終致慘敗、被俘那樣的結局。
哪怕他們帶來的內地悍軍,跟遼東軍相比,都是弱如草雞般的存在,又怎麽去跟滿清鐵騎抗衡?
遼東將領們為了使“家丁”在戰爭中、其他關鍵時候肯賣命出力,平時,就要給予他們在衣、食、住、行、裝備、銀錢等各方麵最好的待遇。
遼東軍的戰鬥力,最強不過是家丁!
所以克扣、甚至吃空餉都是軍官們的常規操作。經商、走私、倒賣人口、軍火,都是合法生意。打家劫舍,都是經常愛幹的事情……
得到財富,首先就是擴大家丁規模。否則,不會有軍功傍身,更不可能有升遷,將落得個做炮灰的結局。
哪怕壬辰戰爭中,先期去到朝鮮的李如鬆,就是依靠他的家丁武裝,才能以弱勢兵力,屢次重創日軍。
而雄踞遼西走廊的將門望族祖大壽家,其父祖承訓早期投資李成梁,後來直接進入軍隊,成為重要將領。
到祖大壽掌家後,自己平步青雲不說,其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
其子侄輩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法、祖可法等都是總兵,副將、參將、遊擊等的遼東軍各級軍官。
可控製寧遠、大淩河、錦州,遼西走廊諸城裏的幾萬明軍。靠的就是以其巨額財富,組建起數千人的家丁武裝,分配給祖家骨幹們做護衛和倚仗。
所以說,到明末,朝廷費盡國力、財富供養,極盡一切手段去控製,到最後,哪怕遼東軍實際也成了將領們的私人武裝。
罪魁禍首,就是放任將領們不遺餘力地招募“家丁”。
但是,這一套方式方法和手段,卻都是跟愛新覺羅家族學來的,也就可以於遼東大地上跟滿清軍抗衡數十年……
這也還是大順軍都奔北京而來了,崇禎皇帝要調吳三桂軍入關,守衛大明朝廷,卻隻能去征求吳襄意見的原因。
因為,崇禎皇帝明白,這種時候,隻能以吳襄一家為籌碼,去挾持吳三桂。
否則,要調動吳三桂迴援京師,幾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吳襄對崇禎的客客氣氣,卻是張開了獅子口:必須調撥百萬兩銀子,否則,關寧軍迴不來!
對於崇禎皇帝對關寧軍是不是大順軍對手的質疑,吳襄才有那句著名的論斷:
“隻要有百萬兩餉銀,吳家三千家丁,便可蕩平李闖流寇!”
……
可不是嘛,看少年吳三桂和他那群少年“家丁”們的騷操作:
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少年神勇,精湛武藝、各種必殺技……二十一名戰騎,迅速衝開滿清兵圍陣的一個缺口,到達吳襄身邊。
“父親,跟我一起殺出去!”
這聲喊,將還在懵逼狀態中的吳襄喚醒。
吳襄當即躍上被殺死了滿清兵,暫時無主的一匹戰馬,跟隨著兒子衝出了滿清軍的鐵桶陣。
雖然那五百步卒沒能跑脫,可吳三桂救出父親的目標終於達成。
當吳三桂帶著父親進入錦州城,祖大壽指揮守門兵卒再將城門關死、杠牢。迴過頭來,對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外甥不憂富貴爾!吾即提請予你封拜也!”
城外的皇太極,惱羞成怒地在指揮部隊,將五百明軍全部殺死後,才冷靜下來。
這時,搞清楚了狀況的皇太極,也就羨慕起吳襄有吳三桂這樣個孝、勇無比的兒子了。
在酸溜溜地說了這句“吾家若得此兒,何憂不得天下!”之後,皇太極引兵離去。
嗬嗬!
勇闖滿清兵上萬人包圍圈,拚死救出父親!
這樣的傳奇,值得滿天下人讚頌。
而吳三桂這麽個人,在特別提倡忠孝的華夏曆史上,簡直就是完美的榜樣。
大明朝朝野上下都為之震動了!
接下來,進京武試,吳三桂又高中武舉,還被遼東總監軍,高起潛收為義子……
從此後,吳三桂的仕途真就是青雲直上了。
年僅二十八歲,就坐上了鎮守一方的寧遠總兵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