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武平事變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李合作”是一步異常兇險的招兒,至少從表麵上看,這一計劃沒有太大收益。
合作成功,陳喬、藥娘等人順利迴到南唐,僅此而已。可是,南唐缺了陳喬、藥娘就玩不轉了嗎?當然不是,即便真是李煜有情有義,也不會為了幾條人命,拿南唐的國運去賭。
若是合作不成功,自取其辱是最輕的,還可能葬送掉南唐的一部分水師,甚至激化整個淮南地區的衝突矛盾。
李煜看著外麵的天空,悠悠地長出一口氣。
他有非這麽做的理由。
郭宗訓一定要活著,一定要稱帝,一定要在淮南稱帝!
隻有這樣,後周禁軍係統才會繼續分裂,一部分忠於郭榮的將領,將會與趙匡胤長期對峙,而趙匡胤即便打通淮南的通道,也無法輕易攻破揚州,因為在李重進的身後,還有一個錢俶。
吳越錢氏的祖訓是“奉中原政權為正統”,郭宗訓繼位之後,他隻能選擇全力支持李重進,如此一來,就能夠把趙匡胤死死地堵在長江以北。
趙、郭、李、錢四家持續內耗,南唐就能獲得了寶貴的發展時機。
這也就意味著,李煜必須在趙匡胤重返淮南之前,先把武平和南平解決掉!
想到這裏,李煜喊來了清風,問他:“你們侯家經商,大船應該不少吧!”
清風答道:“本家及宗親的商船加在一起,大約有二十艘。”
“二十艘……還能多找來一些嗎?”
清風疑惑:“太子殿下,江寧大營的戰船很多,為何不調用?”
李煜笑道:“不一樣,不能用戰船,隻能用私船,讓侯家想辦法,至少搞來五十艘。”
清風應諾,他不知道李煜要這些船幹什麽,但隻要照做就行了。
按照計劃,鄭彥華從九江出發,日夜兼程向鄂州挺進,陸路之上,寧國節度使李天富、奉化節度使朱登朝、修水節度使馬奎等,各率領手下軍士從陸路進發,最終合兵武昌。
劉承勳也已經從江寧出發,龍幼安任參軍,以“預備隊”的形式,快速追趕鄭彥華。
就在南唐軍隊披星戴月、緊鑼密鼓地向荊南地區挺進時,一場意外發生了。
所謂“意外”,並不都是壞事,這件事情對於李煜是極為有利的。
周行逢正式去世了,武平內亂了。
五代十國時期,“義社十兄弟”並不局限於趙匡胤及一眾手下,在馬楚沒有滅亡的時候,境內也有一個q版的“義社十兄弟”。
領頭大哥叫王進奎,一眾小弟有周行逢、劉言、潘叔嗣、張文表等,之所以稱之為“q版”,是因為大多數人實在不值一提,《新五代史》中一筆帶過,“(周行逢)吾起隴畝之間,同時十人,皆以誅死,唯衡州刺史張文表獨存。”
周行逢建立武平政權,到了後期,q版的“義社十兄弟”就隻剩下一個活著的,而且兵強馬壯,就是張文表。
此時的張文表,擔任朗州大都督,手握兩萬軍隊,可謂風光無兩。
沒錯,兩萬軍隊,正應了盧絳所說的“武平地廣兵少”,因為整個環洞庭湖地區的人口加起來,才將近四十萬戶。
其餘永州、衡州、潭州等地的軍隊,加起來也就三萬出頭。
周行逢作為武平政權的掌控者,手中的軍事力量自然是最多的,但武陵屯兵也不過四萬有餘、五萬不足。
張文表一直在等,等周行逢死,自己要戰功有戰功,要人緣有人緣,是最合適的武平繼任者。
然而,事實啪啪打臉,人家周行逢不缺他這個兄弟,傳位嘛,自然是要優先傳給自己的兒子。
於是,十一歲的周保權被封為(繼承)武平節度使,不是“王”“侯”“公”,因為武平名義上歸屬後周,節度使就是最高官職了。
聽到這個消息,張文表很生氣,史書上記載為“行逢與我起微賤而立功名,今日安能麵北事小兒乎!”
小兔崽子,我跟你爹都是莊稼漢,一起領兵打天下,現在你爹掛了,還指望我能對你俯首稱臣?
發兵,反他娘的!
《資治通鑒》給出的評論是,周逢迎善謀,張文表善戰。
周行逢放眼武平境內,意識到存在兩個較為強大的勢力,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張文表,自然不會坐視不管,否則就會坐以待斃。
病重之際,他就把兒子叫到跟前,囑咐道:“我死之後,張文表一定會造反,到時候,讓楊師璠去平定叛亂。”
如果楊師璠搞不定呢?最後一招,就是“自歸於朝廷”,那就別打了,直接到汴梁去,放棄割據勢力。
真實曆史情況是,周保權派人到汴梁求救,趙匡胤正愁沒有機會掃平荊南,於是立即派遣慕容延釗發兵武平,這一過程中,北宋玩了一手“假道伐虢”,從南平(江陵)借道前往武平(武陵),最後,張文表沒打到,先把南平給順手滅了。
張文表聞聽宋朝發兵,嚇得要死,趕緊向武平的周保權上書,說自己不是謀反,而是“私鬥”,楊師璠當然不會相信這通鬼話,最終還是把張文表滅了。
戰爭就是這樣,情勢瞬息萬變,當“武平事變”的消息傳到劉承勳的耳朵裏,大軍已經已經逼近黃岡,鄭彥華率領的軍隊已經在武昌集結完畢。
但是,兩人對眼前的形勢做出了同樣判斷——先不打了,坐山觀虎鬥!
劉承勳手中有一封信,是馬光讚寫給周行逢的,如今看來,這封信的價值更大了。
後周內亂,周保權想要借兵是不可能了,沒關係,後周幫不了你,這不還有南唐嘛!
按輩分,馬光讚要對周行逢喊一聲叔叔,那麽,周保權就是老弟了。
老弟,別怕,小馬哥來了。
正月二十二日,劉承勳與鄭彥華在武昌會麵,兩人重新製定了計劃。
大戰略方向不變,調整一下戰術。
武平既然已經亂了,那就先讓你們打,打得差不多了,派人給周保權送信,以馬光讚的名義,就說向南唐借兵,來幫助他鎮壓張文表。
馬光讚也許沒啥說服力,可他父親、祖父、曾祖都是馬楚的正統,周家本來就是給人家打工的。
地主的兒子給自家佃戶的兒子出頭,合情合理。
合作成功,陳喬、藥娘等人順利迴到南唐,僅此而已。可是,南唐缺了陳喬、藥娘就玩不轉了嗎?當然不是,即便真是李煜有情有義,也不會為了幾條人命,拿南唐的國運去賭。
若是合作不成功,自取其辱是最輕的,還可能葬送掉南唐的一部分水師,甚至激化整個淮南地區的衝突矛盾。
李煜看著外麵的天空,悠悠地長出一口氣。
他有非這麽做的理由。
郭宗訓一定要活著,一定要稱帝,一定要在淮南稱帝!
隻有這樣,後周禁軍係統才會繼續分裂,一部分忠於郭榮的將領,將會與趙匡胤長期對峙,而趙匡胤即便打通淮南的通道,也無法輕易攻破揚州,因為在李重進的身後,還有一個錢俶。
吳越錢氏的祖訓是“奉中原政權為正統”,郭宗訓繼位之後,他隻能選擇全力支持李重進,如此一來,就能夠把趙匡胤死死地堵在長江以北。
趙、郭、李、錢四家持續內耗,南唐就能獲得了寶貴的發展時機。
這也就意味著,李煜必須在趙匡胤重返淮南之前,先把武平和南平解決掉!
想到這裏,李煜喊來了清風,問他:“你們侯家經商,大船應該不少吧!”
清風答道:“本家及宗親的商船加在一起,大約有二十艘。”
“二十艘……還能多找來一些嗎?”
清風疑惑:“太子殿下,江寧大營的戰船很多,為何不調用?”
李煜笑道:“不一樣,不能用戰船,隻能用私船,讓侯家想辦法,至少搞來五十艘。”
清風應諾,他不知道李煜要這些船幹什麽,但隻要照做就行了。
按照計劃,鄭彥華從九江出發,日夜兼程向鄂州挺進,陸路之上,寧國節度使李天富、奉化節度使朱登朝、修水節度使馬奎等,各率領手下軍士從陸路進發,最終合兵武昌。
劉承勳也已經從江寧出發,龍幼安任參軍,以“預備隊”的形式,快速追趕鄭彥華。
就在南唐軍隊披星戴月、緊鑼密鼓地向荊南地區挺進時,一場意外發生了。
所謂“意外”,並不都是壞事,這件事情對於李煜是極為有利的。
周行逢正式去世了,武平內亂了。
五代十國時期,“義社十兄弟”並不局限於趙匡胤及一眾手下,在馬楚沒有滅亡的時候,境內也有一個q版的“義社十兄弟”。
領頭大哥叫王進奎,一眾小弟有周行逢、劉言、潘叔嗣、張文表等,之所以稱之為“q版”,是因為大多數人實在不值一提,《新五代史》中一筆帶過,“(周行逢)吾起隴畝之間,同時十人,皆以誅死,唯衡州刺史張文表獨存。”
周行逢建立武平政權,到了後期,q版的“義社十兄弟”就隻剩下一個活著的,而且兵強馬壯,就是張文表。
此時的張文表,擔任朗州大都督,手握兩萬軍隊,可謂風光無兩。
沒錯,兩萬軍隊,正應了盧絳所說的“武平地廣兵少”,因為整個環洞庭湖地區的人口加起來,才將近四十萬戶。
其餘永州、衡州、潭州等地的軍隊,加起來也就三萬出頭。
周行逢作為武平政權的掌控者,手中的軍事力量自然是最多的,但武陵屯兵也不過四萬有餘、五萬不足。
張文表一直在等,等周行逢死,自己要戰功有戰功,要人緣有人緣,是最合適的武平繼任者。
然而,事實啪啪打臉,人家周行逢不缺他這個兄弟,傳位嘛,自然是要優先傳給自己的兒子。
於是,十一歲的周保權被封為(繼承)武平節度使,不是“王”“侯”“公”,因為武平名義上歸屬後周,節度使就是最高官職了。
聽到這個消息,張文表很生氣,史書上記載為“行逢與我起微賤而立功名,今日安能麵北事小兒乎!”
小兔崽子,我跟你爹都是莊稼漢,一起領兵打天下,現在你爹掛了,還指望我能對你俯首稱臣?
發兵,反他娘的!
《資治通鑒》給出的評論是,周逢迎善謀,張文表善戰。
周行逢放眼武平境內,意識到存在兩個較為強大的勢力,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張文表,自然不會坐視不管,否則就會坐以待斃。
病重之際,他就把兒子叫到跟前,囑咐道:“我死之後,張文表一定會造反,到時候,讓楊師璠去平定叛亂。”
如果楊師璠搞不定呢?最後一招,就是“自歸於朝廷”,那就別打了,直接到汴梁去,放棄割據勢力。
真實曆史情況是,周保權派人到汴梁求救,趙匡胤正愁沒有機會掃平荊南,於是立即派遣慕容延釗發兵武平,這一過程中,北宋玩了一手“假道伐虢”,從南平(江陵)借道前往武平(武陵),最後,張文表沒打到,先把南平給順手滅了。
張文表聞聽宋朝發兵,嚇得要死,趕緊向武平的周保權上書,說自己不是謀反,而是“私鬥”,楊師璠當然不會相信這通鬼話,最終還是把張文表滅了。
戰爭就是這樣,情勢瞬息萬變,當“武平事變”的消息傳到劉承勳的耳朵裏,大軍已經已經逼近黃岡,鄭彥華率領的軍隊已經在武昌集結完畢。
但是,兩人對眼前的形勢做出了同樣判斷——先不打了,坐山觀虎鬥!
劉承勳手中有一封信,是馬光讚寫給周行逢的,如今看來,這封信的價值更大了。
後周內亂,周保權想要借兵是不可能了,沒關係,後周幫不了你,這不還有南唐嘛!
按輩分,馬光讚要對周行逢喊一聲叔叔,那麽,周保權就是老弟了。
老弟,別怕,小馬哥來了。
正月二十二日,劉承勳與鄭彥華在武昌會麵,兩人重新製定了計劃。
大戰略方向不變,調整一下戰術。
武平既然已經亂了,那就先讓你們打,打得差不多了,派人給周保權送信,以馬光讚的名義,就說向南唐借兵,來幫助他鎮壓張文表。
馬光讚也許沒啥說服力,可他父親、祖父、曾祖都是馬楚的正統,周家本來就是給人家打工的。
地主的兒子給自家佃戶的兒子出頭,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