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聽了程昱的話,滿意的點了點頭,問道:“那依眾位先生之見,我軍當如何應對?”
崔琰毫不猶豫的道:“北聯袁紹,西平黃巾!”
毛玠道:“季珪先生,這個計策隻怕是不妥當吧。袁紹,國賊也;趙弘,流寇也。聯合國賊,討伐賊寇,賊寇滅了以後,國賊無有後顧之憂,再度南下,如何應對?”
崔琰正要再和毛玠爭論,曹操問毛玠道:“毛將軍,以你之見,如何應對?”
毛玠道:“駐兵新野,揚言西討黃巾,虛張聲勢;突然揮師西進,攻取成都,方為完全之策。”
崔琰道:“西討便西討,為何虛張聲勢?此非君子所為!”毛玠沒有理會崔琰,而是對曹操道:“丞相,我軍揚言西討,目的是為了迫使黃巾賊寇不敢將兵力西調,同時贏得中原世家大族的讚同,在他們看來,賊寇趙弘的這般做法
,相比丞相而言,黃巾賊寇才是大敵,以促使袁紹西討,袁紹如果再次西討,黃巾賊寇無法南下以後,袁紹無力南下荊襄,正是丞相揮師西指,平定巴蜀的大好良機。”
曹操聽了毛玠的話,微微頷首,表示讚成。
荀彧道:“毛將軍之計雖高,卻有疏漏。”
毛玠看著荀彧道:“文若先生,在下的計策,有何疏漏?”荀彧道:“袁紹新敗,就算他又再次討伐黃巾軍的實力,隻怕也沒有這個膽氣。黃巾賊寇的主力如今就在宛城,我軍進屯新野,黃巾賊寇必然也將主力進屯宛城,那豈不是
成了我軍與黃巾賊寇對峙嗎?”
曹操的心裏已經有了定見,但是他的定見需要驗證,所以問道:“文若,那依你之見,如何呢?”荀彧道:“丞相,我軍主力暫時不要過漢江,看看黃巾賊寇屯兵宛城的目的何在?如果黃巾賊寇北上攻打許昌、洛陽,待黃巾賊寇和偽燕賊軍殺得兩敗俱傷之時,我軍正好
北上,收複故土,還帝於舊都。”
曹操是知道荀彧的心思的,荀彧心思所在,都在複興漢廷,提出這樣的計策,也不足為奇。
滿寵問道:“如若黃巾賊寇不是北上,而是南下荊襄呢?”荀彧道:“賊寇南下,我軍主力就在襄陽、樊城,不必懼他。再者說來,黃巾賊寇如今的對手是袁紹,他怎麽可能同時與兩家為敵呢?他們南下荊襄,就不怕袁紹卷土重來
,攻打關中嗎?”
滿寵聽了微微頷首。
程昱道:“文若先生坐收漁翁之計雖然高明,卻使我軍夾在國賊和流寇之間,兩麵受敵,難以騰挪。”
“仲德,那以你之見呢?”曹操問程昱。程昱道:“如果黃巾賊寇北上,攻打許昌洛陽,擋在賊寇和流寇殺得兩敗俱傷之時,攻取宛城。破宛城之後,操練兵馬,囤積糧草。占住宛城,便占住了天下的咽喉,如果偽燕攻打黃巾賊寇,黃巾賊寇必然全力抵擋,漢中必然空虛,我軍乘機西進,直取漢中,定可一戰破之!攻占賊寇占據的漢中,既可以讓天下世家大族對我大漢恢複信心
,同時對益州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程昱的計謀和曹操幾乎是不謀而合。
崔琰問道:“要事黃巾賊寇的主力屯於宛城不走呢?”
曹操道:“黃巾賊寇逗留宛城不走,關中空虛,不怕老巢有失嗎?”曹操這麽一說就等於讚成了程昱的計策。
荀攸拱手道:“丞相,請力行屯田,穩固民心!百姓隻要有了飯吃,就不會被賊寇那所謂的求賢令所蠱惑,民心安則荊襄自安。”
曹操當下下令道:“宣陛下聖旨,命夏侯惇、夏侯淵率領我軍主力進駐江陵,隨時應變,以棗祗、韓浩為正副屯田使,在荊襄九郡,大興屯田。”趙弘的求賢令既然可以進入荊州,那自然也能進入江東。當孫權看到這一封求賢令的時候,也是被驚出了一身冷汗,因為在他所統轄的境內是允許世家大族兼並小民土地
的,並且小民就是小民,世世代代不可能為官。而黃巾賊寇的這封求賢令簡直就是他江東的克星,一旦傳播開來,隻怕江東會民心大亂啊!
一開始孫權的都城不在建業,在與建業有一江之隔的京口。建業一開始也不叫建業,而叫做秣陵。在京口孫權的府邸中,孫權正在和周瑜、張昭商議著對付趙弘求賢令的辦法。孫權在兄長孫策被人刺殺以後,為了能夠在江東站穩腳跟,招募了許多的江東名士進入他的
幕府,比如顧雍、虞翻、步陟、薛琮、陸績、嚴畯等江東名士。因為孫權不可能像趙弘那對對待世家大族,趕盡殺絕,不留後患;也不可能像曹操那樣,將沒有被世家大族兼並的荒地用以屯田——說白了,曹操僅僅是不讓世家大族再擴大。而孫權施行的是領兵製和複客製。這兩種製度的推行,使世家大族享有更多的特權,其勢力逐漸膨脹起來。孫權這樣做法的目的,歸根究底,是為了得到世家大族的擁戴,但他也不會放任他們“野蠻”生長。當某一個或者是幾個世家大族壯大以後,孫權便以種種理由打擊他們,並削弱他們。孫權就好比騎拿一個釣魚竿,著一頭驢。
魚竿的一頭在他手裏;另一頭上掛著一個胡蘿卜,這頭驢看得著,卻吃不著,越是吃不著那驢就越是跑得快,越是跑得快就越是吃不著。
孫權今年二十四歲,生得紫髯碧眼,方頤大口。他恭恭敬敬的問周瑜和張昭道:“請問張公與兄長如何看待黃巾賊寇的這封所謂的求賢令?”
“張公”是孫權對張昭的尊稱;因為周瑜是孫策的結義兄弟,孫策亡故以後,在沒有外人的場合下,孫權也稱唿周瑜為兄長,以示尊敬。周瑜微笑著睨了一眼張昭,沒有說話。他當然不會首先表明自己的意思,當初袁紹大軍南下的時候,朝野一片投降聲調,包括張昭,隻有他周瑜和魯肅勸服了孫權,集重兵於柴桑,坐待劉表曹操和袁軍決戰。如果袁軍勝了,也必然是疲憊不堪,他周瑜親率大軍和袁軍決一死戰;如果劉表曹操勝了,他就乘著劉表和曹操北上追擊袁軍的時
候,突襲荊襄。可是誰也沒有想到,曹操竟然在擊敗了袁紹之後,突然反戈一擊,坐擁荊襄九郡,周瑜雖然有虎口奪食之心,但是終究因為孫權初立,根基不穩而不得不做罷。
崔琰毫不猶豫的道:“北聯袁紹,西平黃巾!”
毛玠道:“季珪先生,這個計策隻怕是不妥當吧。袁紹,國賊也;趙弘,流寇也。聯合國賊,討伐賊寇,賊寇滅了以後,國賊無有後顧之憂,再度南下,如何應對?”
崔琰正要再和毛玠爭論,曹操問毛玠道:“毛將軍,以你之見,如何應對?”
毛玠道:“駐兵新野,揚言西討黃巾,虛張聲勢;突然揮師西進,攻取成都,方為完全之策。”
崔琰道:“西討便西討,為何虛張聲勢?此非君子所為!”毛玠沒有理會崔琰,而是對曹操道:“丞相,我軍揚言西討,目的是為了迫使黃巾賊寇不敢將兵力西調,同時贏得中原世家大族的讚同,在他們看來,賊寇趙弘的這般做法
,相比丞相而言,黃巾賊寇才是大敵,以促使袁紹西討,袁紹如果再次西討,黃巾賊寇無法南下以後,袁紹無力南下荊襄,正是丞相揮師西指,平定巴蜀的大好良機。”
曹操聽了毛玠的話,微微頷首,表示讚成。
荀彧道:“毛將軍之計雖高,卻有疏漏。”
毛玠看著荀彧道:“文若先生,在下的計策,有何疏漏?”荀彧道:“袁紹新敗,就算他又再次討伐黃巾軍的實力,隻怕也沒有這個膽氣。黃巾賊寇的主力如今就在宛城,我軍進屯新野,黃巾賊寇必然也將主力進屯宛城,那豈不是
成了我軍與黃巾賊寇對峙嗎?”
曹操的心裏已經有了定見,但是他的定見需要驗證,所以問道:“文若,那依你之見,如何呢?”荀彧道:“丞相,我軍主力暫時不要過漢江,看看黃巾賊寇屯兵宛城的目的何在?如果黃巾賊寇北上攻打許昌、洛陽,待黃巾賊寇和偽燕賊軍殺得兩敗俱傷之時,我軍正好
北上,收複故土,還帝於舊都。”
曹操是知道荀彧的心思的,荀彧心思所在,都在複興漢廷,提出這樣的計策,也不足為奇。
滿寵問道:“如若黃巾賊寇不是北上,而是南下荊襄呢?”荀彧道:“賊寇南下,我軍主力就在襄陽、樊城,不必懼他。再者說來,黃巾賊寇如今的對手是袁紹,他怎麽可能同時與兩家為敵呢?他們南下荊襄,就不怕袁紹卷土重來
,攻打關中嗎?”
滿寵聽了微微頷首。
程昱道:“文若先生坐收漁翁之計雖然高明,卻使我軍夾在國賊和流寇之間,兩麵受敵,難以騰挪。”
“仲德,那以你之見呢?”曹操問程昱。程昱道:“如果黃巾賊寇北上,攻打許昌洛陽,擋在賊寇和流寇殺得兩敗俱傷之時,攻取宛城。破宛城之後,操練兵馬,囤積糧草。占住宛城,便占住了天下的咽喉,如果偽燕攻打黃巾賊寇,黃巾賊寇必然全力抵擋,漢中必然空虛,我軍乘機西進,直取漢中,定可一戰破之!攻占賊寇占據的漢中,既可以讓天下世家大族對我大漢恢複信心
,同時對益州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程昱的計謀和曹操幾乎是不謀而合。
崔琰問道:“要事黃巾賊寇的主力屯於宛城不走呢?”
曹操道:“黃巾賊寇逗留宛城不走,關中空虛,不怕老巢有失嗎?”曹操這麽一說就等於讚成了程昱的計策。
荀攸拱手道:“丞相,請力行屯田,穩固民心!百姓隻要有了飯吃,就不會被賊寇那所謂的求賢令所蠱惑,民心安則荊襄自安。”
曹操當下下令道:“宣陛下聖旨,命夏侯惇、夏侯淵率領我軍主力進駐江陵,隨時應變,以棗祗、韓浩為正副屯田使,在荊襄九郡,大興屯田。”趙弘的求賢令既然可以進入荊州,那自然也能進入江東。當孫權看到這一封求賢令的時候,也是被驚出了一身冷汗,因為在他所統轄的境內是允許世家大族兼並小民土地
的,並且小民就是小民,世世代代不可能為官。而黃巾賊寇的這封求賢令簡直就是他江東的克星,一旦傳播開來,隻怕江東會民心大亂啊!
一開始孫權的都城不在建業,在與建業有一江之隔的京口。建業一開始也不叫建業,而叫做秣陵。在京口孫權的府邸中,孫權正在和周瑜、張昭商議著對付趙弘求賢令的辦法。孫權在兄長孫策被人刺殺以後,為了能夠在江東站穩腳跟,招募了許多的江東名士進入他的
幕府,比如顧雍、虞翻、步陟、薛琮、陸績、嚴畯等江東名士。因為孫權不可能像趙弘那對對待世家大族,趕盡殺絕,不留後患;也不可能像曹操那樣,將沒有被世家大族兼並的荒地用以屯田——說白了,曹操僅僅是不讓世家大族再擴大。而孫權施行的是領兵製和複客製。這兩種製度的推行,使世家大族享有更多的特權,其勢力逐漸膨脹起來。孫權這樣做法的目的,歸根究底,是為了得到世家大族的擁戴,但他也不會放任他們“野蠻”生長。當某一個或者是幾個世家大族壯大以後,孫權便以種種理由打擊他們,並削弱他們。孫權就好比騎拿一個釣魚竿,著一頭驢。
魚竿的一頭在他手裏;另一頭上掛著一個胡蘿卜,這頭驢看得著,卻吃不著,越是吃不著那驢就越是跑得快,越是跑得快就越是吃不著。
孫權今年二十四歲,生得紫髯碧眼,方頤大口。他恭恭敬敬的問周瑜和張昭道:“請問張公與兄長如何看待黃巾賊寇的這封所謂的求賢令?”
“張公”是孫權對張昭的尊稱;因為周瑜是孫策的結義兄弟,孫策亡故以後,在沒有外人的場合下,孫權也稱唿周瑜為兄長,以示尊敬。周瑜微笑著睨了一眼張昭,沒有說話。他當然不會首先表明自己的意思,當初袁紹大軍南下的時候,朝野一片投降聲調,包括張昭,隻有他周瑜和魯肅勸服了孫權,集重兵於柴桑,坐待劉表曹操和袁軍決戰。如果袁軍勝了,也必然是疲憊不堪,他周瑜親率大軍和袁軍決一死戰;如果劉表曹操勝了,他就乘著劉表和曹操北上追擊袁軍的時
候,突襲荊襄。可是誰也沒有想到,曹操竟然在擊敗了袁紹之後,突然反戈一擊,坐擁荊襄九郡,周瑜雖然有虎口奪食之心,但是終究因為孫權初立,根基不穩而不得不做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