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文韜根本不嫌事大。
繼續說道:“我給觀眾朋友們普及下,王碩在1997年發表的文章《我看金庸》中,批評金庸的小說情節重複、行文囉嗦,認為金庸的小說是‘四大俗’之一,並且認為金庸虛構了一群中國人的形象,可能給世界對中國的真實形象造成了誤解。”
說完就把目光看向了他,等待著他的迴應......
第一個問題就很勁爆。
這個事,陳子桓是知道的,上次和黃聖衣電話連線搞出來的。
浙台把曖昧的內容全部刪除,隻剩下說一起拍過《功夫》結識的,就是認識。
他的支持者和王碩的支持者在天涯上,互有對噴。
彼此都對彼此的長輩,送上了最真摯的問候!
要說天涯最後被封一點都不冤。
裏麵烏煙瘴氣亂七八糟的啥都有。
為打造自由言論空間,還有涉政話題。編輯刪帖的效率極低,有時候還縱容。
所以天涯這個論壇,妙的地方在於經常出神帖。
無數大神在天涯裏麵潛水,興致來了就來一篇非常幹的內容。
就比如“33兩白銀之迷”以及“性資源的稀缺性才是控製底層人和社會穩定的主要手段”等。
包括《明朝那些事兒》也是在天涯論壇發表的。
整個論壇的文風很好,什麽都敢聊。
可謂“成也蕭何敗蕭何”。
···
陳子桓說道:“王碩的作品我拜讀過。他本人的性格也很性情,很多人喜歡他也是因為他的性情,也包括我。
“我在他的書上學過很多的道理,他對我個人的批評我全盤接受。
“他的作品很有風骨,表達的道理很深刻,揭露很多社會現象,在人性的交織中讓讀者看起來很有刺痛感。近些年的大作家,王碩、餘華、莫言、劉震雲、都是這種風格。
“幾位作家的作品我有幸都拜讀過。”
竇文韜笑眯眯的看過來,“你真的這麽想嗎?那你是站在王碩這邊,認可他的道理,還是堅持認為國人還是要看金庸的作品?”
這種問題迴答不好,都是論戰。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壇這些作家誰都不服誰。
陳子桓:“事先聲明我隻代表我自己,不代表任何人,不做任何錯誤的引導。
“從我個人的看法上,我上述提到的幾個作家的這種作品風格更像是當代的魯迅。可能是魯迅跟我們已經是幾代人的關係,那時候的文學和現在的文學多少有些差別,我更願意讀王碩他們的作品。
“但,這不代表我不讀金庸的作品。
“相反,更喜歡。”
“喔,這話怎麽說?”竇文韜笑眯眯的摸了摸下巴問。
陳子桓:“我先強調下,魯迅不是無敵的,同時代下就有很多在一個級別的文人。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從文,甚至包括胡適都是在一個級別的。
“魯迅是從人性看問題,對當時國人的劣根性進行了猛烈的批判。
“他認為國人的精神是貧瘠而醜陋的,比如麻木不仁、見死不救、不守規則、窩裏鬥、奴性深重、沒有抗爭精神也沒有進取精神,所以他塑造了阿q、華老栓、孔乙己這些人物形象。
“魯迅的觀點是,由於國民的劣根性才導致了國家的落後。
“胡適認為,人是在治理下的環境產物。人性本來是沒有善惡的,環境好就能養出好國民,環境惡養出來的國民才一身毛病。
“所以國民的問題不在於國民本身,而在於封建皇權不把老百姓當人看,幾千年來實行的‘愚民、弱民、疲民’的政策,故意把國民按壓在了這種低素質的狀態。隻是為了滿足穩固封建皇權的需要。
“胡適認為如果有良好的製度和環境,給他們可以啟發心智的教育和自由,尊重常識和客觀規律,肯定會國富民強。
“魯迅重批判,他認為國民愚昧沒素質,得改造人。
“胡適重建設,他認為不是人的問題,是環境的問題,要改造頂層設計。
“魯迅追求的是奉獻主義,要反思自己奉獻社會,再談個人追求。
“胡適追求的是個人主義,先做好自己再談奉獻。
“魯迅是一個悲觀主義者,看到了人性最幽深的黑暗。
“胡適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他堅信曆史會站在他這一邊。
陳子桓笑了笑:“兩者,抨擊人性更容易,而改變製度更難,所以我更喜歡胡適一些。
“王碩的內容有魯迅的深刻,也有胡適對製度的抨擊,很不錯,我個人很欣賞。
“但金庸的東西又跟他們所有人都不同了,他跳出了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給我們構建了一個個虛幻的世界。
“我們在書裏能經曆江湖、豪俠、歡樂與悲傷、經曆著江湖快意恩仇、經曆著人性的醜陋、也經曆著人性的豁達和製度的缺陷。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個虛幻的世界。
“王碩批判金庸是因為在他的價值觀體係裏,他要把民眾喚醒,要做一個清醒的人。我估計其他的大作家都不會喜歡金庸,因為文人講究一個自我清醒。
“但我是從一個企業家和社會的角度去看去觀察,隻代表我自己。
“改變製度並不容易,大多都是無用功,太清醒無力改變也痛苦,普通人還不如在裏麵沉浸感受快樂,而快樂是人的精神食糧。
“平凡的人在裏麵感受到了快樂,體驗著江湖,幻想著自己是主角無所不能,收獲著一切的奇遇。
“睿智的人在裏麵感受到了江湖道理,人性醜陋。
“其實和現實社會是一樣的。
“就是我們常說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四大名著都是一個邏輯,都是帶著平凡的人去經曆感受這一切。有的人隻能讀到初級層麵就是簡單的爽,有的人通過四大名著看到了道理。
“現在很少有小說能帶領人去經曆一段完整深刻的故事,很多人看金庸的小說全是喜劇和痛快,但他的小說內核全是悲劇,包括金庸個人的家庭經曆也是悲劇。
“但他卻能寫出喜劇的效果,也能寫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頂級領悟。
“在我看來金庸是大師,當代名士。”
繼續說道:“我給觀眾朋友們普及下,王碩在1997年發表的文章《我看金庸》中,批評金庸的小說情節重複、行文囉嗦,認為金庸的小說是‘四大俗’之一,並且認為金庸虛構了一群中國人的形象,可能給世界對中國的真實形象造成了誤解。”
說完就把目光看向了他,等待著他的迴應......
第一個問題就很勁爆。
這個事,陳子桓是知道的,上次和黃聖衣電話連線搞出來的。
浙台把曖昧的內容全部刪除,隻剩下說一起拍過《功夫》結識的,就是認識。
他的支持者和王碩的支持者在天涯上,互有對噴。
彼此都對彼此的長輩,送上了最真摯的問候!
要說天涯最後被封一點都不冤。
裏麵烏煙瘴氣亂七八糟的啥都有。
為打造自由言論空間,還有涉政話題。編輯刪帖的效率極低,有時候還縱容。
所以天涯這個論壇,妙的地方在於經常出神帖。
無數大神在天涯裏麵潛水,興致來了就來一篇非常幹的內容。
就比如“33兩白銀之迷”以及“性資源的稀缺性才是控製底層人和社會穩定的主要手段”等。
包括《明朝那些事兒》也是在天涯論壇發表的。
整個論壇的文風很好,什麽都敢聊。
可謂“成也蕭何敗蕭何”。
···
陳子桓說道:“王碩的作品我拜讀過。他本人的性格也很性情,很多人喜歡他也是因為他的性情,也包括我。
“我在他的書上學過很多的道理,他對我個人的批評我全盤接受。
“他的作品很有風骨,表達的道理很深刻,揭露很多社會現象,在人性的交織中讓讀者看起來很有刺痛感。近些年的大作家,王碩、餘華、莫言、劉震雲、都是這種風格。
“幾位作家的作品我有幸都拜讀過。”
竇文韜笑眯眯的看過來,“你真的這麽想嗎?那你是站在王碩這邊,認可他的道理,還是堅持認為國人還是要看金庸的作品?”
這種問題迴答不好,都是論戰。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壇這些作家誰都不服誰。
陳子桓:“事先聲明我隻代表我自己,不代表任何人,不做任何錯誤的引導。
“從我個人的看法上,我上述提到的幾個作家的這種作品風格更像是當代的魯迅。可能是魯迅跟我們已經是幾代人的關係,那時候的文學和現在的文學多少有些差別,我更願意讀王碩他們的作品。
“但,這不代表我不讀金庸的作品。
“相反,更喜歡。”
“喔,這話怎麽說?”竇文韜笑眯眯的摸了摸下巴問。
陳子桓:“我先強調下,魯迅不是無敵的,同時代下就有很多在一個級別的文人。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從文,甚至包括胡適都是在一個級別的。
“魯迅是從人性看問題,對當時國人的劣根性進行了猛烈的批判。
“他認為國人的精神是貧瘠而醜陋的,比如麻木不仁、見死不救、不守規則、窩裏鬥、奴性深重、沒有抗爭精神也沒有進取精神,所以他塑造了阿q、華老栓、孔乙己這些人物形象。
“魯迅的觀點是,由於國民的劣根性才導致了國家的落後。
“胡適認為,人是在治理下的環境產物。人性本來是沒有善惡的,環境好就能養出好國民,環境惡養出來的國民才一身毛病。
“所以國民的問題不在於國民本身,而在於封建皇權不把老百姓當人看,幾千年來實行的‘愚民、弱民、疲民’的政策,故意把國民按壓在了這種低素質的狀態。隻是為了滿足穩固封建皇權的需要。
“胡適認為如果有良好的製度和環境,給他們可以啟發心智的教育和自由,尊重常識和客觀規律,肯定會國富民強。
“魯迅重批判,他認為國民愚昧沒素質,得改造人。
“胡適重建設,他認為不是人的問題,是環境的問題,要改造頂層設計。
“魯迅追求的是奉獻主義,要反思自己奉獻社會,再談個人追求。
“胡適追求的是個人主義,先做好自己再談奉獻。
“魯迅是一個悲觀主義者,看到了人性最幽深的黑暗。
“胡適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他堅信曆史會站在他這一邊。
陳子桓笑了笑:“兩者,抨擊人性更容易,而改變製度更難,所以我更喜歡胡適一些。
“王碩的內容有魯迅的深刻,也有胡適對製度的抨擊,很不錯,我個人很欣賞。
“但金庸的東西又跟他們所有人都不同了,他跳出了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給我們構建了一個個虛幻的世界。
“我們在書裏能經曆江湖、豪俠、歡樂與悲傷、經曆著江湖快意恩仇、經曆著人性的醜陋、也經曆著人性的豁達和製度的缺陷。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個虛幻的世界。
“王碩批判金庸是因為在他的價值觀體係裏,他要把民眾喚醒,要做一個清醒的人。我估計其他的大作家都不會喜歡金庸,因為文人講究一個自我清醒。
“但我是從一個企業家和社會的角度去看去觀察,隻代表我自己。
“改變製度並不容易,大多都是無用功,太清醒無力改變也痛苦,普通人還不如在裏麵沉浸感受快樂,而快樂是人的精神食糧。
“平凡的人在裏麵感受到了快樂,體驗著江湖,幻想著自己是主角無所不能,收獲著一切的奇遇。
“睿智的人在裏麵感受到了江湖道理,人性醜陋。
“其實和現實社會是一樣的。
“就是我們常說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四大名著都是一個邏輯,都是帶著平凡的人去經曆感受這一切。有的人隻能讀到初級層麵就是簡單的爽,有的人通過四大名著看到了道理。
“現在很少有小說能帶領人去經曆一段完整深刻的故事,很多人看金庸的小說全是喜劇和痛快,但他的小說內核全是悲劇,包括金庸個人的家庭經曆也是悲劇。
“但他卻能寫出喜劇的效果,也能寫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頂級領悟。
“在我看來金庸是大師,當代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