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了楚王占了壽春之後秦軍就稍停了一段時間。


    其實也沒有稍停,秦軍忙著以壽春為基礎沿淮河而下占領河岸城邑。


    這與一開始製定的方略是相符的,占領並控製淮河,那麽楚國在淮河以北的地區就不戰而降了。


    這或許是戰國時期唯一出現的最大範圍的包圍。


    淮河以北一直到齊國,這塊區域的北邊是齊國,西邊是秦國攻占的魏國及楚國地域,東邊是大海,南邊是淮河……


    其中整片區域被秦軍封鎖得死死的,這範圍內的楚軍有以下幾個選擇:


    降齊。


    降秦。


    自生自滅。


    跳海。


    選項看起來挺多的,但就是沒有一個活路。


    沈兵說秦軍「稍停」,是因為占領淮河沿岸基本沒遇到反抗。


    這主要是因為項燕知道隨著壽春失守其下遊地區也守不住,於是就主動放棄。


    另一方麵楚王負芻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項燕離開後當地還是有些私兵,這些私兵大多是鄉紳或商人召募……這是楚國的特色,楚國在私兵的限製上十分寬鬆,而秦國則是要爵至大夫才有權力有私兵有自己的門客,否則就是結黨營私。


    這些私兵當然無法與秦軍對抗。


    事實上也無需對抗,秦軍拿出楚王負芻的王令一宣,那些私兵就第一時間放下武器降了……也不知道他們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楚王已降秦。


    沈兵猜他們是知道的,隻不過王令一下就給他們一個台階:他們不是投降,而是遵從王令。


    接著,秦軍就四處派兵前去接收淮北的城邑。


    不隻是壽春淮河一線,更多的是大梁、陳城一線的秦軍往東走。


    他們同樣帶著楚王負芻的王令……其實楚王負芻的王令沒那麽快送到大梁,但這時王令是真是假已經無所謂了。


    重要的就是趕在項燕宣布立新王之前去宣讀,同時告訴他們楚王已降。


    楚王投降的消息倒是傳得很快。


    因為這就不是快馬加鞭那樣傳了,而是一傳十十傳百,連夜由軍民傳播到各地。


    淮北楚兵聽了這消息後哪裏還有繼續反抗的心思,於是紛紛棄械投降。


    由於淮北地域廣闊城邑眾多,而秦軍數量卻不多,以至於出現幾名秦軍帶著幾百楚降軍又去接收另一座城邑的情況……


    沈兵與楊端和就在壽春經營淮河防線。


    這道防線就是秦楚的最新邊界。


    穩定下來後,沈兵最先想到的就是昌平君會做何選擇。


    不過沈兵也不著急,因為他知道應該給昌平君一點時間。


    更何況就算要降也不會剛任了楚王就降秦,若是這樣隻怕連項燕都說服不了。


    沈兵認為昌平君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因為秦軍會在淮北休整一個多月,然後再南下進攻淮南。


    楊端和甚至都想直接揮師南下……他原本是穩重型的,隻是這段時間突如其來的各種大起大落打亂了他固有的想法或者也可以說作戰經驗,於是變得有些急燥起來:


    「楚王已降正是楚國各部群龍無首之時。」


    「老夫以為我等應乘此時機繼續南進,副將以為如何?」


    沈兵想了想,就迴答道:


    「屬下以為不可。」


    「一者我軍兵力不足且長年征戰疲憊不堪。」


    「二者是楚國各族雖說群龍無首,但此時卻有項燕立昌平君為新王。」


    「其內部應是各有矛盾或是麵和心不和。」


    「此時我等若是繼續南下,反而是幫了昌平君統籌各部。」


    楊端和想了想覺得也對。


    項燕雖是楚國上將軍卻並非楚國大族,他立昌平君為新王一是昌平君無法使各貴族心服的問題,另一個則是各貴族嫉妒項燕的心理……


    楚王啟為項燕所立,將來若是複國成功那是不是說項燕便為首功?


    於是表麵上答應但未必會心服。


    如果此時秦軍南下攻貴族封地……那幾乎就是秦軍幫楚王啟將他們打服了,因為這些貴族隻能依靠楚王啟並希望他能統合楚軍抗秦。


    所以此時更應該緩一緩。


    淮河防線就不需要沈兵過多擔心了,此時的楚軍已是人人自危,秦軍不去進攻他們就算好了,他們當然不敢先攻秦軍。


    另一方麵,秦軍主要將防禦力量布設在淮河北麵。


    這與楚軍的防禦方向不同。


    比如壽春城就是座落在淮河南麵,在淮河南麵就意味著沒有淮河作為緩衝區或護城河,甚至若是遭到進攻這淮河還會絕了秦軍的退路。


    解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在淮河上多架設幾道浮橋,以城池為依託將主力放在淮北……


    秦軍是肯定不會將主力置於城內的。


    原因是秦軍擅長野戰,雖然依託城池防禦更占地利,但敵人隻需要用弓弩手及投石機封鎖城門,秦軍出城就是個麻煩。


    城內的兵力更多是為了維持治安以及防備城池為敵所占之用。


    因此沈兵的大梁軍及神武軍就布設在城內,而楊端和的秦軍則在城外紮營。


    楊端和還交待沈兵道:


    「小心城內百姓作亂。」


    「副將在邯鄲有平亂經驗,此時由大梁軍來守城便再好不過。」


    楊端和所說的「平亂經驗」,指的是沈兵在邯鄲喊「狼來了」那招先把反賊和姦細引出來。


    沈兵原以為也要故技重施,但進駐壽春之後才發現根本沒必要。


    楚民與趙民那是兩迴事:


    趙民看到秦軍,那眼裏除了害怕之外還有怨恨及不屈。


    而楚民看秦軍的眼神……除了害怕還是害怕。


    因為害怕,他們還十分聽從使喚各種馴服。


    沈兵認為,這一方麵是因為趙國與秦國之間有刻骨的仇恨而楚國卻沒有。


    另一方麵則是楚民原本就習慣了勢力割據。


    比如楚國各貴族的封地,在其封地內就對百姓有絕對的權力,這些百姓就應更聽貴族的而不是楚王的。


    於是對王權乃至「國」的概念都不強。


    因為對「國」的概念不強,那麽秦軍來了也就是換一個大王而已,他們該怎麽生活就繼續怎麽生活,與這些紛爭就沒多大關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工程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遠徵士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遠徵士兵並收藏大秦工程兵最新章節